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内测版)讲解
(NEW)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9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5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4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2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1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10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含部分答案)2007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06年四川大学42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 四川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大学445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大学432中国考古学(汉-唐考古学)考研真题2002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1年四川大学426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2000年四川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 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大学649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距今约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较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钺、璜、冠形器、玉镯、玉管、玉珠等,琮、璧一类玉器之多,为同时期其他文化所罕见。
出土的农具也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的先进性。
总之,良渚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证明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据。
2.武官大墓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阳殷墟中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
此墓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1950年进行科学发掘。
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一、概述:《考古学通论》是英国考古学家马丁·卡阿·乔恩斯(Martin Carver)所著的一本介绍考古学基本常识的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同时还探讨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二、主要内容:1.考古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学问,在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遗迹,检测、描述、分析和解释物质遗迹和其他信息,以重构历史过程和文化形态。
考古学是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是了解过去文化、制度、习俗、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2.考古学发展史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历史,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考古学的活动。
普遍认为,考古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赫罗多德和提修司。
但是,考古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问是在19世纪,此时考古学家开始将历史背景与具体遗址联系起来研究,并整理出了一套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勘探、发掘、观察和分析。
勘探和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通过勘探和发掘可以寻找和发现遗迹,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观察是对遗迹进行详细、系统、科学地描述和测量,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分析是考古学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术的理论和方法对遗迹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重构过去文化的面貌。
4.考古学的理论考古学的理论包括了很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如考古学家的墓葬理论、历史学的文化演化理论、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等。
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习俗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5.考古学和文化保护考古学不仅是了解过去的渠道,还承担着文化保护的责任。
发掘遗迹必须尊重遗址环境,确保遗址的整体性和原有格局不受到破坏。
考古学家还需要根据遗址、遗物的特征和使用情况,决定如何保护和展示。
701考古学通论

701考古学通论一、引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发掘、研究与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演变。
本文将对考古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其在解读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二、考古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考古学源于希腊语,意为“古代的”,它是一门通过研究古代文明遗迹来了解人类过去的学科。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遗址、文物、人类骨骸以及古代文字等。
考古学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研究与分析,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日益增加,开始进行古代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收集。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研究方法也逐渐完善,包括发掘技术、文物分类与鉴定等。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
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探、发掘、文物分析和文献研究等。
实地勘探是考古学的第一步,通过对潜在遗址的调查和勘测,确定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工作,通过对遗址的挖掘,收集文物、遗迹和人类骨骸等实物证据。
文物分析是对发掘出的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和研究,从中获取关于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文献研究是通过对古代文字、文献的解读和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除了以上传统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考古学还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损测试技术等,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四、考古学在解读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考古学在解读人类文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出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技术水平等信息。
首先,考古学可以揭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等重要历史事件和进程。
其次,考古学可以还原古代文化的面貌。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伊 曼 努 尔 ·康 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 4月22日—1804年2月12 日)德国哲学家、天文 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 创始人,唯心主义,不 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 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 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 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 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 哲学家。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在埃及骚乱中毁坏的埃及研究院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十八世纪欧洲古物学的重要特点是地质学 在史前古物学上的贡献,地质学的调查证 明了人类骨骸、石器与绝灭动物的共存关 系。而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史前古物的零 星发现,但都被放在《旧约》中的“创世说” 的框架中解释,即人类和整个自然王国都 是上帝在肯定不超过公元前5000内的刻意 之作,上帝设计完美、不造恶物、万物其 用。
• 1830年,查尔斯·利尔(Charles Lyell)用地 层学成果说明地球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变化 ,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 史
• 在生物学领域,拉马克(Lamarck)于1809 年 就 证 明 了 植 物 和 动 物 物 种 的 进 化 ; 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又最终确立了生 物界的总体进化论,包括人类自身的进化 思想。恩格斯称这些进化的思潮为“人类从 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的名词解释考古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过去人类活动的遗迹和物质文化的研究,可以揭示远古时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
本文将对考古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1. 遗址: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物、墓葬、遗物等。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分析,可以还原出过去的人类活动情景,了解各时期人类文明的变迁。
2.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指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如陶器、青铜器、石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古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线索。
3. 碳14测年法:碳14测年法是一种常用的考古学测年方法,通过对有机样本中的碳14同位素进行测量来确定样本的年代。
由于碳14同位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左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的含量来估计样品的年龄。
4.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对地表遗迹的观察和测绘来收集信息。
考古学家将使用地质图、遥感影像等工具,以及实地考察,在特定区域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基础。
5. 考古学分类:考古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城市考古学等。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历史考古学则侧重于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城市考古学则关注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6. 遗传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遗传学的进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古代人类的DNA进行分析,考古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迁徙、亲缘关系以及遗传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这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7. 三维重建技术:最近几十年来,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数字扫描或摄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建筑或遗迹的高精度三维重建。
这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手段。
8. 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的研究对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
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
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2、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1)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2)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3)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3、“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 书· 考古学》。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 易漫白:《考古学概论》。 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英]巴恩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 来》。
大云山二号墓木棺
西周齐王石椁
唐代石椁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 类。 • 分类的步骤程序:一,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 ,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 别;二,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 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分成器物类 型。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 文化时代和分期;
• 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 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 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化; • 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考古学文化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 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 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 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 生变化。 • 其三,史前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形成 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钻 探 、 试 掘
探沟与探方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 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 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考古学通论》考试大纲_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网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考古学通论》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考古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考古学导论、考古学简史、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至元明清考古等方面。
要求考生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较深入地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较清晰地把握考古学科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了解重大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意义,并能够展示出分析和解决考古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考古学导论2.考古学简史3.史前考古、4.夏商周考古、5.秦汉至元明清考古。
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8-10题)、2.简答题(4-5题)、3.论述题(2-3题)。
Ⅲ.考查范围第一部分:考古学导论【考查目标】1.具有较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知识。
2.全面把握考古学中的基本概念。
3.正确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4.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的作用及局限性(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一)考古学的学科分支(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考古时代的划分(一)石器时代(二)青铜时代(三)早期铁器时代四、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含义(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五、田野考古(一)考古调查及资料整理(二)考古发掘及资料整理六、科技考古(一)测年方法及其运用(二)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分析(三)动物考古与植物考古(四)古代人类食性分析与人骨研究(五)考古勘探技术及水下考古第二部分:考古学简史【考查目标】1.全面了解考古学产生的背景。
2.正确把握考古学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一、欧美考古学简史(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二)考古学的发展(1840——1960年)(三)新考古学及以后的考古学(1960年以后)二、中国考古学简史(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1——1949年)(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1949——1980年)(五)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1980年以后)第三部分:史前考古【考查目标】1.认识中国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零九级历史三班·李逸凡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Alpha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目录第一章概论 (5)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5)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7)第四节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9)第二章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10)第一节概论 (10)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早期 (13)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 (17)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 (18)第五节中石器时代 (20)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21)第一节概论 (21)第二节中原文化 (23)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29)第一节概论 (29)第二节二里头文化 (31)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第三节商代考古 (33)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中国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欧洲文字中考古学(Archaeology),最初是指古代史的研究。
几经变更,到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迹、古物的研究。
在我国,“考古”最早出现于《水经注·滱水》“考古知今,事义全违”。
“考古”指考证古代事物。
北宋,出现专门研究古代“吉金”(青铜器)和石刻“金石学”,吕大临于1092年刊印《考古图》,此处“考古”指古器物研究,尽管不等于现代考古,但意义上接近。
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在中国发现。
二、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充实内容、严密的方法论、系统的理论、明确的研究目标考古学: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一)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学科归属分:1.作为广义的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侠义历史学得主要区别:研究对象不同(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对象;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对象)2.归于人类学和美术史,即史前考古学属于人类学,历史考古学归属美术史史前→文字记载以前的时期历史时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时期(二)研究对象:实物资料(物质遗存)1.人工遗存:遗迹、遗物(1)遗迹:人工建造的各种工程和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Eg:聚落(村落、城市)、建筑、墓葬、道路、人类留下的脚印(2)遗物: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各类物品Eg: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作为研究资料,它不仅包括制成品,也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废品、废料和废弃物,它们对于研究和复原古代手工工艺和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Eg:动植物遗存,人体化石,骨骼以及制作陶、石器的石料、土料,冶炼金属的矿石3.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Eg:陶器器壁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一)年代范围→古代时间:人类诞生(250万年前)→明末(大百科)/元末(易漫白《考古学概论》)就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来说,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越显著(二)作用:1.补史: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2.证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3.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考古学文化与一般意义的文化不同,这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用语1.定义:用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是代表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考古学文化三要素)的一群遗存。
2.命名条件(三个特征)(1)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随出土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而这些有一定特征的器物不止一次共存出现(eg:厨房用具、学习用具)(2)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止一处(3)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了解(eg:岳石文化遗群)3.命名方法(1)以遗迹或遗物的典型特征来命名(eg: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由于某些典型特征并不为某一考古学文化所独有,因此此方法目前已基本不用(2)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通常为村镇名称(eg: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命名方法(3)在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来命名,通常是加省级行政区划名称或区域地理名称(eg:甘肃仰韶文化、浙江龙山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为避免混淆,许多此类名称已改用当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来命名(eg:浙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4)在以小地名命名的基础上加后缀来命名,通常加“期”或“层”(eg:庙底洞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岗上层/下层文化)考古学单位:考古学文化→文化区(圈)→文化类型→文化小区二、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地层学地质研究原理,在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实物资料的方法(一)考古学地层的含义和形成原理考古地层,又称文化层,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层堆积。
形成原理:(1)在古人居住的地方,由于某些特殊的人为原因,会在原来地面上形成一层含有人类遗存的土层——文化层,例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墙体等摊平后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复这一过程,于是在已形成的文化层上,又会形成新的文化层(2)另一方面,如果遇到水患、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人们还可能更换居住地,于是原居住地便成为废墟,这片废墟很可能由于自然的力量(如杂草枯竭腐烂、尘土覆盖、水淹)和人类活动(如取材、平整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考古学通论笔记翻耕)而进一步破坏和掩埋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
后代人们通常又会选择这片废墟之地作为居住地,若干年后又形成新的文化层堆积,甚至再次变为废墟。
在同一个地点,由于堆积的时间、条件不同,就可能形成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各不相同的若干层次(二)地层关系地层关系,又称层位关系,指遗迹、文化层之间的先后关系最基本的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1)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重叠根据文化层的形成原理,同一地点的文化层,如果未经扰乱,下层的形成年代必然早于上层的形成年代(2)打破关系:晚期形成的遗迹破坏早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晚于被打破者的形成年代(三)地层学的作用地层学是考古发掘中科学地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正确的识别和划分文化层是做好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提条件三、考古年代学——“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一)相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的方法:(1)通常是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2)旧石器时代的相对年代还可以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来断定地质学断代首先要确定各文化层的先后次序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文化遗存来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是将同类遗存(遗迹、遗物)按其形态的差异程度不同进行排比,研究其相互关系和演变序列,从而判定相对年代。
考古类型学的原则:1.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是同一类的2.类型学必须要有“地层学”作依据,这样才能断定这个“系列”中的最前一段和最后一段的遗存(二)绝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形成时距今的具体年代,年代单位有年、百年、万年(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主要靠文献记载和碑碣、墓志、铜器铭文、甲骨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2)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断定绝对年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自然科学的测定年代法Eg:放射性碳素断代(C14),树木年轮断代、古地磁断代、轴系法断代、热释光断代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一、考古调查(一)考古调查的含义和形式1.含义:考古调查,就是通过实地勘察,寻找和发现古代遗存状况,并进行全面、科学地观察、记录。
2.作用:(1)可以使我们掌握被调查地区古代遗存的概况,为现存文物古迹的保护、研究或发掘提供科学依据(2)也是进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 3 页共34 页授课老师:邵文臣制作:李逸凡3.主要形式(1)普查:指对某个地区所有现存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遗存,不分时代、不分性质地进行普遍的调查(2)复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些文化遗存的内涵而进行的再次或多次调查,它是建立在普查工作基础之上的有重点、有深度的调查工作。
(3)专题调查:是为了解决某个学术课题或其他专门目的而进行的单一性调查Eg:“夏墟”调查(二)考古调查的实施(1)调查前查阅有关古文献和考古书刊,并摘录有关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线索,并在地图上标出记号,便于重点调查。
(2)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首先要查看当地文化馆或博物馆,询问相关遗存的出土地点和情况,其次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
在此基础上,决定调查路线,调查路线一般沿河流或大陆为主干线,划定每天的调查范围。
(3)实地勘察时,要特别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
要充分利用沟沿、路边、山崖、人工坑穴和河流等各种断面,寻找遗物和遗迹的露头,并了解文化层情况,若有必要,还要进行钻探、试掘。
(4)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二、考古发掘——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取得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一)选择发觉工地(了解即可)1.要尽量先发掘基建工程紧迫的地方和与考古学上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地方2.古代名称遗址;遗物、遗存丰富且有典型代表性的遗址3.有被自然力毁灭的危险(eg:河岸坍塌的地方)(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1.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申请发掘许可证2.制定发觉计划,编制预算3.组织发掘队4.准备发掘工具5.测绘遗址或墓址的地形图(可与发掘工作同时进行)→某队第一次进入某遗址时的必要工作(三)考古发掘中地层学得作用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变化,划分文化层的遗迹范围→一般发现土质、土色的变化,只有大型地层中才会发现包含物的变化这是考古发掘的基础工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2.平剖面结合控制地层变化3.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4.按最小单位采集并存放遗物→在将来运用时可将单位合并(四)遗址的发掘居住遗址的发掘,现在一般采用探方发掘法,有时也用探沟发掘法1.探方发掘法——适合于大面积发掘把发掘区按正方向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进行发掘,这些方格叫做“探方”正方向→磁针方向每个探方的面积一般为5×5平方米,对于地层简单又以大型建筑为主,或者没有文化层的单纯墓地,可以用10×10平方米的大探方(eg: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发觉时,每个探方先要在其东、北两边各留出一米宽的隔梁,隔梁部分开始时暂不进行发掘,其目的是为控制地层剖面,也便于发掘期间的运土和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