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露天开采污染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

露天开采污染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

露天开采污染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
露天开采是一种常见的矿石开采方式,但它也会带来污染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小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在开采区域周边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
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

2. 控制尘埃污染:露天开采容易产生大量尘埃,一方面需要在开采现场采取湿法喷洒、覆盖等措施来控制尘埃的扩散;另一方面,在运输过程中也要采取湿法装载、覆盖车
辆等方式来减少尘埃污染。

3. 控制噪音污染:开采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需要采取隔音屏障、降噪设备等措
施来降低噪音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 水环境保护: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需要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对废水进行处
理后再排放,确保水环境的质量不受影响。

5. 土地恢复与重建:在开采完毕后,需要对开采区域进行土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种
植植被、进行水土保持等措施,使其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6. 提倡可持续开采:在进行露天开采时,要注重矿石的合理开采,避免无序开采和过
度开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7. 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矿石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
规范,并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综上所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露天开采过程中应采取以上措施来减小污染、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开采。

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露天采矿是一种在地表进行的采矿方式,与地下采矿相比,它具有开工程量大、生产能力强、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露天采矿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地表破坏、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采取合理的对策非常必要。

露天采矿导致了地表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大量的土壤和植被被移除,导致地表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采矿活动也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了自然景观。

为了解决地表破坏和生态系统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保护植被:在采矿活动之前,应进行充分的植被保护,尽可能减少植被被移除的数量。

在采矿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种植耐旱的植物,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2. 进行生态修复:采矿活动结束后,应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矿区的生态系统。

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土地复垦、湿地建设等方法,重建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改善矿区的自然景观。

露天采矿也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在采矿过程中,土地被破坏,植被被移除,土壤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采矿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容易导致水污染。

1. 水土保持措施:在采矿活动之前,应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

包括建设堰塘、植被覆盖、修建比较难以渗透的路面等。

在采矿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和修复上述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2. 废水处理:对于采矿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应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减少水污染。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露天采矿也会导致空气污染。

在采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对周围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 粉尘控制: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应进行粉尘控制。

可以通过湿化、覆盖和抑尘剂等措施来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排放。

2. 燃烧控制:采矿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研究露天矿山开采是获取矿产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露天矿山开采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一)生态破坏露天开采需要剥离大量的表土和岩石,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原本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空气污染开采过程中的爆破、挖掘、运输等作业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其中可能包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水污染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水,如矿坑水、选矿废水等,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四)噪声污染开采作业中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会产生强烈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干扰,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还可能导致听力损伤等健康问题。

(五)地质灾害风险增加大规模的开采可能改变山体结构,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露天矿山开采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在矿山开采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环境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

合理规划开采区域和开采顺序,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土地用于生态恢复。

(二)加强生态恢复开采过程中,应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措施。

对于已开采完毕的区域,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品种,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三)粉尘和废气治理采用湿式作业、喷雾降尘等措施减少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

安装废气净化设备,对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四)废水处理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对矿坑水和选矿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处理后的废水可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噪声控制选用低噪声的开采设备,并采取隔音、消音等措施降低设备运行时的噪声。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摘要:矿产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采矿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中,露天开采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

它不仅会破坏地面的土壤和岩层,还会破坏地下数百米深的地质结构。

这种破坏将严重影响地层层序,带来大量污染,并且污染区周围没有草。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完善的生态治理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与露天开采的双赢。

关键词: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生态治理;措施1露天采矿造成的环保问题1.1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系统众所周知,露天采矿本身就是一件极具破坏性的事情。

在挖掘过程中,会有很多损坏。

同时,开采规模基本较大,覆盖范围广。

露天开采将直接破坏土壤、植物、构筑物等。

在矿区外的排土场和尾矿区,会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据调查研究,在我国露天开采过程中,每1万吨煤炭将破坏22平方米的土地。

一旦这些土地被破坏,其原有的生态结构也将受到破坏。

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修复,最终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1.2降低当地的生态环境性能在开采过程中,将挖掘出大量的废渣和废石,这些废渣和废石属于松散材料,可能会给矿区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众所周知,在运输、挖掘或燃烧煤炭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从而降低周围的空气质量。

同时,在使用各种机械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噪声,带来大量的噪声污染。

露天开采方式将严重破坏当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最终破坏整个生态平衡。

1.3破坏水环境生态露天开采期间,必须将所有地下水泵送干净。

这一行动将严重影响周围地区的水循环系统,进而造成地下水枯竭的问题。

一旦地下水耗尽,可能会发生岩体坍塌。

例如,在某个地区,在露天开采过程中,由于需要提取所有地下水,周围的水文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同时,对于矿区来说,水污染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2024年西露天矿治理方案

2024年西露天矿治理方案

2024年西露天矿治理方案引言:西露天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地区,但长期以来,露天矿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实现煤炭开采过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矿区治理方案迫在眉睫。

本文拟对2024年西露天矿治理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希望通过改善矿区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系列措施,全面提升西露天矿开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问题阐述1.1 环境问题西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尘土、废石、煤矸石等废弃物堆积,造成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1.2 资源浪费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率较低,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

1.3 安全隐患开采过程中,矿区地表裂缝、地质灾害等问题频发,安全隐患较高。

这不仅威胁到矿工的人身安全,也对矿区内外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二、治理目标2.1 环境治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尘土扬尘、废弃物的堆积,恢复土地、水源的生态功能,改善周边环境质量。

2.2 资源利用提高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矿产综合利用。

2.3 安全生产加强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矿区的安全生产。

三、治理措施3.1 环境治理3.1.1 尘土管控通过加强道路湿洒、覆盖裸露地表、安装绿化带等措施,减少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尘土扬尘。

建立尘土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尘土扬尘情况,实现管控。

3.1.2 废弃物处理建设废弃物处理厂,对废石、煤矸石等进行综合利用或分解处理。

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3.1.3 废水处理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对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集中治理。

确保废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不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3.1.4 生态恢复制定矿区生态恢复方案,恢复土地植被、水源等生态功能。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对策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对策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对策1. 引言1.1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石灰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冶金、化工等领域。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灰石露天矿采矿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灰石露天矿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大量矿石的开采导致原本生态平衡的破坏,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受到污染,水质受到影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石灰石露天矿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矿石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尾气,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影响周边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石灰石露天矿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对矿区周边地区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区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石灰石露天矿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造成的生态破坏、空气污染以及影响范围广泛,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

1.2 石灰石露天矿的影响范围石灰石露天矿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但其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石灰石露天矿的影响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石灰石露天矿的开采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原有的植被和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破坏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影响。

2. 水资源:石灰石露天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和尾矿,这些废水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污染周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威胁水体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3. 生态系统:石灰石露天矿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周边社区居民:石灰石露天矿的开采会产生大量粉尘、噪音等污染物,对周边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引发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担忧和抗议。

石灰石露天矿的影响范围涉及土地、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等多个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

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最新)

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最新)

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设定矿山开采准入条件,推进开采方式创新,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边开发、边治理”原则,尽快形成在建、生产和历史遗留矿山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矿山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通过综合整治,基本建成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措施得当、管理到位的矿山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通过关闭取缔一批严重污染环境、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停产整治一批无排污许可、排污不达标的露天矿山,改造升级一批开采方式陈旧、选矿工艺落后的露天矿山,修复治理一批关闭停产矿山、责任主体灭失矿山的地质及生态环境,全面完成我市露天矿山开发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全市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整治内容和标准(一)是否严格执行已备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及时恢复地形地貌,是否依据已备案的《土地复垦方案》足额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并依据年度任务及时对破坏耕地复垦。

(二)是否依据矿山企业编制的《安全设施设计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合理安排布置排土场、工业场地、采矿剥离场、运输通道等,保护工业场地周边生态环境。

(三)是否依据已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切实履行了对环境空气、地下水环境、排土场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四)是否对矿区周边的土地采取了保护措施,是否压占、损毁了耕地。

(五)是否对矿区内的林地、河道进行了保护,或者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措施。

四、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为了统筹协调推进此次综合整治工作,成立孝义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国土、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安监局、环保局、公安局、水务局、林业局、供电公司以及相关乡镇,矿山企业。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

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和生态治理措施摘要:矿产资源是十分宝贵且无法再生的自然资源,合理地开采和发掘矿产资源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然而,在矿山开采的同时,如果开采企业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会给开采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矿山开采时,选用露天开采的方式,会破坏开采区地质、岩石和土壤,甚至会给生存的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对周围的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的环境污染可能给周围的住户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露天采矿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并严格落实科学合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在不断开矿的同时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既可以保护生态,还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露天开采;矿山环保;问题;生态治理;措施1露天采矿造成的环保问题1.1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态系统一般而言,露天开采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会给区域的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

矿山露天开采会占据大量的土地面积,在矿山开挖区域还会设置排土场和尾矿区,会对区域内的生物、植物以及地质结构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以露天采煤矿为例,每挖出一万吨煤矿资源会破坏800m2的原生态土地。

而且即使在后期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短时间内也很难使得生态修复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了采矿区域内生态失衡。

1.2破坏水环境生态露天开采将破坏周围地区水文系统的平衡。

露天开采前,必须将矿区内的所有地下水开采完毕。

但它将对周边地区的水质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一旦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或地下水直接枯竭,将增加地下水枯竭部分岩石和山体崩塌的风险,不利于采矿工作,严重威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此外,采矿将把地下土壤变成地表。

地下土壤开挖后,将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

一旦长期暴露在风雨中,一些矿物质会挥发进入表层土壤,破坏土壤平衡,对土壤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雨后,矿物质会被带回到地表以下,这不仅会破坏地下水的平衡,还会造成水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天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崔清迪
工程技术学院2009级采矿工程二班
摘要:露天煤矿与井工矿相比,具有建设速度快,资源回收率高等诸多优点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但是露天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也是巨大的。

本文主要阐述了露天煤矿的开采所引起的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等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办法进行土地复垦与在利用。

关键字:露天煤矿、废弃矿坑、复垦、矿坑水。

一引言
露天开采以其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重视。

但是露天煤矿在满足经济发展对煤炭产量需求的同时,也给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各种地质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生产发展,因此露天煤矿开采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二露天煤矿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一)露天采场对土地的侵占及污染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hm2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仅为美国的1/7,而我国现有露天煤矿占地总面积约为200万hm2,其中露天排土场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露天煤矿开采必须先将煤层上覆盖的表土和岩石剥离,然后进行煤炭开采,因此露天采掘场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据统计,我国露天矿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开采万吨煤要挖损土地约0.08hm2。

目前,全国露天采场挖损的土地超过1万hm2,而且正以每年300~500 hm2的速度增加。

而露天煤矿所采出的剥离物一般都运往外排土场堆放,外排土场又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据统计外排土场占压的土地约为采场面积的2倍,露天矿正常生产时每开采万吨煤,排土场平均占压0.16 hm2土地。

目前全国露天排土场占压的土地近2万h2,而土地复啃恳率不到20%。

因此煤矿开采和排土过程中直接破坏了森林、草地、河流,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剥离的土岩中含较多的重金属以及其它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它们受到雨水的冲刷以淋浸作用,直接或间接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

(二)露天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目前,我国大多数露天煤矿分布在北方个省,这些地区年降雨量小,蒸发大,同时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多北少,所以露天矿在生产过程的疏干排水导致各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伴随着煤矿开采的延伸,常年的疏干排水使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形成巨大的降落漏斗,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采场周围的水体和大气降水的作用而使煤层中的硫和重金属等物质溶入水体汇入采场采空区,而使矿坑水的重金属含量较高,有毒有害物质较多,从而外排时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

(三)露天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
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露天采场及其周围边帮上暴露出大量的露头煤和残煤,这些残煤和露头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被氧化而发生自然产生大量的CO、SO2、NO、NO2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矿区和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影响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如爆破、运输、排卸等环节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中含有的有毒物质对人体造成许多严重疾病如尘肺、矽肺等职业病,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四)露天矿坑对环境的影响
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巨大矿坑,将导致采场周围边坡岩体内的地应力重新分布,周围边坡岩体在地质构造,地表水、地下水及震动、风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容易诱发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
列的地质灾害,从而危及矿区周边工厂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又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1]。

三针对露天矿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治理措施
在露天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对土地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土壤的污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露天矿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特点和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和对策,使得土地复垦和再利用。

(一)减少排弃物的处理措施。

露天煤矿应在符合具体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分区开采或采用多种工艺联合开采,减少剥离的排放。

规划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尽量采取内排的方式,以减少外排土场的占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掌握边坡防治措施提高边坡角,可以减少大量的剥离物。

资料显示,对于一个深凹露天矿,边坡角每增加1度,露天矿地表境界可缩回10m左右,减少剥离4%。

在排土时可将矸石和有毒有害物质排在排土场底部,用黄土进行包埋和压实,可杜绝这些物质对地表和大气的污染,将小块和易风化的剥离物排在上部,平整压实后覆盖上表土,农业用地覆土厚度大于0.5m,林业用地覆土厚度大于0.3m,牧业用地大于0.2m。

在其上种植农作物植被,这样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粉尘、隔绝噪音。

(二)露天矿水资源懂得综合利用
由于我国各露天矿普遍缺水,同时由于矿坑水的处理不当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而露天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一般可避免的进行疏干排水和矿坑水的排放
在我国现有矿坑排水一般是直接排放,紧有一小部分用作露天煤矿内的灭火用水。

而直排矿坑水不仅污染地表、地下水系,同时造成对直排的矿坑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处理煤矿的生产废水及周边生活设施的生活废水。

这样经处理的水不仅有作为煤矿灭用水,还可以解决矿山复恳的水资源问题。

而疏干抽排的地下水可通过管线排放到水库中。

不仅可以直接用作生活用水,还可以供给其它企业的生产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2]。

(三)采场的复垦及其利用
对于露天矿坑的治理,对其安全性可以通过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

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采场进行复垦与在利用。

对于废弃的矿坑建设成为水库,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缓解单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资源的在利用。

如在北方干旱地区,可以将抽排的地下水排入水库,经处理通过饮水管线直接供给居民区。

对于不在地下水河流水文连续带上无地下水涌出的废弃采场,可用作垃圾填埋场,作为垃圾填埋场必须做相应的防治处理,以免垃圾渗漏,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把废弃矿坑建设成为一个旅游观光点。

这需要把废弃矿坑和排土场作为整体特征,建设问题。

对于排土场和周边废弃土地需要进行绿化复垦,针对不同的土壤基质选择不同的植物。

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人提供了业余消遣场所[3]。

四结束语
通过对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这些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应根据露天矿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进行土地复垦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结合国内外采场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针对露天矿对采场复垦,水资源的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方法。

这样不仅治理了矿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露天矿的综合治理不能追求短期的效益,而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露天矿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把露天矿的环境保护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经济才能得到更持久,更高速,更效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荣新,露天采矿学(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255-258。

[2]李士金,露天采矿技术,2007,3:72-73。

[3]范军富,陈文胜,胡雅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S1:49-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