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合集下载

种薯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植生产的影响研究

种薯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植生产的影响研究

种薯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植生产的影响研究作者:陈文霞来源:《种子科技》2018年第06期摘要:传统的切块种植不具备整薯播种的优势,整薯播种的优点是提高植株抗性、节约成本、防止传播疾病及提高种植效率。

主要阐述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大小的种薯对块茎产量和数量的影响,希望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密度;块茎产量;块茎数量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6-0106-01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志码: B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之一。

相关统计表明,2017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0%和25%,但是单产却很低,尤其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我国马铃薯种植主要采用马铃薯切块薯播种,养分和水分的流失是其最大的缺点,同时也容易染病。

相关研究表明,块茎的产量和质量主要受种薯的大小和种植密度的影响。

本文以马铃薯的原原种和原种为研究对象,研究种薯大小和种薯密度对块茎产量和数量的影响。

1 产量与方法1.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以某股份有限公司种薯生产田为对象。

1.2 试验设置在2016年选择3种直径不同的原原种和原种作为试验种薯,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收获之后,选择中间两行3 m范围内的植株进行调查,主要统计主茎数量、块茎数量和重量。

2 试验结果2.1 种植密度和种薯大小对块茎产量的影响为了促进种薯生产,所以对种薯的密度设置得比较高,其中原原种的种植密度为7.5万~13.5万株/hm2,原种的种植密度为4.5万~12万株/hm2。

相关结果显示,种植密度的增加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大[1]。

2.2 主茎密度对产量和块茎平均重量的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主茎的密度息息相关,主茎密度和产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该研究设置的种薯密度比较高,因此产量和主茎密度的关系不大。

研究显示,原种的产量比一般种薯产量高,然而因为原原种的直径比较小,单株的主茎数也较少,所以即使有比较高的种植密度,收获的块茎平均重量也比较小。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标准》 行。 执
2 结 果与 分析 21 综 合 农 艺 性 状 .
对 农 民 增 收 致富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长 期 以来 , 铃 薯 产 业在 l 1 。 马
解 决 宁 南 山区群 众 温 饱和 保 障社 会稳 定 等方 面 都做 出了 重
要贡献 。 固原 市 也 将马 铃 薯 产 业 确 定 为 推 动 全 市 经 济 社会
铃 薯 的产 量 和品 质 。 针对 这 种现 状 , 开 展 了 此项 试 验 , 特
种植 的 马 铃 薯 出苗 率 高 1 . 百 分点 , 茎 数 多 01个 , 4个 主 . 单 株 块 茎 数 多 09个 , . 2种种 植 方 式 的马 铃 薯 株 高 相 同 , 露 但
地 平 种 垄作 种 植 比起 垄 地 膜覆 盖 种植 单 薯 重 高 30g 商 品 . ,
快 速 发 展 的 四 大 支 柱 产 业 之 一 。 而 当地 天 然 降 水 量 偏 然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 垄 地 膜 覆盖 种 植 比露 地 平 种 垄 作 起
少, 属于 典型 的半干 旱地 区 , 马铃 薯生 产常 受到 干旱 威胁 , 再 加 上 种植 方 式传 统 7 9 2 1 )3 0 6 - 1 0 7 5 3 (0 2 0 - 1 9 0
马 铃 薯 是 宁 夏 南部 山区 的 一 种 重 要作 物 , 种植 面 积 占
该 区作 物播 种面积 5 %以上 , 0 其产 值 占当地农 民 收入 的 1 , / 4
分别 中 耕除 草 1次 , 9月 3 0日小 区收 获计 产 并考 种[ ]田间 5。 - 6 记载及 考种参考 《 国家 马 铃 薯 品 种 试 验 调 查 记 载 项 目及
主, 土层 深 厚 , 壤 结构 好 , 质 疏松 , 气 性 好 , 机 质含 土 土 透 有

广西免耕马铃薯不同播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广西免耕马铃薯不同播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广西免耕马铃薯不同播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作者:韦金英曾家焕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16期[摘要] 试验结果显示,免耕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中,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广西免耕马铃薯采用每ha78000~94000株的种植密度,综合效益最好。

[关键词] 马铃薯播种密度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100-02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是一项适应性广、简单省工的一种全新的栽培技术,该技术改翻耕为免耕,改种薯为摆薯,改挖薯为捡薯,不论何种土壤,只要不是渍水的田块均可种植,方便可行,轻松自在,非常适合现阶段农村青壮劳动力缺乏的特点。

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于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稻田和丰富的光温资源,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及材料1.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在广西桂平市石龙镇福平村招盆屯,田块面积820m2。

试验田为地势平坦的垌田,肥力中等,土质为粘壤土,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

1.2 供试材料供试品种:费乌瑞它,从黑龙江省购进的生产用脱毒薯种,生育期70天;供试肥料:玉林产N、P、K含量为3×15%的三元复合肥、德国产含量为50%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尿素。

供试农药:高锰酸钾、金雷、链霉素、克露、蚜虱净;其他材料:晚造稻草。

2.试验方法2.1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三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社区,每社区面积为15.3㎡,大田四周设1m以上保护行。

A:株距15cm,每小区种植240株,(约156870株/ha)B:株距20cm,每小区种植180株,(约117660株/ha)C:株距25cm,每小区种植144株,(约94125株/ha)D:株距30cm,每小区种植120株,(约78435株/ha)E:株距35cm,每小区种植103株,(约67230株/ha)F:株距40cm,每小区种植90株,(约58815株/ha)2.2 种植及管理种植前将过大的种薯进行切块,每个切块不少于25g,并且至少要有一个以上健壮的芽。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8-03-27 基金项目: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 体 系 (编 号:CARS-09-P03);云 南
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编号:2018KJTX003);云南省技 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编号:2014HB060)。 作者简介:刘凌云(1985—),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 从事 马 铃 薯 脱 毒 原 原 种 繁 育 技 术 研 究。E-mail:553793445@ qq.com。 通信作者:杨琼芬,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研究。E-mail:524402193@qq.com。
刘凌云,卢丽丽,包丽仙,李燕山,梁淑敏,李先平,白建明,潘哲超,隋启君,杨琼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农业部云贵高原马铃薯与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 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 繁育中,种薯大小 20.0~25.0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 差异,种薯大小 45.0~55.0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 35.0~45.0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 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 20.0~25.0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 大小 17.5~20.0mm高,播种密度 17.5万株 /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 异显著,种薯大小 45.0~55.0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 9.0万株 /hm2,种薯大小 35.0~45.0mm处理的最 佳播种密度是 4.5万株 /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 17.5万株 /hm2;一级种繁育中, 种薯大小 45.0~55.0mm和 35.0~45.0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 9.0万株 /hm2,7.5万株 /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 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 12.0株 /hm2、一级种 繁育播种密度高于 6.0万株 /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 9号小整薯 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 17.5万株 /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 9.0万株 /hm2。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播种密度;繁育;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1-0112-04

整薯大小与栽培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整薯大小与栽培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 A r utr! eh ooyE tni t i uh n o ny G nu70 7, R J . gi l a Tc n l xet nSao o Y zo gC u t, as 3 0 0 P C c u g o tn f
Ab t a t s r c :Byu ig c t oao sa ddf rn ie f niep tte sse oaot td h rw ha dteyedo sn u tte n iee ts so t oao sa e dp tt su ytego t n h il f p f z e r o
p t t u e fe e t pln i de ste .Th e u t s we t a s wi ntr p t te was r aer ha s wi g ut o ao nd r di r n a tng f ni s i e r s ls ho d h t o ng e ie o ao s g e t t n o n c p t tes n c m p rs n wih plntn utpoao s he a e o me g nc ,pln h i h ,c o wi t o ao .I o a io t a i g c t te ,t r t f e r e e a t e g t r wn d h,se tm a d e v s n la e
关键词 : 整薯 ; ; 密度 生长发 育 ; 产量
中 图分 类 号 :5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00 (0 11-09 0 10~ 6X 2 1)104—4
I pa t fEntr t o S z nd Pl ntng De iy o r wt nd Yi l fPo a o m c so i e Po at i e a a i nst n G o h a ed o t t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Z a i p e i j i s h u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种薯的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会对马铃薯的生产和后续种植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整薯播种、切块播种以及播种时间和地域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同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块茎大小和产量的影响,探索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质量的途径。

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马铃薯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口粮,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一、不同播种方式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1、整薯播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会对马铃薯的出苗和生长阶段造成一定影响,淀粉、蛋白质等物质的积累量有显著差异。

整薯播种一般都采用小整薯播种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增强马铃薯种薯的抗旱能力,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能够提早发芽和出苗。

小整薯自身具备较强的种性并且较为适合做种,在播种时也不需要提前进行切块消毒晒干处理,避免了薯块内部水分流失。

小整薯的播种方式可以保障幼苗的健康发育,让主茎根系的生长更为完善,能够提升马铃薯植株吸收营养和水分的效率。

对于马铃薯种薯生产来说,小整薯播种可以减少切块工作,让马铃薯种薯成长稳定品质较高,使淀粉、蛋白质和还原糖的含量较多。

2、切块播种切块播种是现阶段最为常见的播种方式,与小整薯播种方式相比,在农艺性状方面存在着一些劣势,尤其在部分土壤条件较差,气候多变的地区,如果种薯自身的抗旱能力还比较弱,很容易导致马铃薯出现腐烂或生长不良等现象,从而降低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

但面对我国社会和市场需求,切块播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利用马铃薯的芽眼,实现一薯多种的效果,节省了大量成本。

切块播种应根据马铃薯芽眼数量和重量进行划分,也应注意切块的大小,过小的块茎所带的营养和水分就会越少,将会影响到幼苗发育和抗旱性,并且使用切块播种方式容易出现较高的病株率,因此需要农户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播种方式。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毕节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产区,是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

目前,全区马铃薯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6.6%,仅次于玉米,人均可从马铃薯生产中获得300元以上收入,是近年来总产增长最快、增收最为明显的特色农产品。

但长期以来毕节地区的主推品种由于栽植密度不合理,达不到预期的产量,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作为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

为此,该试验以中薯3号早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下的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毕节地区气候特点的早熟马铃薯栽培密度。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毕节市南箐乡,海拔1 480 m,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前作为玉米,土壤结构疏松,排水良好。

1.2试验材料供试早熟马铃薯品种为中薯3号,由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3 000、3 500、4 000、4 500、5 000株/666.67 m2 5个栽植密度。

每个试验小区长5.0 m,宽3.3 m,面积16.5 m2。

1.4试验过程1.4.1播种。

试验采用垄作栽培方式,起垄20 cm。

播种时选择薯皮光滑、色泽鲜明、5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种,并且在选取种薯时,去除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

1.4.2施肥。

施有机肥2 000 kg/666.67 m2、地产专用复合肥40 kg/666.67 m2作底肥。

采用沟施,先施复合肥,后施有机肥,最后覆土、盖种、起垄[1]。

齐苗后,结合第1次中耕,追施尿素10 kg/666.67 m2以促幼苗生长。

现蕾期结合第2次中耕,施尿素5 kg/666.67 m2、硫酸钾7 kg/666.67 m2作块茎膨大肥[2-3]。

1.4.3中耕除草。

在马铃薯齐苗后深中耕1次。

现蕾期第2次中耕除草,并结合厚培土,防薯块外露以增加结薯层数,提高产量。

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引用格式:马燕燕,姜艳芳,贡丹敏,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22(1):22-25. DOI:10.16498/ki.hnnykx.2022.001.006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又称为洋山芋、土豆、地蛋等,是茄科属一年生草本块茎作物,原产美洲,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及功能成分,故有“地下苹果”的美称[1-2]。

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3],具有生长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块茎营养成分丰富、用途广等优点,在全球广泛栽种,种植面积越来越大[4]。

目前,全球有158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马铃薯,约10亿人将马铃薯作为主食[5]。

我国的马铃薯种植区域非常广泛,除河南、广西、浙江等地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外,其余各省的种植面积均相对较大[6]。

2018年我国马铃薯栽培面积达481.35万hm2,产量达到9 032.14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4.53%[2]。

马铃薯作为粮饲兼用型作物,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

湖南省种植马铃薯以冬春作为主。

然而,发展秋马铃薯种植可实现马铃薯错季上市,补充春季马铃薯的市场空缺。

此外,我国南方地区6—7月水涝灾害严重,灾后遭遇干旱,秋马铃薯亦是解决粮食短缺和救灾补损的重要作物之一[8]。

秋马铃薯从种植到收获主要集中在9—12月,于元旦和春节期间上市,销售价格高且可就地贮藏,边卖边收,经济效益好,风险低。

湖南秋季前期气温高,播种后烂薯较严重,出苗率低,后期受早霜的影响,生育期短,产量低,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

在保证田间管理一致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可以起到改善田间光照和小气候条件、提高光合强度、协 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马燕燕1,姜艳芳1,贡丹敏1,蔡林志1,秦玉芝1,周华兰1,熊兴耀2,胡新喜1 (1.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2.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120)摘 要:为提高秋马铃薯产量,降低种薯成本,以华薯1号、兴佳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的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作者:张伟
来源:《种子科技》2020年第20期
摘; ; 要:由于马铃薯是以块茎作为繁殖器官的作物,因而容易导致马铃薯块茎蕴含马铃薯致病病毒,不利于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马铃薯的种性退化,最终会使马铃薯作物出现严重的减产问题,降低马铃薯作物的生产质量。

因此,为了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质量和产量,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找提高马铃薯生产质量的有效措施。

全面分析了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积极探索了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播种方式;种植密度;生产;影响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20-0020-02; ; ; ;中图分类号: S532; ; ; ;文献标志码: B
马铃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农作物,但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产品,马铃薯的繁殖器官是块茎,在日常生活中常将马铃薯切成块状,经过处理再种植,这些块茎中非常容易出现马铃薯致病病毒,严重时会导致马铃薯出现减产问题。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马铃薯作物的生产质量和产量,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发现,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起到提高马铃薯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践证明,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会对马铃薯种薯生产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1;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发展现状
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马铃薯正是众多农作物中的一种,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研究和发展,使脱毒种薯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整体水平,保障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其适宜温度在15~20 ℃、土质肥沃和气候冷凉的地区生长,而新疆昭苏垦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条件能够适应马铃薯的生长习性,成为非常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

根据垦区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实践情况表明,依旧沿用的是常规和以往的马铃薯生产技术,种植户比较重视马铃薯作物的实际产量,没有对马铃薯种薯的块茎大小、外观和均匀度等加以重视。

如今,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若是依旧沿用常规的马铃薯生产技术,也没有对马铃薯种薯的块茎大小和外观等加强重视和关注,则无法有效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的重要优势,不利于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1]。

为了有效呈现出马铃薯种
薯生产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以及为马铃薯主产区提供高质量的马铃薯种薯,需要针对不同的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研究和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 ;不同的播种方式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马铃薯种薯的播种方式包括整薯播种和切块播种2种方式,二者对马铃薯种薯生产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有所不同的,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

2.1; ;整薯播种
小整薯播种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在于能够增强马铃薯种薯的抗旱能力,实现马铃薯早发芽和早出苗等效果,主要是因为小整薯具有较强的种性且适合做种,在播种时不需要将其切块,可避免薯块内水分的流失,从而有效提升马铃薯种薯的出苗率。

通过小整薯播种方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保障幼苗的健康生长发育,使主茎根系更加健壮,有效增强了马铃薯植株的吸水能力,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抗旱能力。

2.2; ;切块播种
从商品薯率、株高、病株率和病指等性状出发,对整薯播种方式和切块播种方式进行对比,情况表明:小整薯播种方式优于切块播种方式,切块播种是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常规播种方式,但切块播种存在一些弊端。

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若是土壤条件较差,或是种薯本身的抗旱能力较差,则容易使切块的种薯出现水分流失和腐烂的情况,最终会大大降低马铃薯种薯的产量[2]。

但是马铃薯种薯切块播种能够节省成本,利用每个芽眼,将带有芽眼的部分切开播种,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合理播种带有芽眼的切块块茎,也能够正常存活和生长。

但是马铃薯种薯切块播种方式的运用容易出现较高的病株率,所以小整薯播种方式比切块播种方式更具有优势。

由此可见,不同的播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弊端,不同的种植地区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也是有所差异,所以需要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播种方式,并做好播种前的选择和处理工作,尤其是需要做好马铃薯种薯杀毒灭菌的准确工作,才能有效增强马铃薯种薯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水平。

3;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且对生长环境具有极高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块茎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气候、养分和肥料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馬铃薯块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种植密度。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与种植密度存在紧密的相关性。

3.1; ;种植密度与马铃薯块茎的关系
依据一般定义可以得知,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种植株数,种植株数的设置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若是种植株数过于密集,则容易导致农作物无法获取充足的养分,不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对于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也是如此。

由于株数、行距和马铃薯种薯芽数存在不同,所以在植株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也会有所不同,对马铃薯块茎和地面植株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对种植密度进行规划时,可结合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进行分析和衡量。

主茎主要是指从块茎芽眼中生出来的枝条所形成的,且是一种独立的根系,将其进行处理和移栽也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单位面积的主茎数对种植密度进行衡量,能够反映出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种薯生产所形成的实际影响。

3.2; ;种植密度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
针对马铃薯形状相关性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可以证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存在极大的影响。

马铃薯种薯产量与单薯重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的联系,所以不能一味侧重于薯块重量,并不是只有保持极大的薯块重量才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种薯产量,而是需要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衡量和规划,根据相关标准范围对单薯重量进行控制,通过对单位面积的块茎数进行合理控制,将薯块大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才能有效提升马铃薯种薯产量。

4; ;马铃薯种薯生产和商品薯生产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明确设置种植密度时,需充分考虑生产种薯或商品薯,二者对种植密度的要求有所不同。

若是生产种薯,则需多切小块茎,增大种植密度;当种薯品种属于早熟品种,也可以使种植密度适当大一些,并且种植密度的大小对种薯的产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而现阶段商品薯生产的发展规模较大,商品薯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种薯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马铃薯的繁殖系数。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在进行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时候应当以提高繁殖系数为主,展开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和设计。

而商品薯生产的主要目的与种薯生产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商品薯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提高块茎产量和商品率为主。

根据马铃薯生产的体积要求可知,种薯体积要求保持适中,通常为30~50 g,要保证均匀一致;而商品薯生产的块茎体积需要在75 g以上,方能有效增强商品薯生产的商品价值。

另外,在田间生产管理技术和贮藏处理技术等方面,商品薯生产和种薯生产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无论是种薯生产还是商品薯生产,都应对生产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马铃薯作物的整体产量。

随着脱毒种薯的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为了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水平,催生了种薯生产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有效推动了种薯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是仍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促进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的良好发展。

5; ;结合密度控制块茎大小的实际效果阐述
通过对种薯生产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利用密度对块茎大小进行控制,能够起到提高产量的重要效果。

马铃薯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提高马铃薯作物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农业科学家和相关人员对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实践的具体情况和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得知,利用种植密度控制块茎大小,从而根据种薯品种、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合理衡量种植密度,有助于保障块茎的健康生长发育,有效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的整体产量。

6; ;结语
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利用块茎无性繁殖的作物,为了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水平,通过对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实践结果证明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具有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还是需要对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不断促进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杨相昆,田海燕,魏建军,等.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910-912.
[ 2 ] 谢从华,陈耀华,田恒林.种植密度与马铃薯块茎大小的分布[J].中国马铃薯,1991(2):7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