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动机架注射模的毕业设计

汽车传动机架注射模的毕业设计
汽车传动机架注射模的毕业设计

目录

前言

1 分析制品及材料工艺性 (1)

1.1分析塑件成型工艺性 (4)

1.2 分析制品原材料的工艺性 (4)

1.2.1 ABS的基本特性 (4)

1.2.2 ABS的成形特性 (5)

1.2.3 ABS的成型条件 (5)

2 拟定模具结构形式 (7)

2.1 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7)

2.2 型腔数目的确定 (8)

2.3 型腔的布局 (8)

3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10)

3.1 注射量的计算 (10)

3.2 注射机型号的选定 (10)

3.3 型腔数量及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10)

3.3.1 型腔数量的校核 (10)

3.3.2 注射机工艺与安装参数的校核 (11)

4 浇注系统的设计 (13)

4.1主流道设计 (13)

4.1.1主流道尺寸 (13)

4.1.2 主流道衬套形式 (13)

4.1.3 主流道剪切速率校核 (14)

4.2 分流道的设计 (14)

4.2.1 分流道布置形式 (14)

4.2.2 分流道长度 (14)

4.2.3 分流道的形状及截面尺寸 (15)

4.2.4 分流道凝料体积 (15)

4.2.5 分流道剪切速率校核 (16)

4.2.6 分流道的表面粗糙度 (16)

4.3 浇口的设计 (16)

4.3.1 点浇口尺寸的确定 (17)

4.3.2 浇口剪切速率的校核 (18)

4.4冷料穴的设计 (18)

4.5拉料杆设计 (19)

4.6 排气槽的设计 (19)

5 成型零件的设计 (21)

5.1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21)

5.2成型零件工作尺寸计算 (21)

5.2.1 动模的工作尺寸 (22)

5.2.2 动模小型芯工作尺寸 (26)

5.2.3定模的工作尺寸 (27)

5.2.4型腔侧壁及底板厚度的计算 (29)

5.2.5 支撑板厚度的确定 (30)

6 导向与定位机构设计 (32)

6.1导向结构的总体设计 (32)

6.2导柱的设计 (32)

6.3导套的设计 (33)

6.4定位圈设计 (33)

7 推出机构设计 (35)

7.1推出机构的分类 (35)

7.2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35)

7.3 塑件的推出机构推杆的设计 (35)

7.4 推出机构的复位 (36)

8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37)

8.1斜导柱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37)

8.2滑块的工作尺寸 (40)

8.3 滑块设计 (43)

8.4 导滑槽设计 (43)

8.5 滑块定位装置 (43)

8.6 楔紧块设计 (44)

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45)

9.1冷却系统 (45)

9.2冷却介质 (45)

9.3 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45)

9.4 冷却回路的布置 (46)

9.5冷却系统的简略计算 (46)

10模架的确定 (48)

11模具材料的选用 (49)

11.1 模具材料选用原则 (49)

11.2 本套塑料模具的选材及热处理 (49)

11.3该套模具所用材料的性能比较 (50)

12 滑块的制造工艺 (51)

13 动模座板数控程序设计 (53)

14 模具的工作过程 (5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1 分析制品及材料工艺性

1.1分析塑件成型工艺性

该塑件是一传动机架,塑件壁薄属薄壁塑件,生产批量20万件。由于该塑件是传动件,要求其综合机械性能好。其塑件图见图1—1

图1-1传动机架

1.1.1 分析制品的结构、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

1)结构分析从塑料制品图可见,该制品几何结构比较复杂,侧向既有凹槽也有凸台,因此,模具设计时要考虑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零件总体轮廓尺寸为27.34mm×28.28mm×15.5mm,属结构较复杂的小型件。

2)尺寸精度分析该制品尺寸较小,一般精度等级(MT3),对应的模具相关零件的尺寸加工可以保证。从制品厚度上看,除了侧向的凸台,制品其他部位的壁厚均为0.91mm,较均匀,有利于零件的成型。

3)表面质量分析该零件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外表面不得有熔接痕、气痕、飞边等缺陷产生,有较高的光亮要求。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注射时在工艺参数控制的较好的情况下,该制品的成型要求可以得到保证。

1.2 分析制品原材料的工艺性

给定的塑件材料选用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

1.2.1 ABS的基本特性

ABS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3种单体合成的。每种单体都具有不同性能:丙烯腈有高强度、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使ABS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及表面硬度;丁二烯具有坚韧性、抗冲击特

性,使ABS坚韧;苯乙烯具有易加工、高光洁度、高强度,使ABS有良好的加工和染色性能。

ABS无毒、无味,呈微黄色,成型的塑料件有较好的光泽。有极好的冲击强度,且在低温下也不迅速下降。水、无机盐、碱、酸类对ABS几乎无影响,在酮、醛、酯、氯代烃中会溶解或形成乳浊液,不溶于大部分醇类及烃类溶剂,但与烃长期接触会软化溶胀。ABS表面受冰醋酸、植物油等化学药品的侵蚀会引起应力开裂。ABS有一定的硬度和尺寸稳定性,易于成型加工。经过调色可配成任何颜色。其缺点是耐热性不高,

性能:综合性能较好,冲击韧度、力学性能较高,尺寸稳定而化学性、电气性能良好;易于成形和机械加工,与此相反372有机玻璃的熔接性良好,可作双色成形塑件,且表面可镀铬。

用途:适于制作一般机械零件、减摩耐摩零件、传动零件以及化工、电器、仪表等零件。

1.2.2 成形特性

1)无定形塑料,其品种很多,各品种的机电性能及成型特性也有差异,应按品种确定成形方法及成形条件。

2)吸湿性强,含水量应小于0.3%,必须充分干燥,要求表面光泽的塑件应要求长时间预热干燥。

3)流动性中等,溢边料0.04mm左右(流动性比聚苯乙烯、AS差,但比聚碳酸脂,聚氯乙烯好)。

4)比聚苯乙烯加工困难,宜取高料温、模温(对耐热、高抗冲击和中抗冲击型树脂,料温更宜取高)。料温对物性影响较大,料温过高易分解(分解温度为250℃左右,比聚苯乙烯易分解),对要求精度较高塑件,模温宜取50℃~60℃,要求光泽及耐热型料宜取60℃~80℃。注射压力应比聚苯乙烯高,一般用柱塞式注射机时料温为180℃~230℃,注射压力为100~140MPa,螺杆式注射机则取160℃~230℃,70~100MPa为宜。

5)模具设计时要注意浇注系统,分流道及浇口截面要大,选择好进料口位置、形式,推出力过大机械加工时塑料件表面呈现“白色”痕迹(但热水中预热可消失),在成型时的脱模斜度﹥2°,收缩率取﹥0.5°。

1.2.3 ABS的成型条件,见表1—1

表1—1 ABS的成型条件

说明:该成形条件为加工通用级ABS料时所用,苯乙烯-丙烯腈共物(即AS)成形条件与上相似。

2拟定模具结构形式

2.1 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模具上用以取出塑件或取出浇注系统凝料的可分离的接触表面称为分型面,分型面是决定模具结构形式的重要因素,它与模具的整体结构和模具的制造工艺有密切关系,并且直接影响着塑料熔体的流动充填性及制品的脱模,分型面的位置也影响着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型腔的排气情况也与分型面的开设密切相关。因此,分型面的选择是注射模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内容。

分型面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型面应选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

当已经初步确定塑件的分型方向后分型面应选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即通过该方向塑件的截面积最大,否则塑件无法从形腔中脱出。

2)保证制件的精度和外观要求

与分型面垂直方向的高度尺寸,若精度要求较高,或同轴度要求较高的外形或内孔,为保证其精度,应尽可能设置在同一半模具腔内。因分型面不可避免地要在制件中留下溢料痕迹或接合缝的痕迹,故分型面最好不选在制品光亮平滑的外表面或带圆弧的转角处。

3)考虑满足塑件的使用要求

注塑件在成型过程中,有一些难免的工艺缺陷,如脱模斜度、推杆及浇口痕迹等,选择分型面时,应从使用角度避免这些工艺缺陷影响塑件功能。

4)考虑注塑机的技术规格,使模板间距大小合适

5)考虑锁模力,尽量减小塑件在分型面的投影面积

6)确定有利的留模方式,便于塑件顺利脱模

从制件的顶出考虑分型面要尽可能地使制件留在动模边,当制件的壁相当厚但内孔较小时,则对型芯的包紧力很少常不能确切判断制件中留在型芯上还是在凹模内。这时可将型芯和凹模的主要部分都设在动模边,利用顶管脱模,当制件的孔内有管件(无螺纹连接)的金属嵌中时,则不会对型芯产生包紧力。

7)不妨碍制品脱模和抽芯

在安排制件在型腔中的方位时,要尽量避免与开模运动相垂直方向的侧凹或侧孔。一般机械式分型面抽芯机构的侧向抽拔距都较小,因此选择的分型面应使抽拔距离尽量短。

8)有利于浇注系统的合理处置。

尽可能与料流的末端重合,以利于排气。

9)分型面应使模具分割成便于加工的部件,以减少机械加工的困难。

根据塑件结构形式,本设计主分型面选在A—A面,侧向分型面选在B—B面。如图2—1所示。

图2—1 分型面

2.2 型腔数目的确定

型腔指模具中成形塑件的空腔,而该空腔是塑件的负形,除去具体尺寸比塑料大以外,其他都和塑件完全相同,只不过凸凹相反而己。注射成形是先闭模以形成空腔,而后进料成形,因此必须由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形成这一空腔——型腔。其凹入的部分称为凹模,凸出的部分称为型芯。

其数目的决定与下列条件有关:

1)塑件尺寸精度

型腔数越多时,精度也相对地降低。

2)模具制造成本

多腔模的制造成本高于单腔模,但不是简单的倍数比。从塑件成本中所占的模具费比例看,多腔模比单腔模具低。

3)注塑成形的生产效益

多腔模从表面上看,比单腔模经济效益高。但是多腔模所使用的注射机大,每一注射循环期长而维持费较高,所以要从最经济的条件上考虑一模的腔数。

4)制造难度

多腔模的制造难度比单腔模大,当其中某一腔先损坏时,应立即停机维修,影响生产。

塑料的成形收缩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如塑料品种,塑件尺寸大小,几何形状,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压力,充模时间,保压时间等。影响最显著的是塑件的壁厚和形状的复杂程度。

该塑件精度要求一般(MT3),又是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一模多腔的形式。考虑到模具制造费用低一点,设备运转费用小一点,采用一模八腔的模具形式。考虑到塑件的结构特点,有侧向分型为了便于脱模,型腔的排列方式采用双列直排。这样比一模一腔模具的生产效率高,同时结构更为合理。

2.3 型腔的布局

多型腔模具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浇注系统的布置方式,由于型腔的排布与浇注系统布置密切相关,因而型腔的排布在多型腔模具设计中应加以综合考虑。型腔的排布应使每一个型腔都通过浇

注系统从总压力中心中均等地分得所需的压力,以保证塑料熔体同时均匀地充满每个型腔,使各型腔的塑件内在质量均一稳定。这就要求型腔与主流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最短,同时采用平衡的流道和合理的浇口尺寸以及均匀的冷却等。合理的型腔排布可以避免塑件的尺寸差异、应力形成及脱模困难等问题。

平衡式型腔布局的特点是从主流道到各型腔浇口的分流道的长度、截面形状及尺寸均对应相同,可以实现均衡进料和同时充满型腔的目的;非平衡式型腔布局的特点是从主流道到各型腔浇口的分流道的长度不相等,因而不利于均衡进料,但可以缩短流道的总长度,为达到同时充满型腔的目的,各浇口的截面尺寸制作得不相同。

要指出的是,多型腔模具最好成型同一尺寸及精度要求的制件,不同塑件原则上不应该用同一副多模腔模具生产。在同一副模具中同时安排尺寸相差较大的型腔不是一个好的设计,不过有时为了节约,特别是成型配套式塑件的模具,在生产实践中还使用这一方法,但难免会引起一些缺陷,如有些塑件发生翘曲、有些则有过大的不可逆应变等。

本设计成型同一塑件,且壁厚均匀,故采用平衡式,布局如图2—2所示:

图2—2 型腔的布局

3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3.1 注射量的计算

1) 塑件质量、体积的计算

通过Pro/E 建模分析,塑件质量1m 为0.878g 。

310.836v cm =

流道凝料的质量

210.6m m =

注射量

1211.611.239m m m nm g =+==

31.405/1.0510.703v cm ==

2) 塑件和流道凝料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及所需锁模力的计算

流道凝料(包括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2A 在模具设计前是个未知数,根据多型腔模的统计分析,大致是每个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的0.2—0.5倍。因此可用10.35nA 来进行估算,

所以: 2121110.35 1.35 1.358365.4443946.795A nA A nA nA nA mm =+=+==??=

663946.785103510138.138F AP kN -==???=

式中 行腔压力P 取35MPa

3.2 注射机型号的选定

根据每一生产周期的注射量和锁模力的计算。可选用SZ —60/40型注射机,见表3—1

3.3 型腔数量及注射机有关工艺参数的校核

3.3.1 型腔数量的校核

由注射机料筒塑化速率校核模具的型腔数n

21/36000.89.72300.680.8782081.680.878

kMt m n m -??-??≤==>?? 合格 示中 k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的利用系数,一般取0.8

M :注射机的额定塑化量(9.72g/s )

t :成型周期。(因为本设计的零件体积比较,所以成型周期可以根据各种情况缩短

毕业论文设计转向系统设计

目录摘要2 第一章绪论3 1.1汽车转向系统概述3 1.2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概述9 1.3液压助力转向器概述10 1.4国内外发展情况12 1.5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1.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 第二章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14 2.1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14 2.2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16 2.3轮胎的选择17 第三章转向系设计概述18 3.1对转向系的要求18 3.2转向操纵机构18 3.3转向传动机构19 3.4转向器20 3.5转角及最小转弯半径20 第四章.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22 4.1转向系的效率22 4.2传动比变化特性23 4.3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T25 4.4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26 第五章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及设计26 5.1齿轮齿条式转向器26 5.2其他转向器28 5.3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布置和结构形式的选择29 5.4数据的确定29 5.5设计计算过程31 5.6齿轮轴的结构设计35 5.7轴承的选择35 5.8转向器的润滑方式和密封类型的选择35 5.动力转向机构设计36 5.1对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36 5.2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36 5.3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38 5.4动力转向的评价指标43

6.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45 6.1转向传动机构原理45 6.2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47 6.3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47 6.4杆件设计结果48 7.结论49 致谢49 摘要 本课题的题目是转向系的设计。以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为中心,一是汽车总体构架参数对汽车转向的影响;二是机械转向器的选择;三是齿轮和齿条的合理匹配,以满足转向器的正确传动比和强度要求;四是动力转向机构设计;五是梯形结构设计。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上述要求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转向盘的旋转带动传动机构的齿轮齿条转向轴转向,通过万向节带动转向齿轮轴旋转,转向齿轮轴与转向齿条啮合,从而促使转向齿条直线运动,实现转向。实现了转向器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转向器齿轮齿条的设计和对转向齿轮轴的校核,主要方法和理论采用汽车设计的经验参数和大学所学机械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其结果满足强度要求,安全可靠。 关键词:转向系;机械型转向器;齿轮齿条;液压式助力转向器 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one vehicle parameters o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impact of vehicle steering; Second, the choice of mechanical steering; third rack gear and a reasonable match to meet the correct steering gear ratio and strength requirements; Fourth,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design; Fifth,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rapezoidal. Therefo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bove issues and factors that require study, based on the steering wheel rotary drive transmission shaft of the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through the universal joint drive shaft rotation gear shift, steering rack and steering gear shaft meshing, thereby encouraging steering rack linear motion to achieve steering. Simpl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steering tight, short axial dimension, and the number of parts can increase the advantages of less pow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In this article a major design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shaft and the check, the main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automotive design parameters and the University of mechanical design school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results meet the strength

汽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08汽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时间:2010年10月25日-2011年5月25日 指导教师: 电话: E—mail: 一、目的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专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项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各项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论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1、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二、对毕业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此期间应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设计进展情况; 2、及时将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 3、严禁抄袭,否则毕业设计无成绩; 4、按要求在5月30日前上交论文给指导教师,过期不予答辩; 5、未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学生不能毕业; 6、要求计算说明书计算准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 7、要求图纸、图面布置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 三、相关说明 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2、论文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后附参考文献名; 3、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 4、论文正文字体为小四号,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

五、成绩评定办法 参见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执行。 六、毕业论文的参考课题 可以结合本身工作性质,在提前告知指导教师并得到认可后,可自选题目。也可从以下(一)或(二)课题中任选一个课题: (一)毕业设计及论文的自选参考课题如下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和标题参考 一、某种车型某个系统(或总成)的结构特点和检修分析,如: 1、帕萨特B5轿车防抱死系统及其检修 2、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技术 3、浅谈捷达轿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岗位技术工作论文 汽车转向器的故障分析 学号:131208038 姓名: 李鹤 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年级:13 级 企业指导老师:王振华 校内指导老师:乔晓英

转向系是汽车行驶的指南针,它的好坏关系着汽车能否安全行驶。本文首先讲述了汽车动力转向系的整体结构;具体介绍了它的功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然后具体对轿车动力转向系统常见的几种故障:一转向沉重,二转向时有噪声, 三方向盘自由行程过大,四左右转向时轻重不一,五转向时转向盘强烈抖动,六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发飘或跑偏。最后讲述了轿车动力转向系中转向盘的自由行程,转向储液罐的液面高度,液压泵的泵送压力,液压系统的密封性, 转向柱的检查方法以及通过轿车动力转向系的故障现象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检修。对使用和维护汽车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轿车,转向器,故障分析,检查维修

引言 (4) 1汽车转向系统的简介 (5) 1.1汽车动力转向系的组成 (5) 1.2汽车动力转向系的工作原理 (6) 2轿车动力转向系故障诊断分析 (9) 2.1转向沉重 (9) 2.2 转向时有噪声 (10) 2.3方向盘自由行程过大 (10) 2.4左右转向时轻重不一 (11) 2.5转向时转向盘强烈抖动 (11) 2.6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发飘或跑偏 (12) 3轿车动力转向系的检查与维修 (12) 3.1转向盘的自由行程的检查 (12) 3.2转向储液罐的液面高度的检查 (13) 3.3液压泵的泵送压力的检查 (13) 3.4液压系统的密封性的检查 (13) 3.5转向柱的检修 (13) 4 汽车故障事例分析 (14) 4.1故障事例一 (14) 4.2故障事例二 (15)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汽车底盘教案

课题:汽车底盘的简介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汽车底盘的基础知识和分类 2、掌握汽车底盘的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汽车底盘的组成 难点:汽车底盘的组成 授课方法:讲授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一、复习提问 复习内容:汽车拆装的部分知识 提问内容:1、同学们你们自己认为汽车底盘的组成有哪些? 2、汽车底盘是干什么用的呢? 二、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之所以能行走是有腿,那么我们的汽车能行走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讲解今天的新课,汽车底盘的简介。 三、新课讲授 1、汽车的分类 类型发动机排量(L)车型 微型≤1.0夏利、奥拓 普通型>1.0~ ≤1.6富康、捷达 中级>1.6~ ≤2.5桑塔纳、奥迪100 中高级>2.5~ ≤4.0皇冠、奔驰300 CA770、卡迪拉克、林肯、奔驰500 高级>4.0 系列 2、汽车底盘发展史 ?汽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有一些独具一格的设计在汽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曾经影响甚至决定了汽车演变的方向。 ?(1)第一个里程碑:“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2)第二个里程碑: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3)第三个里程碑: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 ?(5)第五个里程碑: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 ?(6)第六个里程碑:风靡当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7)第七个里程碑:电动汽车 3、底盘的组成 底盘: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四、学生讨论 谈论:同学们你们自己认为汽车底盘应该包括哪些零部件? 五、重点总结 底盘的组成 六、布置作业 汽车底盘的组成?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2017 届) 设计(论文)题目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护 系部汽车工程系 班级14汽修2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李参 二0一七年三月十五日 摘要 一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率一直居高不下,往往会引起发动机其他构件损坏,特别是随着车辆行驶里程的增加,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逐渐下降,对发动机的整体工作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对维护发动机常温下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冷却系统的作用、组成、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日常维护、故障的检测步骤和排除方法,同时论述了冷却系统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以及冷却系统的智能控制。 关键词: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维护,温度设定点,冷却系统智能控制 目录 1 引言 (1) 2 冷却系的概述 (1) 3 风冷却系 (1) 4 水冷却系统的组成及维护 (2)

4.1 冷却介质 (3) 4.2 水泵 (4) 4.3 节温器 (4) 4.4 风扇 (4) 4.5 散热器 (5) 4.6 汽缸水套及其他密封装置 (5) 4.7 冷却系统智能控制 (5) 4.7.1 系统组成 (5) 4.7.2 单片机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6) 4.7.3 单片机系统控制过程 (6) 5 冷却系统的检修 (7) 6 温度设定点 (7) 6.1 提高温度设定点 (8) 6.2 降低温度设定点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11)

1 引言 一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率一直居高不下,往往会引起发动机其他构件损坏,特别是随着车辆行驶里程的增加,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逐渐下降,对发动机的整体工作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冷却系统的重要性在于维护发动机常温下工作,尤如人体的皮肤汗腺,如果有一天,人体的汗腺不能正常工作,那么身体内的热量将无法散去,轻则产生中暑,重则休克。 2 冷却系的概述 冷却系的主要功用是把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冷却系按照冷却介质不同可以分为风冷和水冷,如果把发动机中高温零件的热量直接散入大气而进行冷却的装置称为风冷系。而把这些热量先传给冷却水,然后再散入大气而进行冷却的装置称为水冷系。由于水冷系冷却均匀,效果好,而且发动机运转噪音小,目前汽车发动机上广泛采用的是水冷系。 不论采何种方式冷却,正常的冷却系统必须确保引擎在各样行驶环境都不致过热。 3 风冷却系 风冷却系是利用高速空气流直接吹过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外表面,把从气缸内部传出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在最有利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发动机气缸和气缸盖采用传热较好的铝合金铸成,为了增大散热面积各缸一般都分开制造,在气缸和气缸盖表面分布许多均匀排列的散热片,以增大散热面积,利用车辆行驶时的高速空气流,把热量吹散到大气中去。 由于汽车发动机功率较大,需要冷却的热量较多,多采用功率、流量较大的轴流式风扇以加强发动机的冷却。为了有效地利用空气流和保证各缸冷却均匀,在发动机上装有导流罩和分流板和气缸导流罩。 虽然风冷却系与水冷却系比较,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故障少,无需特殊保养等优点,但是由于材料质量要求高,冷却不够均匀,工作噪音大等缺点,目前在汽车上很少使用。

汽车底盘毕业设计

广西工学院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货车底盘 副标题

学生姓名田力 年级高汽修07G2 学号 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指导教师郑程 日期 评定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目录 概述 (7) 1.1整车总布置设计任务 (7) 1.2 设计原则、目标 (8) 1.3汽车设计过程 (8) 2.整车型式的选择 (8) 2.1发动机的种类和型式 (9) 2.2汽车的轴数和驱动型式 (9) 2.3车头、驾驶室的型式 (10) 2.4轮胎的选择 (10) 3.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11) 3.1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 (12) 3.2整车质量参数估算 (14) 3.2.1空车状态下整车质量、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15) 3.2.2满载状态下整车质量、轴荷分配和质心高度的计算 (16) 3.2.3非悬架质量的估算 (17)

3.2.4整备质量利用系数 (17) 3.2.5轴荷分配 (18) 3.3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19) 3.3.1动力性参数 (19) 3.3.1.1直接档动力因数D0max (19) 3.3.1.2 Ⅰ档动力因数D Imax (20) 3.3.1.3最高车速V max (20) 3.3.1.4汽车的比功率和比转矩 (20) 3.3.1.5汽车的加速时间 (21) 3.3.2燃料经济性参数 (21) 3.3.3操纵稳定性参数 (22) 3.3.5行驶平顺性参数 (23) 3.3.6制动性参数 (23) 3.3.7通过性参数 (24) 4.发动机选型 (24)

4.1发动机基本形式的选择 (24) 4.2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26) 4.2.1发动机最大功率P e max及其相应转速n p (26) 4.2.2发动机最大转矩T e max及其相应转速n m (28) 4.3传动系参数的选择 (28) 4.3.1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28) 4.3.2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29) 4.3.3变速器档位数的选择 (30) 5.总布置图的绘制 (30) 5.1发动机及传动系的布置 (31) 5.2车头、驾驶室的布置 (31) 5.3动轴的布置 (32) 5.4悬架的布置 (32) 5.5车架总成外形及其横梁的布置 (33) 5.6转向系的布置 (34) 5.7制动系统的布置 (35)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论文)(1)汇编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汽车润滑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指导教师:郭斌峰职称:老师 学生姓名:赵鑫学号:1302020157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16年6月01日 2016年6月01日

摘要 发动机的润滑是由润滑系来实现的。润滑系的基本任务就是将润滑油不断地供给各零件的摩擦表面使其润滑,减少零件的摩擦和磨损。润滑系虽然不参加发动机能量转换,却能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使其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作为汽车业维修人员,我们应该知道润滑系的组成和功用,并应对润滑系的常见故障现象、故障部位、故障的检测、诊断和排除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其检测和诊断的基本思路。本设计讲述了发动机润滑系的组成与功用,润滑方式,机油的使用性能,润滑系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普桑的维修案例。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汽车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运用检测仪器快速准确地查找汽车的故障原因,并把故障排除。 关键词:润滑系,功用,故障排除,维护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 润滑系的概述 (1) 1.2 发动机润滑方式 (1) 1.3 发动机润滑系的油路 (2) 1.4发动机润滑系的组成 (3) 1.5 润滑系的主要部件 (3) 1.5.1 机油泵 (3) 1.5.2 安全阀 (5) 1.5.3 机油滤清器 (5) 1.5.4 机油散热器 (6) 1.5 .5曲轴箱通风 (6) 第二章润滑剂 (7) 2.1润滑剂的分类和作用 (8) 2.2润滑油的使用特性及机油添加剂的性能 (8) 2.2.1机油的使用特性 (8) 2.2.2 机油添加剂的作用 (8) 2.3机油的更换及注意事项 (9) 第三章润滑系常见故障的诊断 (9) 3.1机油压力过低 (9) 3.2机油压力过高 (10) 3.3机油消耗过多 (11) 第四章普桑润滑系故障维修实例 (13) 4.1 机油报警灯闪亮,报警器响 (13) 4.2机油警报器响个不停 (13)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汽车转向器毕业设计 【篇一:毕业设计汽车转向系统】 摘要 本设计课题为汽车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课题以机械式转向系统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及校核、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及验算 为中心。首先对汽车转向系进行概述,二是作设计前期数据准备, 三是转向器形式的选择以及初定各个参数,四是对齿轮齿条式转向 器的主要部件进行受力分析与数据校核,五是对整体式转向梯形机 构的设计以及验算,并根据梯形数据对转向传动机构作尺寸设计。在转向梯形机构设计方面。运用了优化计算工具matlab进行设计 及验算。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简单的程序语法,使设计在参数变更时得到快捷而可靠的数据分析和直观的二维曲线图。最后设 计中运用autocad和catia作出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零件图以及装配图。 关键词:转向机构,齿轮齿条,整体式转向梯形,matlab梯形abstract the title of this topic is the design of steering system.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of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and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gear to the design as the center. firstly make an overview of the steering system. secondly take a preparation of the data of the design. thirdly, make a choice of the steering form and determine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nd design the structure of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ourthly, stress analysis and data checking of the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fifthly, design of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rapezoidal data make a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ring linkage.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 mechanism the computational tools matlab had been used to design and checking of the data. the powerful computing and intuitive charts of the matlab can give us accurate and quickly data. in the end autocad and catia were used to make a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parts diagrams and assembly drawings keywords: steering system,mechanical type steering gear and gear rack, integrated steering trapezoid,matlab trapezoid

汽车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On the vehicle sideslip angle estimation through neural network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 Melzi,E. Sabbioni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5 (2011):14~28 电脑估计车辆侧滑角的数值和实验结果 S.梅尔兹,E.赛博毕宁 机械系统和信号处理2011年第25期:14~28

摘要 将稳定控制系统应用于差动制动内/外轮胎是现在对客车车辆的标准(电子稳定系统ESP、直接偏航力矩控制DYC)。这些系统假设将两个偏航率(通常是衡量板)和侧滑角作为控制变量。不幸的是后者的具体数值只有通过非常昂贵却不适合用于普通车辆的设备才可以实现直接被测量,因此只能估计其数值。几个州的观察家最终将适应参数的参考车辆模型作为开发的目的。然而侧滑角的估计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避免有关参考模型参数识别/适应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层神经网络方法估算侧滑角。横向加速度、偏航角速率、速度和引导角,都可以作为普通传感器的输入值。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的设计和定义的策略构成训练集通过数值模拟与七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车辆模型都已经获得了。在各种路面上神经网络性能和稳定已经通过处理实验数据获得和相应的车辆和提到几个处理演习(一步引导、电源、双车道变化等)得以证实。结果通常显示估计和测量的侧滑角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1 介绍 稳定控制系统可以防止车辆的旋转和漂移。实际上,在轮胎和道路之间的物理极限的附着力下驾驶汽车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通常大部分司机不能处理这种情况和失去控制的车辆。最近,为了提高车辆安全,稳定控制系统(ESP[1,2]; DYC[3,4])介绍了通过将差动制动/驱动扭矩应用到内/外轮胎来试图控制偏航力矩的方法。 横摆力矩控制系统(DYC)是基于偏航角速率反馈进行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系统使车辆处于由司机转向输入和车辆速度控制的期望的偏航率[3,4]。然而为了确保稳定,防止特别是在低摩擦路面上的车辆侧滑角变得太大是必要的[1,2]。事实上由于非线性回旋力和轮胎滑移角之间的关系,转向角的变化几乎不改变偏航力矩。因此两个偏航率和侧滑角的实现需要一个有效的稳定控制系统[1,2]。不幸的是,能直接测量的侧滑角只能用特殊设备(光学传感器或GPS惯性传感器的组合),现在这种设备非常昂贵,不适合在普通汽车上实现。因此, 必须在实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侧滑角估计,具体是测量横向/纵向加速度、角速度、引导角度和车轮角速度来估计车辆速度。 在主要是基于状态观测器/卡尔曼滤波器(5、6)的文学资料里, 提出了几个侧滑角估计策略。因为国家观察员都基于一个参考车辆模型,他们只有准确已知模型参数的情况下,才可以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估计。根据这种观点,轮胎特性尤其关键取决于附着条件、温度、磨损等特点。 轮胎转弯刚度的提出就是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适应观察员能够提供一个同步估计的侧滑角和附着条件[7,8]。这种方法的弊端是一个更复杂的布局的估计量导致需要很高的计算工作量。 另一种方法可由代表神经网络由于其承受能力模型非线性系统,这样不需要一个参

汽车转向系统毕业设计说明

摘要 本课题的题目是转向系的设计。以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为中心,一是汽车总体构架参数对汽车转向的影响;二是机械转向器的选择;三是齿轮和齿条的合理匹配,以满足转向器的正确传动比和强度要求;四是动力转向机构设计;五是梯形结构设计。因此本课题在考虑上述要求和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利用转向盘的旋转带动传动机构的齿轮齿条转向轴转向,通过万向节带动转向齿轮轴旋转,转向齿轮轴与转向齿条啮合,从而促使转向齿条直线运动,实现转向。实现了转向器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在本文中主要进行了转向器齿轮齿条的设计和对转向齿轮轴的校核,主要方法和理论采用汽车设计的经验参数和大学所学机械设计的课程容进行设计,其结果满足强度要求,安全可靠。 关键词:转向系;机械型转向器;齿轮齿条;液压式助力转向器 1.绪论 1.1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它对于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以及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发展到利用现代电子和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及线控转向系统(SBW)。 按转向力能源的不同,可将转向系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 机械转向系的能量来源是人力,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由转向操纵机构(方向盘)、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转向器是将操纵机构的旋转运动转变为传动机构的直线运动(严格讲是近似直线运动)的机构,是转向系的核心部件[2]。 动力转向系除具有以上三大部件外,其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转向助力装置。由于转向助力装置最常用的是一套液压系统,因此也就离不开泵、油管、阀、活

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 ………………. ………………… 山东农业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 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院 部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车辆工程二班 届 次 2014届 学生姓名 衣光亮 学 号 20100673 指导教师 玄冠涛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二日 装 订 线 ……………….……. …………. …………. ………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2) 引言 (3) 1.电动汽车底盘结构 (3) 1.1电动汽车底盘 (3) 1.2 电动汽车底盘设计方法 (3) 1.3电动汽车底盘结构的分析方法 (4) 1.4电动汽车底盘优化设计方案 (6) 2. 电动车底盘结构静态分析 (6) 2.1底盘结构六种工况静力学分析 (7) 2.1.1 底盘满载四轮同时着地工况分析 (7) 2.1.2 底盘满载前轮一侧悬空工况分析 (8) 2.1.3 底盘满载后轮一侧悬空工况分析 (9) 2.1.4 底盘满载对角两轮悬空工况分析 (11) 2.1.5 底盘满载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12) 2.1.6 底盘满载转弯工况分析 (13) 2.2 底盘结构优化处理 (14) 3. 电动汽车底盘结构动态分析 (15) 3.1 底盘四轮着地工况模态分析 (15) 3.2 底盘前轮一侧悬空工况模态分析 (17) 3.3 底盘紧急制动工况模态分析 (20) 3.4 底盘紧急转弯工况模态分析............................ . (22)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关于汽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说明书) 题目: 姓名: 编号: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年月日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开始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完成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题目: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A·编制设计 B·设计专题(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 系(部)主任 __年__月__日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记录 机械工程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于年月日 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设计题目: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专题(论文)题目: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指导老师: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经答辩委员会讨论评定,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 答辩委员会人,出席人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副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委员:,,,,,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语 第页 共页学生姓名:专业汽车运用技术年级 09 级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评阅人: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成绩: 系(科)主任:(签字)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评语:

摘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以GDP近两位数的实际增长速度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经济将有更多增长机会,但其各部分增长差异各有不同。入世后中国必须承担降低关税、开放服务领域、减少或取消限制外商投资某些行业的规定等义务。从现有的保护壁垒和行业全球化程度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将是受入世冲击最大的行业。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 后的冲击,凭借巨大的、迅速发展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完整的、较强的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强的、较完备的技术开发体系,迅速发展。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但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最终成为具有独立开发能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关键字: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China with the actual near double-digit GDP growth rate as a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s one of the fastes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after joining theWTO, China's economy will have more growth opportunities, but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its components are all have differences. After WTO entry China must assume reduced tariffs, open service field, reduce or eliminate restricted the provisions of foreign investment certain industries such obligations. From the existing barriers and industry globalization intensity, China's auto industry will be the biggest impact by WTO industry.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81轿车前轮主动转向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第1章绪论 主动转向系统保留了传统转向系统中的机械构件,包括转向盘、转向柱、齿轮齿条转向机以及转向横拉杆等。其最大特点就是在转向盘和齿轮齿条转向机之间的转向柱上集成了一套双行星齿轮机构,用于向转向轮提供叠加转向角。主动转向系统通过一组双行星齿轮机构实现了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叠加功能,完美地解决了低速时转向灵活轻便与高速时保持方向稳定性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转向干预来防止极限工况下车辆转向过多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能方便地与其他动力学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控制,为今后汽车底盘一体化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常规转向系统的显著差别在于,主动转向系统不仅能够对转向力矩进行调节,而且还可以对转向角度进行调整,使其与当前的车速达到完美匹配。其中的总转角等于驾驶员转向盘转角和伺服电机转角之和。低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同,叠加后增加了实际的转向角度,可以减少转向力的需求。高速时,伺服电机驱动的行星架转动方向与转向盘转动相反,叠加后减少了实际的转向角度,转向过程会变得更为间接,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1转向系统综述 1、蜗杆曲柄销式转向器 它是以蜗杆为主动件,曲柄销为从动件的转向器。蜗杆具有梯形螺纹,手指状的锥形指销用轴承支承在曲柄上,曲柄与转向摇臂轴制成一体。转向时,通过转向盘转动蜗杆、嵌于蜗杆螺旋槽中的锥形指销一边自转,一边绕转向摇臂轴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曲柄和转向垂臂摆动,再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这种转向器通常用于转向力较大的载货汽车上。 2、循环球式转向器 循环球式:这种转向装置是由齿轮机构将来自转向盘的旋转力进行减速,使转向盘的旋转运动变为涡轮蜗杆的旋转运动,滚珠螺杆和螺母夹着钢球啮合,因而滚珠螺杆的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螺母再与扇形齿轮啮合,直线运动再次变为旋转运动,使连杆臂摇动,连杆臂再使连动拉杆和横拉杆做直线运动,改变车轮的方向。这是一种古典的机构,现代轿车已大多不再使用,但又被最新方式的助力转向装置所应用。它的原理相当于利用了螺母与螺栓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移动,而在螺纹与螺纹之间夹入了钢球以减小阻力,所有钢球在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的螺旋曲线

课程设计---汽车底盘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任务书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如下: 第一组: 建立汽车的前悬架模型,然后测试,细化,优化该模型,建立目标函数,最后与MATLAB实现联合仿真。 1.测量车轮接地点侧向滑移量 2.测量车轮侧偏角 3.测量车轮前束值 4.测量车轮跳动量 5.测量主销后倾角 第二组: 建立整车模型,实现该车在A,B,C三级道路路面上的仿真。

第一部分创建前悬架模型 (1)创建新模型 双击桌面上得ADAMS/View得快捷图标,创建一个名称为:FRONT_SUSP的新模型。(2)设置工作环境 在ADAMS/View选择菜单中得单位命令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力的单位,时间单位,角度单位和频率单位分别设置为毫米,千克,牛顿,秒,度和赫兹。在工作网格命令中将网格的X方向和Y方向分别设置为750和800,将网格距设置为50。同时将图标大小设置为50。( 3 ) 创建设计点 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点命令,创建八个设计点,其名称和位置如下图: (4)创建主销,上横臂,下横臂,拉臂,转向拉杆,转向节 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圆柱体命令,定义不同的参数值,在对应点之间创建主销,上横臂,下横臂,拉臂,转向拉杆,转向节。 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球体命令,分别在上横臂,下横臂,转向横拉杆上相应点作为参考点创建铰接球。图形如下:

(5)创建车轮,测试平台及弹簧 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圆柱体命令,选择转向节两端点作为设计点。并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倒角命令,定义倒圆半径为50,完成车轮倒角的设计。 应用ADAMS/View中的零件库中选择圆柱体和长方体命令,在创建的(-350,-320,-200)设计点上创建测试平台。 在上横臂上选择创建一点(174.6,347.89,24.85),在大地上创建点(174.6,647.89,24.85),点击ADAMS/View力库的弹簧,设置其刚度和阻尼,选择创建的两点绘制弹簧。 如图:

汽车座椅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汽车转向系统EPS设计(论文)

汽车转向系统EPS设计

毕业设计外文摘要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1 1.1汽车转向系统简介?1 1.2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思路 (3) 1.3EPS的研究意义?4 2 EPS控制装置的硬件分析 (5) 2.1汽车电助力转向系统的机理以及类别 (5) 2.2 电助力转向机构的主要元件 (8) 11 3 电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3.1 动力转向机构的性能要求..................................... 11 3.2 齿轮齿条转向器的设计计算...................................... 11 3.3 转向横拉杆的运动分析[9]21? 3.4 转向器传动受力分析......................................... 22 4转向传动机构优化设计?24 4.1传动机构的结构与装配.......................................... 24 4.2利用解析法求解出内外轮转角的关系............................ 25 4.3 建立目标函数?27

5控制系统设计? 29 29 5.1 电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 30 5.2 EPS电助力电动机的选择? 5.3 控制系统框图设计........................................... 3132 结论?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转向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2) 摘要 (2) 绪论 (3) 1 概述 (4) 1.1 什么是汽车转向系统 (4) 1.2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4) 1.3 转向系统简介及工作原理 (4) 2 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 (7) 2.1 机械转向系故障诊断 (7) 2.2 动力转向系故障诊断 (10) 2.3 转向系仪器检测 (13) 3对汽车转向系统的故障进行维修 (16) 3.1机械转向系的维修 (16) 3.2动力转向系的维修 (19) 4结论 (22) 谢辞 (23) 参考文献 (24)

摘要 本文阐述了汽车转向系统各个部分的作用、组成、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同时提出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可行方案;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问题都有良好的认识,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良好的总结归纳,以此进一步熟悉掌握汽车转向系统的各方面知识,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用实际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关键词:汽车转向系统,工作原理,故障,维修。

绪论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起作用是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要求而适时地改变其行驶方向,并在受到路面传来的偶然冲击及汽车意外地偏离行驶方向时,能与行驶系统配合共同保持汽车继续稳定行驶。因此,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1 概述 1.1什么是汽车转向系统 用来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或倒退方向的一系列装置称为汽车转向系统(steering system)。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汽车转向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汽车转向系统的零件都称为保安件。汽车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都是汽车安全必须要重视的两个系统。 1.2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改变其行驶方向。就轮式汽车而言,实现汽车转向的方法是, 驾驶员通过一套专设的机构,使汽车转向桥(一般是前桥)上的车轮(转向轮)相对于汽车纵横线偏转一定角度。这一套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即称为汽车转向系统。 汽车转向系统分为两大类: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 机械转向系统:完全靠驾驶员手力操纵的转向系统。 动力转向系统:借助动力来操纵的转向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又可分为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动力转向系统。 1.3转向系统简介及工作原理 机械转向系以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其中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机械转向系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