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13

4. 熊大仁(1910-1981): 在开国领袖的激励下,当年,熊大仁教
2. 佛像珍珠: 13世纪,我国已有用佛像
作核育成佛像珍珠的做法。在 国外,博物学家林奈,把石灰 质小球放置于外套膜处,五年 后小球成为有柄的真珠。
3.御木本珍珠: 1893年日本御木本幸吉(1858-
1954)运用我国河蚌培育佛像珍珠方 法获得半圆附壳珍珠,又称为马鼻珠 (Mabe pearl),1896年取得专利。
3. 珍珠囊的形成及其机能变化过程: 贴片 (1)→ 分泌细胞分裂增殖 (2)→ 包围珠核 → 珍珠囊(3) → 高柱
状细胞(不稳定) → 分泌壳皮质 → 分化 → 圆柱状细胞(不稳定) → 分泌 棱柱质 → 分化 → 形成扁平状细胞(稳定)→ 分泌珍珠质 → 珍珠(4)。
珍珠囊形成的速度取决于下述两个因素: • 切片技术,包括小片贝年龄、生理状态、
印度尼西亚(60%)等国,颜色银白、金黄,年产量约10-15吨。
2.塔希提黑珍珠(Tahitian Pearl, 又称大溪地黑珍珠):
直径10-16mm,产于南太平 洋法属波利尼希亚塔希提群岛的 珊瑚环礁,产量约10-15吨。
3.日本东珠(AKOYA Pearls): 直径7-9mm,产自日本,
殖的有:马氏珠母贝、大珠
大珠母贝
母贝(白碟贝)、珠母贝
(黑蝶贝)、企鹅珍珠贝。
马氏珠母贝 企鹅珍珠贝
2. 珍珠的种类: (1)按生产水域分:淡水珠、海水珠(南珠、东珠、南洋珠、黑珍珠); (2)按贝类品种分:鲍珠、蚝珠、珍珠,但把珍珠层美丽者统称珍珠;
第1节 牡蛎的生物学.

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密 Nhomakorabea牡蛎§2.1.牡蛎的生物学
太平洋牡蛎(长牡蛎):贝壳长型,壳较薄,壳长为壳 高的3倍左右,左右壳不等大,右壳较平,鳞片坚厚, 环生鳞片呈波纹状,排列稀疏,放射肋不明显;左壳
(lower)深陷,鳞片粗大,左壳壳顶固着面小。
§2.1.牡蛎的生物学
肛门 闭壳肌
外套膜
肾脏 鳃 左壳
§2.1.牡蛎的生物学
• 褶牡蛎 贝壳小而薄,三角
形或长条形,右壳平如盖, 壳面具有数层同心环状的鳞 片,壳面多为淡黄色,夹杂 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左壳 凹陷很深,壳面鳞片层较少, 具粗壮放射肋。壳内面灰白 色,韧带槽狭长。生长快, 一般养殖一周年,壳长6-7 厘米时收获。
§2.1.牡蛎的生物学
(三)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1.对温度的适应 牡蛎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 一般低温对于养殖牡蛎几乎不会引起死亡, 过高温度常会导致潮间带牡蛎特别是幼小个 体死亡。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和 密鳞牡蛎为广温性种类,在-3℃~32℃范围 均能存活。太平洋牡蛎生长适温是5℃~ 28℃,大连湾牡蛎生长适温为6℃~25℃;
(二)分布
1.水平分布 褶牡蛎适应能力强,分布从热带 的印度洋至我国亚寒带的北部沿海均有分布, 且多生活在盐度多变的潮间带;近江牡蛎分 布于我国南北,但只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 低的内湾;大连湾牡蛎为狭盐狭温性,只分 布于黄渤海远离河口的高盐度海区;密鳞牡 蛎为广温狭盐性。
§2.1.牡蛎的生物学
2.垂直分布 近江牡蛎一般在低潮线附近至水 深7米以内最多;褶牡蛎分布于中、低潮区 及低潮线附近;密鳞牡蛎分布在较深的海区; 大连湾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分布水层大致同近 江牡蛎。
• 牡蛎种类繁多,世界性分布,现已发现100多种,
海水围塘虾蟹贝新型综合养殖技术

2018.5三门县是海水养殖大县,拥有海水围塘养殖面积8万多亩,养殖模式以虾蟹贝立体生态混养为主,该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混养生物学原理,通过将不同食性、不同摄食方式和不同栖息习性的种类放养在同一水体中,达到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的目的,在优化池塘生态结构、加强池塘物种多样性、提高抵御外来干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养殖过程中由于清塘消毒不彻底、养殖密度不断升高及不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等原因,导致塘底环境恶化,水质易败坏,虾蟹发病率提升。
本试验于2017年在三门县菊玉家庭农场实施,在传统海水围塘虾蟹贝生态混养基础上,通过彻底清塘消毒、微生态制剂改底调水、配合饲料应用等多种新型综合养殖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减少虾蟹病害的发生,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达到规范化、高产高效目的的同时,对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池塘准备1.塘口概况池塘面积26亩,沟滩比1∶1,沟深1.5米,滩面上可蓄水深度50厘米。
滩面上整埕养殖泥蚶、缢蛏,并预留部分滩面投饵用。
2.晒塘整池2月初,塘内注水,用小型船耕机在环沟内来回不停地搅动,使沟内的淤泥呈悬浮状,然后排干塘水,曝晒塘底。
待表层泥由黑色氧化为黄色后灌入适量海水,浸泡数日后排出,再翻耕塘底,把底层未氧化层翻到表层继续氧化,待淤泥氧化为黄色后再灌入海水浸泡,再翻耕曝晒,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池底无黑泥为止。
期间加固堤坝,维修闸门,设置青蟹防逃设施,更换滤水网。
3.缢蛏底铺网缢蛏养殖滩面去涂泥45厘米,铺上聚乙烯网,铲出的泥盖在网上,铲泥可采用人工、挖机等方式进行。
填回的涂泥要翻耕,使涂质柔软易潜,保持厚度在45厘米左右。
4.清塘消毒先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消毒,排干塘水,将生石灰(100千克/亩)加水溶化后趁热向池塘均匀泼洒。
然后池塘进水40厘米左右,用茶籽饼(15千克/亩)带水清塘,茶籽饼在使用前需粉碎,并用水浸泡24小时以上,使用时加水稀释,连水带渣均匀泼洒全池。
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文蛤是贝中珍品,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山东东营市河口区适养文蛤的浅海沙质滩涂30余万亩,是全国闻名的文蛤苗种和成品蛤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由于酷捕乱采,使资源量受到很大的破坏。
资源量大幅度下降,虽经几年的护养管理,但因科技含量低,投入少,资源恢复慢。
为提高浅海文蛤增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河口区渔业局承担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文蛤、青蛤等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以来,共完成贝类增养殖面积6万亩,生产文蛤苗种320吨,生产商品文蛤2360吨,青蛤576吨,增养殖区内现有文蛤5260吨,青蛤925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圆满完成计划合同的各项指标,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浅海文蛤苗种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现将研究技术报告如下。
一、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一)技术路线项目实施地选择在东营市河口区海星贝类养殖场内,位于5号桩~106#海域,此处海域水质无污染,底质平坦,含沙量大,适合文蛤等贝类生长,离防潮大坝近,交通、电力、通讯方便,便于项目实施。
采取的技术路线:用在繁殖季节进行海区人工采苗的方法,大批获得优良苗种,利用丰富的浅海水域,移植苗种,进行海区增养殖,采取划片轮捕,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并对产品进行暂养、吐沙、净化,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实施办法:采取集中统一指导、分散管理,搞好各项试验,抓好示范点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
(二)研究方法1.文蛤人工促熟及催产方法试验用亲贝取自海星公司贝类养殖场所产的4龄文蛤,新鲜无损,活力好,并于2001年4月15日放置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强化培育。
培育期间逐步升温(从15℃升至28℃),每天升温0.5℃,盐度为28~31‰,每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冲洗底质,换水后投喂饵料,饵料生物保持在20万个细胞/ml以上,连续充气培养,定期对性腺发育情况进行观测。
经室内强化培育,亲贝的性腺发育情况均好于海区文蛤,性腺达到ⅲ、ⅳ期的亲贝占82%,试验结果见表1。
《海水贝类增养殖》课件

养殖品种选择与引进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养殖条件和经济 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养殖 的贝类品种,如牡蛎、扇贝、鲍 鱼等。
品种引进
从信誉良好的育种场引进贝类苗 种,确保苗种质量,提高养殖成 功率。同时要注意遵守相关法律 法规,确保合法引进。
养殖技术与管理
养殖密度
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条件,合 理控制养殖密度,确保贝类生长空间充 足,提高生长速度和品质。
发展。
03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可以 促进海洋生态平衡,减少对野
生贝类的过度捕捞。
海水贝类养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海水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 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养殖的品种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发展趋势
未来,海水贝类养殖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科技 创新,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将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海水贝类养殖业的共同发展。
02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选择与建设
养殖环境选择
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盐度适宜 、无污染的海区作为养殖环境。同时 要考虑海底地形、底质等因素,以确 保养殖贝类能够正常生长。
养殖设施建设
根据养殖贝类的生长需求,建设适宜 的养殖笼、网箱、筏式养殖设施等, 确保贝类能够在养殖环境中正常生长 ,同时便于管理和收获。
《海水贝类增养殖》ppt课件
目录
• 海水贝类养殖概述 •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 海水贝类养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海水贝类增养殖的未来展望
01
海水贝类养殖概述
海水贝类养殖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
特点
海水贝类养殖是指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通过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培 育和养殖具有经济价值的贝类生物的过程。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1

2.分析: ① Wt、S‰ 适宜; ②数量极多(100-300个/m3已超量),下期更大; ③无藤壶附着; ④与上期相比,本期附苗量大于5级。
3.预报: 深圳湾牡蛎短期采苗预报(1994年6号) 深 圳 湾 ( 后 海 ) 五 月 初 四 , 实 测 水 温 27.5-27.6℃ , 盐 度 17.17-
日均长速超常规,说明环境优良,幼虫成活率将高,附着将很快速, 量多,质好,相反则少、劣。 5.幼虫附着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①盐度:盐度较高的海区,小潮期附苗量较大潮期多;盐度接近淡化
的海区,大潮期附苗量较小潮期多。
幼虫生长最适盐度:9.45-20.33‰ ; 附着适宜盐度:6.95-17.5‰。 ②湾形:漏斗形阔,流失大;囊形口狭,流失少; ③风向:向岸风利于幼虫向岸边聚集,利于附着。
(三)浮游幼虫的采集和鉴别方法 1.采用18-25# 浮游生物网:采集幼虫 (1)定性:水平拖捞,鉴别各类型幼虫,牡蛎的壳顶幼虫,左壳壳顶
明显突出,右壳比左壳小,牡蛎幼虫左、右两壳的大小不等是牡蛎幼 虫与其他双壳幼虫区别的主要特征。 (2)定量:垂直拖捞,D、初、中、后期幼虫数量(个/m3),壳顶后 期幼虫数量达25-60个/m3固着量 就基本达到生产要求,如果在分析样 品时,壳顶后期幼虫的数量占优势,则正是投放采苗器进行采苗的有 利时机。
第三节 牡蛎的半人工采苗
主要内容 一、采苗场地的选择 二、采苗预报 三、采苗 四、育苗
太平洋牡蛎采苗
一、采苗场地的选择
(一)采苗场条件 1.地形:漏斗形、囊形、带形内湾,地势平坦,风平浪静,冬季没有冰堆; 2.底质:沙泥、泥沙,适合安插采苗器; 3.盐度: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应在河口性内湾,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
应在非河口性内湾,褶牡蛎介于二者间; 4.潮流:流速以40-60cm/S为宜,有涡流更好; 5.水深:潮间带至水深10m。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35

(二)、采卵
采卵一般在夜间进行(H202法可任意时间进行), 在傍晚将挑选好的亲鲍置于阴处,腹部朝上,盖上湿纱 布,阴干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将雌雄个体放入上述紫 外线、活性炭或过氧化氢溶液处理的海水中,保持黑暗 的环境。通常在17℃左右室温条件下,17时开始阴干刺 激,到23~24时就能达到产卵高峰。卵子要求圆形,呈 分散状态,下沉底部,卵外围厚的胶质膜。精子要活泼。 用筛绢将卵过滤,以去掉粪便与杂物,将精子加入卵中, 经搅拌后,约10分钟后即可检查卵子受精的情况,一般 一个卵子周围有3一4个精子(侧面观)即可。排放的精 子最好在1.5小时内使用。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每平方 厘米面积为500粒以内。
此外,也可用筛绢(Nx103)过滤海水入 池中,将海水中带入的底栖硅藻作自然藻 种,不需另行接种,仅按上述方法定量投 营养盐,待半月后每隔3一5天,半量换水, 再投营养盐。但此法需在采苗前2一3个月 将饵料板(膜)浸入池中,
在培养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否则将会使绿 藻大量繁殖而使底栖栖硅藻受到抑制。一 般光照在1000~2000勒克斯较宜。可经常 反复倒置采苗架,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绿 藻的繁生。
(二)接种与培养
将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过的饵料板(或薄膜) 插入鲍的采苗架上(其规格见采苗板的选择), 于采苗前一个多月置于经陶瓷过滤器过滤的海水 中(或经棉花过滤、消毒过的海水),按单细胞 藻培养要求加入营养盐(即N:P:Fe:Si= 20:1:1:1),然后将适量藻液(种)均匀地泼 于池中,使藻种附于饵料板(膜)上,3天后将采 苗架倒置,并投营养盐,以后每3一5天半量换水, 再投营养盐。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一直是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加,研究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还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一、海水鱼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水鱼类是海洋生物中最受欢迎的一类,其饲养与繁殖技术备受关注。
首先,要保证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等。
其次,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冷冻虾仁和活体小鱼等。
饲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并及时清理废弃物。
当鱼类繁殖时,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促使鱼类产卵。
二、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贝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如牡蛎、扇贝等。
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维护贝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适合贝类生长的区域,并控制好生长环境的温度、盐度和光照等参数。
其次,贝类的饲料可以通过投喂适量的浮游生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在贝类繁殖方面,可以采用人工孵化或者放养天然产卵的方式。
三、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藻是重要的海洋植物,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也在逐渐发展。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海域和生长环境,保证充足的阳光和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
其次,可以采用分离培养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利用合适的培养基促进海藻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还需要控制海藻生长的密度,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生长不良。
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等,它们也是受欢迎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与其他海洋生物类似。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养殖区域和环境条件,保证水质清洁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其次,可以采用提供适当的饵料和促进繁殖的手段来饲养和繁殖海洋无脊椎动物。
总结起来,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保护海洋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丰满度:生殖腺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例
性腺指数:生殖腺湿重/软体不湿重*100%
生物学最小型: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是的最小个体
环带:多板纲的贝类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其未被贝壳覆盖的部分
面盘幼虫:以面盘为运动和摄食器官的幼虫
齿舌: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
包苗:用网片将贝苗包裹在养成绳上,待贝苗附牢后,再拆掉网片
外套膜:胚胎时期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皱想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具有分泌贝壳的作用
有效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当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二、问答题
1、贝壳方位判别:壳顶所在的一方为背面;再从一下5个方面判别前后两端。
、
1)壳顶尖端所向的一方通常为前端
2)自壳顶到贝壳两端距离近的一方为前端
3)外套窦(外套线弯入部分,为水管肌留下的痕迹)在后端
4)外韧带所在的一端为后端
5)单柱类(即只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如扇贝)闭壳肌痕位于中央偏后
最后判别左右两壳:将贝壳的壳顶向上、前端朝向观察者前方,则位于观察者左边的为左壳,位于观察者右边的为右壳
2、贝类主要的生活习性和食性P47-50
1)贝类的生活类型可以分为游泳、浮游、底栖生活三大类。
底栖生活又分为底
上和底内两种,底上生活又有匍匐、固着、附着三类;底内生活也分为埋栖和凿穴类型,其他的还有寄生于共生、游泳生活型和浮游生活型。
2)贝类的食性依据种类而异,按摄取方式可以划分为滤食性、舔食性和捕食性
三种类型。
3、简述蓄水养殖的优点
1)利用了大片的高潮区荒废滩涂,扩大了滩涂的养殖面积,
2)蓄水养殖敌害少,苗种存活率高,可大大节约苗种。
3)蓄水养殖因为土塘可以施肥饵料丰富,所以大大提高了贝类的生长速
度,缩短了养殖周期,可实现稳产高产。
4)蓄水养殖,捕捞方便。
4、育苗质量检测
5、双壳类人工育苗的流程 p83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清池,整埕….饵料的准备
2)催产
3)受精与孵化
4)浮游幼虫的培育加水饵料供应预防敌害巡视与观测
5)附苗附苗效果检查投放附苗器
6)稚贝培育加大换水量繁殖底栖硅藻控制水位敌害防治疏苗
7)苗种采种
鲍鱼人工育苗的方法:
1)亲鲍的选择与人工诱导
2)孵化
3)幼苗培育
4)稚胞的饲养管理
贝类常见人工催产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举例)
如何用水滴法区别贝类的雌雄: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洁净海水,用吸管或解针在生殖腺上取一点生殖细胞置于水滴中,轻微搅动,若马上散开形成一粒粒小颗粒的则为雌性,若形成奶油状或密云状的则为雄性。
如何判断贝类卵子的成熟:
双壳类饵料培养流程:一级培养二级培养
海区半人工采苗预报方法p79 1、根据贝类性腺消长规律进行预报2、根据贝类浮游幼虫的发育程度与数量进行预报3、根据水温、盐度的变化和物候征象进行预报
贝类的定义:贝类是软体动物的别称,是指成体具有贝壳或即使成体无壳但在发生过程中也有贝壳出现过的、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的无脊椎动物。
贝类的基本特征P28
1)多数种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2)身体一般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
3)除瓣鳃类外,在其口球内具有嚼食用的腭片和齿舍
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循环系统多为开放式循环
5)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侧神经节、足神经节以及这些神经节之间
的神经连合、神经连索所
组成。
6)海水贝类除头足类外,大多数种类都是间接发育的,发生过程中都经过担轮
幼虫期和面盘幼虫两个浮游幼虫阶段
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匍匐、固着、附着、埋栖的几种
贝类的滤食公式为:滤食量=滤食速率*滤食时间海水中食料生物密度总和
贝类的养殖方式:浅海养殖陆地养殖蓄水养殖潮间带养殖
外套膜的类型:具有三个孔,足孔、鳃孔(进水孔)、出水孔
贝类的血液颜色:无色或白色泥蚶的血液:红色
贝类的唇瓣:四片,左右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