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春节习俗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以其独特的藏族和回族文化而闻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青海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本文将带您揭秘一些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
1. 祭灶节:祭灶是青海地区春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会设立一个小灶,燃起火,用以祭祀灶神。
人们将糕点和水果摆放在灶台前,以感谢灶神保佑一年的平安和丰收。
2. 踩高跷:踩高跷是青海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年轻人会身着节日盛装,戴上花冠,踩着高跷,行走在村庄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会表演各种技艺,如舞蹈、杂技等,同时也会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目光。
3. 赛马会:青海地区的藏族人民热爱赛马,而春节期间的赛马会更是他们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洛河镇举办的青海赛马会是最著名的赛事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藏族人民。
这是一个展示藏马风采和彰显民族文化的盛会。
4. 制作酥油灯:制作酥油灯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用酥油和面粉制作成各种造型的酥油灯,如花、鸟、兽等,然后在夜晚点亮。
这些美丽的酥油灯点亮了整个节日的氛围,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5. 鞭炮齐鸣:在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居民会燃放大量的鞭炮,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天空中爆竹声声,烟花绽放,把喧嚣和热闹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也是让人感受到春节气氛的重要元素之一。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在青海地区的春节庆典中同样不可或缺。
人们扮成龙和狮子,在村庄和街道上舞动,给节日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这也是展示当地民族特色和团结精神的表演。
7. 吃年夜饭: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青海地区的人们在除夕夜会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菜肴丰富多样,有鱼、肉、蔬菜等,每一道菜都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的揭秘带我们领略到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情。
这里的传统习俗融合了藏族与回族的特点,是世界各地游客来青海观光的重要理由之一。
青海地区春节习俗的祝福与祈愿

青海地区春节习俗的祝福与祈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与祝福祈愿的时刻。
青海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既展示了不同民族的风情,也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祈愿。
本文将介绍青海地区春节习俗中的祝福与祈愿,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拜年祝福在青海地区的春节里,拜年是人们表达祝福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愿。
年长者多是家中的长辈和家族的长辈,他们通常会提前准备好大量的红包,准备在春节期间给年轻一辈的亲人。
拜年的过程中,长辈会给年幼的子女和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幸福和健康。
同时,在拜年的过程中,人们还会相互祝福,表达对对方的美好祝愿。
比如,常见的祝福语有:“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业进步,前程似锦”等。
这些祝福语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期盼,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祈福活动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各族人民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祈福活动,以求得平安和吉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祈福活动就是祈福祭天。
在此活动中,人们会集结到寺庙或者其他庙宇,祈求天神的保佑和庇护。
他们会虔诚地祭拜神灵,并献上鲜花、水果和香烛。
通过祭祀的过程,人们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同时也祈求自己和家人福寿吉庆。
此外,还有一种祈福活动是对地狱敬礼。
据民间传说,地狱是一处能够祛除厄运和邪灵的地方。
因此,一些人在春节期间会前往地狱进行祈福活动,诚心祈愿自身和家庭的福运。
这一行为既展示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尊重和敬重,也表达了对神灵的信任和依赖。
三、祝福与祈愿的文化内涵青海地区春节习俗中的祝福与祈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祝福与祈愿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祝福语的传递和祈福活动的实施,人们表达了对幸福、健康、成功和繁荣的渴望。
这些祝福和祈愿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的表达,更是凝聚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其次,祝福与祈愿还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青海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重要仪式

青海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重要仪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而在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春节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在这里,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仪式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今天,我们将探索这些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一、祭祖仪式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家庭都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家庭中,会为祖先摆上供品,其中包括水果、糕点、酒和烟等。
祭祖仪式通常在正月初一或初二的早晨进行,家人齐聚在祖先的神龛前,进行默哀和默祷。
接着,家族长者或家庭代表会将祈祷文诵读出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昌盛、子孙满堂。
祭祀结束后,家人们会一同享用供品,互相拜年,传递祝福。
二、祈福仪式在青海,祈福被认为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根据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祈福的方式和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和好运。
1. 祈福仪式之舞蹈表演在一些藏族聚居地区,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演绎传统的舞蹈表演,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例如,藏族的拉萨舞蹈和阿娃舞蹈,都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舞姿优美、热情奔放。
这些舞蹈除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和享受,也寓意着祈求来年吉祥、丰收和幸福。
2. 祈福仪式之祷告诵经另一方面,在青海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汉族和回族聚居地区,人们会组织宗教仪式,进行祷告和诵经。
他们会前往寺庙或清真寺,向神灵祷告,希望来年平安、健康和平顺。
这些祷告仪式通常由僧侣或阿訇主持,包括念经、拜佛和献祭等环节,以增添仪式的神圣和庄重感。
三、仪式的意义青海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仪式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祭祖仪式彰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通过祭祖,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也使得家族成员感受到世代相传的纽带,增强了亲情和家族凝聚力。
其次,祈福仪式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仪式中祈求来年平安、丰收和幸福,不仅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困境的期望,相信神灵能够守护人们免受疾病和厄运的侵扰。
关于青海灶火春节风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关于青海灶火春节风俗的作文400字左右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的正月,是青海人民的狂欢节,将正月里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而且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四月八”庙会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在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据悉,大通朝山会可能出现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朝山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仪式如期举行,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祷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在朝山会期间,同时又有“花儿”会,杂技等表演。
赛马节玉树人无论登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的赛马节,在西部地区是最有气势的一大节目,特别是每三年一次的“大节”,足有十万人参加。
节前,来自玉树地区的民众就早早赶来,在河谷平原预先支起帐篷迎接节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
“跳欠”“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目,也称“庄家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青海春节必吃美食酸汤面

青海春节必吃美食酸汤面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欢聚的时刻。
而在青海,春节必吃的美食之一就是酸汤面。
酸汤面作为当地的传统特色美食,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还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海春节必吃的美食酸汤面。
一、酸汤面的历史传承酸汤面源于青海地区的藏族民间美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藏族人民在春节期间餐桌上的必备菜品,也是他们向新年祈福的象征。
由于藏区地势高寒,面条成为了当地人冬季最主要的食物之一。
而酸汤面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演化而成,以其独特的酸味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二、酸汤面的制作工艺酸汤面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独特的步骤。
首先,制作面条需要用上等小麦粉和清水搅拌而成,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状。
接下来,在大锅中煮沸的清汤中将面条煮熟。
而酸汤的调制过程则要延续几天的时间。
将大骨头炖煮数小时得到高汤,再加入醋、泡椒等特色配料,经过腌制、搅拌,最后形成特色的酸汤。
最后,在吃的时候,将煮熟的面条捞入碗中,淋上酸汤,再加入一些葱花和香菜点缀即可。
三、酸汤面的独特口感酸汤面有着独特的酸味和浓郁的汤汁,给人一种清新爽口的感觉。
面条细而有嚼劲,与酸汤的味道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酸汤的味道醇厚鲜美,酸中带着微辣,给人一种特别的滋味。
每一口酸汤面都能带来舌尖上的享受,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活力。
四、酸汤面的文化含义除了口感独特,酸汤面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在藏族人的传统观念中,酸味代表着年年有余,代表着幸福与美满的生活。
而面条的形状则象征着长寿与健康。
所以在春节期间,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招待客人,酸汤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更凝聚了人们共同欢庆新年的心情。
五、酸汤面引发的传承和创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酸汤面也逐渐走出青海,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制作酸汤面,以传承和发扬这一美食文化。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青海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代表了青海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以展现青海的民俗文化。
一、拜年贴福春节期间,青海人们喜欢互相拜年,传递美好祝愿。
其中一项重要的习俗是拜年贴福。
青海人们在悬挂春联的门楣上贴上“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带来好运与幸福。
拜年贴福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是一种传统礼仪。
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自己的福字,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传统的中国舞蹈形式,在青海的春节庆典中也非常流行。
人们手持龙狮道具,舞蹈起伏有致,犹如巨龙翻腾,威武而神秘。
舞龙舞狮不仅能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也被认为能驱邪辟邪、保佑平安。
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已成为青海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
三、藏戏表演藏戏是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活动之一。
藏戏以唱、念、做、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讲述了传统的藏族故事和历史传说。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藏族服装,扮演各种角色,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歌舞,带给观众们视听的享受和文化的体验。
藏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传承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四、火把节火把节是青海春节期间的独特习俗,被誉为“高原上的狂欢”。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手持火把,跳跃、挥动,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明亮火海。
人们在火把旁围成圈子,跳起独特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新年的到来。
火把的火焰象征着驱邪辟邪,焚烧旧年的不利和坏运气,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
火把节不仅是一个狂欢盛会,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总结:春节传统习俗是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体现了青海人民的独特风情和丰富内涵。
通过拜年贴福、舞龙舞狮、藏戏表演和火把节等传统习俗的参与和传承,青海人民不仅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青海春节风俗 青海湖、酥油花与塔尔寺

文化传承:青海春节传承了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民俗活动:青海春节期间有丰富多 彩的民俗活动,如赛马、射箭、摔 跤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宗教信仰:青海春节与当地宗教信仰 紧密相连,塔尔寺的酥油花和法会等 活动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民间戏曲:青海地区的民 间戏曲如秦腔、眉户等, 在春节期间也会上演,为 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民族歌舞:青海是多民族 聚居地区,各民族都有自 己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 春节期间会有各种民族歌 舞演出。
放烟花炮竹: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燃放烟花炮竹,庆祝新年的到来,营造热闹喜 庆的氛围。
舞龙舞狮:青海地区的舞龙舞狮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寓意着祥瑞 和好运。
环湖徒步:春节 期间也是环青海 湖徒步的好时节, 游客可以欣赏到 美丽的湖光山色 和独特的藏族风 情。
冰面活动:冬季 的青海湖结冰后, 游客可以在冰面 上进行滑冰、滑 雪等户外活动, 感受别样的春节 氛围。
民俗表演:春节 期间,青海湖周 边的藏族村庄会 举行各种民俗表 演活动,如藏戏、 歌舞等,展现浓 郁的民族文化。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 为重要的饮食习俗之 一,家家户户都会精 心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在年夜饭上,家人 会共同举杯祝福, 表达对彼此的关爱 和祝福。
年夜饭的菜肴种类 繁多,包括各种肉 类、蔬菜、海鲜等 ,寓意着团圆和丰 收。
青海春节期间, 人们会前往祖先 的墓地祭拜,表 达对先人的敬意
和怀念之情。
在家中,家人会 按照长幼顺序, 向长辈拜年,祝 福长辈健康长寿、
春节期间,塔尔寺会举行盛大 的祈福法会,为信众祈求新年 的平安与吉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人的春节习俗
四年级一班吕文涛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在春节浓浓的前奏里,记者来到朱世奎老师的家里,请这位对青海民间习俗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老人讲述青海春节的种种风俗,我们在他成长的记忆里撷取了几段正在消失的青海春节习俗,共同品味过年的文化内涵。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河湟谷地———青海,也有着许多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过年风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的青海春节风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回顾那曾经熟悉的一幕。
青海人过年,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祭灶起,到大年三十,为准备阶段。
这一段时间,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过年的各种用品等。
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续到初五日为止。
主要活
动是“拜年”。
第三阶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为民间文艺活动阶段,主要活动是“唱秧歌”“耍社火”等。
第一阶段:冬至至农历大年三十
冬至日开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故俗语曰:“冬至当日回”。
这天又叫“小年”。
青海东部地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
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
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
冬至以后人们就开始春节的准备活动,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
”意即准备过春节了。
随着时间的变迁,吃“炒酒”这种习俗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腊八冰”的预言
据《荆楚岁时记》: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在这一天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
西宁及青海农村则在这一天吃麦仁饭。
先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春去外皮,是为麦仁。
然后在先一日夜间,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而富营养。
农村的一些地方,腊八那天吃腊八冰。
孩子们到河边搬一
些干净的冰块,拿回家让家里人和养的家畜都吃一些冰,祈求来年丰收、六畜兴旺。
祈祷后把冰块放到田地里的坟头上,观察从冰上冒出的气泡,冒出的圆形气泡多,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豆子会丰收,冒出的长形气泡多,就表示来年麦子会丰收。
这种类似于游戏的预言现在早已不在了!
神秘的祭灶
祭灶现在看来很神秘。
祭灶用的主要是灶糖(有白、黄、黑三种)和灶卷(撒上红花和香豆的花卷),晚上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的不能祭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
然后放上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表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今天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差不多都用上了电灶或者电磁炉,故而对于祭灶这一习俗早已淡忘了许多。
“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
这是一句以前过年说得俗语,表明过年前要讲究卫生,男的要剃个光头。
现在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是头发还是要理的。
剃好光头,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门口上红纸春联,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
同时从农历腊月开始,就开始索要这一年借出去的债务,但是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上春联了,就不能再逼债了。
因为腊月里街上有许多的小贩叫卖灶糖,而年三十前又开始叫卖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动,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说。
第二阶段: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
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第三阶段:文艺活动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
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
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
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
中国传统的民俗有许多都是很温馨,很有亲情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逐渐的演变,有些传统习俗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比如吃年夜饭,现在许多人为了省时省力,都是在餐馆吃,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等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是对于贴春联,还是很好地保留下来了,也应该保留,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习俗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承方式,还有诸如花灯,社火等等,都是应该保留并继续创新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