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中,我们面临的是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各种气象灾害问题。这些灾害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困扰,还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影像资料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防灾减灾工作者,你会如何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自然灾害第1课时气象灾害区研学旅行【教学内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为提高青少年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促进中小学生研学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国际減灾日给中学生校园科普活动进行研学课程。
省气象局气象天文科普馆硏学团队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灾害多发区进行研学路线实地考察。
今天我们研学的路线主要是气象灾害多发区。
展示图片,指出研学路线研学活动开始前,以知识储备作为契机,引出防灾减灾知识【知识储备】一、灾害监测主要手段: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等,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二、灾害防御主要手段:(1)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2)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三、灾害救援与救助:展示救援流程,帮助学生了解灾害救援与救助的过程,从而建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灾后恢复展示北川新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灾后重建。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自救与互救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灾前准备的物资、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的主要方面。
【过渡】了解了防灾减灾知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研学旅行,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地点:寒潮多发区——新疆。
预计11月26日20时至11月28日20时,新疆大部气温将下降8~12℃,新疆北部降温14~18℃,新疆山口风力可达12~13级。
【合作探究】(结合资料与图片)阅读新疆地区材料与课本,回答下列问题:寒潮的表现及危害。
【讲解】因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 精品学案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是因①的降水或②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因素:③因素和地形因素。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人口越密集、⑤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二、干旱灾害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⑥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2.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⑦的旱灾最严重。
3.旱灾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发生范围广,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⑧、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⑨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台风是在热带或⑩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台风灾害的形成与狂风、暴雨、有关。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且多发生于季节。
四、寒潮灾害1.寒潮是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多发生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到初春时节。
3.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使得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大雪、冬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答案】①连续性②短时强降水③气候④泥沙淤塞⑤经济发展⑥异常偏少⑦非洲⑧季节变化⑨华北⑩副热带西北太平洋风暴潮夏秋强冷空气深秋三、夯实巩固2018年9月17日,全球风王“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和中国,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2019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类型及特点。
(重点)2.掌握洪灾、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一、洪涝灾害 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六章 第1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记者谭红报道:2020年7月14日,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根据各地上报,截至14日11时统计, 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有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含功能区)635.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4.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5.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3.4千公顷,绝收108.6千公顷,倒塌房屋656户1477间,严重损坏房屋1258户2729间,一般损坏房屋4401户7896间,直接经济损失112.9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师:同学们,新闻中提到的洪涝灾害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呢?生:气象灾害。
[新课教学]:(板书)概念: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板书)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洪涝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了解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3.能够分析和解决气象和水文灾害问题。
2.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象和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能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3.1 气象灾害3.1.1 气象灾害类型气象灾害按照影响条件和主要灾害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温灾害: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孕妇和老人尤其需要注意。
2.暴雨灾害: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3.冰雪灾害:冰雪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都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南方地区。
4.霜冻灾害:霜冻是指低温天气下,地面上的水分直接升华形成的白霜。
5.风灾害:台风和龙卷风是风灾害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都会造成风雨、海浪和地质灾害。
6.干旱灾害:干旱是指某地区的降水量在长期平均降水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
3.1.2 气象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气象灾害的发生,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制定并落实灾害应急预案。
2.定期检查和维护工程设施,确保其安全可靠。
3.积极防范和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
4.坚持科学管理,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能力,提高对灾害的预判和预警能力。
3.2 水文灾害3.2.1 水文灾害类型水文灾害按照影响范围分为以下几种:1.局部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由河道堵塞、降雨偏多等因素引起。
2.山洪灾害:在山区发生,主要是由于雨量偏大、地形陡峭、土壤流失等因素引起的。
3.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由降雨、山体剧烈震动等因素引起。
3.2.2 水文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水文灾害,人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确保排水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完备性。
3.进一步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第1课时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结合材料探究: (1) 结合材料一,分析安徽歙县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安徽歙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 大;安徽歙县溪谷纵横,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河流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 降低,城市路面硬化导致地表径流增多。 (2)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 提示 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 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某年中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我国干旱灾害有什么特点? 提示 影响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长。 (2)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提示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方法突破 一、旱灾的三大特点及三大成因
二、我国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分析
实践应用 判断旱灾易发区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不稳定,如热带季风区年降水量虽在2 000毫 米左右,但季风不稳定,从而导致旱灾时常发生,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灾也与降水的 不稳定性有关。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__通__信__、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水__土__流__失__等生态问题。 (3)洪涝过后易发__疫__情__,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__东__部__季__风__区各大江河的__中__下__游__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1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知识链接]1.最大风力≥12级即为台风。
2.台风形成条件(1)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6 ℃以上)。
(2)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3)动力条件:南北半球信风相遇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3.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没有台风?因为赤道穿过,无地转偏向力。
知识点三台风灾害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源地及其影响范围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知识点四寒潮灾害危害(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灾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冬雨造成畜牧业损失。
(3)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思考2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能形成寒潮吗?提示:不一定。
形成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强冷空气,即冷空气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二是所经地区温度较高,冷空气袭来后降温幅度达到寒潮标准。
[知识链接]1.寒潮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袭现象。
在我国多发于冬半年。
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势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2.寒潮的源地和形成过程重点一我国的洪涝灾害【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四川,截至2013年7月1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省15个市州的75个县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09.4万人,死亡30多人,失踪160多人,紧急转移安置22.3万人。
这一轮强降雨还导致成都市中心积水严重。
材料二“中国洪水频率分布(1949~1989年)”示意图(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2)洪水频率的高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1)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关中地区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2)洪水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其中气候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
(3)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归纳拓展】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2.分析洪水灾害的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地形地势。
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
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
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学以致用】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城市靠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台风)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重点二我国的旱灾【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94.5%的地区先后遭受干旱,出现了60年罕见的旱情,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范围最广的一年。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这些地区易形成干旱灾害?(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提示】(1)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分别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这些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少的季节或年份,就容易形成旱灾。
(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7、8月份。
7、8月份随着我国雨带的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容易形成伏旱。
【归纳拓展】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2.干旱、暴雨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1)正常年份时间副高位置雨带位置图示春末、5月份北纬15°~20°华南(A)夏初、6月份北纬20°左右长江中下游(B)7~8月份北纬25°~30°华北(C)、华北(D)9月份副高南退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结束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学以致用】[2019·武汉高一期末检测]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十年九旱”——半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地区——盛夏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解析:我国西南地区是湿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而“十年九旱”出现在半干旱区;盛夏季节,东北地区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长江地区7~8月份在副高影响下形成“伏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城市供水,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说法;华北地区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此时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答案:B重点三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探究活动】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
(至少列举三个省区)(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提示】(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2)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归纳拓展】台风与寒潮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及危害灾害成因源地时空分布主要危害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台、闽、浙等省区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学以致用】1.[2019·湖北襄阳高一期末]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2日,菲律宾塔克洛班,强台风“海燕”来袭,摧毁多栋房屋,灾区现场一片狼藉,士兵和警察在灾区找到多具尸体。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22日在马尼拉表示,在菲律宾红十字会日前发出援助请求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响应,为菲律宾台风“海燕”灾区提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援助。
据此回答(1)~(2)题。
(1)台风“海燕”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2)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海重、北方轻 B.内陆重、沿海轻C.沿海重、内陆重 D.沿海重、南方重解析:第(1)题,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
第(2)题,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
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答案:(1)C (2)D2.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强冷空气南侵 B.冷锋南下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答案:A素养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综合思维)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B.地形平坦,地势低,水流慢C.植被破坏,覆盖少,调节差D.河流众多,水面窄,河床浅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洪涝多发区在哪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