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第1课(2)为正义而高歌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九年级政治为正义高歌(导学案)

为正义高歌(导学案)九年级政治主备人:李云审核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区分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教学、交流讨论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重点: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学习难点:自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学具准备:多媒体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凡是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__________就组成了正义制度。
(理解:制度的正义性就在于它的_____性,即为_______________的利益制定的。
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_______的社会公平。
3、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_____和_____。
非正义行为_____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必然遭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是_____的非正义行为。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走进生活借我一双慧眼1、小明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2、个别同学在考试中作弊;3、在公交车上,小偷的手伸向一个乘客的钱包,旁边有人高喊“抓小偷”;4、一个社会青年乘车逃票;5、假烟、假酒、假奶粉充斥市场;6、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判死刑。
思考:哪些属于正义行为?哪些属于非正义行为?划分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的标准是什么?合作探究二:请你帮助下面展示的是中学生小义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请你分析,指出他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他想办法。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九年级政治全册 1.2 为正义高歌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1.2 为正义高歌【学习目标】1.自觉遵守正义制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增强维护社会正义的能力。
3.知道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知道如何维护正义行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学习难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自主学习】1.凡是有利于,有利于,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
因此,正义要求,没有人可以例外。
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
3.正义行为,应该得到;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或。
4.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要为人正直;(2)要有;(3),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4)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
(5)鄙视非正义行为,劝说和制止非正义行为的发生,并勇敢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合作探究】材料:黄权进入管教所前是普宁市一小学六年级学生。
去年的一天,只有15岁的黄权与同乡陈某一起,到流沙镇一家保龄球馆玩。
在玩球时,同乡陈某被临近球道的一玩球青年撞了一下,双方发生争执。
陈某憋了一肚子气,随即叫来五六个人,将对方带出球馆,又打又踢,还抢走其身上的MP3.黄权想替同乡出气,参与了殴打,后因抢劫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阅读上述案例,讨论以下问题:(1)黄权的行为是正义行为吗?为什么?(2)我们应如何理解《好汉歌》里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3)如果你是黄权,当时你会怎样维护正义?【当堂达标】1.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下列制度中,不属于正义制度的是()A.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D.平均分配制度两名“90后”少年因替朋友“出气”抢劫瘫痪毒贩,抢走300余元现金及约2克冰毒而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1.2 为正义高歌导学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1.2 为正义高歌导学案鲁教版一、【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检测,初步知道公平需要正义,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2、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难点:正义的含义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要求:读一读:阅读课本内容,解决以下问题,并标出答案。
1.什么是正义、非正义行为?(区分衡量的标准)。
2.什么是正义制度?正义制度要求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想一想: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
议一议:组内交流存在的疑惑。
(二)互助探究请您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三)快乐背诵【分层训练】(一)基础题(单项选择)1、下列说法中,关于正义的描述错误的是()A.社会进程中,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都是正义的行为B.社会进程中,凡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C.社会进程中,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D.社会进程中,凡是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2.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下列制度中,不属于正义制度的是()A.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D.平均分配制度3.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是()A遵守纪律 B抵制歪风邪气C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D见义勇为、拔刀相助(二)提高题(多项选择)1.下列行为或言辞中,没有体现正义感的有()A拔刀相助、哥们义气 B为人正直、爱憎分明C无私无畏、光明磊落 D得过且过、趋炎附势2. 这是一对身有残疾的拾荒父子,他们一家5口人蜷缩在城市边缘一间破破烂烂、低矮漏雨的房子里,每日靠捡破烂维持惨淡生计,日常生活常靠政府和好心人救济。
九年级政治全册 1.2 为正义高歌教案 鲁教版

第1单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第1课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1.2为正义高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坚持正义为荣,以实行非正义行为为耻;(2)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平、正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能力目标:(1)通过正义非正义行为的含义的认识掌握区分正义非正义行为的标准;(2)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知识目标:(1)了解社会正义的重要性;(2)明确正义非正义行为的含义;正义制度的含义;正义制度正义性的体现;(3)明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正确态度。
(4)掌握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要求、措施。
重难点:重点:①正义非正义行为的含义标准;②正义制度的含义、正义性的体现;③如何做个有正义感的人?难点:①正义制度正义性的体现以及正义制度对社会公平的作用;②认识做个有正义感的人的要求措施之间的关系地位;教学过程:(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首先,要认识我们为什么要维护社会正义这个问题,理解正义的重要性作用。
在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还有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可以利用书本的图片和材料引出讨论,引导到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的认识上来。
其次,认识什么是正义、非正义行为的问题,把握区分衡量的标准。
第三、正义的要求、正义的规则如何体现和确定呢?人们按照什么来做才是正义的呢?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正义制度的知识。
在此要讲清以下几个知识点:(1)什么是正义制度?有哪些具体的正义制度?这里可以让同学们看P9下面的几幅图片来说说。
比如:大到道德、各种各样的法律,小到劳动纪律、行业规定、学生守则、课堂纪律等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
(让学生列举、交流感受)(2)那么怎样的制度才是正义的呢?可以让学生讨论,以班级公约的制定为例如何才是对没一位同学都是公平的。
而且通过这个讨论也就引出了正义制度对维护公平的意义所在。
第一课第2课时《为正义高歌》教案(鲁教版初三)

第一课第2课时《为正义高歌》教案(鲁教版初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清生活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后果;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课前预习]正义行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做人的差不多要求是什么?实施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分不有什么结果?如何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5. 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应如何样做?[知识点讲述]1. 正义行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答: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进展、有利于爱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差不多上正义行为、反之,确实是非正义行为。
2. 做人的差不多要求是什么?答: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情况,是做人的差不多要求。
3. 实施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分不有什么结果?答: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颂扬和支持。
非正义行为必定遭到道德声讨和法律制裁。
4. 如何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答:①要为人正直;②尊重和遵守制度、规那么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行;③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④不损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差不多权益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
有意损害他人躯体乃至生命是最严峻的非正义行为;⑤在日常生活中,有正义感的人应当鄙视不正当的手段多的利益的行为和躲避规那么约束的行为。
5. 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应如何样做?答: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的劝讲和禁止,必要时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突出重难点练习]某中学初中生林林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
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林林身上的钞票收走,并要求他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外指定的地点交30元钞票。
林林又怕又动气,找同学商量。
同学甲:〝我们一起去凑钞票给他们,免得找苦恼〞。
同学乙:〝找几个好朋友去教训他们一下。
〞同学丙:〝我们应该依法爱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几位同学讲法对吗?请分不讲明理由。
参考答案:〔1〕同学甲和同学乙讲法错误。
初中思想品德《为正义高歌》导学案

《为正义高歌》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知识目标:知道公平需要正义,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正义之歌——感悟篇我思我在:你佩服木拉提•西日甫江的行为吗?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慧眼识别:哪些事正义行为?哪些是非正义行为?并说明理由。
区分标准:区分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正义之歌——赞扬篇怎样对待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合作探究:维护正义假如没有法律、制度,社会生活将会怎样?正义之歌——实践篇阅读吕毅事例想一想吕毅为什么投何雯的票?议一议你有相似经历吗?你会怎样做?看看别人怎么做在一次国际乒乓球比赛中,中国运动员邓亚萍和韩国运动员争夺冠军。
决赛的关键时刻,韩国运动员打了一个擦边球,裁判和韩国运动员都没有发觉,邓亚萍却毫不犹豫地举手示意,给对方加了一分。
就这一分,导致了邓亚萍的失败,为此中国队丢失了一块金牌。
金牌重要还是遵守规则重要?邓亚萍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小强为人豪爽,爱抱打不平。
一次,他的同班同学小王受到外班同学的欺负,他马上领着几个人找到那位同学“理论”,并把那位同学痛打一顿,为小王“报了仇”。
为此,小强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
小强等人的行为错在哪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义气算不算正义行为?讨论:有正义感的人如何对待以不正当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点石成金:课堂检测:1、制度的正义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义行为应该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九年级政治教案)为正义高歌的导学案

为正义高歌的导学案九年级政治教案目标点击: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遵守正义制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增强维护社会正义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知道如何维护正义行为。
解读重、难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时的难点。
我们提高分辨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法推荐1、利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列举出身边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事例,通过对照二者之间的判断标准和小组合作,深化这一认识。
2、通过自主探究、情景体验和榜样学习,了解和掌握成为一个有正义感人的要求和途径。
学前准备1、列举身边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现象。
2、搜集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的正义人物的事迹。
学习流程(一)、教师导入:(2分钟)诗朗诵(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一位德国新教牧师的短诗)引入思考:①当他们奔我而来时,为什么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②我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那怎么办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自主构建:(10分钟)1、我发现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并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2、知识结构整理:(三)展示交流1、阶段小结: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主学习的任务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
对组内共疑的问题在班内寻求答案。
(1—2分钟)2、活学活用:试填写下列表格:(完成后把你的观点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分享,完善自己的方案。
5分钟)范围常见的正义行为常见的非正义行为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代表人物个人态度3、我来作主:在我们班推选出两名具有较强正义感的同学,并说明理由。
(3分钟)推选人姓名: 我的推选理由:1、2、在本小组得票最多的同学是:在本班得票最多的同学是:&n。
九年级政治 第一课第二节为正义高歌学案 鲁教版

1 / 3第1课 2. 为正义高歌NO.2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遵守正义制度,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增强维护社会正义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正义行为的判断标准,知道如何维护正义行为。
解读重、难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时的难点。
我们提高分辨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目的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完善知识【课前预习】1、我发现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并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2、知识结构整理:【合作交流-课内探究】课本剧:《不一样的小强》生阅读教材13页,思考、感悟:(1)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错了吗?(2)小强的行为错在哪里?为什么?(3)假如你是小强或者恰巧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样妥善处理这件事?请任选一个角色,把你们组的设想表演出来。
小结:怎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①要为人正直②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③要坚持正义标准④不侵犯他人的利益⑤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另,还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X》;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向身边榜样学习;要求身边人进行监督。
【归纳小结】课外拓展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向周围正义感不强的同学进一言。
【反思改进】师生迁移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制度的正义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的规则、程序是为所有社会成员利益制定的D.一部分人受到正义制度的约束2、正义最起码的要求:()A.遵守纪律B.抵制歪风邪气C.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D.见义勇为,拔刀相助3、200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下对公平正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追求公平、维护正义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C.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得到应得的利益,而不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D.没有公平、正义,人际关系不会和谐,社会也将失去文明的动力4、2008年4月28日凌晨,由开往某某的T195次旅客列车行至某某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轨,与某某至某某的5034次列车相撞,造成71人死亡,416 人受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2)为正义而高歌
课型新授授间
执笔人审稿人总第 2
学习内容学习随
记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
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
非能力。
3、知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
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重点难点】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学生准备】搜集古今中外坚持正义的事例,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
常遇到的正义与非正义现象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学习过程】
时政交流: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请同学们阅读P9-11,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正义行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3、阅读P10的材料,并列举常见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填写在表格中。
4、实施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分别有什么结果?
(二)阅读P12-P14,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5、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二、合作学习:(各抒己见,合作才会共赢)
1、小组同学谈自学收获,解决自学疑难。
2、师生交流,点拨释疑。
三、知识整合系统总结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
四、夯实基础,及时反馈
多选题:
1、制度的正义性在于()
A、制定制度的人总是正义者
B、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制度
C、制度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制度的规则和程序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指定的
2、郝秀梅,面临10万元巨款不动心,奖励800元,临危不乱协助警方抓嫌犯,奖励500元,并授予见义勇为奖。
从获奖模范身上我们可以看出()A、正义要求我们同非正义作斗争
B、按照正义标准做人做事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体现
C、有正义感的人只追求荣誉
D、正义的人能做到爱憎分明
五、案例分析能力提升:
嘉祥青年韩磊随父母在沈阳打工。
一日,他和两个朋友到附近湖边洗澡,见一人在水中呼救,就奋力将呼救者托上岸边,溺水者获救。
当两个朋友准备将韩磊拉上岸时,韩磊已经不见了,被救者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韩磊的父母要求民政部门追认韩磊为烈士,但嘉祥民政部门告知韩磊父母,被追认为烈士要求被救者证明。
于是,韩磊的父母开始了寻找被救者的行动,沈阳市的各个电台、电视台、报纸都纷纷报道了此事,但结果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1、结合材料指出文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并运用思想品德
知识说明判断的标准。
2、假如你是被救者,你会怎样做?(设想3种情景)
3、谈谈上述材料对青少年的启示。
六、学后记
(把学习本课之后的反思、疑问写下来,便于以后的复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