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合集下载

硝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

硝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

硝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硝酸钾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硝酸钾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肥料、火药、玻璃等工业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硝酸钾,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反应的有效性和产物的纯度。

实验原理:硝酸钾的制备主要依靠硝酸和钾盐的反应生成。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硝酸银和氯化钾作为反应物。

反应方程式如下:2AgNO3 + KCl -> 2AgCl + KNO3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硝酸银溶液、氯化钾溶液、试管、滤纸、蒸馏水等。

2.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钾溶液。

3. 将两个试管倾斜放置,使溶液相互接触,观察反应是否发生。

4. 若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已经进行。

5. 将产生的白色沉淀用滤纸过滤,收集固体沉淀。

6. 用蒸馏水洗涤固体沉淀,以去除杂质。

7. 将洗涤后的固体沉淀放置在通风处晾干,得到硝酸钾。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在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钾溶液接触后,确实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这表明反应已经发生,生成了硝酸钾。

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产物的纯度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滤纸对产生的固体沉淀进行了过滤。

滤纸的作用是将固体与溶液分离,去除杂质。

然而,由于滤纸的选择和操作技巧可能存在差异,滤液中仍可能残留一些杂质。

因此,我们需要用蒸馏水对固体沉淀进行洗涤,以提高产物的纯度。

此外,洗涤后的固体沉淀需要在通风处晾干。

这是因为硝酸钾是一种易潮解的化合物,容易吸湿。

通过晾干,我们可以去除固体中的水分,确保硝酸钾的纯度。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硝酸钾。

虽然我们没有对产物的纯度进行定量分析,但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步骤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所得硝酸钾的纯度较高。

然而,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产物的纯度,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使用重量法或化学分析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实验手段,如测定产物的熔点或溶解度,来验证硝酸钾的纯度。

总之,本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制备硝酸钾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初步判断了产物的纯度。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的实验预习题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的实验预习题

·实验二转化法制备硝酸钾(预习测试)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常用的过滤方法有常压过滤(普通过滤)、减压过滤(吸滤)和热过滤三种。

( )2. 用少量热水淋洗晶体也是一种除去晶体中少量杂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除去硝酸钾粗产品中的杂质。

( )3.热过滤时接受滤液的容器内壁不要贴紧漏斗颈,以免滤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堵塞漏斗口。

( )4.把所含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质,这种方法是分离。

】( )5.在溶解过程中,加热和搅拌可加速溶解过程。

二、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在水溶液中欲析出较好的结晶,宜采用的条件是( )。

A.溶液浓度很大 B.迅速冷却 C.用力搅拌 D.浓度适宜,缓慢降温。

2.减压过滤和常压过滤相比,除可加快过滤速度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

A.可过滤胶状沉淀 B.可过滤颗粒更小的沉淀C.可使沉淀中的杂质减少 D.可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3.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液加热浓缩, 随浓缩、溶剂的减少,有晶体析出,此晶体的主要成分是( )。

C.KCl A.NaCl B.NaNO3D.KNO34.以下说法或操作错误的是( )。

A.蒸发皿中的溶液不超过容积的2/3 。

B.过滤中,承接滤液的洁净烧杯,其容积应为滤液总量的2~3倍。

C.热过滤选用的玻璃漏斗颈越短越好。

D.热过滤时一般不用玻璃棒引流,以免加速降温。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冷却得到的晶体颗粒比快速降温得到的晶体颗粒要细小。

B.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C.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6.如果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了水,分离它们的最佳方法是( )。

A.过滤 B.蒸馏 C.分液 D.萃取》7.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水中溶有碘单质,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分液、蒸馏、萃取C.萃取、蒸馏、分液 D.蒸馏、萃取、分液8.关于过滤的实验操作说法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适应固体和液体的分离B.过滤的基本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

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一、描述题1. 在粗食盐中,少量氯化钾可否用重结晶的方法将其分离? (可以)2. 利用转化法制取硝酸钾,当溶液体积减小到约为原来的1/2时,需要进行何种过滤? (热过滤)3. 转化法制取硝酸钾时,利用了下列哪种原理?A 酸碱性质不同B 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同 (B)4. 用乙醚萃取十二钨磷酸时,静置后在分液漏斗中从上到下的物质依次是什么? (乙醚,氯化钠、盐酸和其它物质的水溶液,油状的十二钨磷酸醚合物)5. 制备十二钨磷酸实验中出现的蓝色物质是什么? (杂多蓝----钨还原的物质)6. 摩尔盐晶体是什么颜色? (浅蓝绿色)7. 在硫酸亚铁溶液浓缩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多少摄氏度以下?为什么? (70℃下,因为在70℃左右易变成溶解度较小的白色FeSO4•H2O)8. 在制备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实验中,依次加入过H2C2O4、K2C2O4、H2C2O4,请问三次加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草酸是用于制备草酸亚铁晶体;加入的草酸钾是用于控制碱性条件,以便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最后一次加入的草酸是为了酸化与配位)9. 在高锰酸钾制备中,用何种漏斗过滤所生成的产物? (砂芯漏斗)10. 分析纯试剂瓶的标签是什么颜色? (红色)11. 氢氟酸可以保存在涂有石蜡的玻璃瓶中吗? (可以)12. 汞易挥发,蒸气有剧毒,应将汞保存在水中还是煤油中? (水中)13. 一般可燃性钢瓶封闭螺纹是向左(反向)还是向右(正向)?(向左(反向))14. 氧气钢瓶瓶体是什么颜色? (天蓝或蓝色)15. 残留溴的仪器能用丙酮清洗吗? (不能、否则生成催泪剂溴化丙酮)16. 一同学在用电炉加热时,插座起火,能用酸碱性灭火器吗? (不能)17. 实验室常用的洗液是用什么试剂配制的? (K2Cr2O7和浓H2SO4)18. 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氧化焰还是还原焰? (氧化焰)19. 能用无水CaCl2干燥NH3吗? (不能)20. 热过滤应选用短颈漏斗还是长颈漏斗? (短颈漏斗)21. NaCl能用重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吗? (不能)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22. 欲除去溶液中的Fe(OH)3沉淀(絮状沉淀),应采用减压过滤还是常压过滤? (常压)23. 用软锰矿制备K2MnO4时,此反应能否在瓷坩埚中进行?(不能)24. 坩埚能否直接加热? (可以)25. 移液管是一种量入式的容量器皿,还是量出式的容量器皿?(量出式)26. 强碱性及强氧化性溶液能不能用滤纸进行过滤? (不可以)27. 析出晶体颗粒的大小与条件有关,将溶液迅速冷却得到的晶体颗粒比自然冷却得到的晶体颗粒要大吗? (不对)28. 在实验中,我们认真仔细地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29.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应向上还是向下倾斜? (向上)30. 热的物质能够直接在天平上称量吗? (不能)31. 某同学需配置0.0100M硫酸铜溶液100 mL,用电子天平称取CuSO4晶体,在100 mL的量筒中配置溶液,此操作对吗? (不对)32. 如何除去瓷研钵中的污迹? (先用少量食盐研洗,再用水洗净)33. 饱和甘汞电极内注入的是什么溶液? (饱和KCl溶液)34. 将pH试纸直接浸入到溶液中测其pH值的操作对吗? (不对)35. 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能用加热的方式进行干燥吗? (不能)36. 蒸发浓缩时,加入蒸发皿中的溶液的量不得超过其容量的多少?(2/3)37. 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时,若溶液的电导率值小于10μs.cm-1,应选择光亮铂电极还是铂黑电极? (光亮铂电极)38. 能用浓硝酸洗涤沾有硫化银的试管吗? (能)39. 实验室配制SnCl2溶液时,需加入少量HCl酸化,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防止SnCl2水解)40. 四种物质状态中,有固态、液态、气态,还有一态是什么?(等离子体)41. 将K2MnO4溶液调节到酸性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溶液变成紫红色且有棕色沉淀生成)42. 次氯酸根离子在热碱性溶液中的分解产物是Cl和Cl2气吗?(不是)43. K2CrO4和HAc能否将钡离子和锶离子分离? (可以)44. 将过量SiF4通入NaOH溶液中的主要产物是H4SiO4和NaF吗?(不是)45. 向紫色V2+ 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当溶液的颜色为紫色时,溶液中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V2+ )46. 向紫色V2+ 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当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时,溶液中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V3+)47. 向紫色V2+ 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当溶液的颜色变为蓝色时,溶液中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是吗? (不是)48. 向紫色V2+ 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当溶液的颜色变为黄色时,溶液中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49. 如果用浓盐酸与漂白粉作用制备氯气,在所制得的氯气中可能会出现的杂质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氯化氢,对不对? (对) 50. 加热分解NH4NO3时,该物质中各元素氧化数都发生了变化,对不对? (不对)51. 欲从Ag+、Hg2+、、Pb2+ 的混合液中分离出Ag+,可加入NH3·H2O,对不对? (对) 52. 将1g过氧化钠投入100g水中,溶液的总质量为101g,是否正确?(错误)53. 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实验报告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的原理。

2. 掌握利用不同温度下盐类溶解度差异制备硝酸钾的方法。

3. 学习结晶和重结晶的一般原理及操作。

二、实验原理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的原理是利用氯化钠、氯化钾、硝酸钠和硝酸钾在高温和低温下溶解度的差异。

具体反应如下:NaNO3 + KCl → NaCl + KNO3在高温下,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较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小,因此在高温下将反应混合物溶解,冷却后硝酸钾会从溶液中析出。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可以分离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三、实验用品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氯化钾、硝酸钠、硝酸钾、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称取11g NaNO3和15g KCl,置于烧杯中。

2. 加入约17.5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3. 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保持溶液微沸状态,直至溶液体积浓缩至约10mL。

4. 关闭酒精灯,让溶液自然冷却至室温。

5. 观察溶液中是否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如有,则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晶体充分析出。

6. 将溶液过滤,收集滤液,滤液中含有硝酸钾晶体。

7. 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直至滤液浓缩至干燥。

8. 将蒸发皿置于烘箱中,烤干硝酸钾晶体,得到纯净的硝酸钾产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转化法制备硝酸钾,得到了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2. 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和温度,使硝酸钾晶体在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

在过滤过程中,注意过滤速度,避免滤液温度降低过快,影响晶体析出。

在蒸发过程中,注意控制加热温度,避免溶液过度浓缩导致晶体烧焦。

六、注意事项1. 在溶解过程中,注意搅拌速度,避免产生气泡。

2. 在加热过程中,注意溶液温度,避免过热导致晶体烧焦。

3. 在过滤过程中,注意过滤速度,避免滤液温度降低过快。

4. 在蒸发过程中,注意控制加热温度,避免溶液过度浓缩。

硝酸钾制备实验报告

硝酸钾制备实验报告

硝酸钾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硝酸钾制备实验,掌握硝酸盐的制备和操作技巧,了解反应的条件和原理。

实验原理:
硝酸钾(KNO3)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可以用来制备其他化学品,如火药、肥料等。

硝酸钾可以通过硝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得到。

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硝酸、氢氧化钾、蒸馏水等。

2. 将适量的氢氧化钾溶解于一定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备氢氧化钾溶液。

3. 将适量的硝酸溶解于一定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备硝酸溶液。

4. 将制备好的氢氧化钾溶液缓慢加入硝酸溶液中,同时不断搅拌。

5. 反应进行后,反应体系会产生热,因此需要用冷却设备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以确保反应进行顺利。

6. 在反应结束后,可以用滤纸对反应体系进行过滤,得到固体产物硝酸钾。

7. 对产物进行干燥处理,得到无水硝酸钾。

实验结果:
通过硝酸钾制备实验,得到了固体产物硝酸钾。

实验讨论:
硝酸钾制备实验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实验方法,通过硝酸和氢氧化钾的中和反应得到硝酸钾。

反应进行时需要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以确保反应进行顺利。

同时,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中。

实验结论:
通过硝酸钾制备实验,成功制备了硝酸钾,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讨论。

实验的目的达到了,并且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课时安排] 4学时[实验目的]1、学习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2、学习溶解、过滤、间接热浴和重结晶操作。

[实验原理介绍]本实验是采用转化法由NaNO3和KCl来制备硝酸钾,其反应如下:NaNO3+ KCl⇌NaCl + KNO3该反应是可逆的。

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而氯化钾、硝酸钠和硝酸钾在高温时具有较大或很大的溶解度而温度降低时溶解度明显减小(如氯化钾、硝酸钠)或急剧下降(如硝酸钾)的这种差别,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加热浓缩,当温度达118~120℃时,由于硝酸钾溶解度增加很多,达不到饱和,不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加很少,随浓缩、溶剂的减少,氯化钠析出。

通过热过滤滤除氯化钠,将此溶液冷却至室温,即有大量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仅有少量析出,从而得到硝酸钾粗产品。

再经过重结晶提纯,可得到纯品。

[基本操作与仪器介绍]1、布氏漏斗及吸滤瓶的使用方法布氏漏斗和吸滤瓶配套使用于减压过滤。

布氏漏斗上有许多小孔,漏斗颈插入单孔橡皮塞,与吸滤瓶相接。

橡皮塞插入吸滤瓶内的部分不得超过塞子高度的2/3,漏斗管下方的斜口要对着吸滤瓶的支管口。

2、减压过滤的操作方法(1)按1装好仪器,滤纸放入布氏漏斗内(滤纸大小应小于漏斗内径并能将全部小孔盖住为宜)。

少量蒸馏水润湿滤纸,开启真空泵,抽气使滤纸紧贴在漏斗上。

(2)用倾析法先将上清液转移到漏斗上,溶液量不应超过漏斗容量的2/3,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

(3)如果吸滤瓶内液面高度快到支管时,拔掉吸滤瓶上的橡皮管,从吸滤瓶上口倒出溶液,不能从支管口倒出溶液,以免弄脏溶液。

(4)先拔掉橡皮管,用洗涤液润湿沉淀,然后重新接上橡皮管,尽量抽干,重复此操作2~3次。

(5)吸滤完毕,拔掉橡皮管,关闭真空泵,如需要的是沉淀,取下布氏漏斗,将沉淀倒在滤纸上或表面皿上,适宜温度下烘干;如需要的是溶液,将溶液从吸滤瓶上口倒入盛接容器。

3、趁热减压过滤操作(1)将布氏漏斗热水浴中加热。

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

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
600 NaNO 73 80 88 96 104 124 148 180
3
NaCl 35. 35. 36. 36.3 36.6 37.3 38.4 39.8 780
四、实验步骤
1、硝酸钾的制备
用表面皿在台秤上称取NaNO3 21g,KCl18.5g,放 入烧杯中,加入35ml蒸馏水,加热至沸,使固体溶解。 待溶液蒸发至原来体积的2/3时,便可停止加热,趁热 用热滤漏斗进行过滤。
注意事项
1、将NaNO321g,KCl18.5g,放 入烧杯中 ,加入 35ml蒸馏水,使固体刚好全部溶解。
2、待溶液蒸发至原来体积的2/3时,便要停止加热, 并趁热用热滤漏斗进行过滤。
3、重结晶法提纯KNO3中,将粗止。
思考题
1、何谓重结晶?本实验都涉及哪些基本操 作?
3、产品纯度的检验
称取KNO3产品0.5g(剩余产品回收)放入盛有 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溶解后取得1ml,稀释至 1 0 0 ml, 取 稀 释 液 1 ml 放 在 试 管 中 , 加 1 ~ 2 滴 0.1mol·L-1AgNO3溶液,观察有无AgCl白色沉淀产 生。并与粗产品的纯度作比较。
表1 NaNO3、KCl、NaCl、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
温 度 0 10 20 30 40 60 80 100 (℃ ) KNO3 13. 20. 31. 45.8 63.9 110 169 246
396 KCl 27. 31. 34. 37.0 40.0 45.5 51.1 56.7
2、溶液沸腾后为什么温度高达100℃以上? 3、能否将除去氯化钠后的滤液直接冷却制
取硝酸钾? 4、实验中为何要乘热过滤除去NaCl晶体?
2重结晶法提纯kno将粗产品放在50ml烧杯中留05g粗产品作纯度对比检验用加入计算量的蒸馏水并搅拌之用小火加热直至晶体全部溶解为止

文档硝酸钾设计实验

文档硝酸钾设计实验

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探讨课本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观察验证盐类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2、利用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别,学习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3、熟悉溶解、蒸发、结晶、过滤等技术,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物质。

二、实验原理复分解法是制备无机盐类的常用方法。

不溶性盐利用复分解法很容易制得容易制得,但是可溶性盐则需要根据温度反应中几种盐类溶解度的不同影响来处理。

本实验用NaNO3和KCl通过复分解来制取KNO3,其反应为:NaNO3 + KCl ===NaCl + KNO3三、基本操作1、玻璃仪器(烧杯、量筒、蒸发皿、表面皿)使用;2、实验室用的纯水;3、化学试剂;4、加热与冷却;5、固、液分离;*(1)6、查物质的溶解度数据表;*(2)7、重结晶;*(3)8、减压过滤;*(4)9、表面皿的洗涤和使用;表一:硝酸钾,氯化钾,硝酸钠,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温度(°c)0 10 20 30 40 60 80 100 K N O3 13. 3 20.9 31. 6 45.8 63.9 110 169 24 6 K C l 27. 6 31.0 34.0 37.0 40.0 45. 5 51. 1 56.7 NaNO3 7 3 80 88 9 6 10 4 12 4 148 180 N a C l 35.7 35.8 36.0 36. 3 36. 6 37. 3 38. 4 39.8四、实验步骤1、硝酸钾的制备a用表面皿在台秤上称取用表面皿在台秤上称取NaNO3 8.5g,KCl7.5g 放入烧杯中,加入15ml蒸馏加热至沸,使固体溶解.b待溶液蒸发至原来体积的2/3时便可停止加热,趁热用热滤漏斗进行过滤。

c将滤液冷却至室温,滤液中便有晶体析出。

d用减压过滤的方法分离并抽干此晶体,即得粗产品。

e吸干晶体表面的水分后转移到已称重的洁净表面皿中,用台秤称量,计算粗产品的百分产率。

2、重结晶法提纯KNO3将粗产品放在50mL烧杯中(留0.1g粗产品作对比纯度检验用),加入计算量的蒸馏水并搅拌之,用小火加热,直至晶体全部溶解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实验十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课时安排] 4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习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
2、学习溶解、过滤、间接热浴和重结晶操作。

[实验原理介绍]
本实验是采用转化法由NaNO3和KCl来制备硝酸钾,其反应如下:
NaNO3+ KCl⇌NaCl + KNO3
该反应是可逆的。

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而氯化钾、硝酸钠和硝酸钾在高温时具有较大或很大的溶解度而温度降低时溶解度明显减小(如氯化钾、硝酸钠) 或急剧下降(如硝酸钾)的这种差别,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加热浓缩,当温度达118~120℃时,由于硝酸钾溶解度增加很多,达不到饱和,不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加很少,随浓缩、溶剂的减少,氯化钠析出。

通过热过滤滤除氯化钠,将此溶液冷却至室温,即有大量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仅有少量析出,从而得到硝酸钾粗产品。

再经过重结晶提纯,可得到纯品。

[基本操作与仪器介绍]
1、布氏漏斗及吸滤瓶的使用方法
布氏漏斗和吸滤瓶配套使用于减压过滤。

布氏漏斗上有许多小孔,漏斗颈插入单孔橡皮塞,与吸滤瓶相接。

橡皮塞插入吸滤瓶内的部分不得超过塞子高度的2/3,漏斗管下方的斜口要对着吸滤瓶的支管口。

2、减压过滤的操作方法
(1)按1装好仪器,滤纸放入布氏漏斗内(滤纸大小应小于漏斗内径并能将全部小孔盖住为宜)。

少量蒸馏水润湿滤纸,开启真空泵,抽气使滤纸紧贴在
漏斗上。

(2)用倾析法先将上清液转移到漏斗上,溶液量不应超过漏斗容量的2/3,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

(3)如果吸滤瓶内液面高度快到支管时,拔掉吸滤瓶上的橡皮管,从吸滤瓶上口倒出溶液,不能从支管口倒出溶液,以免弄脏溶液。

(4)先拔掉橡皮管,用洗涤液润湿沉淀,然后重新接上橡皮管,尽量抽干,重复此操作2~3次。

(5)吸滤完毕,拔掉橡皮管,关闭真空泵,如需要的是沉淀,取下布氏漏斗,将沉淀倒在滤纸上或表面皿上,适宜温度下烘干;如需要的是溶液,将溶
液从吸滤瓶上口倒入盛接容器。

3、趁热减压过滤操作
(1)将布氏漏斗热水浴中加热。

(2)取出漏斗,趁热将滤纸放好,并快速连接好吸滤瓶、真空泵。

(3)抽滤。

4、蒸发(浓缩)操作
(1)将溶液倒入蒸发皿内,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量的2/3,以防溶液溅出。

如液体量较多,可随溶液中水份的不断蒸发继续添加溶液。

(2)根据物质对热的稳定性选择加热装置——酒精灯、电热板等直接加热或水浴间接加热。

(3)加热蒸发至出现晶膜,停止加热,冷却,结晶。

蒸发皿不能骤冷,以免炸裂。

5、重结晶操作
(1)根据粗产品质量数,按一定比例加入溶剂,加热溶解。

(2)加热蒸发至出现晶膜,冷却结晶。

(3)抽滤,烘干,称重。

[实验重要步骤]
(1)称取11g硝酸钠和7.5g氯化钾放入100mL小烧杯中,加17.5mL蒸馏水,加热并不断搅拌,当小烧杯里的固体全部溶解时(此时温度约84℃),。

从小烧杯的刻度上粗略地读出此时溶液的体积V
1
(2)继续加热、搅拌,使溶液蒸发浓缩,至烧杯里溶液的体积为原体积的2/3,小烧杯中有较多氯化钠晶体析出。

(3)趁热用热滤漏斗过滤,滤液盛于预先装有1mL蒸馏水(防止氯化钠析出)的小烧杯中。

(4)待滤液冷却至室温后,进行减压过滤,得到较干燥的粗产品硝酸钾晶体,称量。

(5)留下约0.1g粗产品,其余按粗产品与水的质量比为2:1混合,加热、搅拌、待晶体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后抽滤,水浴烘干,称
重。

并对重结晶后的产品,进行纯度检验。

[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①先用小火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然后用大火加热至沸腾,再用小火蒸发浓缩;
②漏斗用热水预热好后,如漏斗是冷的或不太热,硝酸钾就会析出影响产率;
③骤冷结晶过于细小;
④小火烤干(如晶体抽得比较干可省去此步骤)。

实验报告格式(供参考)
实验步骤(或流程)
NaNO3
11g
KCl 7.5g →
加17.5mLH2O,加
热、搅拌、溶解(体
积V)

浓缩至原
体积的2/3











粗产品:水=2:1(质
量比)将粗产品溶于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溶解→





母液弃去
晶体,观察形




抽水

称重
绿豆粒大小
称量(纯)
实验结果
1.产品外观:
2.实际产量:
3.理论产量:
4.产率:η=(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结果讨论
思考题
[实验习题]
1、何谓重结晶?本实验都涉及哪些基本操作?应注意什么?
答:第一次结晶得到的晶体纯度不合乎要求,可将所得晶体溶于少量溶剂中,然后进行蒸发、浓缩(或冷却)、结晶、分离,如此反复的操
作称为重结晶。

本实验涉及溶解、热过滤、减压抽滤、重结晶法等
基本操作。

2、溶液沸腾后为什么温度高达100℃以上?
答:因为含有盐类,按照溶液依数性,沸点应上升。

3、能否将除去氯化钠后的滤液直接冷却制取纯硝酸钾?
答:不能。

因为滤液中仍含有较多氯化钠,属饱和溶液,直接冷却时,会有氯化钠析出。

4、本实验中,影响KNO3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KNO3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蒸发浓缩过程中水量的控制要恰当。

若水蒸去太少反应不充分,溶液中的KNO3含量较少;水蒸去太
多,溶液中KNO3的饱和度太高,在过滤时随着溶液温度下降会有大量
KNO3结晶析出,混在NaCl晶体中被丢弃。

②趁热过滤时,漏斗必须
预热,保持较高温度。

如果漏斗温度较低,滤液骤冷,会有大量KNO3
结晶析出,留在滤纸上。

③滤液要自然冷却,用于承接滤液的烧杯也要
适当预热,防止滤液骤冷,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大颗粒的晶体。

如果滤液
骤冷,则得到的结晶颗粒过于细小,抽率时溶液穿过滤纸。

5、实现溶液与沉淀的分离方法有哪几种?用常压过滤实现固液分离,收集
滤液,要达到较高的分离效率,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溶液与沉淀的分离方法有三种:倾析法、过滤法和离心分离法。

过滤操作应采用倾析法。

即待烧杯中的沉淀下沉以后只将清夜倾入漏
斗中,而不是一开始就将沉淀和溶液搅混后过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