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1
心痛皖南事变简介ppt课件

16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在蒋 介石下令停火后突围逃出,3月12日两人于 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遭副官刘厚总开枪 打死。 3月17日,蒋中正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 “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事法庭审判。
蜜蜂洞
17
18
中国共产党进行回击,指示八路军、新 四军在军事上自卫,在政治上反攻;20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15
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东南局副书记 饶漱石的意见,致书上官云相,指责其 “背信弃义”,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
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同日, 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 人,除约2000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 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
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
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身陷囹圄,
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1946年3月
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
7
历史背景:
新四军在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不时与同一战 区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武装冲突。1940年10月 初,陈毅率領新四军第一支队,突袭江苏北 部的黃桥。
8
同月19日,因为担心类似两党军队冲突的黄 桥事件再度发生,以致影响中日战争战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最高领袖蒋介石命令 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 参谋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正副司令朱德、彭 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发出 “皓电”:命令新四军接电报后迅即将全部 撤到旧黄河以北。 11月19日,毛泽东以上述 受令者“朱彭叶项”四人名义答复:“同意 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长江以北。” 蒋介石则发手令宽限新四军的北移期限 。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皖南新四军部队转移到长江以北地区,以局部的让步来争取中间派的同情,缓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势,使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迎接国民党顽固派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给项英等人的指示中,只是从原则上和大的方向上对皖南新四军的北移作了规定,至于新四军是从繁昌、铜陵间渡江到无为地区,或先移苏南,再移苏北,都没有指定具体的北移路线,为的是给皖南新四军的领导人以自主权和临机处置权,以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敌情变化决定部队的行止。
新四军具体领导体制上的缺陷始终不能消弥项、叶矛盾。叶挺是新四军军长,理应负责新四军的军事工作,项英是副军长,协助军长工作。但军长叶挺不是共产党员,副军长项英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主席。按组织和秘密原则,党的会议叶不能参加,党的指示和文件叶无权阅读;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叶挺应在副军长项英的指示下工作,上级指示也由项英口头传达。由于叶是非党员,不能参加党的会议和军分会会议,因此在研究新四军工作中有种种不方便,也不能及时参加军中事务的处理。
为什么皖南新四军迟迟不肯执行北渡计划?为什么在不得已东进北渡时又向南出发?而且还带着新四军的全部家当,背负沉重的负担。从《皖南事变》书中对项英人物的细致描写塑造中,了解了项英的思想深处存在的极阴秘的个人想法,正如任何伟大人物者有自己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一样,项英本人也不例外,只所以他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又只所以他南进茂林,是有他自己的整套完整思想的,正是这套思想害了皖南的新四军,最终也害了他自己。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言行及性格的发展,总离不开主观客观原因和历史的现实原因。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皖南新四军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而不得以执行时却又向南进发,实为项英的个人情绪支配了皖南新四军的行动,照此分析,他的南进并不是绕道东进,而是图谋执行他南进国民党敌后山中打游击的战略计划,正是项英追求自己目的的这种行动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皖南事变
新四军事件
时间: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 人物: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
与新四军 事件: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
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 共高潮的顶点。
国情: A. 处于抗战时期
B. 民生凋敝
C. 两党政治矛盾上升
背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 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 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 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 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 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 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皓电” 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影响意义:
1、在国际上国民党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2、激起海外华侨的强烈愤慨 3、在国内触发了抗议浪潮 4、国共相争,为敌所乘 5、迫使国民党当局继续进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 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 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事件过程
1.毛泽东覆电后,共产党新四军并未如晧电及共产党中央所 言随即移防。另一方面,因迟迟未见移防。 2.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由泾县云岭地 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长江以北转移。 3.顾祝同无预警地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 4.新四军总部请求不惜全面破裂威胁,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 涉,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 5.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 6.结束标志: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皖南事变是指1924年,国民党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发动的一次反抗国民政府的武装斗争。
这次斗争可以追溯到1923年5月国民党在安庆的会议上筹划的“筹备抗共行动”,即“为了抗击中央,组建大抗共军”。
1924年7月,安徽省国民党领头的游击队发起了一轮重大的进攻,它的目的是要摧毁省里的共产党基地和抗击安徽省政府的政治和军事势力。
8月10日,游击队在安徽省以及皖南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其中包括安庆、安康、黄山、滁州、界首等市,几乎占领了安徽省的全部地区。
随后,游击队又攻占了江苏省的五个县,占据了安徽省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游击军政权。
虽然国民党当时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之后却后悔莫及,因为这次斗争给北洋政府带来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和国际压力。
在实际上,北洋政府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是经受着巨大的震动。
首先,国民党占领安徽省引发了武装斗争,这使得安徽省一瞬间变得毫无秩序可言,国民党当局更加急切地要求恢复秩序,并宣布对安徽省实行战争治安编制,并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苏联也因为国民党军队和国家元首抗议而采取决定,宣布取消对中国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撤回军队,以及它拒绝接受北洋政府的提议,因此有了它以后的皖南会谈。
皖南会谈是指1924年底,北洋政府、国民党、中共三方在安徽省安庆召开的一次谈判会议,会谈期间,三方就国民党国民政府在安徽省抗共武装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谈判。
会谈的最终结果是,国民党同意撤回军队,北洋政府同意撤销自己的战争治安编制,三方都同意不立即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不过,皖南会谈仍然对国民党军队和安徽省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安徽省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在短时期内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动荡。
皖南事变的发生,不仅给国民党和中国国民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打击,也给北洋政府带来了强大的内政动乱和国际压力。
事变的发生也改变了未来国民党和中共在政治上的对抗面貌,开启了国民党对抗共产党的历史性斗争。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 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
皖南事变

事件过程2
•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 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 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 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 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 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 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 办法。
历史背景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 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 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 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 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 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 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 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失败的原因
不少研究者以皖南新四军惨遭围歼的结果,逆推出皖南新四 军所选择的北移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 的主要原因。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部队最后确定的北移路线, 并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它并非是一条自投罗网的自杀路线。根 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对皖南新四军 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不能一概否定,南下茂林的路线在当时 是相对安全的路线。 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 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要消灭皖南新四军,在强迫我军北 移并指定北移路线的同时,制定了对皖南新四军的围歼计划,企 图将皖南我军压迫至江边,然后与日、伪聚而歼之。在这种情况 下,皖南新四军不论走哪条北移路线,与国民党军队的冲突都是 难以避免的。
事件过程3
•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 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 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 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 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 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 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 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浅析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二 )国民党容 不得 新四 军在敌 后发展 壮 大是皖 南 事 变发 生的最直接原 因
这 个事变是蒋 介石 蓄谋 已久 的为削弱共 产党 的势力 而发动 的。1937年 国共 西安谈判时 ,国民党就没有 放弃 过 控制 、改编 、削 弱南方 红军游击 队的 阴谋 。并采取 了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 年1 月, 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 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 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过程2
•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 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 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 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 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 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 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 办法。
同千 室古 操奇 戈冤 ,, 相江 煎南 何一 周急叶 恩!。 来!
中为 华江 民南 国死 卅国 年难 一者 周月志 恩十哀 来七 日 夜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日,蒋 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 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 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 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 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 突然袭击。
新四军失败的原因
不少研究者以皖南新四军惨遭围歼的结果,逆推出皖南新四 军所选择的北移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 的主要原因。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部队最后确定的北移路线, 并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它并非是一条自投罗网的自杀路线。根 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对皖南新四军 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不能一概否定,南下茂林的路线在当时 是相对安全的路线。 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 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要消灭皖南新四军,在强迫我军北 移并指定北移路线的同时,制定了对皖南新四军的围歼计划,企 图将皖南我军压迫至江边,然后与日、伪聚而歼之。在这种情况 下,皖南新四军不论走哪条北移路线,与国民党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 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 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 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 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 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 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 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历史背景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 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 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 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 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 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 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 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图片
烈士陵园
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 年,在安徽省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 陵园。占地 15万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 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 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 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 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 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事变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 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 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 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 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 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 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 “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 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 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 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 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事件过程1
• 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 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 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 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 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 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 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 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 北敌后抗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