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制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缓控释制剂》课件

《缓控释制剂》课件
药物释放速率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释放速率决定了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 趋势。
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某一时刻的 含量。
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又会影响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合理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率是缓控释制剂设计的重要 环节。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01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
通过缓控释制剂,实现药物的稳定释 放,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缓控释制剂的研 发与展望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进展
1 2 3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历程
从早期的药物缓释技术到现代的智能药物传递系 统,缓控释制剂的研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技术突破
在制备工艺、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机制等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突破,为缓控释制剂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包衣技术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形状的药物颗粒,但包衣层厚度和均匀性对药物释 放性能影响较大。
骨架技术
骨架技术是通过将药物与高分 子材料混合,制成骨架片剂, 以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骨架片剂中药物均匀分散在骨 架材料中,药物释放速度受骨 架材料的性质和片剂的物理性 能影响。
常用的骨架材料包括蜡类、脂 肪类、纤维素衍生物等,可根 据药物性质和释药要求选择合 适的骨架材料。
01
02
03
高血压治疗
缓控释制剂能够平稳控制 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心 血管的损害。
心绞痛治疗
通过持续释放药物,改善 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 状。
心力衰竭治疗
优化药物释放,改善心功 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肿瘤治疗
化疗药物缓释
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局部药 物浓度。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缓释

缓释和控释PPT课件

缓释和控释PPT课件
常用的脉冲释放技术包括时控脉冲控释和pH脉冲控释。时控脉冲控释是根据生理周期或疾病发作时间,在特定时间点快速释 放药物。pH脉冲控释则是通过药物在不同pH值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溶解度和扩散速率,实现在特定pH值环境下药物的快速 释放。
智能释放技术
智能释放技术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或体内环境 变化来控制药物的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治疗 效果。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根据患者的个 体差异和病情变化,实现药物的个性评价
评估药物对靶点的作用效果,包括体 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药代动力学评价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和药效持续时间。
毒理学评价
对药物进行安全性和毒性的评估,包 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性和致 突变性等。
生产质量控制
确保药物的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 标准,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4 缓释和控释药物的设计与 制备
药物选择与配方优化
药物选择
根据治疗需求选择具有适宜药效 的药物,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 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
配方优化
通过调整药物与辅料的比例、选 择适宜的载体材料等手段,提高 药物的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药物释放机制与模型
药物释放机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包括扩 散、溶蚀、渗透等机制,以实现药物 的缓慢释放。
缓释和控释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缓释和控释药物概述 • 缓释技术 • 控释技术 • 缓释和控释药物的设计与制备 • 缓释和控释药物的评价与审批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缓释和控释药物概述
定义与特点
降低服药后副作用和不良影响。
定义:缓释和控释药物是指药物在体内 以缓慢、恒定的速度释放,以达到长时 间的治疗效果。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要点三
竞争格局
目前缓控释制剂市场主要由国际知名 制药企业占据,但随着国内制药企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在此领域 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未来,市场 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01
政策支持
02
法规要求
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规范化 发展。制药企业需关注政策动向,加 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政策 支持。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囊壁材料
选择适当的囊壁材料,如明胶、聚乳酸等。
制备方法
采用乳化法、喷雾干燥法等方法制备微囊与微球。
药物包裹与释放控制
通过调节囊壁厚度、孔径等参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04 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释放度试验
释放度试验是评价缓控释制剂质量的 重要手段,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 放行为,对制剂的释放特性进行评估 。
市场前景与趋势分析
要点一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 长。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 病的增加,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还 将继续扩大。
要点二
技术创新
随着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技术等领域 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创新 也在不断涌现。未来,新技术和新材 料的出现将为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带来 更多机遇和挑战。
03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包衣技术
包衣材料
选择适当的包衣材料,如不同聚合度的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 等,以满足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要求。
包衣厚度与均匀性
控制包衣厚度和均匀性,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
包衣工艺
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等工艺进行包衣,确保包衣过程药物不损 失。

缓释控释制剂 ppt课件

缓释控释制剂 ppt课件

•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 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 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如减少用 药次数。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 患者漏药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 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
• 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 可能低于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缓释 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 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缓释制剂在吸收 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 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 药物疗效的作用。
• (5)缓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相对较慢,因此药物起效 也相对较慢。
缓释、控释制剂应用中的误区
• (1)服用次数过多 • 临床用药调查表明,用药次数过多的差错率最
高,占据品种的60%以上。虽然药品说明书已 标明药品的半衰期,但患者使用时仍按普通药 物的用法,如非洛地平缓释片半衰期为25h, 每日早晨服用1次即可,而有些人每天用2次或 3次。使用次数过多,血药浓度过高,会使不 良反应增加,而缓、控释制剂的价格都比普通 片贵,无形中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
溶出速度减慢
(二)扩散原理:药物 →溶解成溶液→从制 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 释药受扩散速率控制
1、包衣 2、制成微囊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4、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乳剂
•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某些骨架型 制剂,如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亲水凝胶 骨架系统,不仅药物可从骨架中扩散出来, 而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蚀的过程。当聚合 物溶解时,药物扩散的路径长度改变,这 一复杂性则形成移动界面扩散系统。
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的,以渗透压 作为释药能源的控释片。
释药原理
• 一、溶出原理:药物的释放受溶出速度的限制, 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缓释性质。通过减小药 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低药物的 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

缓控释制剂 ppt课件

缓控释制剂  ppt课件
取制得的控释微丸灌装胶囊,每粒胶囊 含微丸量相当于IM75mg.
Diagram
含量测定
体内外试验相关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外溶出度测定
人体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测定
含量测定:
❖取胶囊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置50ml 量瓶中,加甲醇35ml,微温使IM溶解,冷却, 加甲醇至刻度,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pH7.2磷酸盐缓 冲液(1:1)稀释定容,在320±2nm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按IM的吸光系数为193计 算,即得。
缓、控释胶囊
剂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普通制剂 第二代:缓释制剂 第三代:控释制剂 第四代: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与细
胞水平的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 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 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 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 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
血清中提取的IM及内标物的色谱图如下
❖2、标准曲线:取空白人血清1ml,共6份, 分别加入相当于IM0.1,0.5,1,2,3,5μg的 标准液,各加入内标液1μg,加pH柠檬酸缓 冲液1ml,混匀后,加乙醚8ml,漩涡混匀 提取5min。离心,分取乙醚层,置45℃水 浴将乙醚挥干,残渣用无水乙醇200μl测定。
慢地恒速活接近恒速释放的 制剂。
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服药 次数,大大提高病人的顺应性;
2:是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3: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故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缓释和控释制剂ppt课件

缓释和控释制剂ppt课件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 浓度范围的制剂. 药物释放过程: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
.
3
17.1.2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 减少服药次数。
(2)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 大药效。
(2)体内吸收
(3)组织分布
(4)药物代谢
.
19
4.生理学特征
胃肠排空 肠蠕动 粘膜表面积 有效吸收部位 特殊吸收部位 食物的性质和量等生理因素
.
20
17.3.2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的选择:
最适半衰期:2-8小时. 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12h的药物,剧毒药,
抗生素类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包衣膜阻滞材料:不溶性高分子,肠溶性 高分子材料.如EC,CAP等.
增稠剂:明胶,PVP,CMC等.
.
22
17.4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7.4.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一种为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剂
如乳糖,再加入药物混匀,制颗粒压片;
另一种是将高分子骨架材料加入适量的稀释 剂如乳糖,制颗粒,再加入药物压片。
4、骨架型微丸
.
25
5、胃内漂浮型滞留片
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该制剂口服接触胃液后,表面水化形
成凝胶,体积膨胀,比重减小而能漂 浮于胃液上。 胃内滞留片(胃内漂浮片)系指一类能滞 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 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的片剂.
.
26
17.4.2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技术》课件

《缓、控释技术》课件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连续化生产
通过连续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并保证产品质量。
3D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个性化药物制剂的生产,满足患 者的个性化需求。
06
案例分析
某药物控释剂型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结词
制备工艺、性能指标
详细描述
介绍某药物控释剂型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等,并对其性能 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释放速率、载药量、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结论
通过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性能指标的测试,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控释性能的药物剂型,为临 床应用提供有效支持。
某药物缓释剂型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结词
制备工艺、性能指标、应用领域
详细描述
介绍某药物缓释剂型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选择、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等,并对其性能指 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释放速率、载药量、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探讨该剂型在 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要点一
载体材料种类
了解常用的缓、控释载体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脂质体 等。
要点二
载体材料的特性
研究载体材料的理化性质,如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 性等。
药物释放速率控制
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如药物 浓度、载体材料的性质和环境因素等。
VS
药物释放速率的优化
通过调整药物配方和工艺参数,实现药物 释放速率的控制和优化。
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生物手段来制备缓、控释制剂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工程法和微生物 发酵法等。
基因工程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基因插入到特定的微生物细胞中,利用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来生产缓、控释制剂的方法。

缓控释制剂PPT

缓控释制剂PPT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片、腊质骨架片、不溶性骨 架片、丸等。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丸,肠溶膜控片、丸等。 渗透泵型控释片 植入式缓/控释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 脉冲给药系统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得原理
一、溶出原理 二、扩散原理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 五、离子交换原理
四、渗透压原理
原理:
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心,使药物溶解至饱与,渗透压约 4000-5000kPa,
体液渗透压为760kPa, 由于渗透压差导致药物溶液从激光小孔中逐渐流出,达
到控释目得。
模型图有两类 释药小孔
半透膜
含药片心
可推动隔膜
药物
膨胀室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得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得因素
在包衣材料中加有少量致孔剂物质如PEG、PVP、PVA、月 桂醇硫酸钠、糖、盐等。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当微孔膜包衣片与胃肠液接触时,膜上存在得致孔剂遇水溶 解或脱落,在包衣膜上形成无数微孔或弯曲小道,使衣膜具有 通透性。
包衣膜在胃肠道内不被破坏,最后由肠道排出体外。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二、缓/控释制剂得特点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得药物,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 者得顺应性,使用方便。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缓释 /控释制剂得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得毒副作用。 可减少用药得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三、缓释、控释制剂得类型
1、剂量 一般认为上限为0、5-1、0g。 2、pKa、解离度与水溶性 药物溶解度要求得下限为:0、1mg/ml。 3、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很低得药物,膜透性较差,应对吸收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溶出原理
Noyes-Whitney方程
dc dt
V DLS(Cs
C)
dc/dt:溶解速率 药物在骨架材料中均匀分布,通过控制表面积,控制药物
释放处于恒速或非恒速
.
一、溶出原理
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或亲水性骨架中,调节药物释放。 将药物包裹在可溶解的包衣材料中,通过包衣材料的溶解调
整药物的释放。
.
二、扩散原理
制成植入剂: 植入剂为固体灭菌制剂。 药物释放可分为:膜通透控释、骨架扩散、骨架溶蚀等。 用外科手术,埋藏于皮下,药效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例如
孕激素的植入剂。
.
二、扩散原理
制成药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与有机胺药物的盐交换,或阴离子交换树脂 与有机羧酸盐或磺酸盐交换,即成药树脂,药树脂外面还可 以包衣,制成混悬型缓释制剂。
缓释与控释技术
张烜 北京大学 药剂学系
.
第一节 概述 定义
缓释制剂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 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药物释放主要是一 级速度过程。
控释制剂
控释制剂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药物以零级 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
缓释控释制剂
口服给药 经皮给药
注射给药
固体制剂 液体制剂
.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的原理
.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释药的原理
一、溶出原理 二、扩散原理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 五、离子交换原理
.
一、溶出原理
Noyes-Whitney方程
dc/dt:溶解速率 D: 扩散系数
S:
dc dt
V DLS(Cs
C)
V: L:
药物粒子的表面积 介质体积 扩散层厚度
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 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给药频率有所减少或减少一半,控 释制剂血药浓度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
.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顺应性,使用方便。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 缓释/控释制剂的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
植入制剂 微球
.
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 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给药频率有所减少或减少一半,且 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
控释制剂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制成乳剂; 对于水溶性的药物,制成W/O型乳剂,有长效作用。
.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药物溶于聚合物骨架中,聚合物骨架在溶涨扩散、药物 溶出的过程中,骨架逐渐变小,药物的释放过程。
.
四、渗透压原理
利用渗透压原理制备成的控释制剂,基本可达零级释放。
.
四、渗透压原理
原理:
片心由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及渗透压发生剂组成。 外面包上半透膜薄膜衣, 片面或双面用激光打孔仪打孔。
.
四、渗透压原理
原理:
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心,使药物溶解至饱和,渗透压 约4000-5000kPa,
体液渗透压为760kPa, 由于渗透压差导致药物溶液从激光小孔中逐渐流出,
达到控释目的。
.
模型图有两类 释药小孔
半透膜
含药片心
可推动隔膜
药物
膨胀室
.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片、腊质骨架片、不溶性骨 架片、丸等。
膜控型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丸,肠溶膜控片、丸等。 渗透泵型控释片 植入式缓/控释制剂 透皮给药系统 脉冲给药系统
1、剂量 一般认为上限为0.5-1.0g。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药物溶解度要求的下限为:0.1mg/ml。 3、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很低的药物,膜透性较差,应对吸收的影响。
.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4、生物因素 半衰 期: 生物半衰期太短、太长不宜制备成缓释/控释制剂。 半衰期太短,药物剂量必然太大, 药物半衰期太长,本身具有长效性,无须缓释,或缓释后造成
Cs: 药物的溶解度
C: 药物浓度
.
一、溶出原理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控制粒径大小: 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或亲水性骨架中,调节药物释放。 将药物包裹在可溶解的包衣材料中,通过包衣材料的溶
解调整药物的释放。
.
一、溶出原理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如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药效比青霉素钾盐显著延长; 醇类药物经酯化后,水溶性减小,药效延长,如睾丸素丙酸酯 油溶液,肌肉注射后水解成母体药物,药效延长2-3倍。
.
二、扩散原理
包衣: 将药物小丸或片剂用阻滞剂材料包衣。
制成微囊: 微囊膜为半透膜,在胃肠道中,水分可渗透进入囊内, 溶解囊内药物,形成饱和溶液,然后向囊外扩散。
.
二、扩散原理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以不溶性塑料例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甲基丙 烯酸树脂、硅橡胶等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 主要用于液体制剂和注射剂。
.
二、扩散原理
水不溶性膜包衣制剂: 如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囊或小丸、片等, 包衣膜中含有部分水溶性物质作为致孔剂。 符合Ficks第一定律,药物接近零级过程 水不溶性骨架片: 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弯曲的孔道。 符合Higuchi方程
.
二、扩散原理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 增加粘度、包衣、制成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 药树脂、乳剂。
.
一、溶出原理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如鞣酸与生物碱药物可形成难溶性盐,其药效比母体化
合物延长2: 难溶性药物粒径增加,延缓吸收, 如胰岛素锌粗晶体(粒径10微米以上)制剂给药,其作用
延长达30小时,细晶体(粒径2微米以下)制剂给药,作用 时间约12小时。
吸收相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下降。
.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吸收 吸收较慢的药物,不宜制备成缓释制剂。 可考虑通过定位释放解决。 代谢 在胃肠道易被代谢的药物如被肠壁酶系统代谢的药物不宜制
备成缓释制剂,药物代谢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