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安全措施与风险评估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安全措施与风险评估人工气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干预措施,用于维持或辅助患者的呼吸。
在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潜在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人工气道管理中常用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方法。
一、安全措施1. 选择适当的气道设备和尺寸:在选择气道设备和尺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疾病情况和预计通气时间来进行评估。
使用不正确的气道设备或尺寸可能会导致气道梗阻、损伤或泄漏等并发症。
2. 维护气道通畅:维护气道通畅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关键步骤。
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吸痰、旋转气囊和调整气囊压力等,以确保气道畅通。
定期检查气道状态,并记录气道分泌物的数量和性质以及气道压力等参数。
3. 正确固定人工气道装置:人工气道装置通常需要通过固定带或贴片进行固定。
正确的固定可以防止气道装置的移位或脱落,降低误吸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固定带或贴片应适合患者的脸型和头部尺寸,并保持清洁和干燥。
4. 面部口腔护理:维护患者的面部口腔护理是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定期清洁和冲洗口腔、牙齿和舌头,可减少菌斑、口腔炎和气道感染的风险。
使用适当的口腔护理产品,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
5. 监测并发症:在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气道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并发症可能包括管路脱落、气囊破裂、误吸、气胸、气道梗阻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
二、风险评估1. 患者的风险评估:在进行人工气道管理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呼吸状况、副反应和天然防御机制等。
对于高龄患者、危重病患者和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2. 设备相关的风险评估:在选择和使用人工气道设备时,需要对设备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
确保设备签署器械生产许可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定期检查设备状态,避免使用损坏或过期的设备。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人工气道是在病人无法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时的必要措施,它们通过插入气管导管来保持呼吸道通畅。
然而,在人工气道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确保病人的安全与舒适。
以下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1. 气道阻塞气道阻塞是人工气道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它可能由分泌物堵塞、气囊漏气、引流管堵塞、呼吸道痉挛等原因引起。
如果病人呼吸困难或气道阻塞完全,应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解决策略:- 通过吸气道分泌物抽吸来清除气道分泌物。
- 检查气管导管的气囊是否漏气,确保气囊充分充气密封。
- 检查引流管是否堵塞,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 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呼吸道痉挛的症状,如有需要,使用适当的药物来缓解痉挛。
2. 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人工气道中导管的气囊充气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问题。
气囊压力过高可能导致黏膜损伤或坏死,而气囊压力过低则不能充分密封气道。
解决策略:-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 使用专门的气囊压力计来测量气囊压力。
- 需要时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气囊充气或放气。
3. 气管导管错位气管导管的错位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严重问题,会导致气道阻塞、吸入误吸等并发症。
解决策略:- 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确保其正确插入气管。
- 监测病人的呼吸状况和体征,及时发现导管错位的迹象。
- 如果发现气管导管错位,及时重新插入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4. 咳嗽和分泌物增多病人在使用人工气道时可能出现咳嗽和分泌物增多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病人的呼吸和舒适。
解决策略:- 给予病人适当的镇咳药物,帮助减轻咳嗽。
- 定期清洁口腔和气道,以减少分泌物的堆积。
- 提供足够的水分,保持良好的水化状态。
5. 导管脱落或脱出气管导管的脱落或脱出可能会导致气道闭塞和呼吸困难。
解决策略:- 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固定是否牢固,必要时重新固定导管。
- 观察病人有无导管脱落的症状,如发现导管脱落,应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插入导管或求助于专业人员。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优化策略与风险防控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优化策略与风险防控人工气道管理是指在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插管或其他方式建立起一条通畅的气道,以确保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
在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需要采取一些优化策略与风险防控措施。
优化策略之一是适用最佳人工气道种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人工气道种类,如口咽通气道(King LT)、面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以确保气道畅通,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气道解剖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其次,在插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要穿戴干净的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监测患者呼吸衰竭的指标,以及气道插管的深度和位置,确保其正确、恰当地放置。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以及插管后是否存在气道压力不适等问题,及时调整和处理。
在人工气道管理中,应定期检查管路的通畅性和呼吸机的功能。
通过检测气囊气压和气道压力,以及监测患者的呼气末正压,确保气道通畅和治疗效果。
同时,要保持呼吸机的良好维护,定期更换过滤器、管道和呼吸器连接器,以避免感染。
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也要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持适当的通气。
在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还应重视吸痰和口腔护理。
吸痰操作时要采取无菌方式,定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止气道堵塞和感染。
定期进行口腔护理,清洁牙齿、舌面和口腔黏膜,以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的风险。
并发症的风险防控是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
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呼吸道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需要加强插管部位的护理和清洁,保持插管固定牢靠,避免滑脱和误吸分泌物等情况。
同时,要遵循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另外,声带损伤也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声带损伤,应遵循正确插管技术,避免超过推荐深度和过度扩张气囊。
在患者有自主呼吸能力时,应及时拔除插管,减少声带受损的风险。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建立的口鼻腔或气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用于机械通气或辅助呼吸。
人工气道的管理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本文中将探讨有关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种类人工气道种类包括口腔气道、鼻腔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气管扩张等多种方式。
其中,气管插管是最为常见的人工气道,因其可通过气管进行机械通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气道的建立建立人工气道需要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状态下。
在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气道情况、口腔状态及颈部的活动度。
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避免可能的气道损伤。
人工气道的管理气道通畅性的保证患者在使用人工气道期间必须保持气道畅通。
当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升高、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情况时,需要及时检查气道,查看人工气道有无移位或阻塞,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饮食和药物的管理在使用人工气道时,因患者口腔和咽喉的阻塞,饮食及口服药物都会受到影响。
饮食和药物要通过胃肠道输入,特别是在使用胃肠道营养支持时需要特别留意,应避免出现误吸和肠胃异物,否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气道保护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需要防止气道感染,保持气道清洁。
对于每位患者,使用独立的气道设备进行操作,并及时更换。
人工气道的拔管人工气道的拔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拔管前,应将患者的口、鼻、气管等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并注射适量的镇静剂和止痛剂。
2.确定患者处于安全的状态下,安排至少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拔管操作。
3.拔管时应对患者的呼吸进行监测,确定呼吸稳定后,进行拔管。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是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在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在使用人工气道时要注意保障气道通畅、加强饮食和药物管理、保护气道免受感染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需要特别留意人工气道的拔管过程,保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ICU患者气道管理策略

ICU患者气道管理策略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正确且有效的气道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
气道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ICU患者的气道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一、气道评估与预测在开始气道管理之前,对患者的气道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气道管理干预。
同时,还可以进行预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堵塞或通气不足的情况。
二、气道保护和清洁正确的气道保护和清洁措施是保障患者气道通畅的关键。
首先,定期清洁口腔和鼻腔,避免沉积和感染。
其次,注重头部抬高,减少反流风险。
此外,定期更换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避免导管梗阻和感染。
三、气管插管和撤管对于需要气道管理的患者,气管插管是一种常见的措施。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和方式,并通过听诊或其他方法确认插管的正确位置。
此外,在气管插管后,需要定期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确保插管通畅和呼气道保护。
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需要及时撤除气管插管。
在拔管前,需要进行拔管试验并评估患者是否有撤管困难的危险因素。
如果撤管风险较高,可以选择辅助通气或其他辅助手段来降低撤管失败的风险。
四、非侵入性通气随着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通气(NIV)在ICU患者的气道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NIV是指通过面罩或鼻罩等装置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
相比于气管插管,NIV具有更低的并发症风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使用NIV需要严格的患者选择和技术操作。
在应用NIV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合适性,并监测生命体征和气道压力。
此外,NIV的成功需要有合适的面罩或鼻罩尺寸,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五、气管切开管理对于患者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或存在撤管困难的情况,气管切开是一种常用的管理策略。
气管切开需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和手术操作,并在切开后进行正确的固定和护理。
在气管切开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并通过调整通气参数和设备来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与措施研究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安全问题与措施研究人工气道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维持患者呼吸通畅。
然而,使用人工气道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误吸、气道堵塞等。
为了确保人工气道的安全使用,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是人工气道管理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医护人员应该遵循以下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患者插管和拔管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入细菌感染。
2. 定期的口腔护理:因为细菌常常存在于口腔中,所以定期的口腔护理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至关重要。
3.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呼吸机管道中的细菌可以通过雾化的水分进入患者的肺部,因此,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误吸的预防误吸是指食物或液体进入患者的气道中,导致窒息或肺炎等并发症。
误吸的预防措施包括:1. 定期评估食管功能: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食管功能,确保食物和液体不会误吸入气道。
2. 饮食和液体管理:对于有误吸风险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进行恰当的饮食和液体管理,避免患者摄入会导致误吸的食物或液体。
3. 定期组织培训: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误吸预防的培训,提高其对误吸风险的认识,以及正确处理误吸事件的能力。
三、气道堵塞的预防气道堵塞是指气道中出现阻塞物而导致呼吸困难的情况。
为了预防气道堵塞,以下措施应被采取:1. 定期监测气道:医护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气道,避免气道中有阻塞物。
2. 气道护理:定期进行气道护理,清除气道中的分泌物和阻塞物,保持气道的通畅。
3. 谨慎使用固定绑带:在固定人工气道时,医护人员应确保绑带不会压迫气道,导致堵塞。
四、培训与沟通安全气道管理还需要培训医护人员,并加强沟通和合作,确保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正确操作人工气道设备,并了解相关的安全问题和措施。
1. 培训:医院应当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人工气道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插管和拔管等操作。
人工气道管理的优化策略与挑战

人工气道管理的优化策略与挑战人工气道管理是重症监护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临床技术,它在维持病人呼吸功能、确保气道通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人工气道管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人工气道管理的优化策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人工气道管理的优化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道评估:人工气道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气道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的肺功能。
通过综合评估,可以选择最合适的人工气道类型,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2. 气道保护: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应采取措施保护气道免受进一步损伤。
每天评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位置和尺寸,及时纠正不当的位置或尺寸,避免压迫气道壁或造成喉部损伤。
3. 定期的气道封闭试验:可通过封闭气道观察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应,以评估气道通畅情况,并判断是否需要提前拔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 气道清洁:保持气道通畅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定期清洁气道。
定期吸痰可清除分泌物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5. 预防并发症:人工气道管理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气道梗阻、肺炎等。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更换气管插管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人工气道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1. 气道感染:长期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易导致气道感染的发生。
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气道感染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2. 气道损伤:不正确的气道管理可能导致气道损伤,如喉部疼痛、声音嘶哑等。
这些损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成本。
3. 气道阻塞:气道援助设备的故障或误用可导致气道阻塞。
气道阻塞会引起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4. 气道退出困难:长期需依赖人工气道的患者可能面临气道退出困难的挑战。
成功拔管需要以减少不适和低风险的方式逐步减少支持,并在时机成熟时进行。
5. 人力资源不足:在病房或重症监护室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危机预防与处理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危机预防与处理策略引言:人工气道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护理工作,涉及到对患者的生命支持和呼吸的维持。
然而,由于人工气道带来的风险以及身体的不适感,患者可能会面临多种危机情况。
因此,在人工气道管理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本文将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危机预防与处理策略。
一、危机预防策略1. 合适的人工气道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例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确保人工气道与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相匹配,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的风险。
2. 护理团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包括正确的插管技术、气道管理和呼吸机的操作。
定期进行培训课程,以更新知识和技术。
3. 患者与家属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人工气道的信息,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处理突发情况的指导。
确保他们了解患者在人工气道管理下的需求和注意事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危机处理策略1. 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体位,及时评估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和患者的吸气压力。
使用体内气囊压力计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以避免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
2. 紧急撤离措施:在意识到人工气道相关危机的情况下,立即采取紧急撤离措施。
将患者安全转移到有专业人员和设备的医疗机构,以便及时处理并减少危及生命的风险。
3. 预防并发症: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拔管后窒息、气道梗阻和肺炎等。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及时拔管和正确使用呼吸机,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4. 气道清洁与护理:定期清洗人工气道和吸痰,以确保气道通畅。
在吸痰过程中注意技巧和卫生,避免引发感染或损伤。
5. 协调护理团队:在处理危机时,护理团队应密切协作,确保决策的一致性和执行的一致性。
每个成员都应理解其角色和责任,并及时沟通和分享信息。
6. 患者与家属的支持: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提供患者和家属情感支持和实用指导。
提供信息和解释,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困惑,并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护理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收稿日期:2012-09-09修回日期:2012-10-25作者简介:黄富群(1976-),女,广东梅州人,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人工气道是在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1]。
随着人工气道在临床应用的日渐广泛,人工气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也越来越多,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笔者以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高危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人工气道的风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ICU 2010年3月到2011年7月建立人工气道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气管插管57例,气管切开21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29~85岁,平均年龄(69.35±7.92)岁。
行气管插管的全部病例均符合适应症。
1.2人工气道管理方法1.2.1位置管理人工气道建立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将气管插管予以稳妥固定,防止插管损伤周围皮肤及黏膜。
用无菌胶布粘贴在外露的气管处,以记录外露长度,便于及时发现气管位置变化,交接班时应检查气管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维护方面的宣教,防止患者在行动过程中或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碰触导管而发生移位;患者处卧位时应将患者头部后仰,降低气管插管压迫咽部,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变换体位以降低导管长期刺激同一局部而发生损伤,同时变换体位利于痰液引流;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在固定气管套时应松紧适宜,固定后以颈部轻度运动,能在导管和系带之间放下一指为宜。
插管后48小时内应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1.2.2气囊的管理气囊是否放气一直是呼吸治疗比较难以决策的问题,目前临床医师大多不主张气囊进行常规性放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气囊间歇放气如果是必须进行的,应在排除气囊气体的同时对气囊内的滞留物进行彻底清除。
气囊处于充分充气状态时,患者方能进食,气囊压力维持在18.4~21.8mmHg ,可有效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粘膜造成压迫性损伤,在进食时应安排患者处半坐卧位,尽量防止误吸或食物反流的发生。
1.2.3人工气道湿化管理采用人工气道呼吸患者的下呼吸道失水较为严重,黏膜相对干燥,排痰不畅,分泌物也变得更为干结,从而使气道阻塞变得更为严重,这些因素影响了气道的顺畅。
因此,人工气道管理中,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临床可采用直接向气道内滴注加湿化液或采用超声雾化器加湿。
1.2.4气道和呼吸机管路清洁护理在对气道和呼吸机进行护理时,应特别注意微生物的污染,对湿化罐内的无菌水定时更换,接水瓶中的积水应及时倒掉,呼吸机所用管理定期更换。
对患者实施吸痰操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注意手的净化消毒以及器具对气道的微生物污染。
1.2.5人工气道的清洁吸痰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
吸痰前对气道予以2~3分钟的高压氧,以避免吸痰过程出现低氧血症。
吸痰注意工作稳、准、轻,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论著·(护理研究)ICU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分析和处理策略黄富群,戈小梅,张苑银(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护理部,广东东莞523695)【摘要】人工气道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而导致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
本文对ICU 人工气道管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工气道管理中针对高危因素的处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水平,以期尽量降低临床使用人工气道的风险。
【关键词】人工气道;高危因素;处理策略;气道管理;ICU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4659.2012.12.2238The High-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ICU Artificial Airway Management HUANG Fuqun,GE Xiaomei,ZHANG Yuanyin(Nursing Department of Fenggang Hospital,Dongguan 523695,China)[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inclinic,thecomplicationscausedbytheartificialairwayattractedtheattentionofdoctorsandnurses.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analyzedinthearticle,andthemeasurestodealwiththehigh-riskfactorsofICUartificialairwaymanagementwereexplored,inordertoimprovethemanagementlevelofartificialairwayandminimizetheriskof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rtificialairway.[Key words]Artificialairway;High-riskfactor;Managementmeasure;Managementofartificialairway;ICU·2238·2012年12月第19卷第12期1.2.6基础护理每天对口腔进行2次清洁护理,使口腔内尽量不残留分泌物。
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改变患者体位。
在实施这些基础护理时要保护好气管导管,防治脱出或移位。
2人工气道管理高危因素分析2.1气道损伤建立人工气道对患者属创伤性操作,易对气道产生损伤,严重者甚至引起气道出血、感染、管壁塌陷等[2]。
详见表1。
表1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气道损伤情况2.2突发缺氧突发缺氧也是人工气道应用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高危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
出现突发缺氧的主要原因及分布情况见表2。
表2突发缺氧分类及原因2.3肺不张肺不张是严重的人工气道高危情况,发生肺不张的患者易出现缺氧、心衰及纵隔摆动等高危状况[3]。
肺不张发生情况见表3。
表3肺不张发生情况2.4相关性肺炎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人工气道导致的肺炎的影响因素众多,发病率也较高,这常常是临床导致患者病情恶化、预后差及病死率高最为重要的原因[4]。
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分布情况见表4。
表4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及分布情况3人工气道管理中高危因素的处理策略针对上述高危因素出现,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3.1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并插入适度在建立人工气道操作时,要把握稳、轻、准的原则,气管导管直径尺寸应适宜,插入深度适度,一般来说,成年人气管插管导管内径为8.0mm~9.0mm,气管切开套管为4~6号,插入导管的深度以门齿为起点远至22cm处,以鼻孔为起点远至25c m处。
插管完毕听诊两侧胸部,如两侧呼吸音出现不对称,应调整导管插入深度,至两侧听诊对称。
3.2妥善固定导管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固定方法宜于患者颈部侧面打死结固定,松紧以结绳与颈部容下一手指空隙为宜,过紧结绳压迫患者颈部,致血液回流不畅,导致患者不适;过松导管易滑脱。
3.3提高吸痰质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吸痰,把握好吸痰的适应证、时机和方法,加强无菌观念。
吸痰方法包括密闭式吸痰和声门下吸引,声门下吸引属开放式吸痰,这种吸痰方式易使气管导管与呼吸器断开,使患者的呼吸道与室内环境直接相通,造成气道潜在污染的危险;而密闭式吸痰有助于在气道内准确定位,能够保证患者气道通畅的持续性,避免了患者的缺氧。
因此,密闭式吸痰管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安全性更好。
3.4科学加温与湿化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加温气体和湿化气道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人工鼻法、微量输液泵持续气管内直接滴液法、雾化器或蒸汽瓶持续加温湿化法和注射器间断注液法[5]。
其中,人工鼻法的安全性较高,效果也较好,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因为人工鼻只是利用患者呼出的气体来温热和湿化吸入气体,并不额外提供热量和水气。
而人工鼻也不是理想的湿化装置,对于大量分泌物的患者、非常小或非常大潮气量的患者、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频率的患者应慎用该方法。
3.5积极防止误吸误吸有时会给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应从患者抢救体位、鼻饲体位及鼻饲方法方面应严防出现误吸。
在鼻饲时应严防出现食物反流。
加强口腔的清洁护理,降低口腔内分泌物的残留,防治出现口腔感染,预防口腔分泌物流入气道。
综上所述,在掌握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的高危因素后,应坚持观察患者气道相关状况,加强导管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快速处理问题,以最大程度地减小人工气道的风险性。
参考文献[1]敖薪.ICU病人人工气道护理中高危因素的分析和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57-258.[2]杨桂梅,高志敏.ICU病人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J].护理研究,2006,20(2):523-524.[3]廖碧春.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治及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2(3):203.[4]李湘君,周良,金玲,等.探讨ICU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399-400.[5]韩秀华,赵青菊,董怀平,等.人工鼻在人工气道患者湿化气道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2):12-13.原因插管用力不当导管尺寸不当吸痰方法不当气囊压力不当气囊长期高压导管固定不牢固气体温度过高例数1223121比例1.28%2.56%2.56%3.85%1.28%2.56%1.28%项目气道发生漏气导管移位或滑脱导管不畅氧源问题吸痰时间长体位或鼻饲不当而出现误吸湿化过度病情突变例数13112114发生率1.28%3.85%1.28%1.28%2.56%1.28%1.28%5.13%项目气管导管误入另一侧支气管吸痰负压大、湿化过度例数42比例5.13%2.56%项目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不合理的应用无菌操作不严格考虑环境原因例数72211比例8.972.562.561.281.28(责任编辑:王晓燕)·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