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杨力:阴虚盗汗,隐藏着你不知道的严重疾病!
盗汗是阴阳俱虚

盗汗是阴阳俱虚微信cyk3333什么是盗汗呢?平常运动出汗,只要出得恰到好处,这都是正常的。
盗汗就不正常了。
盗汗就像一个贼,人在那儿睡觉,有一个贼偷走了人体的心液,所以盗汗不仅是阳虚了,更是阴虚。
如果长期盗汗,那人就会越来越消瘦。
林黛玉就是这样,天天盗汗淋漓。
阳虚还只伤六腑,阴虚就五脏都伤了。
阴虚盗汗的人,喜欢冷饮,但人很精神。
阳虚盗汗,这类人平日里是倦怠无神,喜欢喝热水。
盗汗怎么办呢?建议食疗,或者严重的话就看中医,用中药调理。
如果没有选对就只治标不治本,有时停药还会很严重,而且这些人身体虚,不胜补,食疗加适当运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虽然慢点但对身体好。
头汗多是阳虚有很多人头部喜欢出汗,而且汗豆大豆大的。
比如有的人锻炼只脖子以上出汗,或者一吃热、辣东西头上就挥汗如雨……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头就不怕冷。
看冬天,有的人哪儿都怕冷,就这脸不怕冷,那因为脸部气血特别足。
阳气最足的地方能够憋住汗,阳气虚就会哗哗出汗,然后再虚就精脱了,全部出去了,就是出油汗了,这汗跟油一样滴了出来。
所以如果头上出汗不止,出油汗,就是典型的阳虚。
看外国人锻炼身体,会发现,他们后背出汗,胸膻中出汗,腰以下不出汗,这是肾虚的表现。
如果只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就是上下不交通。
所以真正的好的出汗方式是,腿一定要出汗,如果锻炼到腿出汗,身体肯定明显见好。
锻炼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出大汗必损心阳平常也没做什么事,就坐在那儿,浑身出汗,这叫自汗。
现在这种病人其实挺多的,这就是太阳表虚,皮表固摄不住汗液,这其实也是一种病。
汗为心液,出汗要适时且恰当,出汗太多肯定会出问题。
怎么样才算适时且恰当呢?比如我们做运动锻炼啊,都要出汗。
这个汗怎么出?我们去国外看,国外很多人锻炼身体,不会别的,就是跑步。
比如加拿大,街上好像天天都有跑步的人,老在那儿跑,然后跑得呼呼呼,大汗不止。
而中国人日常生活锻炼都去干吗呢?练太极,或者是练健身气功什么的,练到一定时候就微微出汗。
自汗、盗汗、出汗异常,试试艾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汗、盗汗、出汗异常,试试艾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艾学堂2023-02-04 09:08发表于江苏俗话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
适当的出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还具有排毒、降压、调节体温等作用。
但是,如果出现这几种“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需要引起重视。
01自汗——气虚不固即使天气不热,有的人坐着不动都会出汗;喝热水热粥,爬楼梯,就会大汗淋漓。
这种汗跟正常的不同,中医称之为“自汗”。
自汗是指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动则尤甚的现象。
自汗是皮肤的阳气不足造成的,这个皮肤的阳气中医叫卫气,就是保卫人体肌肤不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入侵。
所以,凡是自汗比较严重的人,一般都容易感冒咳嗽,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食欲差等。
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
艾灸取穴:自汗的情况,在艾灸选穴上,推荐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
气海穴是一个大的补气穴,前人有云:“气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强调气海穴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
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是统摄元气之所,能培元固本、补气益精。
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是补益气血的要穴。
02盗汗——阴虚内热如果睡觉时总是出汗,轻者入睡后稍有汗湿,重者每晚衣被尽湿,并且出现消瘦、便秘、食欲不振等情况。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盗汗”,以阴虚的人最为多见,阴虚而产生内热。
对于女性来说,45岁以上,进入更年期,盗汗的现象会更加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身体激素的波动,导致神经调节系统出现了紊乱。
并且,更年期的女性,还会受到心悸的影响,心中的躁动感更加明显。
这也会促使她们容易出汗,甚至会出现彻夜难眠的情况,都需要提高警惕。
建议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作用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
艾灸取穴:盗汗以阴虚为主,所以滋阴补虚是调理的原则。
阴阳失衡,虚汗会频出:改善体质,中医有3个方法

阴阳失衡,虚汗会频出:改善体质,中医有3个方法阴阳失衡,虚汗会频出:改善体质,中医有3个方法奇妙的本草21小时前· 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相信大家都会出汗,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走在马路上不一会就出汗了。
出汗是人体非常正常的生理反应,作为排泄的一种方式,出汗能够排走体内的毒素和垃圾。
但是,有很多人会“出虚汗”,出虚汗跟正常的出汗可不一样,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出虚汗,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也叫做盗汗,这是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的表现。
而且很多人出虚汗都是在睡觉的时候出现,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特别是经常出虚汗,会给人带来很不好的感受,需要引起注意。
在中医的角度来看,虚汗一般都是气虚造成的情况。
那么,导致出虚汗的原因具体都有什么呢?虚汗主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白天无明显诱因而不时出汗的症状是自汗,多与气虚有关;睡觉时身体出汗为盗汗,多与阴虚有关。
此外,虚汗的产生还和几类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出虚汗的4个原因首先,体质虚弱会引起出虚汗,因为体质差的人很容易出现体内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的现象,从而引起出虚汗。
其次,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非常快,身上承受的压力很大,很容易让人产生精力疲惫的感觉,随之出现失眠、烦躁以及神经衰弱等肾虚现象,而这时的虚汗则是肾虚的一个表现。
再次,如果行事生活过的太频繁,或者是作息和饮食没有规律,会使人过度疲惫,也会造成肾虚、出虚汗的表现。
最后,也可能是生病造成的出虚汗,比如内分泌疾病或者是一些慢性病都可能导致出虚汗的症状。
轻微的出虚汗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并不会很大,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时间久了出虚汗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那么,对待出虚汗,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需要如何应对?二、应对出虚汗的方法第一,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出虚汗有可能是气虚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阴虚造成的。
如果是气虚造成的出虚汗,患者的血管扩张功能可能出现问题,需要用补中益气来调整;如果是阴虚造成的虚汗,患者身体会出现燥热,需要滋阴降火。
晚上出汗可能是阴虚表现

晚上出汗可能是阴虚表现*导读: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出汗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大量运动过后出汗这些当然都是人体的正常出汗,不过有些人出汗不正常,本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者出汗过多,这时候就需要引起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出汗问题,中医专家来帮你辨别疾病。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
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阴虚和阳虚体质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阴虚和阳虚体质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
而不同的体质,如阴虚和阳虚体质,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阴虚和阳虚体质。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身体里的阴液不足,比如津液、血液等,表现为手脚心发热、口干咽燥、心烦失眠、容易盗汗等。
而阳虚体质的人,则是体内阳气不足,会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腹泻等症状。
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饮食调整至关重要。
要少吃辛辣、燥热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耗伤阴液。
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像银耳、百合、雪梨、甲鱼、海参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阴液。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阴虚体质的人,熬夜会更加损伤阴液,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
情绪管理也不能忽视。
阴虚的人容易心烦急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阴虚体质。
选择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慢跑等,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消耗阴液。
而阳虚体质的人预防心血管疾病,重点则有所不同。
饮食上,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桂圆、核桃等,有助于补充阳气。
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注意保暖是阳虚体质的人需要特别留意的。
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物,保护好头部、颈部、脚部等容易受寒的部位。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阳虚体质的人也非常重要。
尽量减少在空调环境中长时间停留,避免冷风直吹。
运动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振奋阳气的运动,如快走、跳绳、游泳等,但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无论是阴虚还是阳虚体质,共同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点。
控制体重是关键。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够减轻心脏的负担。
中医解开出汗背后的秘密

中医解开出汗背后的秘密最近,网上流传一则“中医汗帖”,称身上不同部位出汗,说明有不同的体质问题,比如额头多汗-肝阳上亢;鼻头出汗-肺气不足;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这些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并纷纷转发。
就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医专家,专家称,单凭出汗部位这一个症状就做判断有失偏颇。
在中医看来,流汗跟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出汗可排毒,又能调节体温,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
此外,有五种出汗状况说明身体有异常,应该引起重视。
A盗汗——(1)阴虚内热;(2)气血亏虚天热流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稍微动一动,就满头大汗。
但如果你睡着时出汗,醒来汗却停止,中医称为“盗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杨小红说,盗汗说明身体有两种状况,其一阴虚内热;其二气血亏虚。
中医建议:阴虚内热的话则应该滋阴清热,而气血亏虚则应该补益养血敛汗。
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服用西洋参,但可能对某一些人效果会不太明显,因为西洋参滋阴清热的力度还不够,而补益气血也不够力,因而单纯使用一味药还不能完全解决盗汗的问题。
杨小红说,通常出现盗汗的人多数都是体质较为虚弱,可能同时还存在一些基础病。
因而,盗汗不可妄补,建议找中医辨证论治,并且使用中药调理才可以解决。
B自汗——(1)气虚;(2)肺气不足通常人们出汗是因为天气热,或自己活动大,身体温度升高,因而为了降温而出汗。
但有一种出汗是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动的话出汗更多。
杨小红说,一般来说,自汗主要有三大原因引起,其一与外感有关,比如外感风寒后,微微发热、周身酸痛、冒虚汗。
其二是肺气不足,这样的患者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体倦乏力,面色苍白,因而需要补气健脾。
其三是内热蒸腾,也就是肠胃有里热,这类人群喜欢喝冷饮,面色偏红,常常烦躁不安,有时还会出现低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时不时也会冒汗出来。
“辨汗”知病

“辨汗”知病作者:闻之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05期我的邻居刘先生今年48岁,今年春天,天气不冷不热,人体感觉十分舒适,可他却时常大汗淋漓,即使晚上睡觉的时候,每次醒来也全身是汗。
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后来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他出的汗竟然变成了冷汗,而且伴随着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症状。
他想:“是不是身体太虚了?”可一个多月过去了,此症状依然未消退,于是他在妻子的劝说下走进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告诉他,这的确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如果长期拖下去,就有可能导致大的疾病。
夏季出汗是有好处的,是人体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出汗多少有差异,但像刘先生这样天气不热却经常出汗,而且还出冷汗就不正常了,如果出汗后感觉身体不适,就更有可能患上了某种疾病。
如果人老是出汗,或身体的某个部位老出汗,这都是某种疾病的前兆。
如身体的一侧突然出汗,另一侧无汗且麻木、动作不灵活,头晕、健忘,往往是中风的前兆。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其他症状。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尽快去医院检查、诊治,如果错误地认为仅是出点汗而已,很有可能会贻误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一点“辨汗”知病的医学知识,可有的放矢地找医生看病。
如人体盗汗与更年期出汗的区别,很多人不知道,也不知道该去找哪个科的医生看。
人体盗汗主要表现为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部位都会出汗,而且出汗量较多,睡醒以后就不出汗了。
盗汗由阴虚所致,古时的阴虚盗汗多半是由肺结核引起的,而现在大多是因为服用了各种抗生素,尤其是儿童在注射抗生素之后特别多见。
由于抗生素药性太强,儿童体质较弱,因经受不起而出现此类盗汗。
因此,儿童患病后,在治疗上应以服用中药为主,尽量不要用西医治疗,否则病情会愈加严重。
更年期出汗比较常见,尤其是女性,则更为严重,这种症状多是由肝肾阴虚引起的。
女性更年期出汗的特点是:身体一阵阵发热,心慌,紧接着便是出汗,一会儿汗止了,全身感到不适。
中医阴阳案例

中医阴阳案例中医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涉及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下面列举10个中医阴阳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阴阳理论。
1. 案例一:夜间盗汗患者:男性,40岁,夜间频繁盗汗,伴有口干、心烦、失眠等症状。
分析:根据中医阴阳理论,夜间盗汗属于阳盛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肾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肾阴为主。
2. 案例二:四肢发凉患者:女性,30岁,四肢常年发凉,尤其是在冬天更为明显。
分析:四肢发凉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阳气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阳气为主。
3. 案例三:口干舌燥患者:女性,50岁,口干舌燥,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薄白。
分析:口干舌燥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阴液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阴液为主。
4. 案例四:胃痛泛酸患者:男性,35岁,经常出现胃痛泛酸,伴有口苦、口腻等症状。
分析:胃痛泛酸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胃阳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胃阳为主。
5. 案例五:手脚心发热患者:女性,25岁,手脚心常年发热,尤其是在夏天更为明显。
分析:手脚心发热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阴液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阴液为主。
6. 案例六:腰膝酸软患者:男性,45岁,经常出现腰膝酸软,伴有腰腿无力等症状。
分析:腰膝酸软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肾阳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肾阳为主。
7. 案例七:头晕眼花患者:女性,60岁,经常出现头晕眼花,伴有耳鸣、健忘等症状。
分析:头晕眼花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肝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肝阴为主。
8. 案例八:口苦咽干患者:男性,40岁,口苦咽干,口舌生疮,经常感到口中有异物感。
分析:口苦咽干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胃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胃阴为主。
9. 案例九:面色苍白患者:女性,20岁,经常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气短乏力。
分析:面色苍白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补养气血为主。
10. 案例十:失眠多梦患者:女性,30岁,经常失眠多梦,早上起床感到疲倦,精神不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专家杨力:阴虚盗汗,隐藏着你不知道的严重疾病!
盗汗是指睡着了以后出汗。
从中医来讲,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
阴虚的人往往都有内热,体内的这股“火”就会将身体里的津液逼出来,于是就会不停地出汗。
人出汗后,身体里面的阴液就会更少,于是就会使阴虚加重,阴虚则内热,自然就会表现出各种热证的症状,比如说面色发红、低烧等。
一般来说,年老、久病、气血亏损、阴液内伤、急性热病等都会引发盗汗。
这就需要通过调和气血、益气养阴来防治疾病。
一、盗汗隐藏着哪些病?
需要提高警惕的是,盗汗也可能会暗藏某些疾病,如不及时检查,明确病因,就会延误治疗。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盗汗的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盗汗的原因之一。
2、结核
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3、甲亢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容易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4、其他疾病
另外,高血压、低血糖、更年期综合征、心内膜炎等疾病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会引起盗汗。
二、在穴位贴敷中药,止盗汗效果倍增
在相关穴位贴敷中药,中药的功力再加上穴位的疗效,能够有效调理阴虚盗汗。
1、五味子、五倍子贴敷
分别将五味子和五倍子研成末,各取等量,在心俞穴、肝俞穴中任选一个穴位,用伤湿止痛膏将药粉贴敷在穴位上,每日1 次。
可调理阴虚盗汗。
2、肉桂、山萸肉贴敷
分别将肉桂、山萸肉研成末,各取等量,用伤湿止痛膏将药粉贴在涌泉穴上,每次贴12小时,每天1 次。
该方法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盗汗患者。
孕妇禁用。
3、王不留行子贴耳穴
取耳部的心、肝、肾、肺、脾、交感、神门等穴位,取几粒王不留行子,用胶布固定、敷贴在穴位上,每天贴12 个小时。
该方法对于调理盗汗有很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