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二课如何赏析戏剧作品

第二课如何赏析戏剧作品

第二课如何赏析戏剧作品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对话来传达故事和情感,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赏析戏剧作品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赏析戏剧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1. 研读剧本赏析戏剧作品的首要步骤是仔细研读剧本。

剧本中包含了角色对话、情节发展和舞台指示等重要信息。

通过细致阅读剧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作家的意图,把握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2. 观看演出理论上的赏析只是第一步,真正深入理解和感受戏剧作品,最好的方式是观看实际演出。

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会进一步呈现出剧作家所创造的世界。

观看演出时,我们应该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舞台设计和背景音乐等元素,透彻理解剧作家的意图和主题。

3. 分析剧作结构戏剧作品通常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冲突与等。

赏析戏剧作品时,我们应该分析剧作的结构,理解剧情的发展过程和情节的转折点。

通过分析剧作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戏剧作品的整体框架和核心主题。

4. 解读角色形象戏剧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赏析戏剧作品时,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通过解读角色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作家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5. 探索主题思想戏剧作品往往通过人物和故事来传达一定的主题和思想。

赏析戏剧作品时,我们应该探索作品背后的主题思想,并加以思考和评价。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赏析戏剧作品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戏剧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启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赏析戏剧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和人文视野。

戏剧分析:戏剧元素和剧本解读

戏剧分析:戏剧元素和剧本解读

戏剧分析:戏剧元素和剧本解读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视觉效果和文字等多种要素,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本文将对戏剧元素和剧本进行解读,探索其在舞台上的表现和意义。

一、戏剧元素的分析1. 剧情剧情是戏剧作品的核心,它是由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发展组成。

剧情的设计需要有起伏和扭转,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同时,剧情还要突出主题和思想,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出来。

2.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戏剧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性格,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的塑造需要细腻入微,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 对白对白是戏剧作品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展现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

对白的语言要流畅自然,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合适的对白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4. 舞台设置和道具舞台设置和道具是戏剧表演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们通过布景和道具的运用来展现故事的地点和环境。

合适的舞台设置和道具可以增强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代入感。

二、剧本的解读剧本是戏剧作品的文字表达形式,它包含了剧情、对白和舞台要素的描述。

剧本起到了指导演员和导演的作用,使演出更加精彩和有序。

1. 剧本结构剧本的结构需要有一定的层次和起伏,通过合理的安排剧情和场景转换来引导观众的观赏和思考。

经典的剧本往往具有鲜明的起伏和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对白的精彩剧本中的对白需要具有情感表达和戏剧冲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个性特点。

精彩的对白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剧情更加丰富和生动。

3. 舞台要素的描述剧本中对舞台设置和道具的描述需要准确而具体,以便演员和导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故事情境。

详细的舞台要素描述可以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艺术效果。

4. 主题的突出剧本也因其主题的突出而受到关注。

通过对重要主题的展示和探索,剧本能够引导观众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意义。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在众多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有一部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客栈里,可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人物。

掌柜佟湘玉,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风情万种却又不失善良;跑堂白展堂,曾经的“盗圣”,胆小如鼠却又有着非凡的轻功;打杂的郭芙蓉,一心想要闯荡江湖,性格泼辣却又单纯可爱;账房吕秀才,酸腐穷酸却又满腹经纶;厨子李大嘴,贪吃贪财却又有着一颗真诚的心;还有衡山派掌门莫小贝,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

先来说说佟湘玉这个角色。

她一出场,那身华丽的衣裳和头上的珠翠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可别以为她只是个爱美的女人,她可是客栈的主心骨。

她有着商人的精明,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想出赚钱的法子。

但同时,她又有着一颗柔软的心,对待伙计们就像对待家人一样。

记得有一次,客栈里的生意不好,佟湘玉为了节省开支,决定减少大家的伙食。

可当她看到大家因为吃不饱而无精打采的样子时,又心疼得不行,立刻恢复了原来的伙食标准。

她一边唠叨着“额这是造了啥孽咧”,一边又让大家吃得饱饱的。

这一幕让我看到了她的善良和可爱,她不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掌柜,而是一个真心关心大家的大姐姐。

再说说白展堂。

他那标志性的“葵花点穴手”不知道迷倒了多少观众。

他整天嚷嚷着“我想过平静的日子”,可每次遇到危险,他还是会挺身而出。

有一回,一个恶势力团伙来到客栈闹事,白展堂一开始吓得躲在桌子底下。

但当他看到佟湘玉受到威胁时,瞬间爆发,用他的轻功和点穴手将敌人制服。

事后,他拍着胸脯说:“有我老白在,谁也别想欺负咱客栈的人!”那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但在这笑声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勇敢和担当。

郭芙蓉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她初来客栈时,心高气傲,总想着用武力解决问题。

可在客栈的日子里,她渐渐明白了江湖不是她想象的那样。

有一次,她因为一点小事和客人发生了冲突,结果把客人打得鼻青脸肿。

戏剧作品铡美案鉴赏

戏剧作品铡美案鉴赏

戏剧作品铡美案鉴赏
《铡美案》是一部反映官场黑暗、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

该剧以严密的构思、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刻画深刻的人物形象,将人性中最丑陋、虚伪、自私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该剧中,作者将官场黑暗、利益纷争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铡美案揭示出官场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等级分明,以及权力和金钱的滋生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和人性扭曲。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将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社会背景等层层深化,成功地塑造了魏公子、卜世仙、刘公仪、刘公爷等鲜明个性的形象。

此外,该剧还通过铡美案中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变化,展示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道德沦丧、法制薄弱、人情世故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最终,铡美案所凸显的愿望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期望,即希望社会能够改善,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尊严、正义和自由。

综上所述,通过对《铡美案》这一戏剧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在戏剧创作方面,该剧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发掘。

中国当代戏剧作品分析

中国当代戏剧作品分析

中国当代戏剧作品分析中国当代戏剧作品是丰富多样的,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戏剧作品进行分析。

一、题材多样性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题材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个人等多个方面。

其中,政治题材的作品通常反映了时代的洪流和社会的变革。

例如,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山河故人》通过一对农民工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社会题材的作品则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福祉,如曹禺的《雷雨》和赵冬苓的《瞎子》。

历史题材的作品则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如陈忠实的《白毛女》。

个人题材的作品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如舒适的《蓝猫淘气三千问》。

二、风格特点中国当代戏剧作品的风格多样,既有传统戏曲的影响,也有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

许多作品在语言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例如,贾樟柯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纪实主义风格而闻名,常常使用直观的影像语言和自然的表演方式。

王小波的作品则融合了现代小说和戏剧的元素,打破了传统戏剧结构的束缚。

此外,中国当代戏剧作品还积极探索多媒体和互动性的应用,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观赏体验。

三、文化价值中国当代戏剧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思考。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同时,中国当代戏剧作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展示了他们积极面对困境和追求幸福的精神面貌。

这些作品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本土,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四、艺术创新中国当代戏剧作品在艺术创新方面表现出众。

创作者们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例如,柯铁铮的作品《女儿》通过融合戏曲、舞蹈和影像的方式,以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展现了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曲婉婷的作品则以其非线性叙事和充满想象力的舞台效果而引人注目。

艺考戏剧作品分析范文

艺考戏剧作品分析范文

艺考戏剧作品分析范文
概述
这篇文章旨在分析艺考戏剧作品,通过对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故事情节
该戏剧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展现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和社会冲突,呈现出一个富有张力和深度的故事情节。

故事以一位年轻演员的成长为线索,通过揭示他在剧组生活中的艰辛和困惑,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角色塑造
在该作品中,角色塑造非常细腻和真实。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言行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人性。

主要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出真实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使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表演技巧
在表演技巧方面,该作品的演员展现出出色的表演能力。

他们
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

无论是肢体语言、语调还是表情细节,都展现出了专业的演技水平。

此外,舞台布景和音效的运用也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层次感和艺术
效果。

结论
这部艺考戏剧作品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表演技巧的精彩
呈现,成功地传达了其主题和艺术特点。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也能够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
有力的艺术表达,值得观众的关注和认真品味。

注意:
本文所述为范文,具体的艺考戏剧作品和分析内容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具体适配。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就是在看一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被其中的情节、人物或者画面所深深吸引,然后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作品——。

这部剧,乍一看好像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小小的客栈里打打闹闹,没什么特别的。

但当你真正深入去看,去感受,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先来说说这剧里的人物吧。

佟湘玉,那个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一口陕西话,爱财如命却又心地善良。

她总是穿着那身华丽却略显土气的衣服,头上插着各种发饰,脸上挂着招牌式的笑容。

她操持着整个客栈,对伙计们时而严厉,时而关怀备至。

记得有一集,莫小贝调皮捣蛋,佟湘玉气得不行,拿着擀面杖追着她满院子跑,一边跑一边喊:“额滴神呀,你这娃咋这么不听话咧!”那场面,真是让人笑得肚子疼。

可当小贝真的遇到危险,佟湘玉又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她,展现出母爱的一面。

白展堂,大名鼎鼎的“盗圣”,却胆小如鼠,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

他那标志性的“葵花点穴手”,不知道让多少观众跟着模仿。

他在客栈里总是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可自己又常常闹出笑话。

有一次,他为了在佟湘玉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硬着头皮去抓贼,结果吓得躲在桌子底下瑟瑟发抖,被大家发现后还嘴硬说:“我这是战术,懂不懂!”郭芙蓉,一个梦想成为女侠的野蛮丫头,动不动就“排山倒海”。

她刚到客栈的时候,心高气傲,什么活儿都不愿意干,还总是闯祸。

但在大家的影响下,她逐渐变得懂事,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印象特别深的是她为了给秀才做一件衣服,笨手笨脚地缝了好久,结果衣服歪歪扭扭,根本没法穿。

但那份心意,却让人感动不已。

吕秀才,一个穷酸迂腐的书生,整天之乎者也,却有着一颗聪明的脑袋。

他和郭芙蓉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两人吵架,吕秀才为了哄郭芙蓉开心,居然在院子里念起了情诗,那酸溜溜的样子,把大家都逗得不行。

还有李大嘴,一个整天想着当大厨,却总是做不出好菜的胖子;莫小贝,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总是给大家带来麻烦但又让人忍不住喜欢她。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作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引言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创作之一。

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分析和探讨。

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

当时,英国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运动,社会文化发展迅速。

莎士比亚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

莎士比亚戏剧的题材和主题莎士比亚戏剧的题材广泛多样,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莎士比亚深刻地刻画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矛盾,探讨了权力、爱情、家庭关系等主题。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象。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美丽的诗句和对话,通过语言的运用传达了情感和思想。

此外,莎士比亚还巧妙地运用了舞台布景、服装、动作等艺术手法,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莎士比亚戏剧对后世的影响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戏剧作品成为了世界各国戏剧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莎士比亚创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戏剧结构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结论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也能够启发我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莎士比亚戏剧永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提示: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a、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

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

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

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b、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

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

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

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c、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

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

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提示: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

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

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提示:关汉卿自己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

关汉卿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表现。

比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和刚强,是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点地表露出来的。

《蝴蝶梦》则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了王氏的贤德和慈爱。

《调风月》中的燕燕则是在狼狈的处境中展示出泼辣又软弱的形象的。

其次是关汉卿杂剧的情节富于变化。

在《窦娥冤》中,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又如《救风尘》中,赵盼儿营救宋引章,费尽心机,又有了风云突变,最后一波三折,使得冲突消解,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自然、真切,既符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

都表现得恰如其分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提示:“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

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方面。

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

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

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

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

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

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

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5.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提示:首先,《西厢记》塑造了张生的形象,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常常沿袭着《西厢记》中张生的性格特点。

其次,《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

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第三,《西厢记》中的红娘,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第四,《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动剧情,同时也借此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提示: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

为了爱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对爱情时也有些卤莽、糊涂和不知所措。

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子,有才华,有智慧。

他又是软弱的,情绪化的。

情绪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起大落。

红娘是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的形象,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她又是机智的和伶俐的。

她磊落直言,急公好义,促成了崔张的好事,同时也承担了老夫人的责骂。

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将“红娘”作为了成就人们婚姻好事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7.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提示:《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

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使我们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莺莺的矛盾心理主要通过“闹简”和“赖简”得到表现的。

一方面,当她得到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

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内心的快乐。

于是有了“闹简”的一幕。

但是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出首时,却又被莺莺拉了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

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而反复地掩饰正说明莺莺内心的矛盾。

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是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数落训斥了张生一顿,这就是“赖简”。

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

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情”私自和男子约会,还是有所顾及的。

杂剧中的“闹简”、“赖简”两折突出表现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她内心的矛盾,是刻画恋爱心理很成功的段落。

试结合作品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提示:郑光祖的爱情剧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色彩。

首先,在模式上,均采用有婚约在先、拜见岳母,岳母让以兄妹相称的故事模式。

比如《*梅香》中的白敏中与裴小蛮早有婚约;二人私会时也没有失身;白敏中奉旨成婚等,情节上的设计,使剧本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即使是《倩女离魂》,张倩女和王文举也是曾有指腹为婚的婚约。

其次,在立意上,两情相悦的基础是女子的贵人容仪和男子的远大前程,爱情有着太多的现实欲望。

同时,在爱情的过程中,男女之间也没有超越界限,比较强调风化。

郑光祖的爱情剧致力于写情,却终不逾矩,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

13.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提示:首先,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造,作为南戏创作的范式性作品,给后来的创造以极大的影响。

《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造的基本结构方式。

14.《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

提示:首先,《牡丹亭》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的至情、执著于理想的贵族少女杜丽娘的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丰满,而且突破了常理常情常规。

其次,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注意抓住人物的身份来做文章。

《牡丹亭》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

为了与杜丽娘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吻合,作者大量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表现内心的秘密。

第三,《牡丹亭》的曲词非常成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口。

剧中杜丽娘的曲词细腻、优美、含蓄;杜宝的曲词则或严肃古执,或豪爽慷慨;杜母的唱词平实而充满慈爱;柳梦梅的曲词则在淡淡的文采中,写出多情和书生意气。

15.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提示: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强调真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情对现实的超越。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

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

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

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

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在《牡丹亭》剧本里,汤显祖体现了道德层面,既写青春的觉醒,写对真情的执着,大胆的追求。

而杜丽娘对父母的深爱在剧本里也一再得到体现:无论是死前的拜谢母亲,还是在阴间望乡台的眺望,或者还魂后闻说金军进犯时对父母的焦急牵挂,都显示了杜丽娘的赤子之心。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于的理想的女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剧本的一个突出成就之所在。

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1)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中女性的困境;(2)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3)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挂怀,这代表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词曲之祖”,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高明的《琵琶记》,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曲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再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琵琶记》剧中蔡伯喈牛府奢华生活与赵五娘乡下凄苦生活的成功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