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及临床意义 PPT
合集下载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
5
心电图临床价值
• 解剖与形态学诊断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 病理学和病例生理学诊断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作用
• 心律失常的诊断
.
6
心电图能确诊的疾病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7
心电图动态变化诊断心肌缺血
.
8
不能仅凭1份静息心电图诊断冠 心病
.
9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 阳性结果判定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
心内二科
杨淼淼
.
1
主要内容
• 实验室检查
– 常规生化 – 心肌酶学 – 凝血功能 – BNP
• 心电学
– 普通心电图 – 负荷心电图
内容这么多,我们都掌 握了吗?
.
2
化验
•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 TC–ຫໍສະໝຸດ TG– HDL-C– LDL-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载脂蛋白A( ApoA1 )
– 肌红蛋白
•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
.
4
化验
• 凝血功能
– D-Dimer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 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 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 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 纤维蛋白凝块
•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验相比,特异性更高 • 能判定斑块的性质,.如脂质斑块,纤维斑
Coronary CTA 不足之处
• 在钙化病变时,无法精确评估狭窄程度 • 与CAG判定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 若侧支循环充分的情况下,闭塞病变容易被漏诊 • 支架内病变不易看清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PPT

– shortening of APTT – hypercoagulability e.g. in the early phase of DIC,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lammation due to increased FVIII
APTT相关的一些问题
• 监测肝素治疗 (必须检测出≥0.5u/ml的抗Xa;对LMWH不敏感)
因子XIII缺乏。 血管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 正常 大血管损伤或止血正常的
出血。
纤溶性疾病,如抗凝血酶 或PAI-1缺乏。
实验室筛选试验结果分析
模式2
可能存在的原因
• PT 延长 因子VII缺乏。
• APTT 正常 • TT 正常
开始口服抗凝 剂治疗。
• 纤维蛋白原 正常 3. 轻型因子II、 • 血小板计数 正常 V或X缺乏。
PT APTT
TT Fib/Fg
DD
AT/PC
vWF
PLG
纠正试验
3P
FDP
内源性因子 红细胞碎片
外源性因子
plt
提纲
1.凝血基础理论 2.血凝分析五项临床意义 3.血凝分析异常结果模式分析及举例
常用的血栓筛查试验 血液凝固试验
以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血浆为检测样本
PT体外模拟体内组
APTT体外模 织因子引起的凝血
• 遗传或后天出血筛选(如血友病A,B中型以上)
– in patients who actually bleed(如DIC,但也是 以分期价值为大)
– screening before surgery
– coagulation factor assays
• one-stage APTT-based assays in combination with factor deficient plasm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flammation due to increased FVIII
APTT相关的一些问题
• 监测肝素治疗 (必须检测出≥0.5u/ml的抗Xa;对LMWH不敏感)
因子XIII缺乏。 血管性疾病。
血小板计数 正常 大血管损伤或止血正常的
出血。
纤溶性疾病,如抗凝血酶 或PAI-1缺乏。
实验室筛选试验结果分析
模式2
可能存在的原因
• PT 延长 因子VII缺乏。
• APTT 正常 • TT 正常
开始口服抗凝 剂治疗。
• 纤维蛋白原 正常 3. 轻型因子II、 • 血小板计数 正常 V或X缺乏。
PT APTT
TT Fib/Fg
DD
AT/PC
vWF
PLG
纠正试验
3P
FDP
内源性因子 红细胞碎片
外源性因子
plt
提纲
1.凝血基础理论 2.血凝分析五项临床意义 3.血凝分析异常结果模式分析及举例
常用的血栓筛查试验 血液凝固试验
以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血浆为检测样本
PT体外模拟体内组
APTT体外模 织因子引起的凝血
• 遗传或后天出血筛选(如血友病A,B中型以上)
– in patients who actually bleed(如DIC,但也是 以分期价值为大)
– screening before surgery
– coagulation factor assays
• one-stage APTT-based assays in combination with factor deficient plasmas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脑梗死 、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液高凝 状态、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密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龄化的特点。
详细描述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而且一旦发病往往容易导致残疾或死亡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长期持续,需要患者长期控制血 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
总结词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趋势是逐年上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详细描述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而且总体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因此 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血管疾病的病因
学习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生。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健康检查
01
常规体检
常规体检可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如心电图异常、血压升
高、血糖异常等。
02
专项检查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应定期进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学习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呼吸锻炼、饮食调节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减轻压力、控制情绪等。同时,患 者应学会与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治疗。
THANK YOU.
04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精选课件

正常值: 0-150pg/ml
•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 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 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 功能。
•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 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 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心功能 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 释放。
• 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
• 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
•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高, 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升高到 1.6~2.5.另外,活动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 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5
• CK同工酶有三种: CKBB 、CKMB 、CKMM。心梗时,有CKMB , CKMM两种同功酶,以CKMB为主,当CKMB>5%,诊断心梗。 CK同 功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K,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替代CK作为 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 始升高, 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梗塞后3 ~4天, 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 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 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 , 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 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 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 功能。
•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 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 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心功能 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 释放。
• 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
• 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
•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高, 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升高到 1.6~2.5.另外,活动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 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5
• CK同工酶有三种: CKBB 、CKMB 、CKMM。心梗时,有CKMB , CKMM两种同功酶,以CKMB为主,当CKMB>5%,诊断心梗。 CK同 功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K,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替代CK作为 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 始升高, 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梗塞后3 ~4天, 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 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 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 , 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心血管监测的进展罗参考PPT

1983 1984 1985
Fiberoptic Monitoring Catheter
Four Lumen TD Catheter Pacing TD
1989 1990
1978 VIP™ Catheter
1991
1981 S-Tip Catheter
1992
Heparin Coated TD Catheter 1993
“… 在某些情况下, 仅仅依靠监测血压,可能导致病人死 亡率增加”
- Pinsky, Payan, Functional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g 94 •17
如何评估循环功能?
目前的容量状况如何? 是否存在低血流灌注量? 低血压或者器官血流灌注不足信号是什
么?
Shoemaker, et 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3,21(7): 977 - 990
•21
Shoemaker高风险手术的标准(4)
急腹症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例如:胰腺炎, 肠坏疽,腹膜炎,胃肠道失血
急性肾衰竭 (BUN >50 mg/dl, 肌酐> 3 mg/dl)
CCOmbo Volumetric Catheter
•7
Swan-Ganz 最新进展-右心功能监测
连续心输出量-CCO 连续混合静脉氧饱和度-
SmvO2 连续右心室射血分数-REF 连续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RVEDV
Vigilance II
•8
Swan-Ganz 在临床中的意义
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水肿 指导临床用药-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 提示肺动脉高压信息 评价心肌缺血情况 评估左心室前负荷 指导临床液体治疗 提供组织氧供与氧需信息
心内科常见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单位:mmol/L 过高
过低
总胆固醇 (TC)
>5.72
低密度 脂蛋白 胆固醇
(LDL-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 脂蛋白 胆固醇 (HDL-C)
>1.70
<0.91
>3.64 血脂异常:LDL和脂蛋白(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强,而
HDL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2019/11/18
9
高血脂有哪些危害性?
2019/11/18
26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 是一种采用间接 无创性测量方法 连续24小时,按 设定的时间间隔 进行跟踪测量和 记录BP的便携式 血压监测方法。
2019/11/18
27
意义
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值,具有更好 的重复性。
可提供谷峰比值等常规血压测量方法无法取得的 资料。
Mb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2019/11/18
14
心肌酶谱
谷草转氨酶 14-36 U/L
乳酸脱氢酶 30-135 U/L
肌酸激酶
0-21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 313-618 U/L
2019/11/18
15
心衰指标
BNP: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4. 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 性尿
及时补钾!!!
静脉补钾原则小结 浓度不高 滴速勿快 总量不多 尿畅补钾 禁止静推
2019/11/18
血常规检验
项目名称 白细胞数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总数
常见化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肾功能检测(部分)旳 临床意义
尿素氮
• 正常值:3.2 ~7.1mmol/L • 临床意义 • 1、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
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出现旳血容量不 足、肾血流量降低灌注不足引起少尿。
• 2、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 ⑴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
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出现旳慢性肾衰竭。
• 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参照值: <40U/L
(AST 、ALT联合检测)
同步测定AST 、AL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LT之比),对 于急、慢性肝炎旳诊疗、鉴别诊疗以及判断转归也尤其有价值。 急性肝炎时DeRitis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肝癌时 DeRitis比值>=3。
• 1.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 2.减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 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 娠晚期等,以及摄入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 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药物。
2 .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转氨酶轻度增高 (100 ~ 200U) , 或属正常范围,且 AST>ALT 。肝硬化、肝癌时, ALT 有轻度或 中度增高,提醒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其他原因引起 旳肝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造成肝小叶中央带细胞旳萎 缩或坏死,可使 ALT 、 AST 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菸肼 、氯丙嗪、苯巴比妥、四氯化碳、砷剂等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肝细 胞,引起 ALT 旳升高。
• 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蛋白质合成增长和血液浓缩
临床常见各项化验指标意义 小讲课

2.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 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 理不及,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二、血糖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监测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 标。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保持在较为恒定的范围 内,但可随进食活动稍有波动。
六、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注意事项 抽血量1-2ML
血常规检查
检查血常规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 些疾病: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 否有血液方面的疾病。根据病情,结合血 常规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红细胞(RBC)
红细胞(RBC)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 男性:4.0—5.0 X 10的12次方/ L 女性:3.5—4.5 X 10的12次方/ 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 2.腹泻、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血液浓缩的病变; 3.某些恶性肿瘤,如小脑成血管瘤,肾癌,肝细胞癌,雄激素分 泌细胞肿瘤等。 红细胞降低 1.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以 及出血等; 2.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如输液不当,喝低渗性溶液 过多等。
七、感染四项
感染四项包括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和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判定如下:
1.风疹病毒的IgG和lgM抗体均为阳性,或者是IgG 抗体滴度≥1:512,表明有风疹病毒近期感染。
2.风疹病毒的IgG和IgM抗体均为阴性,表明没有受 过风疹病毒感染。
3.风疹病毒的lgG抗体滴度<1:512,lgM抗体为阴 性,说明有过既往感染史。
临床意义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 理不及,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二、血糖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监测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 标。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保持在较为恒定的范围 内,但可随进食活动稍有波动。
六、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注意事项 抽血量1-2ML
血常规检查
检查血常规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 些疾病: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 否有血液方面的疾病。根据病情,结合血 常规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红细胞(RBC)
红细胞(RBC)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 男性:4.0—5.0 X 10的12次方/ L 女性:3.5—4.5 X 10的12次方/ L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1.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 2.腹泻、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血液浓缩的病变; 3.某些恶性肿瘤,如小脑成血管瘤,肾癌,肝细胞癌,雄激素分 泌细胞肿瘤等。 红细胞降低 1.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以 及出血等; 2.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如输液不当,喝低渗性溶液 过多等。
七、感染四项
感染四项包括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和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判定如下:
1.风疹病毒的IgG和lgM抗体均为阳性,或者是IgG 抗体滴度≥1:512,表明有风疹病毒近期感染。
2.风疹病毒的IgG和IgM抗体均为阴性,表明没有受 过风疹病毒感染。
3.风疹病毒的lgG抗体滴度<1:512,lgM抗体为阴 性,说明有过既往感染史。
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衰指标 – BNP • 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 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 BNP作为心衰定量标志物,不仅反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也反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 功能障碍和右室功能障碍情况。在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有30-40%存 在急诊医生难以确诊 而影响预后,以BNP 100pg/ml作为临界值的阴性预测值达到90%,可以减少74%的临床不 确定性;而BNP 超过400pg/ml提示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达95%
• 诊断
– 被动记录 – 时效性差
• 治疗
– 姑息性 – 非根治
解决诊断问题的途径
电刺激
被动记录
主动诱发
(电生理)
解决治疗问题的途径
(姑息)
(根治)
根治
早期的电生理检查--食道调搏
有创电生理检查的开端—希氏束电图
导管室的核心设备--DSA
导管室的核心设备
患者进入导管室
上腔静脉系统穿刺
化验
•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 TC – TG – HDL-C – LDL-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载脂蛋白A( ApoA1 ) – 载脂蛋白B( ApoB ) – 脂蛋白a( Lpa ):独立危险因素 – HCY:独立危险因素 – CRP:反映斑块活动程度 – 甲状腺功能
• 高:高血压、心律失常 • 低:顽固性心衰、高胆固醇血症
心电图临床价值
• 解剖与形态学诊断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 病理学和病例生理学诊断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作用
• 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电图能确诊的疾病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心电图动态变化诊断心肌缺血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 阳性结果判定
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局限
• 反映的仅仅是0.5mm以上的“可视” 血管在静息条件下内腔的轮廓
• 能发现
– 主要血管及分支固定性狭窄程度 在20%以上的病变
• 不能识别
– 狭窄程度不高的软斑块等高危病 变
– 冠状动脉痉挛等动力性因素(变 异型心绞痛)
– 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
对CAG的补充--IVUS
化验
• 凝血功能 – D-Dimer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 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 白凝块 •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 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 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 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 致D-二聚体升高
– CK-MB
•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一直是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心肌酶谱中最具 特异性的酶,但长期以来用免疫抑制法测定酶活性的干扰因素很多,检测的敏 感 性、特异性均大受影响,现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用化学发光方 法测定CK-MB的质量可不受酶活性的影响,直接检测CK-MB分子的浓 度,可更加敏 感、特异地为临床提供帮助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及临床意义
• 实验室检查
– 常规生化 – 心肌酶学 – 凝血功能 – BNP
• 心电学
– 普通心电图 – 负荷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电生理
• 影像学
– X线胸片 – UCG – MRI – CAG及IVUS/OCT/FFR – CTA – 同位素心肌显像
主要内容
内容这么多,我们都掌 握了吗?
身反应,如低血压休克者• Nhomakorabea确性70%-80%
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事件
新型动态心电图—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测
佩戴及记录心电仪
信息传输
医生诊断并传 回传诊断信息
植入性HOLTER—Loop recorder
心内电生理检查
传统的心律失常诊治模式
症状
心电图
HOLTER
诊断
药物治疗
传统模式的弊端
对CAG的补充---OCT
FFR(功能性血流储备分数)
垃圾致河道变窄,需要疏通吗?
FFR:原理及FFRCT
冠脉CTA
Coronary CTA 优势
Coronary CTA 不足之处
• 在钙化病变时,无法精确评估狭窄程度 • 与CAG判定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 若侧支循环充分的情况下,闭塞病变容易被漏诊 • 支架内病变不易看清
化验
• 心肌标志物(心肌损伤指标)
– 肌钙蛋白T
•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时,心肌肌钙蛋白不会透出细胞膜进入血循环,只有当心肌细胞 膜破坏时,肌钙蛋白才能释放入血。其血循环中肌钙蛋白的浓度与心肌受损的程度 呈正比,且具有长达15d的半衰期,是回顾性检测的最佳指标
– 肌红蛋白
•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在细胞膜的氧化功能中具有重 要作用。因其为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7000~18000),当心肌细 胞发生损 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 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 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 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运动中或运动后 出现ST段缺血型下移≥0.1mV,持续时 间>2分钟,运动前原有ST段下移者, 应在原有基础 上再下移≥0.1mV,持 续时间应>2分钟
– 无病理性Q波导联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 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持续时 间>1分钟
–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 运动中血压下降超过10mmHg,或伴全
股静脉穿刺
电极导管的放置
电极导管的放置
程序刺激
• 记录各部位的心腔内电图
– 如希氏束电图
• 测定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
– 如不应期 – 如窦房结恢复时间
• 诱发心动过速,明确心动过速性 质
病灶的确定—寻找最早激动部位
X线胸片
超声心动图(UCG)
可观察 瓣膜结构 房、室壁厚度、有无缺损或畸形 大血管形态及有无畸形 房室腔大小 室壁运动状态(心肌缺血、收缩与舒张功能)
• 诊断
– 被动记录 – 时效性差
• 治疗
– 姑息性 – 非根治
解决诊断问题的途径
电刺激
被动记录
主动诱发
(电生理)
解决治疗问题的途径
(姑息)
(根治)
根治
早期的电生理检查--食道调搏
有创电生理检查的开端—希氏束电图
导管室的核心设备--DSA
导管室的核心设备
患者进入导管室
上腔静脉系统穿刺
化验
•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 TC – TG – HDL-C – LDL-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载脂蛋白A( ApoA1 ) – 载脂蛋白B( ApoB ) – 脂蛋白a( Lpa ):独立危险因素 – HCY:独立危险因素 – CRP:反映斑块活动程度 – 甲状腺功能
• 高:高血压、心律失常 • 低:顽固性心衰、高胆固醇血症
心电图临床价值
• 解剖与形态学诊断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 病理学和病例生理学诊断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作用
• 心律失常的诊断
心电图能确诊的疾病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心电图动态变化诊断心肌缺血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 阳性结果判定
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局限
• 反映的仅仅是0.5mm以上的“可视” 血管在静息条件下内腔的轮廓
• 能发现
– 主要血管及分支固定性狭窄程度 在20%以上的病变
• 不能识别
– 狭窄程度不高的软斑块等高危病 变
– 冠状动脉痉挛等动力性因素(变 异型心绞痛)
– 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
对CAG的补充--IVUS
化验
• 凝血功能 – D-Dimer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 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 白凝块 •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 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 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 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 致D-二聚体升高
– CK-MB
•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一直是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心肌酶谱中最具 特异性的酶,但长期以来用免疫抑制法测定酶活性的干扰因素很多,检测的敏 感 性、特异性均大受影响,现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用化学发光方 法测定CK-MB的质量可不受酶活性的影响,直接检测CK-MB分子的浓 度,可更加敏 感、特异地为临床提供帮助
心血管常用化验检查及临床意义
• 实验室检查
– 常规生化 – 心肌酶学 – 凝血功能 – BNP
• 心电学
– 普通心电图 – 负荷心电图 – 动态心电图 – 电生理
• 影像学
– X线胸片 – UCG – MRI – CAG及IVUS/OCT/FFR – CTA – 同位素心肌显像
主要内容
内容这么多,我们都掌 握了吗?
身反应,如低血压休克者• Nhomakorabea确性70%-80%
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事件
新型动态心电图—无线网络传输移动心电监测
佩戴及记录心电仪
信息传输
医生诊断并传 回传诊断信息
植入性HOLTER—Loop recorder
心内电生理检查
传统的心律失常诊治模式
症状
心电图
HOLTER
诊断
药物治疗
传统模式的弊端
对CAG的补充---OCT
FFR(功能性血流储备分数)
垃圾致河道变窄,需要疏通吗?
FFR:原理及FFRCT
冠脉CTA
Coronary CTA 优势
Coronary CTA 不足之处
• 在钙化病变时,无法精确评估狭窄程度 • 与CAG判定的狭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 若侧支循环充分的情况下,闭塞病变容易被漏诊 • 支架内病变不易看清
化验
• 心肌标志物(心肌损伤指标)
– 肌钙蛋白T
•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时,心肌肌钙蛋白不会透出细胞膜进入血循环,只有当心肌细胞 膜破坏时,肌钙蛋白才能释放入血。其血循环中肌钙蛋白的浓度与心肌受损的程度 呈正比,且具有长达15d的半衰期,是回顾性检测的最佳指标
– 肌红蛋白
•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在细胞膜的氧化功能中具有重 要作用。因其为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7000~18000),当心肌细 胞发生损 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 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 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 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运动中或运动后 出现ST段缺血型下移≥0.1mV,持续时 间>2分钟,运动前原有ST段下移者, 应在原有基础 上再下移≥0.1mV,持 续时间应>2分钟
– 无病理性Q波导联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 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持续时 间>1分钟
–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 运动中血压下降超过10mmHg,或伴全
股静脉穿刺
电极导管的放置
电极导管的放置
程序刺激
• 记录各部位的心腔内电图
– 如希氏束电图
• 测定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参数
– 如不应期 – 如窦房结恢复时间
• 诱发心动过速,明确心动过速性 质
病灶的确定—寻找最早激动部位
X线胸片
超声心动图(UCG)
可观察 瓣膜结构 房、室壁厚度、有无缺损或畸形 大血管形态及有无畸形 房室腔大小 室壁运动状态(心肌缺血、收缩与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