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空间形式共32页
2019精选教育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迁移(共55张PPT).ppt

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从 1941年6月到1942年10月苏联就从 被德国攻占的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 迁移了大约2000万人。
(四)社会文化因素:
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如文化 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 引起人口迁移
①二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 其他国家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②为了婚姻、家庭进行的人口 迁移。
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 定的影响
(1)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 因素-结婚
(2)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 口的迁移中起重要作用-团聚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交通通讯、文化、家庭等
3.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1.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只占6.3%.下列 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 旱区,生态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人口的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1.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只占6.3%.下列
②我国河北、山东等省农民“闯关东”
据统计到解放前的50多年间,迁去 东北的人口达三四千万
③
(二)经济因素: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 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社会经济发 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 中经济发展、交通等是主要的因素。
①亚洲发展中国家迁向中东石油国家
②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 的建设,就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都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
1.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 迁移政策的实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 要影响
人口的空间变化

特点
流向 (路线)
意义
条件:地理大发 从旧大陆到 1 从欧洲到美洲 1.在客观上
现与新航线的开 新大陆
开发了新大
辟
2 从非洲到美洲 陆、传播了
原因:资本主义 从已开发
的发展与殖民主 区到未开
义的扩张
发区
3东南从亚亚洲到美洲、工 2种.改业 的变文 空了明 间人; 分
布。
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利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
迁入
融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区
不利
A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 秩序混乱、城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4缓解了人口、环境的压力;加强迁
迁出
有利 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
地区 不利 B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劳动力不足等
原因
特点
流向 (路线)
意义
经济生产发 展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 关系
学习培训
1)外籍工人逐渐成为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 式,即劳务输出;
定期移民减少,短 期移民增加
2)国际难民增加,持 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 才迁移到发达国家;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 了变化
从北非、南 欧、西亚到
西欧 从拉美到北 美、西 欧
(2)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
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
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
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 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 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 (共33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 (共33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8edb02cf84b9d528ea7ada.png)
规模效益,总需求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
刺激作用)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CDDDC
材料1:北京外来人口调查统计图。 据图概述北京外来人口的
变化特点。(6分)
外来人口不断增加, 郊区增长速度快于城 区(近郊增长速度最 快)。
材料2:2010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构 成相对稳定,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黑龙江六个省的外来 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占90%以上,受教 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
动政策会对人 口迁移产生重 要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政治因素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
阿
类正常生活环境
富
汗
和秩序的破坏,
难
民
并常常引发人口
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政治因素
③政治中心改变 巴西利亚 一个国家政
治上的变革,政 治中心的改变, 也常常引发人口 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⑤ 有利于资源的增加了公 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 难度。尤其是对就业、住房、 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 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
迁 出 地
交流
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劳动力的 的进一步发展。
2.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
口迁移是主要的 ,经常起作用的 因素,是人口迁 移的基本动因。
深圳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
区之间的距离,减少 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 种困难,从而促进了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共32张PPT)

课后作业
选做一:你认为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有条件移民,你最想
移居哪里?理由是什么?
选做二: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区和迁出去分别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以农
村和城市为例进行说明。
(以上二选一,写在作业本上,字数不少于500.)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015年9月,土耳其海滩上飘着的一具3岁叙利亚小难民的尸体,他
一批叙利亚难民下跪祈求边防士兵让他们入境。 从他们的眼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对“新”生活的 极度渴望。但是两个士兵的身躯阻挡住了他们的 “希望”,那身躯是那么庞大,那么无法逾越……
为逃离无情战火,成千上万中东难民离开家乡,涌入欧洲寻求庇护,处境让人心疼。
当我们在家安逸地享受假期的时 候,地球的另一边正面对着战火, 家没了,命没了,妻离子散……
随后出现的是向澳大利亚的移居,第一支抵达澳的是800名英国囚犯。
蒙古兵主南战侵场:黄河流域
忽必烈攻打南宋
人口南迁(湖北、浙江、江苏等)
主战场:长江流域
பைடு நூலகம்
人口南迁(广东、广西、福建等)
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 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 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变化。
欧洲由净迁出——净迁入 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净迁出 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净迁入区。
金完颜亮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 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叙利亚难民到欧洲避难;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下南洋 据估计,18世纪的50年中,欧洲迁往其它各州的移民将近100万,其中仅英国就占了2/3.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 北京市区的同学到北师大附中读书。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 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内外人口迁移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和人口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第1课时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内外人口迁移【自主探究】1.人口迁移是人们出于某种,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2.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分为人口迁移与人口迁移。
3.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特点:旧大陆→,已开发国家→国家。
4.15-19世纪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与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而二战后主要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供求关系而引起迁移。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口大量增加,属流动。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到;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城市和工矿地区。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①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②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材料二:下图为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中甲、乙和丙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
材料三: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
划分标准迁移时间迁移形式迁移规模迁移意愿跨越国界迁移类型永久迁移自发迁移个人迁移自愿迁移国际迁移季节迁移组织迁移集体迁移被迫迁移国内迁移(1)国庆长假期间,家在吉安的小明随父母到上海旅游,这一现象是不是人口迁移? 为什么?(2)材料二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有;却不被认为是人口迁移。
(3)移动距离的长短是确定是否属人口迁移的一个标准,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如果材料二中甲、乙和丙是我国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域,则按地理范围划分,E→B应该属于人口迁移。
(5)按迁移意愿划分,当今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属于迁移;按迁移形式划分,当今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属于迁移。
《人口迁移》课件PPT新最新

①增加劳动力②大力开发资源 ③提升住房价格④劳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PART TWO
国际人口迁移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由于人口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而国际
人口迁移往往反映出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阶段一:20世纪以前 阶段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阶段三:二战之后
人口流动
人口在地区直间所做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人口迁移的两种属性
1
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 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2 空间属性
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 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界线为依据,这就排除了在同一行政 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流动行为。
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练一练
1.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是D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外来人口已超过了本国人口,其
阅读 Reading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自发性迁移一直比 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 年代也发生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导向 为主。如50-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支援国家“三线”建设,60- 70 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 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①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全版】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推荐PPT

国内人口迁移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不利:人才外流,指劳动人力减口少 跨国界并改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
变住所达到一定时
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
间(通常为1年) 在这里添加标题个内地容区移居的现象。
的迁移活动。
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 以集团性、 旧大陆 纪以 大批的移 (欧洲、 前 民为主 非洲、亚
无论是19世纪以前,还是二战之后,始终都是人口迁出地的大 洲:亚洲、非洲;始终都是人口迁入地的大洲是:北美洲;
拉丁美洲由人口 迁入地 变为人口 迁出地 ;欧洲则相反。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农业经济的脆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古代 有利: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弱、战争、自 大批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然灾害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地区。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 住地的现象,一在这般里指添加离标家题内外容出工作、读书 、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 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练一练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在这里添加标题内容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长期或永久的空间移动特征PPT课件

阶段
历史上我国 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 至80年代中期 代中期以来
特点
人口频繁地迁移
迁移规模比较小, 流动人口
频率比较低
大量增加
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 净迁出地区有辽、 从农村到城
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
迁移 流域;“安史之乱”: 方向 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靖康之难”:人口继
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 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但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 因素。
第18页/共21页
四、人口迁移的意义 (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例分析)
迁出地迁Βιβλιοθήκη 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 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 有利 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 影响 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当地 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环 境。
鲁、沪、川等省市,市;从内地
西藏为迁入和迁出 省、自治区
持平地区,其余地 区为人口净迁入地
到沿海城市 和工矿区。
续流南迁放。、逃难、避税 受国家政策和
原因
和经商,移民支边、户籍管理制度 战争、自然灾害等 影响较大
各地之间巨大收 入差异;农业中 存在大量剩余劳 动力;政策允许 农民进入小城镇 落户。
第9页/共21页
有利于缓解迁 入地某些行业 的劳动力供求 矛盾和推动了 城市经济发展。
不利 强壮劳动力流失严重,影 给城市环境造成
影响 响当地经济发展。
了巨大的压力
第19页/共21页
课件来源:广州市中学地理信息组 课件作者:郑妍
郑燕英 资料来源:互联网
第20页/共21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第10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