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数字4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4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4。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4的写法和含义。

2. 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4的运用。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数字4的写法。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掌握数字4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书写数字4的正确性。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数字4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认识数字5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5的写法和含义。

2. 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5的运用。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数字5的写法。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掌握数字5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书写数字5的正确性。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数字5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认识加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进行加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加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1. 采用实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理解加法的含义。

2. 采用练习教学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加法运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的正确性。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加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认识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进行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减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 通过实际操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减法运算。

教学方法:1. 采用实物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理解减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对生活的意义,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运算。

2.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一个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减法运算和法制教育。

2. 讲解加减法运算:讲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3.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讲解法律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5.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的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加减法运算和法制教育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设计加减法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加减法运算。

2. 组织法律知识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制作加减法运算PPT: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 收集法律案例:挑选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纪律表现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3. 法律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加减法运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加法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解决问题。

2. 第二课时:认识减法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学会用减法解决问题。

3. 第三课时:加减法的应用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第四课时:遵守规则教学内容: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5. 第五课时:数学与法律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2. 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法制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

六、第六课时:公平交易教学内容: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公平交易的概念,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公平问题。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在交易中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欺诈他人。

七、第七课时:保护财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财产的重要性,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个人财产的得失。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财产保护的作用,增强法制观念。

八、第八课时:遵守交通规则教学内容: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通过交通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增强法制观念。

九、第九课时:预防犯罪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4和5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卡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4和5,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法制教育内容:讲解遵纪守法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是做好事情的基础。

2. 第二课时:学习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法制教育内容:讲解一个因不遵守规则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认识数字6和7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卡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6和7,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法制教育内容:讲解遵纪守法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是做好事情的基础。

4. 第四课时:学习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法制教育内容:讲解一个因不遵守规则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5. 第五课时:认识数字8和9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卡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8和9,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

法制教育内容:讲解遵纪守法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遵守纪律是做好事情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渗透法制教育。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法制教育方面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和法制教育方面得到提高。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3. 定期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理念。

六、第六课时:认识数字10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卡片、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10,理解它与其他数字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数字与法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字与法制的关系,认识到数字在法制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

教学内容:1. 数字与法制的关系介绍。

2. 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数字与法制的关系,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数字的应用,如购物时的价格标签、时间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数字与法制的关系。

2. 学生能举例说明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数的进制与法律条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进制数的意义及其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数的进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不同进制数的介绍,如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等。

2. 法律条文中数的进制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不同进制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不同进制数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不同进制数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举例说明不同进制数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几何图形与法律标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在法律标示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几何图形在法律标示中的应用,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2. 不同几何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几何图形在法律标示中的应用。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几何图形在法律标示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举例说明不同几何图形在法律标示中的应用。

第四章:计量单位与法律计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在法律计量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计量单位在法律计量中的应用,如质量、长度、面积等。

2. 不同计量单位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计量单位在法律计量中的应用。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不同计量单位的意义和特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础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制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尊重规则,公平竞争的法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法制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年龄是多少?”“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多少年有期徒刑?”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对法制教育产生兴趣。

2.基本概念学习讲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加减乘除、面积、体积等,同时引入法制教育相关概念,如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如“遵守交通规则,就是遵守法律,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数学练习与法制教育设计一些数学练习题,如计算、应用题等,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捡到了一部手机,他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尊重他人财产权,遵守法律。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一数学问题或法制教育话题展开讨论。

例如,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法制教育。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一起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2.请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数学与法制教育的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法制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上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法制知识。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篇1教学内容:纳税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2、什么是比率?二、新授2)50吨的10%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

说说:什么是纳税?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20%表示什么?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明白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认识加法1. 教学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课时:认识减法1. 教学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课时:加减法的实际应用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作用。

第4课时: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1. 引导学生讨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第5课时: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1. 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际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法律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多媒体设备、实际操作材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

4. 讨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享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二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王必琼“法”的名称可结合的具体条款人教版
第三册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法律两个字保护一切。

教学重点:了解法律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啄木鸟给树治病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2、
3、4 的乘法口诀(种树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解决问题(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本法各条款所提野生动物、均系指前款规定的受保护的野生动物。

珍贵、濒危的水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

(小朋友在买进植物园的门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面包房情境图、一个面包和法制教案王必琼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5、法制教育知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面包房情境图、一个面包和法制教育知识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课件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法制教育知识渗透点: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结合剩下面包的内容,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内容。

教师问:剩下的面包第二天还能不能吃?(不能或能,为什么?)教师出示实物(面包)进行食品安全的讲解,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明白:
生产、经营、和存放的食品的场所,要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对于所要食用的食品要在有效期前食用,不能允许任何人销售过期的食品或者没有卫生保证的食品,发现有人销售过期的食品可随时向工商行政的有关部门举报。

对于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