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山水诗论略(一)

合集下载

《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阅读理解
光绪二十一年秋天,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此峰,写下了这首恢宏阔大的诗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或尾联加以分析。

首联“殊不觉”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觉累,二是不觉高不可攀,可见诗人年轻有活力,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顾乃无峰”,以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

尾联则以夸张的手法将洞庭湖比作“半勺水”,足见诗人气概之宏大,又说湖中之龙即将飞腾升空,抒写了诗人远大的志向。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

评价谭嗣同的诗句引言谭嗣同(1890-1927),字怀民,山西武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革命诗人之翘楚”。

谭嗣同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谭嗣同的诗句进行评价和探讨。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境界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他在《感怀》中写道:“聊将今日讽旧雠/还似天灾复凶堡”,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革命的热爱。

2.谭嗣同的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例如他在《清都天眼观逛中望/音律辛未二月二日率属德伦仪门友畅游蔚州,反眺中望台山诗乃成》这首诗中写道:“宇宙常轮轴/天地若遵时”,表达了他对宇宙法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

谭嗣同的诗句展示了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常常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深的爱和思念。

例如他在《哭外祖父》这首诗中写道:“生时祇见爱如山/死后追随泪沾巾”,表达了他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2.谭嗣同的诗句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牵挂。

例如他在《五十吟》这首诗中写道:“日夕献忠良善求,犹忧春忍薄满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寄托和对民众的期盼。

谭嗣同的诗句展现了出色的艺术语言和形象描写能力1.谭嗣同的诗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表现力。

例如他在《寓意则》这首诗中写道:“诗又纯情比粉光,平生学写凤舟行”,形象地描绘了诗歌的浪漫之美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2.谭嗣同的诗句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他在《遥看左家峡而有感》中写道:“真山艳水顾蓉裳,醉舞江河展鹭翎”,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和翩跹起舞的白鹭。

谭嗣同的诗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英雄气概1.谭嗣同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革命意志。

例如他在《龙泉山别母》这首诗中写道:“脚力长随英烈共,胆血同爲犬不惊”,表达了对革命同志和母亲牵挂之情。

2.谭嗣同的诗句中也体现了英雄气概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谭嗣同诗歌风格略探

谭嗣同诗歌风格略探

谭嗣同诗歌风格略探谭嗣同,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新月派诗人,他的诗作突出表现了新月派的文学理念,以及新月派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中,谭嗣同诗歌风格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怀,描写风格传神,叙事有一定的结构,主题集中,表现手法也更加多元。

本文对谭嗣同的诗歌风格进行了略探,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诗歌风格的精髓。

一、谭嗣同诗歌的氛围感谭嗣同的诗歌风格多以抒情色彩出现。

他的诗句都有一种柔和的感觉,营造出抒情丰富的氛围,引人入胜,描写出深厚的文化情怀。

例如,谭嗣同的《江湖赋》中描写对江湖所感受到的深刻感悟,氛围丰富,文字柔和而又凝重:“江湖苍茫,泛滥游馀;江水蔚蓝,鱼龙满座。

遥看天地,烟雨横山”。

整个诗歌构思十分宽广,描写出一种深邃的氛围感,与读者产生深沉的情愫共鸣。

二、谭嗣同诗歌的描写特色谭嗣同的诗歌突出描写特色,他对文学的把握非常纯熟,不仅熟悉古典文化,而且熟悉当代文学,他把古典文学的神韵和当代文学的流畅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新的描写风格。

他的诗句既丰富,又能赋予其描写的意蕴,妙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

例如,谭嗣同的《海角怀余》中描写了海角小镇的景象:“撒尽晚风,冉冉行云。

淡淡月色,缕缕素烟。

满山碧涛,江水穿原。

两岸杨花,飞舞处处。

”谭嗣同的诗句语言流畅,景象清新,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景象。

三、谭嗣同诗歌的叙事手法谭嗣同的诗歌以叙事为主,叙事手法也比较多元。

谭嗣同善用荒唐故事、比喻、暗喻等手法,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体验。

例如,谭嗣同的《江湖夜雨》中,诗人借用秋雨夜晚描写思念别离的无奈情绪:“眉头云压,动如江湖。

千言万语,似孤城雨,那片迷蒙,山河静寂,落花零落,萦绕空城。

”此诗表现出叙事手法的明显特点,而且也与传统文化有广泛的联系。

综上所述,谭嗣同的诗歌风格一方面有着抒情的氛围感,另一方面也有着传统文化的色彩,他的描写特色丰富叙事,通过比喻暗喻等手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完美结合在一起,表达出深厚的文化情怀。

谭嗣同《潼关》赏析:壮志豪情的山水之诗

谭嗣同《潼关》赏析:壮志豪情的山水之诗

谭嗣同《潼关》赏析:壮志豪情的山水之诗谭嗣同的《潼关》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壮志的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1878年秋,当时年仅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被北国山河的壮丽所震撼,因而写下此诗。

下面是对《潼关》的赏析:一、作品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9·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初二期中】
送魏万①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②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关城:指潼关。 ②砧(zhēn)声:捣衣声。
27.诗中“____” “____”等词交代了送别的时节,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氛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古诗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古诗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古诗分析以下是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古诗《潼关》的详细分析: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潼关》是清代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在1882年(光绪八年)途经潼关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谭嗣同只有十八岁,正从湖南浏阳出发,前往其父谭继洵任职的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时,他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写下这首赞美之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晚清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主要在北京度过,十二岁后因父亲官职变迁,得到前往西北磨砺的机会,养成了热血任侠的性格。

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到湖南投身改革活动。

二、诗歌原文及释义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释义:•终古高云簇此城: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彩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

•秋风吹散马蹄声: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黄河流入广袤的原野,仍嫌受束缚,不断冲击河岸。

•山入潼关不解平:群山进入潼关后,一峰比一峰高,不知什么是平坦。

三、诗歌赏析1. 描绘景象•诗歌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以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给人以巍峨、壮阔之感。

这里的“终古”强调了时间的久远,“高云簇此城”则形象地描绘了潼关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的景象。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象征着潼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地势险要,云雾缭绕。

•次句“秋风吹散马蹄声”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和“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仅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的视觉形象,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秋风中的马蹄声,象征着诗人勇往直前的决心和豪迈不羁的情怀。

•三、四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则进一步描绘了潼关周围的山水环境。

黄河在潼关脚下流向广袤的原野,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气势;而山峦起伏,一进入潼关就变得更加巍峨高耸,这两句诗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初一课内古诗文详解精练——《潼关》

初一课内古诗文详解精练——《潼关》

初一课内古诗文详解精练——《潼关》潼关【文学常识】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曾经担任湖北巡抚等职。

他少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影响,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之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康有为等人联系在京城赶考的1000多名举子“公车上书”,要求清廷进行改革,救亡图存,谭嗣同结交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大力倡导变法维新。

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谭嗣同被召入京。

可是戊戌变法指持续了100多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变法宣告失败。

谭嗣同面对危险,选择用自己的牺牲跟守旧派做最后的斗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被捕后,谭嗣同在狱中写诗明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谭嗣同被杀,年仅33岁,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一起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写作背景】写作此诗时谭嗣同18岁,当时他从家乡浏阳出发,前往父亲谭继洵任职的甘肃兰州。

在途经潼关时,被潼关雄伟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写出了这首诗。

【诗歌详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位于陕西,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

诗人杜甫在经过这里时曾经写下《潼关吏》,元人张养浩曾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的意思是久远。

簇的意思是簇拥,作者用一个簇字,写出了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表现了潼关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千年的高云簇拥着这座雄关,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山水诗论略(一)【内容提要】谭嗣同的壮北游生涯与救国图强的志向,决定了其诗虽颇多山水之什,但主要是于山水中寄寓救国壮怀与忧患之思,描写水态山容、愉悦性灵之作只是少量。

其诗主要学习唐代杜甫与近代龚自珍,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与黄遵宪等相比,谭于“诗界革命”的贡献并不大。

一清光绪年间,谭嗣同既是政坛维新派思想最激进的改革者,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诗界慧星”①。

为强国救民,倡导新学,追求新政,他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相结交,进行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终因戊戌政变失败而血洒刑场,慷慨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之父谭继洵历官户部员外郎、郎中,甘肃巩秦阶道、布政使、湖北巡抚等。

这使谭嗣同有机会自光绪三年(1877)起,幼年即经常随父宦游,成人则只身奔走于大江南北。

他曾北至新疆,梁启超记其“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未果”②;亦曾南至台湾③。

三十岁前,谭迫于试事,“六赴南北省试”。

至三十岁其行程已“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

其所往返之地除新疆、台湾外,计有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等诸省,“经大山若朱圉、岛鼠、崆峒、六盘、太华、终南、霍山、匡庐无算;小水若泾、渭、漆、沮、浐、灞、洮、潼、澧、蓝、伊、洛、涧、廛、恒、卫、汾、沁、滹沱无定,沅、沣、蒸、渌无算;形势胜迹益无算。

制情偷情,未付简毕;退缅游乐,难忘于怀”,“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

”④丰富的行旅生涯,得江山之助,是谭嗣同创作山水诗的生活基础。

谭嗣同“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长焉”⑤。

其《仁学·自叙》亦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

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⑥人生的厄难孕育了他忧患愤激的气质,也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培养了他勇于牺牲的精神。

他之不惧万里跋涉,他之愿为“变法而流血”,“请自嗣同始”⑦,都是其人格精神的必然表现。

谭少倜傥有大志,其纲伦之厄与顽强个性加上仕途多舛,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激,促使他产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⑧之壮志,形成了欲冲决封建社会“罗网重重”⑨的反叛性格。

而长期壮游的生涯,特别是西北地区高山大河的景观,“沙石击人”的环境,与边塞健儿“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⑩的传奇生活,则培养了他雄豪阳刚之气。

康有为《六哀诗》称其“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先莹。

长虹亘白日,青锋拂苍溟。

足迹遍西域,抵掌好谈兵”,“慷慨气填膺”11,乃真实写照。

谭曾为其京师莽苍苍斋题写门联云“家无儋石,气雄万夫”12,亦是以“气雄”自许的表白。

这种精神、气质与个性决定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意蕴与艺术风格。

而诗人作为维新变法的旧民主主义志士,身处国运危亡的时代,时时为国家“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13而忧虑,其山水诗作不能不也寄寓浓郁的爱国之情与忧患之思,如其所谓“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而不为山水的艺术审美性所拘,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梁启超曾评云:“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不待言矣。

其诗亦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

丙申在金陵所刻《莽苍苍斋诗》,自题为‘三十以前旧学第二种',盖非其所自熹者也。

浏阳殉国时,年仅三十二(引者按:按传统计算法应为三十四),故所谓新学之诗,寥寥极希。

”14“独辟新界而渊含古声”,是指谭嗣同三十岁以后受维新派“诗界革命”思想影响所作的诗。

但其“新学”之诗与黄遵宪等“以旧风格含新意境”15之作的成就尚不可同日而语。

可称道者有《感旧》三首,为梁启超誉为“沉郁哀艳,盖浏阳集中所罕见者”16;另有《留别湘中同志八篇》,亦被梁启超评为“沉雄俊远,诚在《莽苍苍斋》之上。

但篇中语语有寄托,而其词瑰玮连犿,断非寻常所能索解”17。

谭嗣同其余之新学诗“颇喜扯新名词以自表异”18,“新理想”、“新意境”并不明显。

他的山水佳作仍见于三十岁以前之《莽苍苍斋诗》二卷等所收录者。

诚如梁启超所言:“复生三十以后之诗,未必能胜三十以前之诗也。

”19二谭嗣同《三十自纪》称“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

十五学诗,二十学文”20,可见其天才卓异,很早就能诗擅文。

其诗于生前收在《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远遗堂集外文》初编、《石菊影庐笔识》等上亦有收录。

最早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金陵刊行的《莽苍苍斋诗》只有百余首。

其后1917年上海文明书局《谭浏阳全集》,1954年北京三联书店《谭嗣同全集》,1981年中华书局《谭嗣同全集》等不同版本,收诗皆有所增加。

李一飞编注、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谭嗣同诗全编》称收诗220首(一首为词)、句25联,是目前收诗最多的本子,可惜有误收。

其中山水诗约占三分之一。

谭嗣同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由于时代精神与个性思想的原因,采用的是类似龚自珍于山水中寄寓情志的范式,单纯模山范水之作较少。

谭嗣同自少年时起即具有不甘平庸的远大志向,内心郁勃着一股冲决现实“罗网”的激情。

这是其环境与性格所造成的“主体意识”。

这种意识需要表现、宣泄。

故谭嗣同不仅在抒怀言志诗中直摅胸臆,如“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角声》,《谭嗣同诗全编》第11页,以下简称《全编》)、“少有驰驱志,愁看髀肉生”(《马上作》,《全编》第14页);而且在山水诗中亦时时寓情于景,借天地自然之物,形象地表现其壮志襟抱,显示其内心激情豪气。

谭少年即怀壮志,这在光绪四年(1878)十四岁所作的《潼关》诗中即见端倪: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全编》第1页)据谭《三十自纪》称:光绪“四年春,赴甘肃”,“陆径洛阳入函谷关、潼关至陕西,秋至兰州”21。

诗以雄踞半山的潼关为视角,写出浩荡黄河不甘束缚,欲冲决堤岸之伟力,以及华山群峰高峻不平、直刺苍天之气势。

此等山水正是少年诗人胸中不满现实束缚,欲打破既有秩序之壮怀的表现。

尽管其时诗人志向的内涵还较模糊,但欲有所作为的向往则是相当明确的。

小小少年如此早熟,真是“奇男子”!而步入青年,谭思想成熟后所作山水诗,则表达了比较明确的襟抱。

此时七绝小诗已不能充分抒发诗人的激情,故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五岁赴兰州途中的《秦岭》、《陇山》等诗,就采用了七古歌行体,从而更为淋漓尽致地描摹山水,抒写情怀,也令人更为神旺。

如《秦岭》开篇即夸饰秦岭山水的奇险:秦山奔放竞东走,大气莽莽青嵯峨。

至此一束截然止,狂澜欲倒回其波。

百二奇险一岭扼,如马注坂勒于坡。

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全编》第37页)秦岭雄峻,峰峦迭宕,如骏马驰骤,狂澜欲倒,极尽群山动态之美,从而显示出“大气”磅礴,把势蓄足,其要旨在于寄寓、映衬诗人的壮志豪情。

故于诗中间由秦岭韩愈祠引发对韩愈文统与道统的评说之后,篇末借景抒怀,更见气魄恢宏:便欲从军弃文事,请缨转战肠堪拖。

誓向沙场为鬼雄,庶展怀抱无蹉跎。

生平渴慕矍铄翁,马革一语心渐摩。

非曰发肤有弗爱,涓埃求补邦之讹。

班超素恶文墨吏,良以无益徒烦苛。

谨再拜公与公别,束卷不复事吟哦。

短衣长剑入秦去,乱峰汹涌森如戈。

(《全编》第41页)显然诗人此时志向已甚明确,即不再效法韩愈之为“文墨吏”,而是要如班超投笔从戎,以血肉之躯战死沙场,誓为鬼雄,以武力抵御外强侵略。

因此尾句之“乱峰”亦被诗人目为戈矛,烘托出尚武从戎的气氛。

《陇山》则以如椽大笔,勾勒秦地“水则东入不极之沧溟,山则西出无边之沙漠。

错互乾坤萃两隅,气象纵横浩寥廓”之宏观山水态势与气象,以及“陇右之山崛然起,号召峰峦俱至此。

东南培楼小于拳,杂沓西行万余里,渐行渐巨化为一,恍若朝宗汇群水”之陇山的突出地位,貌似纯山水的描绘中,实际上寄托的是诗人“何当直上昆仑颠,旷观天下名山万叠来苍茫”之卓尔不群的自我形象与主宰天下的胸襟。

(上引均见《全编》第41页)恰如梁启超所评:“此何等自负语!”“先时之人物,其气魄固当尔尔”22。

谭嗣同自幼“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23,成年后这种“操心”“虑患”则转为对国家命运操心的忧患意识。

谭嗣同深深担忧着国家命运:“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其三,《全编》第101页)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反映在政治抒情诗中,亦蕴含于山水诗中,因为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作于光绪十五年(1889)谭嗣同赴兰州途中的七律《崆峒》,就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全编》第46页)崆峒山属六盘山区域,远隔尘世,桃花满谷,宛若世外桃源。

但诗人却心不在“武陵源”,不愿逃避现实。

他关注的是斗星无光、剑气昏暗!实际是担忧时局黑暗,杀机四伏,与其直言“但忧悬磬室,兵气寓无形”(《武昌夜泊二篇》其二,《全编》第68页)并无二致,只是忧患意识具象化了而已。

同年作于自兰州赴北京途中的《出潼关渡河》,于描写了潼关关险途危、“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的壮美形势之后,亦产生祖国“好山川”面临帝国主义侵扰的忧虑,从而激发起尾联“为趁斜阳渡,高吟市楫歌”(《全编》第49页),即如祖逖一样“清中原”的昂扬斗志与历史责任感。

谭嗣同的“忧患”有时表现为悲愁,“无端歌哭悲长夜”(《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其四,《全编》第102页),即是其内心悲苦、郁闷的反映。

他曾说“我亦湘中旧词客”(《武关七绝》,《全编》第127页),以屈原自况,亦是悲苦心态的表现。

由于诗人的心情时觉悲凉,山川景物在诗人眼中也就显得十分凄凉冷寂,成为涂抹着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有我之境”。

如光绪十六年(1890)赴湖北所作的《残嶰》、《览武汉形势》、《武昌夜泊二篇》等即是此类山水诗。

《残嶰》云:篱落寒深霜满洲,南国风味忆曾留。

雁声凄断吴天雨,菊影描成水国秋。

无复文章横一世,空馀灯火在孤舟。

鱼龙此日同萧瑟,江上芦花又白头。

(《全编》第72页)诗写六朝古都金陵深秋之景。

标题“残嶰”,乃残山剩水也,寓有深意,并为诗定下凄凉的基调。

深秋的长江之景萧瑟凄冷,毫无生气,极其压抑,乃是诗人悲苦感情的外现。

其悲凉一在“鱼龙此日同萧瑟”,自叹壮志难酬,二在昔日繁华地已是残山剩水,可见国运危亡,皆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酸楚无奈。

无论是豪壮还是悲凉,其根本都是诗人救亡图强的爱国之情,借不同形态的山水以抒发之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