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一种通过内窥镜在消化道内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技术,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本文将就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进行介绍。

消化内镜技术的进步。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镜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是内镜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病变、了解病情。

其次是内镜的操作性能得到了提升,使医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检查和治疗操作。

还有就是内镜的功能多样化得到了提升,使得内镜可以进行更多样的检查和治疗操作。

消化内镜诊疗的范围不断扩大。

以往消化内镜主要用于胃肠道的疾病诊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改进,内镜检查已经能够涉及到胰腺、胆道等更多的部位,扩大了内镜诊疗的范围。

在诊疗的方法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内镜下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使得内镜诊疗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消化内镜诊疗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

对于内镜诊疗来说,保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内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镜操作过程的监督和质控,从而不断提升内镜诊疗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利益。

第四,消化内镜诊疗的信息化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消化内镜诊疗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建立内镜检查和治疗数据库,便于医生对病例进行复查和分析、开展内镜诊疗远程会诊、采用视频技术对内镜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和存档等,使得内镜诊疗更加高效和便捷。

第五,消化内镜诊疗的规范化建设。

消化内镜诊疗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专业的工作,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所以,通过制定内镜诊疗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建立内镜诊疗的规范管理体系,加强内镜诊疗的质量控制,使得内镜诊疗更加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诊疗服务。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进展
汇报人:XX
目 录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诊疗中应用 • 消化内镜在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应用 • 消化内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定义与分类
定义
消化内镜是一种通过口腔、鼻腔 或肛门等自然腔道进入消化道, 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医学设备 。
加强器械消毒和维护
确保内镜及附件的严格消毒和定期维护,降低感染风险。
并发症发生后处理策略
01 02
出血处理
对于少量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措施如注射止血剂、电凝等进行治疗 ;对于大量出血,应立即停止内镜操作,转送患者至手术室进行进一步 治疗。
穿孔处理
一旦发生消化道穿孔,应立即停止内镜操作,并根据穿孔部位和大小采 取相应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03
适用于较大病变或EMR难以切除的病例,通过消化内镜将病变
黏膜从黏膜下层剥离,达到根治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活检
通过消化内镜对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 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内镜下治疗
针对炎症性肠病并发症如狭窄、瘘管等,通过消化内镜进行球囊 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措施。
肝胆胰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
早期诊断
消化内镜技术可用于肝胆胰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如内镜下活检、超声内镜 等,提高肿瘤检出率。
内镜下切除术
对于早期肝胆胰肿瘤,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术进行根治,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肝胆胰其他疾病诊疗应用
胰腺炎治疗
通过消化内镜技术,可进行胰腺炎的局部药物注射、坏死组织清除 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消化内镜诊疗是指通过内窥镜对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诊疗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消化内镜诊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技术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诊疗的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目前,消化内镜的分辨率、成像质量和操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内的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引进的高清内镜、超声内镜等新技术,使内镜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除了诊断外,消化内镜在治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消化道疾病已经可以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

例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P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镜下止血、内镜下肿瘤消融术等技术的应用,也为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诊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目前,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诊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所涉及的病种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一些常见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食管肿瘤等,消化内镜诊疗还在一些新兴领域得到了应用,如胰腺疾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等。

内镜检查也在筛查和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化内镜诊疗已经成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消化内镜诊疗在许多消化道疾病的诊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手段。

消化内镜诊疗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设备成本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消化内镜重要进展

消化内镜重要进展

消化内镜重要进展消化内镜作为一种常用的诊断和治疗工具,已经在临床运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医生们进行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镜近期的重要进展。

1. 全胃肠道镜检查技术全胃肠道镜是近年来针对胃肠道疾病诊治的新技术。

它能够准确地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等部位。

这种技术通过将一系列小型传感器装置和摄像头固定在胃肠道内部,在医生的操作下可以实现全胃肠道的镜检和取样。

相比传统的胃镜、肠镜检查,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

2. 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技术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消化内镜检查技术。

它通过将压缩的单气囊小肠镜经口咽、食管、胃定位至小肠,加入空气后展开气囊出现肠道图像,再将单管探头沿小肠蠕动,通过电视监视下实现进一步探查和检查。

与传统的双气囊小肠镜相比,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更加方便快捷,且检出率较高。

3. 光学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光学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是一种用于胃肠道上皮组织高分辨显微镜检查的新技术。

它通过固定在消化道内部的小型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束对上皮组织进行极精细的扫描,检查出细胞形态结构、内分泌细胞、神经纤维分布等微观特征。

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超声内镜以及内窥镜等检查方法相比,光学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能够实现更具体、更精准的检查。

4. 自动化胃肠镜影像诊断技术自动化胃肠镜影像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胃肠内镜影像数据建立智能诊断标准的技术。

它通过将医生所获得的消化内镜图像进行数字化、固定标准化处理,将成千上万份数据存入数据库中,并与临床资料建立关联。

当医生为患者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时,自动化胃肠镜影像诊断技术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和比对,快速地进行对比分析,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

5. 新型内镜组织热损伤防护技术新型内镜组织热损伤防护技术是一种针对消化道内镜诊治过程中热损伤问题的新技术。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不断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

以下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
1. 全胃肠道内镜检查:传统的消化内镜只能检查到一部分消化道,而全胃肠道内镜可以检查到整个食管、胃、小肠和结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的病变情况。

这种检查需要患者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清肠和禁食等,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可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来增强病变部位的显现度,从而更容易诊断和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检测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一种结合内镜和超声技术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进行更深入的诊断。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和定位,以及胰腺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内镜治疗技术,可以通
过内镜下切除消化道的黏膜病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总的来说,消化内镜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诊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正文】一.背景介绍消化内镜是一种通过口腔或直肠进入消化道,以实时观察和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医疗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消化内镜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消化内镜的新进展1. 高清影像技术随着高清影像设备的应用,消化内镜可以提供更清晰、详细的图像。

高清影像技术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2. 全息术全息术是一种新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在消化内镜检查中提供更加精确的视觉信息。

全息术可以提高病变的定位和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

3. 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是通过将技术应用于消化内镜图像分析,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

这种系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经口内镜手术经口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消化内镜进行外科手术的技术。

它可以避免传统外科手术的切口和创伤,具有较小的创伤和恢复期。

经口内镜手术可以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5. 组织取样技术消化内镜中的组织取样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除了常用的生物组织切片技术外,还有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新的组织学研究方法。

三.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1. 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分期消化内镜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组织取样来诊断和分期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消化内镜还可以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消化内镜可以通过止血技术和消除病变来治疗消化道出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电凝止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3. 外科手术的辅助消化内镜可以在外科手术中起到辅助作用,通过观察病变范围、评估手术难度等,帮助外科医生做出诊断和手术方案。

4. 消化道激光治疗激光技术可以在消化内镜下对病变进行治疗。

消化道激光治疗可以达到准确、无创、无痛、无并发症的效果。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技术:指医学领域中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技术和方法。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本文旨在介绍《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主题和目的,以及本文要讨论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本文将首先概述消化内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内镜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接着,将介绍消化内镜技术的最新进展,如高清晰度内镜、虚拟内镜和荧光内镜等。

然后,本文将探讨这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作用。

最后,将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消化内镜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医学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消化内镜,新进展,临床应用消化内镜在临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取得了新的进展。

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消化道内部病变的情况,获取直接的可靠诊断信息,还可以进行一系列治疗操作,如止血、取活检、肿瘤切除等。

因此,消化内镜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之一。

消化内镜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消化内镜技术可以进行多种操作,如粘膜切除术、肿瘤切除术、止血术和扩张术等,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问题。

消化内镜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起初的消化内镜仅能观察消化道的表面情况,随着光源和成像技术的进步,现代消化内镜已具备高分辨率的观察能力,可以观察到更微小的病变。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如内镜超声、红外光共振成像等,进一步提升了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消化内镜技术的新进展使得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的简要概述。

消化内镜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进展。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通用课件

指导治疗
超声消化内镜技术还可以 用于指导治疗,如确定病 变的位置和深度,为手术 提供参考。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无创检测消化道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无创的 检测方法,通过发射激光束到消 化道表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
光信号,进行分析。
高精度检测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能够检测到消化 道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微小隆起、 凹陷等,并且能够测量出这些变化 的深度和形状。
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消 化内镜的操作,减轻医生的工作 负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病理分析
人工智能可以对消化内镜获取的 病理组织进行自动分析,帮助医
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
远程医疗技术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1 2 3
远程诊断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在线对消化内镜图 像进行分析和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 高效的服务。
消化内镜新进展及临床应用 通用课件
• 消化内镜技术概述 • 消化内镜技术新进展 • 消化内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消化内镜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的前景展望
01 消化内镜技术概 述
消化内镜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消化内镜
第二代消化内镜
第三代消化内镜
诊断准确性提高
由于图像清晰度的提高, 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 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患者体验改善
高清消化内镜技术能够减 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提高患者的体验。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
观察消化道黏膜细节
放大消化内镜技术可以将图像放大,使医生能够观察到消化道黏 膜的微小细节,如微小血管、表面结构等。
诊断早期病变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 检查方法,通过口服 胶囊进行胃肠道检查。 胶囊内镜具有无痛、 无创、安全、便捷等 优点,适用于不愿接 受传统胃镜或肠镜检 查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内镜诊疗新进展近年来,消化内镜领域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展望未来,消化内镜仍将是充满活力、孕育突破的领域,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就近年来消化内镜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消化道早癌的微创治疗近年来,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疗逐渐受到重视,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应运而生,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EMR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镜下大块黏膜活组织检查术,强调一次切除大块黏膜的概念。

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法和吸引切除法。

非吸引切除法包括单纯电凝圈环切法、双孔道电凝圈环切法和预切开-电凝圈环切法;吸引切除法包括透明帽法和套扎器法。

ESD强调在内镜直视下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终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

完整切除要求内镜下切除的病变是一个整体而非分片切除,力争达到切缘无癌细胞且手术切缘距离标记病变的边缘大于 5 mm。

确保所切标本在病理学上达到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以食管早癌为例,大样本研究报道ESD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可达到近乎100%的整块切除率和80%以上的根治率(表1)。

一项来自日本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ESD和EMR治疗食管早期鳞癌的有效性,发现ESD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分别为100%和53.3%,P0.05)、局部复发率更低(分别为0.9%和9.8%,P0.05)。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者比较了742例食管早癌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发现两组的平均无癌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56和59个月,P = 0.41)。

内镜治疗虽为微创,但创伤也不可避免。

以食管ESD为例,穿孔、出血以及术后狭窄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就要求内镜医师胆大心细、尽量减少并发症,同时也证明了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

另外,最近日本大阪医学中心发表了一项迄今有关食管早癌内镜下切除的最大样本量(n = 402)研究结果,后者显示累及上皮层/固有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上1/3(SM1)和黏膜下层中1/3(SM2)的食管癌经内镜下切除后5年的累计转移率分别为0.4%、8.7%、7.7%和36.2%,即肿瘤侵犯深度是其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因此,对EMR和ESD的指征应严格遵照指南执行,术前应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等检查明确肿瘤分期、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患者的长期获益。

2 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治1968年Mecune等首次在《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上报道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1973年Kawai等率先报道采用推式刀进行括约肌切开,1974年Classen和Demling应用拉式弓形刀成功进行乳头切开,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治疗性ERCP技术的诞生。

经过不断发展,ERCP已成为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30年来,相关新器械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以ERCP为代表的内镜技术为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在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的治疗中替代了大部分手术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率。

目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内镜下十二指肠鼻胆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已成为治疗胆道梗阻所致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技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也已广泛用于良性或恶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

以慢性胰腺炎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以使用内镜为主的微创系列治疗方法已经替代了大部分外科手术,成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线治疗方法。

上海长海医院报道,在其1995-2021年间收治的2 18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1 440例(66.06%)接受的是内镜治疗,490例(22.48%)接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468例(21.47%)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接受内镜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比例由2021年之前的0.73∶1骤升至2021年时的17.6∶1。

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5%和3.42%。

虽然来自荷兰的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长期预后优于内镜治疗,但考虑到治疗创伤性和患者生活质量,内镜治疗仍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2021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指出,慢性胰腺炎治疗应是内科、外科、内镜、麻醉以及营养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鉴于内镜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胆胰疾病的高发地区,ERCP技术的推广亟待加强。

自1973年陈敏章在国内实施第1例ERCP以来,ERCP 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

2021年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组织的全国ERCP调查表明,虽然我国的ERCP技术有明显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共有470家医院开展ERCP,估算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的ERCP总量为63 787例(ERCP率为4.87例/10万人),而同期欧美国家的ERCP率为(70 ~100)例/10万人。

此外,依ERCP指征统计,大陆地区ERCP总量的58.9%为胆总管结石、7.6%为胆管恶性狭窄、6.1%为慢性胰腺炎、3.8%为胰腺癌。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ERCP技术的开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ERCP外,EUS也已发展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重要技术。

该技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超声技术与内镜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内镜医师的视野超越了肉眼限制而拓展到表层组织以下。

尤其是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等技术因可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对病灶的良、恶性鉴别以及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EUS在内镜治疗中的作用亦日益提高,EUS引导下引流术、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注射、EUS引导下放射性碘(125I)粒子植入术、EUS引导下顺行胆胰管手术等一大批技术都获得了蓬勃发展[9-10]。

3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长期以来,胃肠道的管壁是内镜医师不可逾越的“红线”,穿孔一般意味着并发症。

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却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经人体空腔脏器的自然开口进入体内、穿越管壁进行诊疗的全新理念的手术方法。

NOTES技术的问世可追溯到早期的结肠镜下阑尾切除术(1976年)和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1980年)等,它们是使用经自然管壁施行内镜手术的初步尝试,且正是这些技术的积累逐渐启发了医师越过胃肠管壁进行手术操作。

1994年,Wilk首次提出NOTES的概念,但直到2021年Kalloo等成功对猪进行了内镜下经胃途径腹腔探查和肝活组织检查手术才证实其可行性。

同年,Rao等首次在人体上尝试施行了经胃阑尾切除术。

2021年,美国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评估与研究协会(natural orifice surgery consortium for assessment and research)发布了有关NOTES的第一份白皮书,阐述了NOTE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

全球迄今已累计完成杂合NOTES和纯NOTES下胆囊切除术4 000余例,我国近年来也陆续有NOTES下肝囊肿开窗术、阑尾切除术和腹腔内活组织检查术等报道。

目前,NOTES 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发展方向还有争议,专用器械、感染预防等也需进一步研究。

但NOTES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小肠的内镜诊疗曾几何时,小肠是内镜检查无法涉足的区域,很多小肠疾病只能依靠剖腹探查或术中内镜等创伤巨大的方法得以诊断。

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问世与应用将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1981年,以色列国防部工程师Iddan基于导弹遥控摄像装置的专业背景,萌生了研制无线内镜的设想。

之后,他与英国医师Swain 成立技术团队,在1999年推出了胶囊内镜原型,2021年投入临床使用。

该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迅速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诊断工具。

一项共纳入22 840例胶囊内镜检查的系统评价表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为59.4%,全小肠检查率为83.5%,滞留率为2.1%。

受小肠胶囊内镜的启发,食管胶囊内镜、结肠胶囊内镜随后也相继问世。

胶囊内镜技术开启了消化内镜的无线时代,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通过磁控技术实现主动控制的胶囊内镜已完成前期研发,拥有治疗功能的胶囊机器人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问世。

2021年,日本医师山本博德与富士公司合作研制出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

DBE运用外套管气囊与内镜头端气囊的交替膨胀与收缩来固定小肠管壁,同时通过外套管和内镜的交替插入以及对充气气囊的外套管的收拉等操作将小肠远侧肠段牵拉到近侧,如此反复进镜,不仅能够观察全部小肠,还能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活组织检查、止血、息肉切除和注射等作业。

对DBE问世10年来的系统评价表明,DB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达68.1%,联合经口经肛方式的全小肠检查率为44.0%。

在DBE之后,单气囊小肠镜、螺旋式小肠镜也相继问世。

小肠镜这一创造性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小肠疾病的诊疗方法,还对术后胆胰解剖改变或输入袢较长的患者施行ERCP带来了便利。

日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多中心研究者报道了对这一特殊人群施行ERCP的经验总结。

该研究表明,近2/3的术后长输入袢患者可完成ERCP;如能到达胆肠/胰肠吻合口或乳头,采用单/双气囊和螺旋套管小肠镜施行ERCP的成功率达88%。

因此,这类患者如需ERCP,可先尝试小肠镜辅助ERCP,并非必须进行外科手术或经皮引流。

5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筛查多数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均有从早癌到浸润性癌的演变过程,这就为对它们进行内镜筛查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30年里,内镜筛查和内镜监测等概念逐渐普及,癌前病变和早癌的检出和治疗极大地帮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这一点上,欧美和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例如,结、直肠癌是欧美国家的常见肿瘤,为提高对其的早期诊疗率,欧美各国相继采用了粪隐血试验、乙状结肠镜和全结肠镜等筛查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