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伐战争》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课程的第15课。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内容包括: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方针、战场和战争进程,以及北伐战争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革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表面知识,对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北伐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伐战争》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胜利果实。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北伐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北伐战争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地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战略部署、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谈话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事件。
教材从国共合作的背景、合作的过程、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上,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深入理解国共合作的意义,以及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材料,为学生创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案,运用课件、教材等资料,呈现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清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北伐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2)利用资料卡片,了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成果。
3. 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 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资料卡片。
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哪些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民大革命应运而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战场和目的。
(2)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3. 课堂讲解(1)讲解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讲解北伐战争取得的成果。
(3)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北伐战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北伐战争的精神,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力量?6. 布置作业(1)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北伐战争的小论文。
(2)让学生绘制一幅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图。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一、背景
《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
它发生在1436年,当
时明朝统治者冒着庞大的死亡和破坏,将他们的军队带到了蒙古苏达游牧
民族的领土,以战胜其国家,维护明朝的尊严,为抗击元朝的结束而奋斗。
为了战胜蒙古苏达人,明朝军队以几乎惊人的勇气和忍耐力进行了激烈的
战斗,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使明朝的尊严得以维护。
二、教学设计
1、学生的能力分析:针对本次教学,学生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15岁
以下,主要以小学生为主,因此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学生年龄的不同,要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2、课程内容的确定:本次课程主要介绍明朝“北伐战争”的背景、
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战略方针、当时明朝军队的策略和作战技巧、战
争的结果等。
这些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程时,要根据这些内
容和学生的年龄适当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战争的重要性和明朝
统治者的精神和智慧。
3、教学方法:对于这次的教学,应加强学生主体性参与,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更有趣的接受信息;采用更
多的实际操作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采用课堂游戏等,让学生从中受益,
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24年至1927年间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材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共合作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近代中国的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背景。
但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等,可能还存在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伐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国民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重要内容。
教材从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介绍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梳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北伐战争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战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北伐战争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战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图片、地图、资料等3.教学视频:有关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资料片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意义何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讲解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件提供的资料,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关系,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本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承上启下: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同时,北伐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许多学生平时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根据材料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概括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把本节所学内容运用其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伟人孙中山的一生。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北伐的时间、总司令、北伐的对象、主要战场在哪里;通过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出北伐战争进军路线,培养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讲述北伐战争小故事,培养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小组探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3、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表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探讨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并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难点)五、重点、难点重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胜利进军难点: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提问:这首歌的旋律是不是很像儿歌《两只老虎》?它发布于1926年7月1日,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
国民革命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首军歌是在哪次战争中唱响的?【教授新课】师: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军阀割据,各派军阀投靠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地盘展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实现人民的愿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刚刚建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与当时还在坚持进行革命的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民革命时期,又叫大革命时期。
本课共分三部分,下面进入第一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导学案任务一,把问题标注在课本上。
问题1.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生标注结合图片记忆)问题2.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生标注结合图片记忆)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将三民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呢?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共从工人罢工中吸取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
共同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将国共两党联系了起来,国共两党在国民党一大后正式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过渡:这次合作有两个成果:一是建立了黄埔军校,二是进行了北伐战争。
问题3.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生标注结合图片记忆)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做给材料进行探究。
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生齐读对联)这副对联体现了军校怎样的办学宗旨?黄埔军校确实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堪称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
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黄埔军校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
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生看ppt了解)师:孙先生为中国革命奋斗了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下面我们一起简单梳理一下孙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温故知新)过渡:孙先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国父。
1925年孙先生遗憾离世,留下了对后辈的期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民主革命仍需继续,反帝反封建任务继续进行。
进入第二部分【北伐胜利进军】请同学们依据学案自主学习,找出相关问题。
师:师: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结束后,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分三路开赴北伐战场。
一路开赴两湖战场,一路开赴江西战场,还有一路开赴闽浙战场。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这次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材料分析,师强调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师指图《北伐战争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过程:1926年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发动了北伐战争。
(生介绍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北伐军一举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那么北伐战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探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指导)教师点拨:做材料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关键词,答案要尽量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过渡:北伐军取得节节胜利,就在他们继续北上准备攻打东北的张作霖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蒋介石叛变革命,并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
一起进入第三部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导学案任务二,把问题标注在课本上。
师: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呢?(生看材料总结答案,师引导归纳)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得到了张学良的帮助,“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见学案)【情感升华】历史事实一再表明,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任何阻碍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迟早都会遭到必然失败。
即便是这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际,出现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致使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这一规律仍然是正确的。
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中国革命充满着艰巨性和曲折性,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团结,共同努力。
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打垮了北洋军阀的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同样,今天国共双方捐弃前嫌,再次对话,必将对密切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预祝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学情分析1、从师生交谈中看出,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由此可知许多学生平时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
3、学生认知障碍: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概括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效果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内容,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为切入点,把本课分为【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三部分进行授课。
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活动,学习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并得到情感升华。
《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设计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教学环节,并结合学生讲故事、材料分析等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让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
经过课堂提问及巩固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学生参与度达到98%,学生95%以上都根据要求标注了课本;80%以上学生对于重难点问题都已掌握;史料分析能力在逐步提高。
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教师讲授时间还是相对较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略少,课堂上学生积极有效发言次数还是相对较少,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下午第一节上的,正处于学生春困之时。
但当我用《国民革命歌》导入时,学生们听到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时,还是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这也充分显示出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PPT 课件的运用使大部份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模块教学和任务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8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备课时间紧,导致课堂设计上还欠缺打磨,有些细节处理不太好,个别环节过渡有些生硬。
其次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小组合组学习方式的运用,分组讨论时个别学生不积极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就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材料分析概括能力不强,导致课堂有些环节用时过长。
针对以上不足,我计划这样改进:1、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
2、平时多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鼓励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多表达。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良好的课堂是师生默契配合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是知识、思想碰撞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