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合集下载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一、文无定格:散文写法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写法。

二、贵在鲜活:散文惟求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要求新颖生动。

三、欣赏方法:1.感受情趣。

品尝古文以日常生活琐事入文,增添理趣,雅俗共赏,把握风神趣味。

2.欣赏摆脱拘束。

小品杂文短小隽永,洒脱随意,意到笔随,求真求切,行文自由畅快。

4.欣赏务去陈言。

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写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感。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二、学法引导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可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

3、对照课后题目,通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今天我们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_1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_1

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语文教学反思《项脊轩志》1《项脊轩志》是古代经典散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此次又选入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编者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项脊轩志》编排在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我认为文无定格是说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贵在鲜活,是说内容上贴近生活,深入到个人情感世界。

《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可见前人对其细节描写和感情真挚的特点也颇为赞赏。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__特色,我选择了细节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在细节品味中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深情,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其鉴赏能力,话题就确定为“于细微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

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

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

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高中语文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二十三课项脊轩志选修

高中语文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二十三课项脊轩志选修

第二十三课项脊轩志[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归有光出生于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策》。

60岁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知背景]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轩,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知常识]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作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2.唐宋派: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

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单元写作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单元写作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单元写作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高考作文,倡导创新。

立意新颖、材料鲜活是根本;而文体的创新虽是外在的,却又是最直观、最能展示考生个性的。

人靠衣装树靠皮,精明的商家无不精心打造其商品的外在形象,新的思想内容也要靠新的艺术形式去承载。

最近五年来的高考作文深得人心的最大亮点是“文体自选”。

“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摒弃了对文体的硬性规定,为广大考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使他们能够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活跃自己的思维方式,显露自己的文化底蕴,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

如2003年满分作文《用双眼看世界(网络个人主页设计)》,巧用“主页设计”这一前卫形式,以“时事挖掘”作为引子,以“相关衔接”加以扩展,以“专家评论”深入发掘,以“即时评说”眼观现实,最后“压轴发表”自己的观点,环环相扣,独具一格,体现了该生大胆尝试、锐意创新的精神。

高考作文中“文体自选”并不是把各种文体相互糅合,写成“四不像”形式的文章;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一种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然后按照这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及要求去构思文章。

高考写作中标注的“文体特征鲜明”就体现了这个要点。

文体的鲜活,除了传统的文体外,还可以尝试着在文体形式上进行创新。

1.在文体类型上,可以写成议论性散文、小说、故事新编、日记体、书信体、演讲、相声、戏剧、网络聊天、访谈等文体。

2.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增加题记、分节、小标题、前言、后记等辅助内容。

3.在表现技巧上,可以借助联想、想像,对表述的内容进行虚实组合,超越空间、时间的约束,虚实相生,突出主题。

例文孙悟空下岗记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之后,就留在天庭里做官,这几百年来,也还算混得不错。

哪知天庭里这些年来也是吃白食的越来越多,眼看着一日不如一日,玉帝下令,精简天神,竞争上岗。

一时间,众多天神都愁眉不展。

孙悟空听到这个消息,却依然是不慌不忙。

原创2:种树郭橐驼传

原创2:种树郭橐驼传

五、分析句式类型 1.官理,非吾业也[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3.苟有能反是者[省略句(苟有能反(于)是者)] 4.然吾居乡[省略句(然吾居(于)乡)] 5.鸣鼓而聚之[省略句((吏)鸣鼓而聚之)] 6.移之官理,可乎[省略句(移之(于)官理)]
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 钢,动辄体罚。
谢谢观看
欢迎您继续在91淘课网学习下一节或其他内 容,
91淘课网为你奉献完美的微课大餐!
3.在柳宗元的笔下,古文写作的技巧手法更为娴熟,表现艺术也更 显成熟。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所用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提示: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 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 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 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是互相照应的写法, 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
2.郭橐驼有着丰富的种树经验。在文中,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 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 的?他又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提示: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的态 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 自然规律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 效果。
4.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 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 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 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 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 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
耗 其 实而已,非有能
早而蕃之
也。
伤害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能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本领啊。
他植 者则不 然。 根拳 而土易, 其培之也,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屈曲而更换新土,培土不是过多,
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 者, 则又 爱之太恩, 就 是 不 够。假使有能和这种做法相反的,却又对树木爱得太深,
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 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 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 能早而蕃之也。”
郭橐驼,不知 始 何 名。
病偻,
郭橐驼,不知他原来叫什么名字。因为他患了伛偻病,
Hale Waihona Puke 隆然伏 行, 有类 橐 驼 者, 故
脊背高高隆起,弯着腰走路,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业 (3)名词用作动词,结果 (4)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使……高大茂盛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结实早;使……结实多 (6)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种树郭橐驼传(共51张PPT)

种树郭橐驼传(共51张PPT)

若为化作身千亿③,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 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京华, 京城,指长安。②海畔:指柳州。称“海”,用指边远地区。 剑芒,指剑尖。③化作身千亿:佛教认为佛能变化为种种形象, 即“化身”。这里是说诗人想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 身。
工具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 此诗写于柳宗元柳州刺史任上。写诗人久谪僻地, 思念故乡亲友。此诗感情沉痛,想象奇异,艺术构思独辟蹊径, 比喻新颖贴切。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登山临水本为消 遣愁怀,没想到秋景萧疏,触目伤怀,更让诗人百感交集,愁 肠欲断。诗人从“愁肠”这一经典意象出发,把处处“尖山” 想像成一把把利剑,切割着诗人的“愁肠”。更奇特的是,诗 人迫切思念家乡,只好望乡聊作安慰。这里处处山头都能望乡, 诗人竟产生一个奇思妙想:“化身千亿”。这样就能尽情地满 足望乡的心愿了。诗人的想象与他的学识和经历有关:柳宗元 精通佛典,所以想到佛经中关于“化身”的说法也就很自然了。
工具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谈的是散文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学 习本单元应着眼于散文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体会作者在选定文 体方面、在选取写作材料上、在写作手法上、在语言上的“活 法”,以及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活法”。
这种“活法”,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 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 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 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工具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工具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 ——————————————————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之自主赏析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之自主赏析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课堂训练大全Word解析版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之自主赏析项脊轩志1.掌握“志”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悲”“喜”之情。

2.欣赏课文主要细节的描写,体会课文“事细情真”的特点。

3.归纳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2.了解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以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

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

本文《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代表作之一。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偃.仰(yǎn) 冥.然(mín ɡ) 兀.坐(wù) 万籁.(lài) 异爨.(cuàn) 先妣.(bǐ) 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瞻.顾(zhān) 扃牖..(jiōng yǒu) 枇杷..(pí pá) 栏楯.(shǔn) 呱呱.(ɡū) 门扉.(fēi) 2.古今异义(1)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珊珊⎩⎪⎨⎪⎧古义:美好的样子今义: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3.一词多义 (一)虚词(1)已⎩⎪⎨⎪⎧①日过午已.昏 已经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后来③学不可以已.停止 (2)所⎩⎨⎧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所”与“手植” 组成名词性词组,“是……的”(3)之⎩⎪⎨⎪⎧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顷之. 凑足音节③抚之.甚厚 代词,她④三五之.夜 的 (4)于⎩⎪⎨⎪⎧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②其制稍异于.前 和,跟③室西连于.中闺 和 (二)实词(1)逾⎩⎪⎨⎪⎧①逾.庖而宴 越过,超过,动词②攻之逾.急 表程度,更加,副词 (2)效⎩⎪⎨⎪⎧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取得效果,动词②信者效.其忠 呈献,献出,动词③斯用兵之效.也 效果,成效,名词 (3)先⎩⎪⎨⎪⎧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前②先.妣抚之甚厚 去世的 (4)过⎩⎪⎨⎪⎧①日过.午已昏 偏过②大母过.余 看望③从轩前过. 经过 4.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宴,名词作动词,吃饭)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5.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教学参考
0531 2018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教学目标
一、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取角度是古代散文中最能显示其纯文学特征的一些方面。

如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等等。

这些特征,散文较其他文体可以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

本书第四单元指出,作为文学作品,诗与文俱重形象,但各有其特征。

文写得具体,贴近生活与自然的本来面貌,而诗倾向于主观,富于想像,境象和情思都升华得更高远一些。

文在章法字句方面不受什么限制,用笔灵活,叙述描写生活过程及其面貌,可以更为灵活细致,在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表现生活气息、特征方面,便于发挥其优长,因而也更容易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贴近生活,机动灵活,富有情趣,在体现这种艺术特征方面,古代散文从不自觉到自觉,有其发展过程。

先秦著作中,如《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富有生活情趣,但一般不是独立成篇,而是哲学著作和史学著作中作为例证和穿插的小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文学的观念比以前自觉了,作家笔下已有独立表现某些有情趣的生活片断与言谈的短章,但数量较少,倒是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大量记述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行,受到历代的喜爱与推崇。

唐宋两代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高峰期,种种不拘形式,风趣活泼,写人写事,包括带有议论的篇章,在记、序、跋、书信、随笔、杂文、短赋中,都有大量佳作。

尤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独创性上,都堪称典范。

到了封建时代后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市民意识的上升,以及封建文学的转型,顺着杂文一路,于晚明时期,掀起小品文创作热潮。

从袁宏道兄弟、钟惺、谭元春,到张岱等人的创作,在短小精练、追求鲜活,表现当时生活风尚与情调,个人化、生活化、写实求真等方面,更为自觉,同时也有厚重不足、稍嫌俚俗肤浅的趋向。

通过以上叙述可见,从本单元的欣赏角度出发,涉及的作品和文体是大量的。

明清时期,从
前后“七子”到桐城派,标举“文必秦汉”和端庄典雅之文,推崇正宗,贬柳变体,欣赏的眼光和口味未免狭隘保守。

本单元所选课文,篇幅都不长,贴近生活,富于情趣。

这类文章,可选者甚多,晚明小品文尤具典型性。

但有些文章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初中语文课本中已经入选,同时也为了避免单一和肤浅,本单元没有多选晚明小品文,而是照顾历史的发展,选了先秦时期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唐代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宋代苏轼的《游沙湖》、明代刘基的《苦斋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些文章从体裁上看,有语录、序、传、记、志等多种样式;从内容上看,记人、记事、记游、抒情、议论、描写等都有,甚至在文中融入诗歌;除散体外,还有骈体(《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或具情趣,或具理趣,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本单元的选文,在阅读上难度不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教师挑选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引导,多让学生发言讨论,定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