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创作中对存在主义继承与超越论文

合集下载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摘要:大江健三郎通晓西方文艺创作的思想,通过对其创作的诸多作品的解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大江小说叙事上的想象力、互文性,与此同时,“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和“森林意识”更是大江健三郎诸多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共通的关键词。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小说;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森林意识大江健三郎生于日本爱媛县,属于战后受教育的一代青年。

20岁考入东京大学,在校期间热衷阅读萨特、加缪等人的作品,深受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影响。

23岁以表现现代青年的虚无和不安的短篇小说《死者的奢华》而受到关注。

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饲育》以鲜活细腻的文笔,对战争造成的人性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获得芥川奖。

同年发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莫定了“新文学旗手”的地位。

30岁发表的长篇小说《个人体验》,被平野谦等人评价为“十年之文学达成”。

此外,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广岛札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同时代的游戏》、《新人啊,醒来吧》以及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川端康成之后又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通晓西方文艺创作的思想,通过对其创作的诸多作品的解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大江小说叙事上的想象力、互文性,与此同时,“存在主义意识”、“边缘意识”和“森林意识”更是大江先生诸多作品中不容忽视的共通的关键词。

一、存在主义意识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我’。

人与人之间关系从本质看只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不能是息息相通的。

‘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孤独、失望、厌恶和被遗弃的感觉。

”大江自小就认真研读过萨特的小说,大学时代,他就更加关注法国文学。

他曾回忆道:“我在大学里阅读萨特的作品就是要为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服务。

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存在主义的接受与超越——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邓轶芳
【期刊名称】《天中学刊》
【年(卷),期】2007(022)004
【摘要】大江健三郎深受萨特、加缪存在主义的影响,其创作的两个突出主题是核威胁和残疾儿问题.他的《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反英雄"人物的无力感和逃避意识,其中的责任代替逃避、"希望"代替"绝望"的光明结局,则表现了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前辈大师们的超越.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邓轶芳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
【相关文献】
1.论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以《个人的体验》为例 [J], 许巧敏
2.自我与残疾儿的双重救赎——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解读 [J], 霍锋利
3.从《死者的奢华》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 [J], 兰立亮
4.超越心灵地狱——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和《空中怪物》解读 [J], 霍士富
5.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解读大江健三郎的《突然变成的哑巴》的文学意义[J], 刘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

浅谈《个人的体验》中的存在主义作者:孙静崔晗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摘要: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

纵观其作品,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者们的研究也深入到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存在主义”这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始终不曾改变。

《个人的体验》这部代表作,在人物、语言、故事情节三个方面对前期的存在主义有一定继承的同时,还有所超越。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存在主义;延伸1.作家及存在主义大江健三郎被称为战后文学的旗手。

1935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獭村,是日本知名的小说家。

1954年4月考入东京大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还是奖学金获得者。

受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对萨特和加缪的作品深感兴趣。

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刊》发表了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同时也获得了“五月祭奖”。

同年,《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

至此,大江健三郎以学生作家的身份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1963年长子大江光出生,其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织外溢,数回手术只能挽回生命,并且留下不可痊愈的后遗症。

大江光的出生对大江健三郎影响甚巨,其发表的《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静静的生活》、以及《为什么孩子要上学》等作品都与大江光息息相关。

因为长子的残疾引起大江健三郎对核战争的思考,并去了原子弹战争后的广岛做社会调查,发表了确立其大文学家地位的《广岛札记》。

无论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其创作从人道主义出发,考虑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核武器的威胁、以及大多数残疾人的生存问题。

其作品大多通过人物自身的救赎,体现了作家本身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存在主义,简称为存在主义。

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特和阿贝尔·加缪和德。

存在主义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希望存在的理由]存在的理由当今很多文学作品最大的症候是希望资源的稀缺。

经过荒诞派、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的一路把玩,作家作品所要表达的信念已所剩无几。

大江健三郎深刻意识到这一现代文学危机的本质,半个世纪以来,他沿着“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命题,不断寻找新的突围。

他的长篇小说《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在作品的境界上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它解除了大江早年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的苦恼,以回溯生命源头的方式,实现了“无根”处境下的现代人与信念之间的和解。

在此之前,大江的作品从未以如此明晰的态度和饱满的气势,申诉过希望存在的坚实理由。

理由之一――超越真相。

人生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寻求着真相,这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不应止于真相,写作也是如此。

我们的很多当代小说在揭示真相方面,达到了手术刀一样的精微效果,人们看到了血淋淋的存在,体验到人生无处不在的深长痛苦。

可是它没有力量让人们恢复信心,并指出向希望攀升的路径。

这种小说的局限在于,它止于真相,止于对人性“恶”的无穷无尽的想像,人们无法从中获得喘息和人生的抚慰。

大江的早期代表作《饲育》就是一部存在主义作品。

小说的结尾,少年看到了人生痛苦的真相,精神滑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一层层的真相背后是连连的绝望,而信念则相反,它带给人的是永恒的希望和温暖。

美国作家辛格的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就塑造了一个信念执行者的形象。

主人公在受到愚弄后,不是迫切地寻找真相,而是到拉比面前寻求帮助,拉比告诉他:“做一生傻瓜也比作恶一时强。

因为使他的邻人受到羞辱的人,自己要失去天堂”。

作家北村这样评价吉姆佩尔:“他认为信仰与准则比事实更真实”。

这个更大的真实,把那些琐碎的事实踩在脚下,它之所以从容安详,是因为它融合了一份信念的观照。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以人物的执著和信念,实现了对真相的超越。

同是反映被占领区人民的苦难,如果是一般作品,肯定要将笔触落在对真相的揭示上,高下之别只看谁能把这个谜底隐藏得更巧妙。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存在主义的嬗变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存在主义的嬗变
的狗 的耳朵猛力一击 ,狗被打得跳起来 ,一头撞在木板围子 上 ,哀 叫几声 ,口吐鲜血 ,痛苦地爬行…… 。 ” ” 。
在 《 死者 的奢华》 中,他 继续 不 遗余 力地 把 这种 恶心 的感觉传达给读者 :“ 泡在浓 褐色液体 中的死 者们 ,胳膊 浸
肘 纠缠着 ,脑袋 顶撞 着 ,满满 地挤 了一水 池。有 的浮 在表
对西方存在主义的生搬 硬套 ,从 而得 出大江作 品 中的存在 主义是 东方的、 日本 的、政 治的,个人 的杂糅体现 。
关 键 词 :存 在 主 义 ;性政 治 ;个人 体 验 中 图 分 类 号 :I0 . 164 文 献标 识码 :A
众所周 知 ,19 9 4年诺 贝尔 文学 奖 获得 者 大江 健 三 郎, 早年师从渡边一夫研究法 国文学 ,对 以萨特 、加缪 为代表的
1 存在主义初探
在最初 两部 引起 文坛 广 泛关 注 的作 品 《 奇妙 的工作 》
和 《 死者 的奢华》 中,我 们可 以清 晰地辨认 出萨 特 的 《 恶 心》 对大江健三 郎的影响 。
杀狗 ,我感到热气腾腾的狗血的腥臭和屠夫身上浮动着的一 种特殊感 情 。 _ 3 “ 踉跄 一下 ,继 续 向前 ,朝着 扑过 来 ”2 他 j
文 章 编 号 :17 — 64 (0 9 1 0 3 - 3 6 1 4存 在 主 义 的嬗 变
田 琳
( 南京 工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基础 课部 ,江 苏 南京
20 4 ) 10 6
要 :通过 不同时期 的大江健 三郎作 品解读 ,浅析其 文学创作过程 中存在主 义的呈现是有 变化 与递进 的,而 不是
是分文报酬未得 ,还要 连夜 加班 ,把搬错地方 的尸体重新都

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对存在主义的阐释

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对存在主义的阐释
义 的阐释

( 华 中师范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要 :战后初 期,日本 当代 著名作家大江健 三郎对流传 到 日本 的存在 主义进行取舍 , 创作 出一系列具
有 民族化特 色的存在主义作 品,体现 了他对存 在 主义 的文学 自觉。这 种 自觉表现 出大 江健 三 郎在吸 收存在
1 9 5 4年 考入 东 京大学 文科 乙类 , 在 恩 师渡 边一 夫 的 教导 下 ,深受 存 在 主义 哲 学 和文 学 思 想 的熏 陶 。大
现 实 ,只是 作 者 的 随 意 发 挥 。但 仔 细 品 读 便 会 发 现, 作 者正 是借 这个 故 事 来 批判 现 实 中的 荒谬 。以 “ 我” 窒 息无 味 的工作 环境 隐喻 压抑 的社 会环 境 ,以 实 验用 狗 的 “ 无用 ” 隐喻“ 我 们 日本 大 学 生 ” 这 个 群
2 0 1 3年 1 0月 第3 2卷 第 l O期
洛 阳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0e t .. 201 3
V o 1 . 3 2 N o . 1 0
向。

将 以大 江健 三 郎部分 早期 作 品 为例 ,分析 其 对存 在
主 义 的阐释 。
二 、大 江 健 三 郎 早 期 作 品 对 存 在 主 义 的
阐释
( 一) 自由的 阐释 与反 思
《 奇妙 的工作 》 是大 江健 三 郎 的处女 作 ,讲述 的

战后初期存在 主义在 日本 的传 播
主 义 时 的某 些偏 向 , 对 当代 日本 文 坛 产 生 了 巨大 影 响 。 关 键 词 :存 在 主 义 ;大 江 健 三 郎 ;文 学 自觉 中 图 分 类 号 :I 3 1 3 . 4

从《个人的体验》分析大江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从《个人的体验》分析大江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075黄馨靓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归纳了大江创作的总体特征:“人生的荒谬、无可逃脱的责任、人的尊严这些大江从萨特获得的哲学要素贯穿作品的始终。

”①毫不夸张地说,要想真正理解大江,就必须先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从学生时代开始,大江就大量阅读了萨特、加缪等人的存在主义文学和理论书籍,此时的大江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模仿萨特作品的痕迹。

总体来说,大江这一时期的作品文笔较为稚嫩,对存在主义的理解有生搬硬套之嫌。

步入社会以后,大江的创作开始有了新的转向,他通过性来探讨人的存在问题,试图为我们揭示战后日本文化的本质特征。

日本战后是一个特殊时期,是很多日本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大江健三郎也不例外。

当时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个体的存在却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如核武器对人的威慑、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也要发生转变,从仅仅关注战争和战后生活转向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关心。

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大江热衷在作品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核威胁之下,人的孤独与选择难题,以及人与人的隔阂与扭曲关系,以存在主义思想为探索问题的手段,并且使存在主义思想成为探索的最终目的。

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以窥见,大江在积极消化萨特存在主义后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理解,即日式的暧昧的态度。

《性的人》就是大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这部作品发表不久后,大江创作走到了一个平台期。

正当他思索接下来的创作方向时,发生了两件对他有重大影响的事,这两件事也直接影响了大江之后的创作。

一是他的儿子患有先天性疾病,这让大江体会到了人生突如其来的不幸与选择的困境;另一件事是“广岛之行”,这次旅行让大江看到经历了巨大灾难的普通人民仍然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生活的不幸,“清楚地显示着作为日本人的威严”②。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从人道主义看大江健三郎的《饲育》
想) 目标 的超 越性 。 萨特 作为 给大 江带 来深 刻影 响 的作 家 ,
工作》 , 之 后 又发 表 了《 死 者 的 奢 华》 、 《 饲育》 等作品 , 从 此 正 式 登上 文坛 。《 饲 育》 于1 9 5 8 年 发 表于 《 文 学界 》 , 并 于 当
年 获得 第3 9 届 日本纯 文学 最 高奖 芥川 文 学奖 , 是 大江 典型
日本 当代 作 家 大 江健 三 郎 是继 川 端 康 成之 后 日本 第
二 位获 得诺 贝尔 文学 奖 的作家 ,是 日本 战后文 学 的旗手 。 1 9 5 7 年, 他 以东 京 大学 学 生 的 身份 发 表 了处 女 作 《 奇妙 的
法者 , 必须 自己做 出决 定 的 主体 性 , 另一 方 面 是 人要 始 终 在 自身 之外 寻求 一 个解 放 ( 自己 ) 的 或者 体现 某 种特殊 ( 理
着重 描 写 了 以“ 我” 为 首 的 纯真 、 单纯 、 朴实 的孩 子们 从 对
黑人 兵 的恐惧 好奇 到接 受再 到喜 欢 的过程 。 但 是 战争 的现 实还 是给 孩子 们童 真的 理想 生 活 以沉痛 的打击 。 “ 我” 还 是
被黑 人兵 当做人 质要挟 村里 的大人 . 慌乱 的大 人们 最后 冒
橇游 戏 、 野狗 崽 , 这 一切 都属于 孩子 们 。我与那 个世 界 已经
无缘 了。” 主人公 “ 我” 的这一 内心 独 白解 开 了所 有读 者 的 疑 问。由最 初对黑 人兵 的恐惧 及好 奇到 放松戒 心再 到友好 交往 , 最 后 做 了黑 人兵 的人 质 。 经 历 了这 些 的 “ 我” 的内 心
人道 主义 一 直 是大 江 的 一个 重 要 的 文学 主 题 。他 在 1 9 9 4 年的诺 贝尔文学 奖授 奖演说 《 我 在 暧昧 的 日本》 中 曾这 样说 道 : “ 我是 渡边一 夫在人 生和 文学 方面 的弟子 。从 渡边 那里, 我 以两种形式接受 了决定性 的影响 。” 大 江所说 的渡 边一 夫是他 大学时 的恩师 , 是法 国文学研究 的专家 。这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江健三郎创作中对存在主义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本篇论文通过与萨特存在主义的比较,得出了大江健三郎后期的创作实现了对萨特存在主义的超越。

大江健三郎是个东方作家,这种超越正是来源于他心灵深处的东方传统文化积淀,由此,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与萨特存在主义不同的选择,创造出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存在主义”。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萨特;存在主义;继承;超越
大江健三郎是在50年代作为青年作家登上文坛的,当时日本由于战败的巨大打击,特别是广岛、长崎遭受的原子弹爆炸这一毁灭性的打击,使日本国民心里埋下了深重的阴影。

人们普遍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一种极端的惶惑和孤独中,人们急于找到一种宣泄孤独、走出惶惑的方法,这就为存在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大江大量地阅读了加缪、萨特、福克纳等人的著作,最后,他把目光停留在萨特的身上。

”①
60年代中期,萨特和波伏瓦访日,存在主义在日本的思想界和文化领域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日本学者评论:“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出现了这样一些作家,他们学习萨特的存在主义,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举其代表者,就是大江健三郎。

”②
一、对存在主义的继承
(一)荒诞与虚无
大江健三郎最初两部作品是《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1957),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萨特的《恶心》
的影响。

这两部作品,情节并不是很复杂,读起来却都会带给人一种异样的感受——恶心,这正是作者的目的。

尤其是在《死者的奢华》里,“这些死者和死后立即被火葬了的死者不同”,因为前者具有完全的“物”的紧密和独立感,后者因马上被火葬已不是完整无缺的“物”了,“他们在物和意识的暧昧的中间状态里缓慢地推移。

”这时的主人公联想到,“我们也是‘物’,而且是构造相当精巧的‘物’。

”整个作品里,面对着数不清的各种尸体,主人公产生了许多有关生与死、人与物、意识与肉体、战争与政治的思绪。

大江用“恶心”的感觉来引导我们去体会自己的存在,而两个主人公打工的最后结果几乎都是白干了,它的用意在于说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徒劳的。

通过这样一些描写,萨特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行为的徒劳性的思想,就具有了极大的具象性和直观性。

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世界的荒诞与存在的虚无。

(二)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论是萨特哲学的重要内容。

萨特认为人一方面是绝对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另一方面又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有完全的责任。

1964年,大江先后推出《空中怪物》和《个人的体验》。

大江说:“在我着手写现在的长篇小说之前,我被呼唤到把握自己的直接的进退两难的夹隙中,从而写了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和短篇小说《空中怪物》。

”③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面对的是同一种境遇
——残疾儿子的降生。

《个人的体验》的主人公鸟首先做了逃避现实的选择,放弃了照顾正在住院的妻子和婴儿的义务,提着一瓶酒去找大学时代的女友火见子喝酒去了。

并且和火见子约定:把婴儿送到私人医生那儿,借医生的手除掉婴儿,然后和妻子离婚,俩人一起去鸟梦想已久的非洲旅行。

可是,当鸟把婴儿送到私人医生那儿返回后,心病不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更加惶惑不安。

通过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鸟毅然改变了主意,将婴儿接了回来,不但救了婴儿,也挽救了家庭,挽救了自己。

鸟选择了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存在主义者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与此相反,在《空中的怪物》中,音乐家d为了免遭从天而降的灾难,和医生商量后轻率地做出了只给婴儿喂砂糖水,使其自然死亡的选择,即选择了一条与命运妥协、逃避现实的非存在主义者的生活方式,用一种与鸟完全相反的行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结果,他不仅毁灭了婴儿和家庭,也毁灭了自己。

可见,“作为一个自为存在的人,并不是说只要你活着就意味着你真正存在,而是要通过‘自由选择’与命运抗争,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存在。

相反,面对严酷的现实,一味逃避,永远不能超越他现在的所是,即使活着也不过是个活死人而已,并非真正的存在。

”④大江用这两部作品得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启示:“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责任的承担。


二、对存在主义的超越
(一)走出荒诞
萨特认为,“墙”是人的存在本质,人的存在和他可能成为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面“墙”,人们生活在“墙”中,如同地狱中的鬼魂一样,没有出路。

但是在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并没有让鸟和蜜三郎就此永远地沉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已不再是意志消沉、麻木不仁、强调个人绝对自由的形象。

鸟不断地与自己的利已主义抗争着,在自己丑陋的计划即将实施的那一刹那,他及时的觉醒了,奋力走出了自我欺骗的圈套,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同时,挡在他前面的那堵“墙”也就被推倒了,鸟由此走出了荒诞的生活;蜜三郎也以极大的忍耐力抵抗着对生活的厌恶情绪,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对友人、曾祖父的弟弟及鹰四的死进行复审,在思考、批判的同时,努力寻找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这种尝试使他隐约看见了“墙”外的光明。

两位主人公的这种努力,正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为他们推倒“墙壁”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积极选择
鸟在残疾婴儿出生之前,他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完全丧失了信心,有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而残疾孩子的出生更让他的这种情绪接近崩溃,生活的现实令鸟一直在逃避,这种不肯正视现实的方式带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困扰:岳父母的不理解,妻子的伤心绝望,生活的处处碰壁……这样的恶性循环,令鸟的生活陷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绝望之中。

但是,在鸟果断地送走了孩子,确实像个“自由的男人”
时,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菊比古的话唤醒了他,他领悟到,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在兜圈子逃”,过着一种无意义的“自我欺骗”的生活,由此,昔日的勇敢与自信在鸟的心中被唤起,鸟恢复了过去的英雄的“自我”:正视畸形婴儿,承担责任。

鸟救下了儿子,自己也因此获得了新生。

同样,蜜三郎的弟弟鹰四由于没有对弱智的妹妹承担责任,导致了妹妹的自杀身亡,这一现实一直折磨着鹰四的良知。

为了逃避现实,鹰四一直在英雄行为与自虐心理的缝隙中挣扎。

然而这种逃避不仅没有让他得到解脱,反而令他陷入了更深的自责中。

最终鹰四选择了返回峡谷村庄,与村民们一道,借助于现代暴动的方式,切身地体悟到了曾祖父的弟弟所代表的那种具有生命力的家族精神。

这一行动也令狭隘闭塞的峡谷村庄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常态,鹰四感到自己的生命力在恢复,找到了正视生活现实的勇气,临终前对蜜三郎说出了妹妹死亡的真相,并用红铅笔在墙壁上写了“我说出了真相”后自杀身亡。

正是他的这一抗争,令蜜三郎看到了生命的价值,进而也开始勇敢地正视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注释:
①胡志明.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
主义影响的消化[j].外国文学评论,2000(1):84-92.
②刘立善.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j].日本研究,1995(1):12-18.
③④霍士富.超越心灵的地狱——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
和《空中怪物》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1998,28(4):50-53.
【参考文献】
[1](日)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作品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2](法)萨特.萨特文集[m].施康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日)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m].王中忱,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4](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2007.
[5]胡志明.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j].外国文学评论,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