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下诊治进展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下诊治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各种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
对高度怀疑或已证实为胆源性胰腺炎应立即采用内镜下治疗。
目前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其已成为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胆源性胰腺炎内镜下诊治情况。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内镜鼻胆管引流;内镜下诊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cute billiary pancreatiris,ABP)是因各种胆道疾病引起的的胰腺炎。
尽早恢复胆胰管畅通能防止病情恶化。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并有效的防止胆源性胰腺炎复发。
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机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比较常见的原因有: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部,或胆汁内细菌内毒素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水肿,阻塞胆胰管的共同通道。
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约15%~18%的患者有胆囊和胆总管结石并存。
虽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大多数在急性期后胆管小结石已排出,但由于Oddi括约肌狭窄,结石排出困难,胆道压力逐渐增高致胆道内胆汁逆流入胰管,从而激活胰酶而加重急性胰腺炎。
Fan等[1-2]的研究表明,胆石症会引起持续性胆道梗阻或壶腹部水肿导致胰腺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其死亡率为13%~50 %。
壶腹部持续梗阻时间与ABP的严重程度呈正比,梗阻在24小时内胰腺病变是可逆的,梗阻在24~48小时内胰腺可发生局部出血和坏死,超过48小时胰腺可出现广泛的出血坏死。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护理一、定义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是胰酶消化胰腺和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炎症。
分间质性水肿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病因有很多种,主要与胆管疾病或过量饮酒有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甚多,存在地区差异。
在我国半数以上由胆道疾病引起,在西方国家,除胆石症外,酗酒亦为主要原因。
(1)胆道系统疾病正常情况下,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Vater 壶腹者占80%,汇合后进入十二指肠,这段共同管道长2~5mm,在此“共同通道”内或Oddis括约肌处有结石、胆道蛔虫或发生炎症、水肿或痉挛造成阻塞,胆囊收缩,胆管内压力超过胰管内压力时,胆汁便可反流到胰管内激活胰酶原引起自身消化,即所谓“共同管道学说”,50%的急性胰腺炎由此引起,尤其以胆管结石最为常见;若胆石移行过程中损伤胆总管、壶腹部或胆管炎症引起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如伴有十二指肠腔内高压,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产生急性胰腺炎;此外,胆管炎症时,细菌毒素释放出激肽可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
(2)酒精或药物在欧美国家酗酒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我国近年也有增加趋势。
酒精能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使胃酸分泌增加,十二指肠内pH值下降,使胰泌素分泌旺盛,胰腺外分泌增加;长期酗酒可刺激胰液内蛋白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同时,酒精可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使乳头发生水肿,妨碍胰液排出,其原因符合“阻塞-分泌旺盛学说”。
有些药物和毒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或促使胰液外分泌亢进,或促进胰腺管上皮细胞增生、腺泡扩张、纤维性变或引起血脂增高,或促进Oddis括约肌痉挛而引起急性胰腺炎,如硫唑嘌呤、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噻嗪类利尿药、L-天门冬酰胺酶、有机磷杀虫剂等。
(3)感染很多传染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原发病愈合后,胰腺炎自行消退,常见的有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败血症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经内镜鼻胰管治疗的护理

性胰腺炎未 行鼻胰管引流病 人做 比较 , 旨探 讨 鼻 胰 管 引 流 的 临
床 价 值 和护 理 。 现 介 绍 如 下 。
(3 ±7 . )mL、5 3 2 6 . )mL 两 组 腹 痛 消 失 时 间 、 65 23 (6 . ± 2 4 。 血 清 淀 粉 酶 恢 复 时 间 、 院天 数 、 用 及 死 亡 率 见 表 1 住 费 。
( 2 . ± 7 . )mI ( 1 . 433 68 一 6 0 2± 8 . ) mL、 7 0 7土 8 . ) mL、 2 1 (8. 4 3
镜 治疗 价 值 仍 有 争 议 。我 科 2 0 年 3月 一 2 0 年 6月 对 2 07 O9 4例 非 胆 源 性 重 症 急 性 胰 腺 炎 早 期 行 鼻 胰 管 引 流 (n oc pcns e d so i ao— p n rai dang , NP 病 人 , 同 期 1 a cet ria eE D) c 与 5例 非 胆 源 性 重 症 急
CHI NES NURS NG E I RES EARCH De e e , 0 1 Vo . 5 No 1 C c mb r 2 1 I 2 . 2
力 护 理 人 员 的 业 务 素 质 是 有 效 健 康 教 育 的 关 键 _ 。临 床 工 作 2 ]
中 , 人 家 属 对 医生 的 信 任 度 和 依 从 性 明 显 高 于 护 士 。通 过 医 病
教 育 , 0 8 5 5 : 7 —2 9 2 0 ,( ) 2 8 7 . 作 者 简 介 弓玉 红 (9 1 ) 主 管 护 师 , 作 单 位 : 3 0 1 山西 医 科 大 17一 , 工 000 , 学 第 一 医 院 ; 丽 芳 、 静 工 作单 位 ;3 0 1 山 西 医科 大 学第 一 医 院 。 王 于 000 , ( 收稿 日期 :0 1—1 —0 ; 回 日期 :0 1~l —3 ) 21 1 9修 21 1 0 ( 文编辑 寇丽红) 本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的内镜清创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的内镜清创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达32%。
IPN的传统治疗是外科开腹行坏死组织清创术,但手术引起明显组织损伤、出血、促进炎症反应,早期手术死亡率高。
近十年来涌现的各种微创引流术,包括经胃内镜下清创,腹腔镜下清创,经皮内镜下清创和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等,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已成为IPN清创治疗的一线方案。
一、从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到经皮窦道内镜下清创当胰腺坏死性积聚合并感染后,如果感染灶与皮肤相邻,有经皮穿刺路径时,可先行PCD治疗,PCD可以在B超引导或CT引导下进行,它能排出积液及液化后的坏死组织,减少坏死腔内的压力和细菌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从而改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
1998年Freeny et al首先报道CT引导下PCD 治疗34例IPN,16例治疗成功,1例死亡。
有学者对11项PCD治疗坏死性胰腺炎(其中IPN271例)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的治疗成功率为55.7%,并发症发生率为20%,总体死亡率为17.4%。
PCD治疗的缺点是引流管需要频繁冲洗并经常更换,瘘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阶梯式微创治疗的概念,即在早期先行PCD治疗,治疗失败后再行经皮视频辅助清创。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45例开腹坏死组织清创术和43例阶梯式微创治疗,结果显示阶梯式微创治疗的新发器官衰竭更少(12%比40%),切口疝发生率低(7%比24%),但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19%比16%)。
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引流术是指利用内镜、腹腔镜、肾镜等经皮-腹膜后进入坏死灶进行清创的微创技术。
它的优势是能进入远离胃/十二指肠的胰体尾区,同时避免了开腹及传统腹腔镜清创术引起的腹腔感染扩散。
缺点是比经胃十二指肠进入坏死灶清创术的创伤更大,术中视野有限。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的内镜清创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的内镜清创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达32%。
IPN的传统治疗是外科开腹行坏死组织清创术,但手术引起明显组织损伤、出血、促进炎症反应,早期手术死亡率高。
近十年来涌现的各种微创引流术,包括经胃内镜下清创,腹腔镜下清创,经皮内镜下清创和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等,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已成为IPN清创治疗的一线方案。
一、从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到经皮窦道内镜下清创当胰腺坏死性积聚合并感染后,如果感染灶与皮肤相邻,有经皮穿刺路径时,可先行PCD治疗,PCD可以在B超引导或CT引导下进行,它能排出积液及液化后的坏死组织,减少坏死腔内的压力和细菌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从而改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败血症。
1998年Freeny et al首先报道CT引导下PCD 治疗34例IPN,16例治疗成功,1例死亡。
有学者对11项PCD治疗坏死性胰腺炎(其中IPN271例)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的治疗成功率为55.7%,并发症发生率为20%,总体死亡率为17.4%。
PCD治疗的缺点是引流管需要频繁冲洗并经常更换,瘘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阶梯式微创治疗的概念,即在早期先行PCD治疗,治疗失败后再行经皮视频辅助清创。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45例开腹坏死组织清创术和43例阶梯式微创治疗,结果显示阶梯式微创治疗的新发器官衰竭更少(12%比40%),切口疝发生率低(7%比24%),但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19%比16%)。
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引流术是指利用内镜、腹腔镜、肾镜等经皮-腹膜后进入坏死灶进行清创的微创技术。
它的优势是能进入远离胃/十二指肠的胰体尾区,同时避免了开腹及传统腹腔镜清创术引起的腹腔感染扩散。
缺点是比经胃十二指肠进入坏死灶清创术的创伤更大,术中视野有限。
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6例

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46例焦士臣【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早期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46例ABP患者接受早期内镜治疗效果.结果于入院72 h内46例患者均接受了早期内镜治疗,其中45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和(或)胆总管取石术,同时接受了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42例治愈,1例治疗未成功转外科手术,1例因治疗后并发胰腺脓肿接受开腹手术,1例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早期内镜治疗ABP疗效显著,无明显内镜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2页(P256-257)【关键词】胰腺炎;胆源性;胆道结石;内镜治疗【作者】焦士臣【作者单位】274600,鄄城县人民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多由于胆总管结石通过或嵌顿于Vater壶腹,壶腹部胆管排放受阻,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所致。
目前,对于ABP尽早行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取石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有利于治疗,已为多数医师所接受。
本院近6年早期内镜治疗ABP共4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鄄城县人民医院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诊断ABP而行早期内镜治疗共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8.5岁。
入选标准:入院72 h内,表现为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大于正常3倍,B超、CT或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或虽没有明确提示胆总管结石,但胆总管扩张>11 mm,同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等指标明显增高,排除乙醇、高血脂等原因引起的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第1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一、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因胰腺组织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指南,结合我国医疗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内镜治疗等多种方法,达到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3. 严密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三、治疗方案1. 内科治疗(1)禁食禁饮:患者需禁食禁饮,以减轻胰腺负担,促进胰腺休息。
(2)补液治疗: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心肺功能等因素,合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抗感染: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4)抑制胰腺分泌: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抑制胰腺分泌,减轻胰腺炎症。
(5)营养支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
(6)解痉止痛:使用抗胆碱药物,如山莨菪碱,缓解胆道痉挛。
2. 外科治疗(1)适应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胰腺坏死、感染、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考虑外科治疗。
(2)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并发症类型,选择胆道引流、坏死组织清除、胰腺切除等手术方式。
3. 内镜治疗(1)适应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胆道结石或胆道炎症时,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或胆总管结石取出术。
(2)操作步骤: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经口插入内镜,行EST或胆总管结石取出。
四、并发症处理1. 急性呼吸衰竭:及时给予氧疗,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2. 急性肾损伤: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3. 胰腺坏死感染: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

内无上皮 , 故称之为假 I 肿。 生囊 它除了引 起慢性胰腺炎的一般临床表现外 ,还会
导致胆管和上消化道阻塞 ,如果继发感 染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胰腺假 性囊肿如果保守治疗效果差 ,囊肿无明 显消退或继续增大 ,或有胆管和上消化
难度大 、 风险高 、 并发症 多 , 内镜 介入治 疗技术的出现使胰腺疾病的治疗发生了 划时代的改变 。传统的胰腺疾病治疗理
刘变 英
恢复后可形成胰腺假性囊肿 ,慢性胰 腺
3 消除假性胰腺囊肿 ;.改善外分泌功 . 4 能 ;. 5防止内分泌功能进一步损害 。而 内 镜下治疗方法如十二指肠乳头及胰管括
约肌切开 、 狭窄部位扩张 、 胰管内结石取
出 、胰 管 和 胆 管 支 架 置 入 等 ,因 安 全 性
炎患者发生率在 2 % 4%。胰液聚积在 6 ̄6
胆管造 影)检查 。E RCP可清除 胆管结 石, 解除 黄疸及 胆道 , 从而迅速缓解病情
并减少复发。
慢 性 胰 腺 炎
取代了外科手术, 成为治疗胰腺分裂的首
选方法。
阻性黄疸 。过去对 此病例均 行外 科手术
治疗 ,目前 国内对十二 指肠 乳头 肿瘤进 慢性胰腺炎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 引 起胰腺局限 、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 行性炎症 , 导致胰腺形态和功能 的变化 。 慢性 胰 腺 炎 目前没 有一 种方 法 可 以治 愈。对于慢性胰腺炎治疗的 目的 :解 除 1
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往许多无法解 决的问题 , 在内镜介入下有 了新的进展 。
高、 效果好 、 并发症少基本取代了 以往的
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
胰 腺 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的消化系急症之一,多数患者为轻症AP,病程短且具有自限性。
约2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胰腺腺体和/或胰腺周围组织坏死,其病程迁延复杂,继发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达20%~30%。
目前AP的治疗已形成由急诊、消化内科、胆胰外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介入放射科以及营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
30多年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术和乳头肌切开取石术即在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治疗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近10余年来,随着超声内镜(EUS)及各种内镜器械的日新月异,内镜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AP后期的各种并发症治疗。
特别是内镜下经胃透壁引流术和内镜下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预后和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的外科清创术,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IPN的首选方案。
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的研究及笔者所在胰腺疾病诊治中心的临床实践,重点介绍内镜技术在AP中的应用和进展。
1 ABP的内镜治疗
ABP的内镜治疗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最初担心ERCP会诱发ERCP术后胰腺炎或加重AP病情,而把AP视作ERCP的禁
忌证。
随着研究的进展,ERCP被证明在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ABP治疗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内外科公认的ABP治疗的里程碑。
以往的ERCP既积极用于胆道结石等病因的诊断,又用于AP病因的治疗。
目前ERCP在ABP患者中的应用更加谨慎,强调把握急诊和择期操作的指征,不再常规用于病因诊断。
指南建议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或入院后48 h内行超声检查以确定胆道病因,常规检查病因仍不明确的患者需进一步行EUS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
EUS可以避开腹部脂肪和肠道气体干扰,在AP病因诊断方面具有高特异度和敏感度。
在诊断直径<5 mm的结石时,MRCP敏感度仅约65%,而EUS的敏感度不因结石的大小而变化。
EUS在诊断直径<4 mm的结石时同样具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发现微小结石。
因此,EUS能有效筛选出需行ERCP取石术的患者,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ERCP操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ERCP是ABP患者解除胆道梗阻的首选方法,国内外指南对伴发胆总管结石嵌顿且有急性胆管炎的ABP,推荐在入院24 h内行ERCP,伴发胆总管结石嵌顿但无明确胆管炎的患者,推荐在入院72 h内行ERCP;对于不伴胆总管结石嵌顿或急性胆管炎的ABP,不建议急诊行ERCP。
因此,要求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判断ABP患者是否有胆道梗阻及胆管炎,以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ERCP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轻症
ABP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指南推荐在住院期间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中心对合并胆囊结石的ABP处理原则是:轻症或胰腺渗出坏死少的中度重症ABP,病情稳定后直接转外科行胆囊切除;重症或合并有感染性坏死的ABP,先行ERCP置入胆道支架,病情稳定出院后1~3个月再行胆囊切除;高龄且基础疾病较多不适于手术的ABP,行ERCP乳头切开,造成胆囊萎缩即“胆囊自切”;对少数患者有要求且胆囊有功能的ABP,可行ERCP经胆囊管保胆取石。
2 坏死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坏死性胰腺炎主要有两种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性积聚(ANC)和包裹性坏死(WON)。
当胰腺或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后称为IPN,其包括感染性ANC和感染性WON。
IPN以往的标准治疗是开放性外科手术,但现已逐渐被微创技术所替代。
与开放性坏死组织清创术相比,内镜下经胃/十二指肠透壁坏死组织清创术、经皮窦道坏死组织清创术等微创技术在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本中心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初始内镜透壁引流(ETD)和经皮导管引流(PCD)治疗IPN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结果显示ETD组患者生存率更高、肠瘘以及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更低。
国际有两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比较了内镜升阶梯微创方法和外科微创清创方式治疗IPN的临床预后,结果均证实内镜升阶梯方法可显著降低住院费用和缩短住院时间,可提高AP患者生活质量。
近期一项纳入3篇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3]比较了内镜微创方式和外科微创方式治疗IPN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减少IPN患者胃肠道瘘、胰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内镜下清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发生率为18%。
其中,93%的出血可通过内镜下电凝、注射肾上腺素或铗夹止血;7%需要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术,栓塞无效转手术缝扎止血或填塞止血。
3 胰腺假性囊肿(PPC)的内镜治疗
PPC是由炎性壁包裹的液体积聚,大多数在AP病程4周后形成。
约80%以上无症状的PPC多可自行吸收,虽然一些证据证明直径>6 cm的PPC很难自行消失,但PPC直径大小不是决定是否行有创干预的指征。
只有当PPC出现腹痛、黄疸、胃或十二指肠梗阻等压迫症状或PPC继发感染、出血时,才需行引流或手术干预治疗。
PPC的治疗可采取经皮引流、内镜(经胃或十二指肠透壁引流)或外科手术干预等。
目前内镜技术基本取代了经皮引流和外科手术干预,因内镜治疗具有成功率更高和病死率较低的优势。
EUS引导下经胃透壁引流是目前标准和常用的方法,仅在PPC 与胰管连通时选择ERCP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
既往常采用EUS 引导下经胃置入2根双猪尾塑料支架(DPPS)和1根鼻囊肿管引流。
金属支架问世后,内镜下经胃金属支架置入引流术(LAMS)成为胰腺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
近期一项纳入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比较了DPPS和LAMS治疗有症状PPC的疗效,结果显示,LAMS治疗的临床成功率更高(96.3% vs 87.2%,P=0.03),经皮干预需求少(96.3% vs 87.2%,P=0.03)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7.5% vs 17.6%,P=0.04),LAMS是一种治疗PPC的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4 胰管中断综合征和胰瘘的内镜治疗
胰腺坏死可导致胰管断裂,包括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两种形式,完全主胰管断裂可导致胰管中断综合征的发生。
胰管断裂可引起胰瘘,进一步导致胰性腹水、胰周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16,21]。
既往ERCP是诊断胰管断裂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而逐渐被MRCP所取代。
对于主胰管完全断裂的患者可内镜下经胃壁置入DPPS引流胰液[1]。
主胰管部分断裂的患者可尝试ERCP经乳头置入胰管支架引流,或者两种引流技术联合。
WON合并胰管中断综合征的患者在内镜清创引流术后,即可较长期的经胃留置透壁塑料支架预防胰瘘和囊肿复发。
对于持续性或复发性胰外瘘或保守治疗和微创干预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尾部切除或胰肠吻合术)是最终的治疗手段。
5 消化道瘘的内镜治疗
消化道瘘是AP后期阶段出现的并发症,以十二指肠瘘与结肠瘘最为常见,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保持消化液引流通畅、尽早恢复肠内营养、促进瘘的愈合。
十二指肠瘘在内镜直视下置入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后,大多可自行愈合。
对于较长时间未愈合的消化道瘘,经评估瘘口位置及大小后,可根据条件行内镜下瘘口闭合。
常见的方法有经内镜置入覆膜支架、钛夹闭合、内镜下缝合或组织内注射封闭胶等方式。
也有报道经内镜下将聚乙醇酸薄片置于瘘口,预防肠道狭窄和穿孔,有效促进瘘的愈合。
由于结肠瘘常加重腹腔感染,病死率高,故对结肠瘘、肠壁坏死和多瘘口的患者,外科治疗仍为首选。
6 总结
综上所述,内镜技术在AP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病早期内镜主要用于病因的诊断与处理,ERCP及相关技术的成熟运用,极大程度的改善了合并胆管炎和胆总管梗阻的ABP患者临床预后。
发病后期,内镜引流清创等微创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IPN和PPC治疗的首选方案;此外,对胰管中断综合征、胰瘘和消化道瘘的处理,内镜也能发挥有效作用。
希望这些内镜技术能在国内得到普及,造福广大AP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