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北伐战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类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国共合作走向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课程目标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过程概况√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重点国共合作的实现与破裂难点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核心问题北伐战争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思想、阶级、组织、外部条件)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课前复习知识点课中回答问题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强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2.概述北伐进军的基本史实,探究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概述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国共合作的实现出示自主学习问题:1.中共三大:时间:1923年主要内容: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2.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4年,广州参会人员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3、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广州人物::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子目知识,完成自学反馈,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给老师,并在反馈后备注相关知识点。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3. 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北伐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时期开始就陷入了腐败和无能的境地,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 国民党的崛起。

国民党作为代表中国民族利益的政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对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伐战争的进行北伐战争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伐战争的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广州起义。

1924年,广州起义爆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开始。

2. 第一次直奉战争。

国民党决定先消灭直系军阀,于1926年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国民党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3. 第二次直奉战争。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决定向北方发动进攻。

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北伐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式结束。

2. 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3.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崛起。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1. 课堂讲授:30分钟2. 图片和影像展示:20分钟3. 学生提问与解答:2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15课,题目为《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国共合作的内容及其影响,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了解国共合作的具体内容,并能够对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

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状态导入,课件展示,课堂演练,课后延伸和作业检查。

二、状态导入通过导入状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导入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1.你知道中国的历史吗?2. 你了解北伐战争吗?3.你了解国共合作吗?4.你认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三、课件展示通过课件展示,可以更好地呈现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课件的呈现时,可以通过下列几点进行展示:第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以帮助学生了解此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国共合作协定和具体协商内容等来让他们了解国共合作的形式和具体内容。

第三,教师可以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例如解释北伐战争的起因、目的、过程等,然后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图片和文献,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与过程。

第四,教师可以聚焦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例如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影响,以及引发的变革。

通过以上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演练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演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程的背景文献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来了解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后,通过小组演练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长沙战役等。

部编历史八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杨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历史八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杨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杨晓丹一、教学思想及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二、教学内容(1)内容: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第一课《北伐战争》。

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及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目的使学生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2)教学重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的失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北伐战争与学生生活的交叉点很少,因此学生难以对历史事件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补充作依托,教师的讲解作辅助,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原因”。

学生的思维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细致,教师的点拨引导非常必要。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了照片资源,地图资源,音乐、视频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播放《国民革命歌》的前奏,请同学们猜测是哪首歌?由学生们都熟悉的《两只老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介绍和它旋律一样的《国民革命歌》,听歌看词,找处歌词中的不理解的词语:列强、军阀、国民革命,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将歌曲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切入本课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探究本课的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案
第15课 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重点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教学难点
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1(歌曲欣赏)多媒体播放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为什么人民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呢?什么是国民革命?什么历史事件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
(2)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过渡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板块二 北伐胜利进军
分组讨论: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战孙传芳部,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来思考一下,北伐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阅读材料:
材料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主张对共产党严加制裁,甚至喊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公开武力镇压。
请回答:
(1)材料中汪精卫为什么说要“分共”?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宣布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2)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其原因是什么?
2.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军阀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队,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史料
积累
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北伐战争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

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3.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5.教师过渡: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总结了以往斗争失败的教训和经验,认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决心建立可靠的革命军队。

6.图片出示: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7.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提示: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②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③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④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的相关信息。

提示: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提示: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被称之为“铁军”。

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3.图片展示: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4.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5.教师提问: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学生讨论) 提示: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6.教师提问:思考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蓬勃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7.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提问: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屠杀革命志士
3.教师讲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一边“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一边继续北伐。

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

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❸板书设计➷
北伐战争

⎪⎪⎪⎪⎨⎪⎪


⎧国共合作的实现⎩⎪⎨⎪⎧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胜利进军⎩⎪⎨⎪⎧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 主观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❹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外,还作出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①准确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②选择了丰富而多样的教学素材,有地图、实物图等,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③注重进行探究性的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北洋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等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第15课北伐战争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
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
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

黄埔军校正
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
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第15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
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
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
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
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学生回答: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

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
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

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

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❸板书设计➷
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
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胜利进军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
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南京国民政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主观
府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❹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外,还作出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

①准确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②选择了丰富而多样的教学素材,有地图、实物图等,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

③注重进行探究性的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北洋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