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

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

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

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

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从柏拉图到康德,无论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能有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

纵观世界风云,在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是哲学拭去了蒙在未来的面纱;是哲学点燃了科技发展的火焰;是哲学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黎明的梦想。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永远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杯清茶,滋润了我们的咽喉清理了肠胃;他就像神舟飞船的助推器,确保了人们探索外太空的动力;他就像默默耕耘的黄牛,稳健而扎实的为我们科技致富。

俗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然而脱离了哲学的理论基础,我想发展也就硬不起来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这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词语,无一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哲学不是科学 因为它没有可证伪性 科学是对世界具体规律的认识,而哲学是对世界整体规律的把握.科学是需要通过实践证明的,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科学,而哲学是不需要实践证明,也无法通过实践证明的1.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哲学是科学的最高境界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科学就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哲学是科学的总结和抽象。

哲学主要研究信仰问题,科学主要研究可以证明的事实或规律。

科学中也有一些用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直接证明的理论和猜想,他们就是科学假设,既非哲学也非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哲学起初是所有学问的总汇,近代科学是从哲学的母体里逐渐分娩出来的一个孩子。

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细致,才出现许多具体的学科。

哲学逐渐放弃对这些具体学科研究的领域,退而成为专门探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但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并没有隔断,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今仍然引导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同时,各个具体科学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哲学发展的养料。

回答者:城市无产者 - 魔法学徒 一级 12-19 11:40爱因斯坦说:"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哲学是?"我忘记了呀,宗教、艺术、哲学、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几个主要范畴,早期人类只有宗教,后来有的人不信宗教了,自己开始反思人生和自然等,创立一些学说,也就是哲学的开始,再后来,到了近代,人变的现实起来,开始研究眼前有形的东西,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了,这就是科学。

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和发展

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和发展

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和发展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古代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而哲学则是对世界本质和人类认识论的研究。

在古代,科学和哲学还没有像现代那样明确区分,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

一、古希腊科学和哲学的关系1.自然哲学: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等,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了一些关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他们将哲学和科学结合起来,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索。

2.宇宙起源和结构:古希腊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 Epicurus 和柏拉图等对宇宙的起源和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宇宙是由火这一基本元素构成的理论,Epicurus则认为宇宙是由无限多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柏拉图则通过理念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3.人类认识论: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感官经验和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

二、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1.儒家哲学与科学: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家学者也对自然科学有所关注,如《易经》中对八卦的研究,以及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探索。

2.道家哲学与科学:道家哲学,如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庄子的“逍遥游”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学者对医学、炼丹术、气功等领域有所贡献,如著名的古代医学家扁鹊、华佗等。

3.墨家哲学与科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学者对几何学、光学等领域有所研究,如《墨经》中对光影、形体的探讨。

三、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方法的形成: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方法的逐渐形成。

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这对后世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3)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 。
19
2.2微观上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例证:
B·帕斯卡 洛仑兹 2.3对科学未知领域的哲学探索 热寂说
20
☺道家的“道法自然”。
12
☺中国哲学教导人们看不起技术。 ☺中国哲学强调实用,缺少科学方法上的内
容。
☺中国独有的有机论思维传统。
系统观(有机论):着眼于组织性, 偏重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加以理解。
还原论:着眼于基本元素,强调用分 析的方法把对象层层剥离。
13
第一次 科学问题
实 抽象 际 问 题
(2)其他案例
中世纪后期的发现 其他案例
8
1.3 原因之三: 科学技术发展会产生伦理道德问题
☞神话中的科技伦理思想 :
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歌颂了为人类 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道德精神,提出了 敢于触犯宙斯尊严,打破神人界限,提 高人的地位问题。
马克思称这个神话是“哲学的日历
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这个神话
国家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德国
I的峰值年代 1600
III的峰值年代 1610
从峰值看的哲学 超前期(年)
10
平均(年)
1680 1720
1750 1800
40
50
30
1840 1860
20
18
结论:
(1)哲学高潮期兴起和转移顺序与科学中 心的转移顺序一致;
(2)科学高潮期前都存在一个哲学高潮期, 说明哲学高潮的兴起和转移是导致科学 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哲学高潮是科学 兴盛的先导。
4
例子1:古代的根号2事件
■ 和毕达格拉斯学派有关,该学派相信: 任何一次度量都可以用数(即有理数) 表示出来。困境:等腰直角三角形。 (西帕索斯外传)

从古希腊看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从古希腊看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从古希腊看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希腊科学是在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下,在数学、历法、天文学和物理学上的巨大的成就,希腊科学对全世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现代科学的鼻祖,在古希腊文明中,一度将科学和哲学的界限模糊化,当时科学家多数也作为哲学家的身份出现。

但是科学是科学,哲学是哲学,二者具有联系和不同。

二者的联系,第一,哲学和科学都是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思维方法,都是在物质基础上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第二,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世界向更好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三,许多科学的理论都是借鉴哲学思想的研究方式才得出正确的结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思路,具体科学微哲学研究提供素材,只有科学发展才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有力佐证。

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研究抽象的问题,科学是研究某一具体的问题,科学研究更细致深刻,哲学研究更大气磅礴;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趋势是细化科目,而哲学研究是整体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由此看来,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不同,正确认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就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的看待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人类认识世界。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因为哲学需要从具体科学中获取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形成自己的理论。

同时,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为科学家提供了看待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科学和哲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进步,哲学则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将知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因此,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虽然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但它们的研究范围和重点却有所不同。

具体科学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奥秘。

而哲学则是对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最本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道德等问题。

总之,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则通过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人类知识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

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相对哲学而言,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是指哲学以外的所有其它科学。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常识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和常识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这是它们的共性。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哲学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而科学则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

二、哲学与常识的关系1、常识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识中的日常事实现象是所有哲学理论都需要解释的承认常识即,任何哲学理论都要承认日常事实现象2、哲学与常识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常识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

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常识和科学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试论哲学对建筑和设计的影响【摘要】哲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我们把它作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研究,哲学在建筑理论这一低层理性层次的展现,我们把它叫做建筑哲学。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事建筑哲学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但从功用上看,建筑哲学作为连接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的桥梁,是对建筑科学体系、过程的概括和基本把握。

建筑哲学是建筑的精神意境及关于空间新思维的原则。

【关键词】哲学科学建筑哲学建筑理论方法论人类对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这就必然会引起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通常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某些哲学家的情绪,他们相对的瞧不起各种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认为那都是些极为狭窄的小天地,而哲学却要统观世界;另外一些是某些科学家所持的态度他们认为哲学无非是一些抽象的空谈,并不具有多大的科学价值,与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并无多少直接联系。

这与现在一些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中割裂二者关系或或仅仅认为它们是外在统一的倾向是相一致的。

但是我认为这两种情绪对于无论对于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十分有害的。

科学在本质上是有普遍理性原理组成的,这些原理不等于一些观察实验的事实的直接陈述,有这些直接的事实上升到普遍理性的原则依赖着某种哲学思维的观念,规则和方式。

之所以从同一事实中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其根源就在于科学家们的而哲学思维方法的差异。

很多敏锐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以自觉的意识到使得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往往并不是那些具体专业中的直接性材料,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表达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我们就根据这种观点来看看近百年来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说:“科学在每个时期都和当时的哲学体系互相影响,它向哲学体系提供观测事实,同时从它们得到思想方法。

经典物理学所依靠的十九世纪的哲学,是深深地植根于休谟的观念之中。

从它的哲学发展出两个体系,在经典物理后期支配着整个科学,这就是批判哲学和经验论。

”“每一个现代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想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

在我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

”这些学者们虽然在表达上不尽相同,但他们认识的实质是相同的:即科学与哲学之内在融合的。

另一方面,人类的普遍理性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域较窄有的则较宽,这些不同程度的普遍理性便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哲学。

高层普遍理性体系构成高层哲学体系,底层普遍理性体系则构成低层哲学体系。

由此又规定了哲学的层次性。

从普遍理性和哲学的层次性上,我们可以看到,高层普遍理性、高层哲学可以对低层普遍理性低层哲学进行规范和指导。

反过来,低层普遍理性和底层哲学常常作为高层普遍理性和高层哲学的具体感性材料存在。

通常科学界习惯把高层理性体系叫做哲学,把低层理性体系叫做科学。

因此,科学便成为了哲学赖以成立的基础,哲学是对科学的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科学又是哲学在具体界的展示,是哲学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哲学规范和指导下的产物。

哲学本身是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它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科学;而科学又是和人类正确的理性思维成果相一致的,它本身也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哲学。

科学对于哲学的这种基础性决定了科学可以自下而上的对哲学施加影响,,但科学本身改变和发展了之后,以科学为基础的哲学也必然迟早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哲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这种依赖性说明了科学是改造哲学的最强大,最基本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那些最新的,能够揭示事物和现象本质的科学范畴和原理往往是在某些比较狭窄的前沿科学领域中被首先提出来的,这些新的科学范畴和原理是带有具体学科色彩的适域较窄的普遍理性,在这些适域较窄的普遍理性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类范畴或原理,他们具有一种能够突破最初赖以产生的学科狭隘域限的更为普遍性的品格。

但这些范畴或原理超越了最初的局限之后他便会向更高层次的普遍理性跃迁,最终实现它那跟普遍性的品格。

低层普遍性向高层普遍性跃迁的这一过程便是科学范畴和原理进一步哲学化的过程。

当新的普遍理性与同一层次上原有的普遍理性相互冲突时,这是,就可能迫使原有普遍理性的体系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拒斥新的普遍理性,以维护自身;另一种则是新的普遍理性改变或取代旧有的与之相悖的普遍理性的体系。

前一种态度往往是保守的理论体系所遵循的原则,而后一种态度则有可能会爆发该层次上的理性革命。

哲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我们把它作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研究,哲学在建筑理论这一低层理性层次的展现,我们把它叫做建筑哲学。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事建筑哲学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但从功用上看,建筑哲学作为连接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的桥梁,是对建筑科学体系、过程的概括和基本把握。

建筑哲学是建筑的精神意境及关于空间新思维的原则。

它包括建筑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

事实上,建筑哲学的研究永远也得不出什么是建筑的结论。

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具有诸多可能性,这就是建筑哲学的目的。

建筑哲学是建筑设计的主轴,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意无意的指导这建筑创作的思考方向,因而被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称为“建筑创作和设计中的航行之舵”。

所以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哲学的研究不可避免。

那么如何在建筑与哲学之间建立联系呢?哲学在建筑理论的建构与教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应同时区分建筑哲学与建筑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建筑理论可以理解为从建筑实践中产生,又与其相关的理论议题,建筑师的角色和建筑团体的活动应该在实践中得到认识,一旦以这种方式理解建筑理论,它就没有设定永恒的价值和衡量建筑的外部因素,并且只有当行形式生成的问题被认为与实践及与产生形式的方式内在相关时,如计算机的软件程序,重要的理论议题就会在实践自身中被提出,哲学在建筑设计理论发展中的角色是一个策略性的问题,如果哲学与哲学史中有关形式生成的那些思想可以在对理解在形式和由此引发的复杂议题起到重要作用的话,那哲学与建筑理论之间就发生了联系。

哲学不能被机械的套用,而是应该作为处理设计问题的指导原则和灵魂。

在建筑哲学这一相对狭窄的领域中哲学因其作用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

例如,中国古典建筑体现了儒家哲学的‘礼的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指导中国人思想行为的基本的朴素的古老的哲学思想,‘礼‘的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同样有所体现。

如北京四合院中的尊重等级森严的形制,以及徽州民居中高强聚财,内向型的空间,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精髓。

到近现代中国引进西方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相结合形成的海派建筑样式,都是在某一哲学思想的先导引领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又例如,西方古典建筑(即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凝聚的理性的光辉,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强调的数的美,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神学与哲学,如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美和柏拉图的几何美,以人本主义思想。

受经院哲学(Scholaticism)和基督教教士托马斯•阿奎那斯(Thomas Aquinas)神学思想的影响,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空间最求向高处向上帝接近的倾向,产生了哥特式尖顶和崇高神圣的内部空间。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文明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揭开了人类新思想的序幕,孕育了生机蓬勃的近、现代文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哲学即始于这个时期,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从此突破了暴政与君权的钳制,象珍珠一样,散落在全球。

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唯物主义思想的更新。

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此期,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唯理论则认为思维可以独立于感官经验,经验论和唯理论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去求证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笛卡儿出生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他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及科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我思,故我在”是其思想的精髓。

在哲学思想如此活跃的时期,建筑实践与建筑形式与理论的探索也异常的活跃,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洛可可建筑……层出不穷。

进入20实际60年代在雅克·德里达的领导下,缘起于法国的解构主义哲学,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旨在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解构主义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赶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从以上建筑历史中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哲学在建筑创作中所起的先导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推广到一切科学领域和门类,哲学都应该也必然具有广泛的普遍的作用。

因此,哲学是方法论,而科学是成果技术。

譬如,先有数学的数据原理,才有计算机。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好象是树和果子的关系。

哲学是树干,这是既不能够吃,又不能够用的东西。

而科学成果是果实。

哲学是方法论,价值论,而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结果,是改造世界的。

方法论告诉人民的行动的方法,而价值论直接指导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1.谈新敏著。

《自然辩证法概论》。

谈新敏安道玉主编。

郑大出版社。

2007年09月第1版2.菲利普.弗兰克著。

许良英译。

科学的哲学___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纽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3.顾孟潮。

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

建筑学报。

1997年4月。

4.顾孟潮。

建筑哲学概论(例说篇)。

新建筑。

1997年4月。

5.刘延川。

建筑学与哲学。

世界建筑。

1999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