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病原是类菌原体。 • 1972年戴维斯(Davis,RE.)发现了螺原体。
(4)线虫 • 1743年,英国T.Needham首次报道小麦粒线虫。 • 1907年,美国人库柏(Cobb,N.A.)在美国建立第一个线虫研究
机构,在线虫形态、分类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称为植物线 虫学的奠基人。 (5)环境 1953年,麦克麦特里(McMurtrey,J.E.Jr.)著有《环 境,非侵染性损害》一书,是最早系统探讨生理病害的专家。
(一)植物病害的早期记载
自从人类有目的地栽种以来,人们就注意到植物病害, 但由于科技水平有限,受神学观念影响,长期以来,人们 对病害的研究仅局限于对病害的认识和现象的观察记载, 无病原物的描述记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带有迷信色彩。
例如,国外,早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在当时的巴比 伦帝国就有植物病害的记载 。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至 500年间也有植物病害记载。国内,在公元前500年前后 的《诗经》中已有植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 中把小麦黑粉病说成是“鬼麦”。
1.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陆家云主编.《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方中达主编.《植病研究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Agrios, G.N.《Plant Pathology》Academic Press,1997(第四版) 5.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中国农业出
由一种小分子RNA类病毒引起。
(3)原核生物 • 1877年,伯利尔首先描述了梨火疫病。 • 史密斯(Erwin F.Smith)证实了病原细菌的侵染性,成为植物病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04英文名称:General PhytopathologyⅡ一、课程说明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植物保护专业必修3.课程的目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细菌、病毒等病原物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正确理解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因素和流行性病害预测的依据和方法;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措施。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细菌、病毒等的鉴定程式,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掌握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方法,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显微计测、显微描绘与显微摄影技术;初步明确对疑难病害诊断研究的原理与工作步骤。
4.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学时为445.建议先修课程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园艺学等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1)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许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3)普通真菌学.邢来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Plant Pathology (5 ed).Agrios, G. N..Academic Press.2005年7.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可能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课堂授课8.考核及成绩评定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评定:(1)考试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拉丁文、识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2)实验成绩占30%,根据实验完成情况评分在掌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广泛阅读中英文参考书籍,经常深入田间进行实际观察。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病害形态植物病害形态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感染后,所表现出的外部症状。
不同病害形态的出现,对于病理学家和农民来说,是判断该病的种类以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1. 感染部位植物病害的感染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根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根腐病、根瘤病等;茎部感染主要表现为腐烂、溃疡、瘤状物等;叶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斑点、枯黄、溃疡等;花和果实的感染则表现为腐烂、凋萎、褪色等。
2. 外部症状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可以分为萎蔫、坏死、脱叶、畸形和颜色变化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蔫是由于水分供应受限或导管系统受阻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坏死则是植物组织的死亡,通常表现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脱叶是植物叶片的掉落,通常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畸形是植物组织发育异常,如畸形根、畸形叶等;颜色变化则是植物组织颜色发生异常改变,如叶片黄化、病斑发黑等。
二、发病机制植物的发病机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侵染后,植物体内和外部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 直接侵染直接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植物表面伤口或开放器官,直接进入植物组织并引起感染。
这种侵染方式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细菌会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的叶片或茎部,引起病斑形成;真菌则会通过孢子进入植物的叶片或果实,引起霉病或黑斑病;寄生虫则会通过针吸口侵入植物,引起萎蔫或组织变色。
2. 感染侵染感染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气孔、细胞间隙等开放的位置进入植物组织。
感染侵染主要由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真菌孢子会利用植物的气孔进入叶片内部,造成霉菌病;病毒则通过昆虫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带入植物组织。
3. 内生侵染内生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际环境或根系直接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根部或茎部的感染。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的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问答法: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植物病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病害的危害。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
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进行病原物的观察和识别实验。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使学生掌握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案例。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病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使学生了解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技术。
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实验法:进行病害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诊断和监测的案例。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掌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 作关系
– 弗洛尔(Flor,H.H., 1946)在研究亚麻锈病时 发现,寄主中每存在一个抗性基因,在病原 菌中就会有一个非毒性的基因存在,即在寄 主和病原物中均存在着相对应的抗性基因和 致病基因。即著名的“基因对基因(Gene for Gene)学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关于病因认识 经历了神道论—病害自生论—环境病因论—微生物
病原学说—多因论 神道论
– 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小麦黑粉病,记为“鬼麦”。外国 人则把锈病看作“锈神作崇所致”。中国有些地方仍可见 “麦娘娘苗”。
自生论
– 认为病害是自然发生的“自生论”。
– 1971年,迪内(Diener,T.O.)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时,提纯并发现了一种 小分子的核酸(RNA),无蛋白质外壳,称作“类病毒”(Viroid)。
– 库柏(Cobb,N.A.)则是第一个对线虫病害和病原线虫的形态、分类作出卓越贡 献的线虫学家。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狄巴利研究发现核盘菌引起蔬菜软腐病的原因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 素杀死了植物的细胞。
– 田中(1933年)第一次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 20世纪30年代,亚布塔(Yabuta,1939) 证实了赤霉素是引起稻苗徒长
的一种生长调节剂。 – 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菌体内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普通植物病理学

Physoderma
玉米节壶菌P.maydis
玉米褐斑病
县薹油壶菌
Olpidiumbrassicae
病毒介体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毛霉目
根霉属
Rhizopus
匍枝根霉(黑根霉)
R.stolonifer
甘薯软腐病
毛霉属
Mucor
大毛霉
M.mucedu
果实、蔬菜、蘑 菇腐烂
犁头霉属
Absidia
休眠抱子
有性繁殖体
休眠抱子
卵抱子
游动抱子(一至多个)
主要目
根肿菌目
腐霉目、霜霉目、白锈目
壶菌目
代表菌
芸薹根肿菌
致病疫霉
玉米节壶菌
代表病
十字花科根肿病
马铃薯晚疫病
玉米褐斑病
接合菌门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所属界
真菌界
真菌界
真菌界
营养体
单倍体(多为无隔菌 丝体,少为不发达)
单倍体(多有隔菌丝体[疏 丝.拟薄壁],少为单细胞)
甜菜蛇眼病
拟茎点霉属
Phomopsis
茄褐纹茎点霉
茄褐纹病
色二抱属Dipladia
棉花色二抱
棉铃黑果病
壳针抱属Septoria
颖枯壳针抱
小麦颖枯病
分生抱子着生于分生抱子盘内
盘二抱属
Marssonina
苹果盘二抱
苹果褐斑病
拟盘多毛抱属
Pestalootiopsis
枯斑拟盘多毛抱
枇杷灰斑病
担子菌门
目
属
代表菌
瓜果腐烂病 植物猝倒
霜疫霉属
Peronophythora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