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简介(新版)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8月吴弘道出生于江苏宜兴,2010年12月吴冠中去世)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
他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著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学术素养,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吴冠中自幼即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1935年,他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画家林风眠,学习中国画技法。
不久后,吴冠中转而学习西洋绘画,并于194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
此后,他又前往巴黎深造,进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
在法国求学期间,吴冠中广泛接触西方艺术思潮,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启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吴冠中的艺术风格独特,既具东方传统的韵味,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现代感。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融入到丰富的背景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画面效果。
他的作品常以深奥的主题和丰富的细节展现多元的文化内涵,给观者带来深入思考和感受。
同时,吴冠中也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版画、素描等艺术形式,样样精通。
吴冠中在中国画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仿古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将之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对话和融合,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
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中国文联颁发的金羊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此外,吴冠中还曾应邀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展和联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吴冠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1950年,他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并先后担任过该校教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他在教学中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学子。
他还积极研究美学理论,撰写了许多有关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201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
他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也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习西洋画和中国画,是林风眠、潘天寿的高徒。
早年醉心于创作风景油画。
直到70年代,开始博彩中国画之长,探求如何使用我国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来革新中国画,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
文革结束后,吴冠中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
得到过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勋位,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他曾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作品展以及回顾展。
其油画代表作《小鸟天堂》曾于大英博物馆展出并成为馆藏珍品,《北国风光》更是以2700万元的高价拍出。
除此之外,吴冠中的油画的代表作还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他的中国画的代表作有《长城》、《春雪》等。
此外,吴冠中先生笔耕不辍,著有散文集《美丑缘》等等,可谓著作等身。
从吴冠中先生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位专注而淡泊的书画大家。
其实他还是一个耿介而较真儿的人。
曾经因为对旧作的不满,将几百幅画作全部毁掉!还曾屡出狂言,引发热议。
难怪陈丹青先生在回忆吴冠中时,崇敬追思之余,不忘加了一个注脚:说到底,他只是一名文艺青年罢了!吴冠中作品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等。
但今天要说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名叫吴冠中的画家,他虽然不向之前举例的那些耳熟能详,但也同样是我国近代以来的画作大家,下面就来谈谈吴冠中作品。
他最擅长的是风景油画,一生都在追求油画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美术绘画创作上,希望能够创新中国画,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北国风光》是他最出名的创作之一,曾经被李瑞环珍藏30年之久。
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

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绘画大师,在油画与水墨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
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艺术家生平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桥之美 吴冠中简介 鄂教版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父亲种田,兼作小学教员,父亲最大的希望希望他能进无锡师范,毕业后作一名小学教员。
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后来他说,当时他本可以留在法国,像同学赵无极那样,但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最近,他获得了“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容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 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
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
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吴冠中个人资料

吴冠中个人资料桥之美课文研讨课文研讨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力。
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吴冠中

– 我画过荷叶田田,那是稚嫩的苗圃;亭亭玉立,少女身段;碧叶红莲, 艳光照人;风雨残荷,线、面交错;冻死在冰雪里的乌黑的枯枝败叶, 如一群僵尸。不到一个整年,荷塘里展现了生命之始与终的全过程,那 是人世沧桑的浓缩。轻盈与滞重,欢乐或悲壮,各具其独特之美,缘此 曾撷青春与迟暮之美于同一画面,题曰《荷塘春秋》。
吴冠中先生成就
他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东方画 他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东方画 第一位 家,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创在世中国画家 之最,目前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40余种 文论集、 余种, 之最,目前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 余种,文论集、 散文集10余种 曾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余种, 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 散文集 余种,曾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 金勋章。 金勋章。 凡高是吴冠中先生殉道艺术的偶像; 凡高是吴冠中先生殉道艺术的偶像;鲁迅是吴冠 中先生追随文学的精神父亲,血管里溶了他的血, 中先生追随文学的精神父亲,血管里溶了他的血, 品格上附了他的魂。 品格上附了他的魂。
荷花(一)
• 荷花(一)
• 70X140cm 水墨设色·宣纸 1990 上海美术馆藏
– 具体的荷塘里毕竟是紊乱的,她只予人以点、线、块 面组合间抽象美的启示。正如树叶的飘落启示了舞蹈 家,残荷则启示了画家。
荷花
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 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 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 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 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 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 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 水面上,各式各样的线的形与 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 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 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 画的已非荷式荷塘,而着意的 荷塘。
玉龙山下古丽江
• 70X140cm 油画·麻布 2003 上海美术馆藏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吴冠中

五年级语文
作者名片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2019年3月16日,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
主要作品
油画: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10月29日 - 2010年6月25日),中国现代画家,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的鼻祖”,亦是中国美术教育家、文化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的风格,注重表现主义精神和写实技法,突破刻板势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吴冠中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祖父是名望甚高的艺术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他在15岁时开始在苏州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并接触到了传统的中国绘画和文化。
在此后的学习和探索中,吴冠中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西方绘画的各种技法和风格。
1940年代初,在日本占领苏州之后,吴冠中前往上海,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
在这里,他受到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们的影响,包括林风眠、草间弥生和栗駒山等。
他开始尝试创作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的作品,借鉴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冠中的画作注重情感表达和细节描绘,他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运用光影效果,使画面充满戏剧性和张力。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既有对城市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农村景观和民俗的表现,还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诠释。
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思考。
吴冠中独特的绘画风格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轰动,他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绘画的鼻祖”。
他的作品流露出纯净和深邃的内涵,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语言。
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展览中展出,受到了艺术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除了自己的创作,吴冠中也致力于美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的推广。
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并多次参与和组织国内外艺术交流与合作。
他提倡艺术多样性和自由创作,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还兼任了多家艺术杂志的主编和文化艺术评论家,通过文字评论和批评推动了中国艺术界的发展。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贡献被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所认可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冠中简介(新版)一、人物简介吴冠中(20张)吴冠中(1919年至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
主要成就: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艺术成就被“中国抽象国画之父”、“世界经济哲学之父”朱明誉为:[1]“中国大师级艺术家”。
三、艺术生平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10年6月25日23点52分吴冠中先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四、吴冠中讣告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为其举行追思会。
五、从艺历程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
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
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吴冠中作品图册(41张)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六、晚年生活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
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
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
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
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
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
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
”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
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
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
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
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
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
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
我讲的是社会功能。
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去年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
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
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
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七、不幸逝世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6日电,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生前捐赠吴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深厚渊源。
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就在6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于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
据介绍,这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今年的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九、大事年表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吴冠中珍贵照片集(2)(16张)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
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吴冠中作品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十、社会评价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
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
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
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
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
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
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
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他总以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吴冠中先生的人生历程几乎就是他的艺术历程。
91年前,他生于一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变迁时代,这是他艺术道路展开的基本语境;74年前,他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在工科和艺术的分道口上投奔了艺术,并在林风眠的启发下奠定了“融贯中西”的艺术总路线;63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投身西方现代艺术的研修;60年前,他学成归国,决定以艺术创作报效祖国;31年前,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形式美感”的理论思想,质疑“内容决定形式”在方法论层面的唯一性,在当时画坛引起强烈反响,起到了开阔“新时期”美术思路的作用;27年前,他提出了“风筝不断线”,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失去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18年前,针对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精神追求的弊端,他喊出“笔墨等于零”的口号;此后,他继续以无畏胆略和率真性情自觉担当起超越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使命。
吴冠中曾说,“模仿不是艺术,儿童和鹦鹉才学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