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CT表现_齐丽萍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五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致命的癌症。
门静脉高压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肝功能不全、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准确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
通过对比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医生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诊断工具,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以及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劣势,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制定中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提供更为准确、敏感和可靠的诊断手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改进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促进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1.3 研究意义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而合并门静脉高压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及早准确诊断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对于指导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效果,为提高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手段,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更好的效果。
原发性肝癌合并累及静脉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

- 36 -原发性肝癌合并累及静脉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李斌,李晓光(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北京 100730)通讯作者:李晓光 Email :xglee88@李斌,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1 引言肝癌属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是目前继肺癌后最易引发死亡的恶性肿瘤[1],国内患者多由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及混合型。
初期临床症状隐匿,常由影像学检查发现,随着病情发展其中有54%~65%的肿瘤会累及肝内静脉系统,形成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癌栓,加剧了肿瘤在肝内和远处转移进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据报道,原发性肝癌患者动静脉瘘发生率为 1.3%~63.2%[2],合并门静脉癌栓占60%~80%,侵犯肝静脉占13%~23%,下腔静脉占5%~10%,尚有1%~4%的患者合并右心房癌栓形成[3]。
合并累及静脉系统是肝癌处于中晚期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外科切除及辅助全身化疗,也仅起到姑息治疗效果,预后极差,生存期仅为3~4个月。
血管介入治疗(如经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等)是目前公认的非手术性治疗晚期肝癌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高龄、无法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生存受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及意义。
本文就原发性肝癌合并累及静脉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肝癌累及静脉系统的发病机制肝癌累及肝内静脉系统出现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shunt ,A VS )及静脉内癌栓形成,常见的为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y-portal vein fistula ,HAPVF )、肝动脉-肝静脉瘘(hepatic artery-hepatic vein fistula ,HAHVF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 )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 )癌栓。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同时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超声诊断价值

围呈 间断 的血流束 。9例充 满 型癌 栓 处 彩色 血 流全
l 资 料 与方 法
本 组患者 1 1例 , 7例 , 4例 , 龄 5 男 女 年 6~8 2 岁, 平均 6 9岁 。应 用应 用 G v7 r、 门子 X一 0 E v Po 西 30
部 中断 。同时可见 被癌 栓充 填 的门静脉 周 围见 多条
二 维超声 : 门静 脉癌 栓 回声 及 形 态 8例 均 表 现 为中等偏 低 回声 内部 回声 尚均匀 。其 中 6例 为管 腔
是否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 , 门静脉梗阻持续时问 与 长 短有关 , 瘤栓后 更易 出现 门静脉 海绵样 变 … 。 故 门静脉癌栓的二维超声特点: 门静脉癌栓形成
5% H] 。
脉血流状态、 向及分布等特点。用脉 冲多普勒显 方 示其频谱 , 测量其参数, 资料拍片存储 。
2 结果
癌栓 部位 : 门静 脉主 干 5例 , 门静 脉 左支 2例 ,
门静脉主干 + 右支 1 , 例 门静脉左支 + 右支 2 , 例 门
静脉 右支 1 。 例
本组病例弥漫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8 , 例 结
出。前者 表现 为实 质性 低 网声 充 满 整个 管 腔 , 门 但
静脉 管壁 有时显示 不 清或被 侵犯破 坏 极易 与肝 实质 内占位 病变 相混淆 而发 生漏诊 。这 时根 据 门静脉 的
年生存率 6 .% , 门静 脉 癌栓 患 者平 均 生存 9个 55 而 月 , 年 生存 率 7 2 , 1 . % 明显 低 于 前 者 』 。本 组 有 4
例于超 声检 查后 2个 月 内死 亡 。 有 报道 门静 脉 海 绵 样 变 5 % 由 门静 脉 栓 塞 所 4
探讨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双期增强螺旋CT诊断价值

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指数、最低Sa。
?、PaCO2, Pa。
?和p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治疗后,两组患者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指数、最低Sa。
?、PaCC>2、PaO?和pH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呼吸暂停时间、呼吸暂停指数、最低SaO2,PaCC)2、PaO2和pH水平分别为(22±12)s、(15±6)s、(8±4)次/h、(93±6)%、(37±7)mm Hg、(91±12)mm Hg、(7.5±0.4),均优于对照组的(69±14)s、(31±12)s、(16±5)次/h、(80+5)%. (57±8)mm Hg、(72士13)mm Hg、(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无创呼吸机治疗呼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提升SaO2和PaO,水平,改善其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将无创呼吸机应用于呼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表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徐健,黄平,宋冰,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1):77-81.[2]纪颖,安晓杰,邓赶飞,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5(24):4543-4546.[3]秦北宁,宋永辉,刘新颖,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4):849-850,859.[4]岳伟岗.张志刚,张彩云,等.经鼻髙流量氧疗对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5):396-402. [5]於江泉,郑瑞强,林华,等.脉搏指示下连续心输出量指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液体管理的意义.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9):976-97&[6]张海光,邓克勤,陈玮,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的疗效.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3224-3225,322& [7]徐乃伟,刘素彦,沈悦好,等.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3):1597-1601.[8]封在李,尹兆青,李学艳,等.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疗效分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8):1402-1405.[收稿日期:2018-11-26]探讨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双期增强螺旋CT 诊断价值叶海涛【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采用双期增强螺旋CT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门静脉癌栓对肝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门静脉癌栓对肝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王竹;刘广健;吕明德;谢晓燕;王伟;徐作峰;林满霞;黄漾【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4(035)003【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在门静脉癌栓(PVTT)对原发性肝癌(HCC)血流动力学影响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HCC合并PVTT和14例HCC未合并PVTT患者的超声造影动态图像,以SonoEverTM定量软件进行分析,获得肝癌与周围肝实质的时间-强度曲线,最大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分别于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①组内比较:PVTT组和对照组中HCC的RT和TTP均快于周围肝实质.对照组HCC的IMAX显著高于周围肝较强,而PVTT组中,HCC的IMAX与周围肝实质无显著性差异.②组间比较:PVTT组的RT和TTP无论HCC还是肝实质,均快于对照组.而在PVTT组HCC的IMAX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HCC合并PVTT后与对照组有着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其RT和TTP增快、IMAX减低,这可能为微小癌栓的预测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总页数】6页(P396-401)【作者】王竹;刘广健;吕明德;谢晓燕;王伟;徐作峰;林满霞;黄漾【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超声科//中山大学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5.1;R735.7【相关文献】1.使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胡桃夹综合征的研究 [J], 柳刚;陈琰;陈利民;贺军;邵克忠2.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CT表现 [J], 齐丽萍;赖声远;张秀丽;边杰3.肝癌及门静脉癌栓血供灌注特征的彩超与超声造影研究 [J], 司芩;黄声稀;仝威;钱晓莉;吕校平;黄艳丽4.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克罗恩病炎症活动程度的应用价值 [J], 王韦力; 程文捷; 文艳玲; 高翔; 郅敏; 余俊丽; 陈瑶; 刘小银; 刘广健5.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流灌注的改变 [J], 刘明;徐明;黄光亮;周路遥;林满霞;吕明德;谢晓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和MRI在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析

825—《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年4月第28卷第4期CT和MRI在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析东莞常安医院(广东东莞523560)陈知杰!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方法:将由我院收治的63例疑似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肝脏存在占位性病变,且均给予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果:以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肝脏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系数Kappa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检查"P<0.05),肝脏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检查(P<0.05)$结论:在肝癌的诊断中,相比肝脏增强CT检查,肝脏MRI检查在检岀率和准确率方面的优势更大,因此可对临床高度怀疑为肝癌者直接进行肝脏MRI检查,而对CT检查后仍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给予MRI检查。
关键词:肝癌;诊断;CT;MRI当前超声、CT和MRI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方式,尤其以后两者应用更为广泛。
CT和MRI可通过观察肝脏形态、大小等变化及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之间差异来进行诊断-1切$本研究则主要对CT和MRI两种检查方式在肝癌合并癌栓诊断中的效能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明确两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7月-2017年12月由我院收治的63例疑似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肝脏中存在占位性病变。
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42例;年龄32-75岁,平均(55.73±5.69)岁。
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同时接受了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无肝脏和其他器官肿瘤史,均为新近发现的肝脏存在占位病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通过术后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1.2方法肝脏增强CT检查:检查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CT64螺旋CT机,对患者的上腹部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彩超检测血流动力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及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估价值

彩超检测血流动力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及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估价值董立萍;车福健;张丽【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22(37)8【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及术后复发评估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
比较2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观察组患者均行手术,术后1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比较2组的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内径及脾静脉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不同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增加,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加重。
复发组的肝动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均较未复发组增粗;复发组的肝动脉血流速度、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流量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估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术后随访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复发情况。
【总页数】4页(P1327-1330)【作者】董立萍;车福健;张丽【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医院;开封大学医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检测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2.彩超对肝癌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观察及预后评估3.彩超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估脂肪变程度的应用价值4.彩超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诊断价值的研究5.经阴道彩超检测宫颈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硬化及门静脉癌栓对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响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硬化及门静脉癌栓对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响原发性肝癌(HCC)我国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国内三大癌症之一,以30-50岁间的男性发病率最高。
HCC常合并有肝硬化和门静脉癌栓(PVCT)。
但是,肝硬化和PVCT对HCC血供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报道尚不多。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8例HCC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肝硬化及PVCT对HCC血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8例HCC均系我院就诊患者,包括男70例,女18例,年龄28-85岁。
患者均符合HCC诊断标准[1]。
根据其合并症情况,88例HCC分为3组。
I组:44例,为单纯性肝癌,不伴伴肝硬化和PVCT;Ⅱ组:22例,为肝癌合并肝硬化,其中20例有门静脉高压症:Ⅲ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22例。
本组研究中,合并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等,部分病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1.2 超声仪器:本组研究病例均使用HP-4 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PHILIPS HD-11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检查方法:本组研究病例均禁食12h,检查时,首先采用常规的二维超声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肝脏及肿块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肿瘤病灶显示很清楚时按下仪器的冻结键,然后仔细测量病灶大小并记录。
如出现动脉型频谱,即记录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肿瘤病灶内部或内缘的流速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
各参数的测量均由仪器内设的测量软件进行自动测算。
1.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结果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88例HCC均在肿瘤病灶内缘或内部显示长短不一的条状、分支状、网篮状、环状或簇状彩色血流,均检测出动脉型频谱,血流参数详见表1,2。
3 讨论正常肝脏有肝动脉和门静脉两套供血系统。
原发性肝癌(HCC)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也参与血液供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116027 辽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放射科作者简介:齐丽萍(1970-),女,辽宁大连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工作。
腹部影像学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的CT表现齐丽萍,赖声远,张秀丽,边杰【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CT表现,为肝癌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帮助。
方法:经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34例为研究组,不伴门静脉癌栓的25例为对照组。
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
结果:研究组34例中24例出现动脉期高灌注,9例出现门脉期低灌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肝实质灌注异常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肝动静脉瘘发生率明显增加;门静脉主干癌栓常并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胆囊静脉曲张及胆旁静脉丛扩张;CT可显示门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结论: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可引起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正确认识其C T表现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癌,肝细胞;血流动力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814.42;R8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2005)04-0308-04The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C T Findings of Hepatocellular C arcinoma with Tumor Thro mbosis in Po rtal Vein Q I Li-ping, LA I Sheng-y uan,Z HA N G Xiu-li,e t al.Depar tment of Radiolog y,the Second A ffiliated H ospital o f Da lian M edical U niver si-ty,Dalian116027,P.R.China【A bstract】 Objective:T o investig ate the hemo dy namic cha ng es and CT finding s of he pato cellula r ca rcinoma(H CC) w ith tumor thrombosis in por tal vein(PV T).M e tho ds:34clinically pr oven H CC patients w ith tumo r thro mbo sis in por tal vein w ere studied.Ano ther25HCC patients w ithout tumo r thrombo sis in por tal vein w ere included for compariso n.S tan-dardized three-phase co ntr ast e nhanced spiral C T was pe rfo rmed fo r all patients.Results:24of34HCC pa tients with PV T presented hig h perfusio n in a rterial pha se and9cases presented low perfusion in po rtal phase.T here w as a mar 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 oups in pe rfusio n.A nd the o ccur rence of hepa tic A-V-fistula increa sed in HCC patients w ith P V T.Caver no us t ransfo rmatio n o f po rtal v ein o ften occurr ed in patie nts with main por tal thrombo sis,in which g allbladde r v arices and ectatic par acho ledo chal v eno us plexus often ex isted.Conclusion:T he tumo r th rombosis in po rtal vein of HCC co uld alter the hemo dy namics o f the liv er.It is impo rtant to know tho se C T finding s in clinical diag no sis and trea tment.【Key words】 Ca rcinoma,hepatocellular;Hemo dy namics;T omo g raphy,X-ray co mputed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很高,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给肝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带来困难。
本研究旨在通过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搜集2001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血清AFP、C T或血管造影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280例,选择其中合并有门脉左支、右支和/或主干癌栓病例34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11~81岁,平均55.4岁。
34例中乙肝标志物阳性29例,丙肝标志物阳性3例,血生化指标诊断肝硬化28例。
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2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41~82岁,平均60.1岁,根据血生化指标诊断肝硬化23例。
CT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多层螺旋C T,行6mm层厚全肝平扫,然后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65和120s行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 m,重建间隔3mm,2.5m m准直,螺距3,165mAs。
对比剂采用优维显或碘海醇,用量1.5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
图像观察及处理方法:由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教授和主治医师各1名共同阅片达成共识。
仔细观察癌灶的CT增强表现,门静脉癌栓的部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肝实质异常灌注区所在部位、形态及与肝实质密度对比。
在工作站采用电影(cine)回放,观察肝动脉-门静脉瘘(arteriopo rtal fistulas,APFs)、胆囊静脉曲张、侧支血管情况等。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8放射学实践2005年4月第20卷第4期 Radiol Practice,Apr2005,Vol20,No.4 DOI牶牨牥牣牨牫牰牥牴牤j牣cn ki牣牨牥牥牥牠牥牫牨牫牣牪牥牥牭牣牥牬牣牥牨牪图1 肝右叶肝癌合并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
a )动脉期肝段呈楔形强化(箭);b )门脉期呈等密度(箭)。
图2 门脉左支、右支及主干癌栓形成。
a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肝内片状强化(箭);b )门静脉期示右叶前段低灌注(箭)。
图3 肝右叶肝癌。
a 、b )中央型HA -PV S (白箭),周围型H A -P VS (箭头),瘤灶(黑箭)。
结 果1.肝癌病灶CT 表现所有癌灶C T 平扫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于动脉早期有强化,肿瘤供血动脉增粗,门脉期及实质期对比剂迅速从病灶排出。
2.门静脉癌栓的发生部位发生于门静脉左支9例,右支11例,右支及主干2例,左支、右支及主干12例。
CT 平扫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典型者呈竹节样改变;动脉期癌栓呈斑片样强化,可见细小的肿瘤血管,管壁强化呈“线条征”[1];门静脉期表现为管腔内软组织密度充盈缺损。
3.肝实质灌注异常的改变肝实质灌注异常CT 表现:非癌变肝组织平扫密度均匀或呈楔形稍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呈斑片状或楔形高密度(图1);门静脉期呈楔形低密度(表1)。
其中4例门静脉主干癌栓者于门脉期表现为右叶前段低灌注区,左叶及右叶后段密度正常(图2)。
表1 癌栓组与对照组肝实质灌注CT 表现(例)组别动脉期高密度等密度门静脉期等密度低密度癌栓组2410259对照组124240统计结果显示,癌栓组癌旁肝实质与较远处肝实质比较,动脉期(χ2=37.1,γ=1)及门脉期(χ2=7.18,γ=1)CT 灌注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动脉期(χ2=25.4,γ=1)及门脉期(χ2=6.55,γ=1)灌注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动静脉瘘的发生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动静脉瘘(图3)的发生率比较(表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05,γ=1,P <0.05)。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H A -PVS 发生情况的比较(例)发生部位癌栓组(34例)无癌栓组(25例)中央110周围20中央+周围50合计H A -PV S185.门静脉海绵样变共13例,表现为肝门区及门静脉主干周围广泛细小的侧支血管影,形成静脉血管网(图4、5)。
其中12例为门静脉主干癌栓病例,1例为无癌栓对照组(该例有脾切除病史,门静脉左支及主干血栓形成)。
1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病例中12例可见胆囊静脉曲张,表现为沿胆囊壁葡行的纡曲扩张血管影,7例可清晰显示图6 a )C T 平扫示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箭);b )CT 增强扫描示门静脉-下腔静脉变通(箭)。
胆旁静脉丛扩张;1例门脉右支癌栓病例(无门静脉海绵样变)显示胆囊静脉曲张。
6.其他侧支血管研究组34例中有15例可见食管-胃左静脉曲张(15/34),2例见脾-肾分流,3例显示脐旁静脉曲张,1例显示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
对照组中7例见食管-胃左静脉曲张(7/25),2例见脾-肾分流,1例显示脐旁静脉曲张,1例显示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图6)。
研究组与对照组间食管-胃左静脉曲张发生率比较(χ2=1.60,γ=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讨 论肝实质灌注异常原因很多,包括病理因素如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感染、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肝脏肿瘤、急性胰腺炎等以及某些生理因素如一过性肝血流分布不均、迷走左肝静脉、胆囊静脉等。
门静脉癌栓是肝实质灌注异常的常见原因,国内外文献均有报告[2-5]。
本组门静脉癌栓病例动脉期扫描显示,肝实质有异常灌注者24例(24/34),表现为受累肝实质斑片状或楔状高密度影,部位及范围与受累门脉分支供血区一致,即左支癌栓时位于左叶癌灶周围,右支癌栓时位于右叶癌灶周围,该征象与文献报告[2,4]基本一致,其原因是由于癌栓存在,相应供血区门静脉血供减少,继而肝动脉血流代偿性高灌注,并且正常肝动脉较肿瘤血管扩张明显,形成肿瘤周围肝实质“盗血”现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