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空瓶吞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教案《空瓶吞蛋》一、课程背景本次科学实验是为了让大班的小朋友们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体会空气的力量。

通过观察吞进去的蛋在空瓶中的表现,小朋友们可以发现被吞进去的蛋由于空气的压力而无法被压缩。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小朋友们了解到空气是因为存在于我们周围环境中,并且空气也有其自身的物理性质。

二、实验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小朋友们将学习:1.空气的存在以及其物理性质。

2.手工制作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装置。

3.体验空气带来的力量。

三、实验器材•空瓶(2L塑料瓶)•硬壳鸡蛋•温水•火柴棒•宽口漏斗•填充材料(例如,棉花球或洋葱皮)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取一个2L的空塑料瓶,切下沿着瓶身约1/3处的横截面。

•用漏斗将填充材料放入瓶子里半满。

•将一个整鸡蛋放到容器边缘,调整位置,使其能够被容器的口完全包裹。

•将鸡蛋取出置于盘中。

2. 进行实验•将鸡蛋放在漏斗中心部位。

•slowly and carefully pour hot water into the bottle to cover the egg in the funnel. The amount of water doesn’t need to be exact, but should be enough to submerge the egg.•Wt for about 1 minute. During this time, the water heats up the r in the bottle and increases the pressure - this can be seen as steam develops inside the funnel.•在漏斗中间小心放入鸡蛋,并将其放入瓶子中。

•When the egg is at the top of the funnel, light the match and drop it into the bottle,quickly covering the mouth of the bottle with your hand.•Move the egg around and watch it fall into the bottle to be your awe-struck littlescientist’s delight!3. 实验结果在瓶子中,鸡蛋将一直呈现干毛毛虫状,无法压缩。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材料:集气瓶、熟鸡蛋、火柴、酒精棉球、镊子、塑料水槽;小集气瓶、、水、硬纸片、吸盘6个;塑料水槽共6套。

师:大抹布,生所有材料一套。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你们是几班的?看我们班的同学多精神,你了解老师吗?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善于观察,老师很喜欢你们,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刘谦大家熟悉吗?老师刚从他那学了两手,大家想看吗/ 〔一〕倒置水杯这是一个空玻璃杯子,这是一个纸板,我把纸板盖在杯子上,纸板会掉下来吗?〔生:会〕如果装满水,再盖上纸板倒过来,看有什么发现?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集气瓶,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老师把鸡蛋放在集气瓶上,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鸡蛋被卡住了。

〔师指着瓶子说〕我有方法让这个瓶子自己把鸡蛋吞下去,你信不信?〔不信〕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师表演瓶吞鸡蛋你看到了什么?你来说生:我看到鸡蛋一点一点地被吞进了瓶子,好象瓶子里有一种往里吸的力量。

(请坐)师;你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做的吗?生把点燃的棉球放进瓶内.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鸡蛋为什么会掉进集气瓶里。

这是你的看法,你们有没有其它看法?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把点燃的棉球放进瓶内瓶就把鸡蛋给吞进去了呢?这里面一定有秘密——这节课我就来探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瓶吞鸡蛋的秘密〕二、猜测原因其实不管是水杯能倒置还是瓶子把鸡蛋吞下去了,都有一定的秘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生:我猜可能和空气有关。

大班科学活动空瓶吞蛋教案 (2)

大班科学活动空瓶吞蛋教案 (2)

大班科学活动空瓶吞蛋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这个科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并了解人体的器官如何协同工作完成消化过程。

活动准备
教师需要准备的材料
•空瓶若干
•鸡蛋数个
•水
•胃口欠佳的化学材料
•手套
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
•长箫若干
•头盔一顶
•胡桃板一块
•知识经验
活动过程
第一步:引入
教师先跟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人类的消化系统,说明消化过程的奥秘和机理。

顺便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自己的口腔里的唾液、食道中的食物,让同学们感受到食物通过口腔、食道、胃等消化器官从而被消化吸收。

第二步:实验
1.教师首先要向同学们演示如何把一个鸡蛋完整地放进一个瓶子里。

2.然后,教师向同学展示如何用这种技术空瓶吞蛋。

3.教师让同学们尝试这个技巧,并向他们解释原理:由于空气被抽出瓶子,气压使蛋变得比瓶子小,并轻松地被吞到瓶子里。

第三步:学习人体消化系统
1.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人体消化系统。

让同学们看一张人体消化系统的图表,并解释每个器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2.分配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块胡桃板、一个长箫、一顶头盔。

让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角色,一名学生扮演口腔,一名学生扮演食道,一名学生扮演胃等。

他们需要在小组里协同工作,模拟人体消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结合活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展示海报,介绍关于人体消化系统。

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能够有效学习人体消化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器官如何协同工作完成消化过程;同时,帮助同学们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小学科学_《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瓶吞鸡蛋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瓶“吞”鸡蛋的秘密》教案设计(一)魔术导入,设疑激趣课前演示瓶吞鸡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设计实验,猜想假设猜想:瓶子能吞下鸡蛋,有可能和什么有关?假设:难道空气有力量?生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实验方案。

1、生做“硬纸板覆杯实验”出示实验提示。

生做实验,师指导。

3个组汇报。

师小结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2、生做注射器实验先用手堵住针管口,再拿开手指,拉动活塞,体会手的感觉。

3、教师做瓶子吸水实验(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播放大气压力视频。

板书“大气压力”。

揭示瓶吞鸡蛋的秘密。

和学生玩吸盘游戏。

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

(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1、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大气压力?为什么房子不会倒?2、你能想出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吗?(五)总结升华,课后作业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想办法让瓶子把鸡蛋吐出来。

学情分析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空气方面的知识。

而对于瓶吞鸡蛋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者在书中看到过,或者在网络、电视上了解过,但是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对瓶“吞”鸡蛋的现象,理解地还不是那么明确。

而且多数学生对瓶“吞”鸡蛋有误解,认为是瓶子吸进去的,还有的认为是鸡蛋变形自己掉进去的。

在这个点的基础上,希望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

效果分析整体而言,这节课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引入鲜活,图片增加了科学课堂的美感,也给新课程的课堂赋予了活力,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卷入科学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轻松获取了知识,课堂充满了乐趣。

启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二、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认识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知道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就会注意。

通过预测-实验-发现-得出结论一系列的研究过程,教师通过一个个的小实验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了。

让学生明白不能完全凭眼睛看,而应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2.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3.探究空气的压力和物体的形状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实验材料:空瓶、鸡蛋、水2.实验过程:–首先,把瓶子装满水,然后放入一个鸡蛋,你会发现鸡蛋会浮起来;–接着,你可以轻轻按压鸡蛋,使其完全沉下,然后再松手,鸡蛋会再次浮起来。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学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空瓶吞蛋》;2.引出实验问题,让学生尝试回答:“为什么鸡蛋能够浮在水中?”;3.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开始进行实验。

第二步:实验操作1.给每个小组分配实验器材,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流程,重点强调实验安全问题;2.学生尝试操作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如如何让鸡蛋完全沉下等;3.老师可以将实验操作流程呈现在投影屏幕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三步:实验结果观察1.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记录;2.询问学生关于实验结果的一系列问题,如:鸡蛋为什么能够浮起来?如何才能让鸡蛋完全沉下等;3.整理学生发现的问题,然后引出如何让空瓶吞下鸡蛋的问题。

第四步:探究空瓶吞蛋1.分析孩子们的疑问,让学生猜想如何让鸡蛋被空瓶吞下;2.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尝试将鸡蛋完全沉下后将空瓶压在水面上,形状如何影响到了鸡蛋的浮力;3.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孩子们发现的原理和规律。

第五步:总结教学1.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和规律应用到生活中;3.教师总结本节课教学要点和难点,并激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评估1.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理解本节课的实验原理;2.通过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与讨论,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评估他们的综合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理解较好,并能够较好地合作,完成本次实验探究。

瓶子吞鸡蛋实验教学设计

瓶子吞鸡蛋实验教学设计

瓶子吞鸡蛋实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水压力和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2. 技能目标:学习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比较和实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空瓶子、鸡蛋、橡皮管、水杯、水。

2. 实验工具:尺子、称量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师生对话,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瓶子吞鸡蛋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我们将通过进行瓶子吞鸡蛋的实验,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观察水压力和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操作(40分钟):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2-4人。

每个小组分配一瓶子、一个鸡蛋、橡皮管和一杯水。

4. 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将瓶子倒置,将鸡蛋放入瓶口上方。

b. 用橡皮管连接水杯和瓶子。

c. 慢慢将水倒入水杯中,观察鸡蛋是否被吞进瓶子内。

d.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5.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总结(20分钟):6. 整理学生观察记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7. 师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鸡蛋会被吞进瓶子?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个现象发生?”8. 教师解释大气压力和水压力对物体的作用原理,概念的定义,压强和压力的关系。

9. 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解释做出对应。

拓展应用(15分钟):10.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果将瓶子口涂上润滑油,鸡蛋是否还能被吞入瓶内?”11.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经验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12. 教师辅导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13. 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总结并给出解释。

小学科学《瓶“吞”鸡蛋的秘密》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瓶“吞”鸡蛋的秘密》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瓶“吞”鸡蛋的秘密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教学难点: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引入课题老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种东西吗?(教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吸盘》)(学生回答:见过。

)老师:大家都见过这种吸盘式挂钩。

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墙上或其他地方吗?(学生回答)老师: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其中蕴含的科学《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教师演示瓶吞鸡蛋)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我认为可能跟燃烧的纸有关,因为老师把燃烧的纸投进瓶子后,鸡蛋才被吸进去的。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补充一点,纸的燃烧把瓶子里的氧气用完了,所以我觉得可能跟空气有关。

老师: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做出了自己的猜想,到底是不是和空气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广口瓶、纸片,滴管、注射器、水槽。

)制定实验计划: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先不要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呢?。

学生:(1)我想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我打算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老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方法,那么在实验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学生:(1)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瓶吞蛋》一、准备材料:塑料瓶、生鸡蛋、热水、盐、冰二、教学目标:1.能够展示空气的性质:空气有体积、有重量、可以压缩。

2.能够探究水的性质:水可以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3.能够探究气体的性质:气体没有形状、没有体积、可以扩散。

三、教学步骤:1.展示塑料瓶(1)老师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透明的?(2)学生回答:这是塑料瓶,是透明的因为它不会吸收光。

2.塑料瓶和生鸡蛋(1)老师说:你们知道吗?空气也有体积和重量。

(2)老师拿起一个塑料瓶并问:现在这个瓶子里面有什么?(3)学生回答:什么也没有。

(4)老师放入一个生鸡蛋并问:这时瓶子里面有什么了?(5)学生回答:有鸡蛋和空气。

(6)老师说:现在我们把鸡蛋拿出来,瓶子里面只有空气了,但瓶子看上去依然很饱满。

这是为什么呢?(7)学生回答:因为空气有体积。

(8)老师补充:对,空气有体积,所以它占据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

3. 热水和盐(1)老师问:现在我们把盐加入瓶子里,会发生什么?(2)学生回答:盐会溶解在水里。

(3)老师说:那我们现在加入一些热水,会发生什么?(4)学生回答:水体积会变大。

(5)老师问:如果我们再加入一些冰,会发生什么?(6)学生回答:水的温度会降低。

(7)老师引导: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水的性质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溶解一些物质。

4. 空瓶吞蛋(1)老师挑选一位同学,让他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空瓶内,以确保鸡蛋不能转动或移动。

(2)老师让另一名同学倒入一些热水到瓶子里。

(3)尝试一下,如果鸡蛋还没完全被浸泡在水中,那么可以再多加一些热水。

(4)老师让同学在瓶口上打入一些空气,然后立即将瓶子盖好。

(5)老师鼓励同学:现在你可以拿起瓶子并倒过来。

(6)老师指导:用手扶住鸡蛋,慢慢旋转瓶子。

(7)结果:鸡蛋被吞到了瓶子里!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于空气的性质、水的性质、盐、热水和冰的作用、气体的性质等方面有了很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空瓶吞蛋》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这一现象还缺乏感知,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以及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

初步感知、理解“空瓶吞蛋”这个有趣实验中所蕴含的热胀冷缩、压强的原理,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空瓶吞蛋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遵守实验的规则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
过程和发现。

3、能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小秘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空瓶吞蛋》。

2、煮熟了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的兴趣
课件展示两个蛋宝宝玩。

一个在瓶口很小的瓶子里欢快地跳舞。

另一个也想到瓶子里找他的朋友一起跳舞,可是它太大,而瓶口太小,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二)、老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

2、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实验过程。

3、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归纳总结原理:
瓶身加热使空气宝宝变胖→用蛋堵住瓶口不让空气宝宝跑掉→当瓶身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外面的空气宝宝又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并交流分享。

实验前,老师强调具体的实验规则,并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试验。

实验中,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同伴、教师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四)拓展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思考如何从瓶里取出蛋。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让蛋宝宝都进到瓶子里了,但这个蛋宝宝太调皮了,它现在呀又想出来了,你们怎么办呢?”
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出不同的方法。

(如:再用热水烫;挤压瓶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