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军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5 军事亚太地区军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 刘焕松 // 国际展望·-2000(8)·-46-49亚太军备建立与区域安全 / 许文英 // 亚洲评论(香港)·-1999年秋冬号·-81-94亚太地区军火贸易环境评估和市场预测 / 王学军 // 国外防务市场·-1997(1)·-2-18亚太地区海上军事力量扫描 / 晨光 // 了望·—1999(20)·—30—31平波静海有暗流——我国周边国家海上力量发展综述 / 思平 // 国际展望·—1999(13)·—20—22 方兴未艾的亚洲海军 / 朱宝成 // 现代军事·-2000(3)·-56-57亚太地区的美军 / 闕耀云等 // 社会科学情报资料·-1996(6)·-23-24美国在亚太地区驻军概览(图解) / 洁子 // 世界知识·-1996(3)·-20决不是撤退——美国调整在亚洲的军事部署 / 李力 // 世界知识·-1996(3)·-21-231999年美军在亚太地区军事演习透视 / 李福兴 // 世界形势研究·— 2000(11)·—14—16日本的东亚防务经济政策 / 李任九 // 日本经济参考·-1996(7)·-4-11TMD——台湾问题与亚太安全格局 / 周忠菲 // 世界经济研究·—1999(3)·—36—39TMD与东亚安全 / 朱锋 // 国际问题研究·—1999(4)·—29—34养虎为患适得其反——评东亚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 吴兴佐 // 国际展望·—1999(17)·—14—15东北亚及东南亚主要国家国防经济比较研究 / 佟福全 // 军事经济研究·-1999(11)·-74-78东盟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主要举措 / 赵洪美 // 外国军事学术·-1997(11)·-18-20东盟国家防务战略调整简析 / 王维周 // 国际问题论坛·-1997(1)·-70-76东盟国家防务政策及其走向 / 赵洪美 // 外国军事学术·-1997(12)·-16-18东南亚战略形势走向 / 徐纬地 // 内参选编·-2000(47)·-26-28走向21世纪的东盟军事战略 / 贾超为 // 外国军事学术·-1997(5)·-44-46东盟国家调整军事战略探析 / 戈胜 // 世界形势研究·-1998(15)·-6-9冷战后东盟国家的军事战略调整及其发展趋势 / 陈显泗 // 中国军事科学·-2000(1)·-141-149 东南亚各国战略思维中的思想文化因素 / 陈显泗 // 中国军事科学·-1998(3)·-66-74东盟军事管窥 / 陈双平 // 科技与国力·-1999(7)·-25-29冷战后东盟国家军事改革剖析 / 弋胜 // 南洋问题研究·-1998(2)·-49-53东盟国防现代化之管见 / 曹云华 // 东南亚纵横·-1996(1)·-49-52近年来东盟军备现代化的特点 / 罗璟斌 // 亚太参考·-1996(37)·-9-12东南亚地区军火进口现状及军事战略根源探析 / 高峰 // 军事经济研究·-2000(6)·-37-39从军费增长看东盟 / 刘洋等 // 现代军事·-1996(9)·-49-51东盟国家加紧增强军事实力的动向 / 关键编译 // 国际技术经济导报·-1996(6)·-22-25东盟扩充军备及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上) / 金隽一 // 世界形势研究·-1996(29)·-5-8东盟扩充军备及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下) / 金隽一 // 世界形势研究·-1996(30)·-10-12略论冷战后东南亚地区逆裁军的原因 / 王小民 // 东南亚学刊·— 1999(3) ·— 10—15金融危机对部分东盟国家军队建设的影响 / 刘晓松 // 东南亚南亚信息·— 1999(18) ·— 4—5东盟国家缘何持续扩充军备 / 熊明峰 // 世界形势研究·-1997(27)·-6-9东南亚各国扩军忙 // 世界军事·-1998(1)·-35-38东盟海军发展态势 / 陈安刚 // 科技与国力·-1999(11)·-29-32东盟国家海军建设与战略运用 / 赵洪美 // 外国军事学术·-1996(8)·-15-17东盟国家海洋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 孙纯达 // 外国军事学术·-2000(3)·-17-19东盟各国发展水下力量 / 陈安刚编译 // 当代海军·-1999(6)·-12-13东南亚第一艘航母服役 / 杨光华 // 世界知识·-1997(18)·-32东盟第一舰:泰国“差克立·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 / 石荣生 // 现代军事·-1997(12)·-18-21 东盟各国加强海空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向 / 卢秋林 // 现代军事·-1996(3)·-42-44东盟之海空军装备建设 / 何三龙 // 现代军事·-1998(11)·-57-58东盟空中力量揭秘 / 张盛 // 中国空军·-2000(5)·-32-34新马泰军事现代化掠影 / 张孝田译 // 东南亚研究·-1996(6)·-17-19马越菲三国防务现状 / 保罗·莱维斯 // 东南亚研究·-1998(5)·-48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其防务”研究20年 / 胡志勇 // 世界历史·— 2000(3) ·— 80—87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其防务”研究20年 / 胡志勇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0(10) ·—18—25“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初探 (上) / 刘迪辉 // 东南亚学刊·— 1999(1) ·— 17—23“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初探 (下) / 刘迪辉 // 东南亚学刊·— 1999(2) ·— 34—38东南亚国家签署无核条约 / 熊昌义等 // 世界形势研究·-1996(2)·-9-10东南亚无核区评析 / 杨威 // 东南亚研究·-1998(4)·-16-19无核武器区的发展与亚太安全 / 夏立平 // 国际商务研究·-1999(5)·-55-58美国在东南亚增强军事角色 / 光文 // 海外星云·-1998(6)·-11澳大利亚加强与东盟军事安全合作 / 赵海明 // 亚太参考·-1996(10)·-10-12浅析东盟与台湾军事与安全合作的现状及其趋势 / 曾涛 // 东南亚研究·-1997(2)·-32-34苏哈托掌管下的武装部队——印尼新秩序政权的基石 / 沙林·沙易德著刘艺译 // 东南亚研究·-1998(1)·-14-201996年印尼军方在国家政局中的作用 / 韦晖 // 东南亚纵横·-1997(1)·-23苏哈托后时代的印尼军队 / 费昭珣 // 东南亚纵横·— 1999(1) ·— 45—47当代印尼军队若干问题探析 / 续建宜 // 军事历史研究·-1999(3)·-131-136印尼军事战略及军队职能 / 续建宜 // 外国军事学术·-1998(11)·-25-26印尼军队的商业活动初探 / 杨全喜许利平 // 东南亚纵横·-1997(4)·-55-57小国大武库:金融危险中的马来西亚军队 / 康保东 // 世界军事·-1999(3)·-55-58马来西亚海军面面观 / 石蹊 // 现代舰船·-1998(8)·-10-12当代新加坡海军 / 钱颖士译 // 海军译文·-1999(3)·-32-34,39新加坡海空防御力量 / 盘绍凤等 // 现代军事·-1997(6)·-50-51新加坡航展昭示未来新战士 // 东南亚纵横·-2000(5)·-45-47新加坡军队的社会化保障 / 何文光 // 后勤科技装备·-1999(2)·-19-20菲律宾军事现代化进程 / 张绪军 // 东南亚纵横·— 2000(12) ·— 13—15菲律宾空军 / 彼德·史泰门 // 国际展望·— 2000(22) ·— 44—45菲律宾海军透视 / 李海潮等 // 科技与国力·-1999(8)·-43-46菲律宾的海军梦 / 田园编译 // 世界军事·-1999(9)·-42-44前进中的菲律宾海军 / 靳小凤等译 // 海军译文·-1999(3)·-28-29美军“重新登陆”菲律宾? / 倪童军 // 世界知识·— 1999(5) ·— 18—19菲律宾的军队现代化与菲美访问部队协议 / 李金明 // 东南亚·— 2000(1) ·— 19—22此地无银三百两——闲话菲美联合军事演习 / 陈占杰 // 东南亚研究·— 2000(6) ·— 8—9泰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 崔永新 // 外国军事学术·-1996(12)·-26-28今日泰国海军 / 马宁等编译 // 世界军事·-2000(5)·-34-36令人关注de泰国舰母 / 崔炜 // 东南亚纵横·-2000(7)·-19-20泰国警官学校概况 / 程胜军 // 公安教育·-1999(2)·-46-47泰国的职业杀手 / 王鹿 // 国际展望·-1997(7)·-18-20越南战争 / 袁方 // 历史教学问题·-1997(3)·-33-36二战后越南军事战略的演变 / 续建宜等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7(2-3)·-18-20越南“积极防御”新军事战略主要特点 / 张力波 // 昆明陆军学院学报·-1997(1)·-49-52新时期越南建军思想与安全战略 / 段奎冯永孚译 // 东南亚研究·-1996(4)·-19-20当前越军兵力部署的基本特征 / 张戈 // 昆明陆军学院学报·-1997(1)·-53-54越军作战指导思想的新变化 / 张戈 // 昆明陆军学院学报·-1997(2)·-47-49跨入新世纪的越南海军 / 卢秋林 // 现代军事·-2000(6)·-37-38越南海军装备一览 / 俞风流张跃林 // 当代海军·-2000(增)·-22-23海洋强国梦——越南海洋战略析评 / 孙小迎 // 亚太参考·-1996(35)·-1-12海洋强国梦——越南海洋战略析评 / 孙小迎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3)·-12-18浅析越陆军编制体制的演变特点 / 杨忠文 // 昆明陆军学院学报·-1997(2)·-50-51越南空军装备现代化? / 佚名 // 东南亚纵横·— 2000(8) ·— 45—46评越南空军装备现代化 / 张永谦 // 现代军事·-1998(8)·-52-53越南军队的经商热 / 胡仕春 // 国际展望·-1996(20)·-18越南整顿人民公安力量 / 沈进东 // 东南亚纵横·-1997(2)·-14-15柬埔寨和平建设的一大障碍——地雷 / 孙亚书 // 当代亚太·-1998(9)·-49-50柬埔寨的地雷 / 孙亚书 // 国际展望·-1999(1)·-21-22踏访柬埔寨雷区 / 张韦舀 // 东南亚纵横·-2000(12)·-28-30缅甸军事概况 // 云南国防·-1998(6)·-30-31中缅第一次联合进剿“金三角”国民党残军的历史背景分析 / 颜剑 // 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3)·-19-22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及其对中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 / 向力心 // 东南亚纵横·-2000年学术增刊·-16-19。
认清国家安全形势 增强军人职责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前面十年,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动,使我国的安全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革命军人,要时刻关注国际与周边安全形势,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看到国际形势对我国不利甚至严峻的一面,始终牢记我军的根本职能。
一、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可以争取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
但是,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曲折、漫长的过程,当前整个世界动荡不宁的因素依然很多,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军事安全问题日渐突出。
1、加紧推行称霸全球战略,给世界和平蒙上新的阴影目前,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实力、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的优势,霸气急剧上升。
布什宣称,二十世纪圆了美国的梦想,二十一世纪将是“美国世纪”。
在他们看来,从现在起到2015年前,世界上尚不致出现足以威胁其霸主地位的强国,是一个“战略间歇期”。
美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紧推行全球称霸战略。
其战略企图概括起来就是:联合、控制欧洲,利用、制约日本,挤压、削弱俄罗斯,接触、遏制中国,主导中东事务,分化发展中国家,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对美“全球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确立全球霸主地位。
在独霸世界野心的驱使下,美国正着力建设一支全球进攻性的军事力量,谋求保持其绝对军事优势。
不断增加对军队建设的投入,2005年军费开支高达3879亿美元,相当于欧盟、俄、中、日军费总和的1.5倍,约占世界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加快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等高技术武器,构筑空间防御盾牌。
美国在世界各地保持着数百个军事基地,以控制战略要点,扼守全球海域的16个咽喉要道。
国际局势

2011—2012
一、中美关系与 国家安全
背景:美国全球战略变化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68年之前。 美国全球战略确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为扩张目标,以 控制西欧和 日本为重要基础,最 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 的。
第二阶段:1968年尼克松上台——70年 代末. 美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时期。 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盟 友自主性增强,陷入越战泥潭。美国全球 战略重大调整,采取守势的缓和战略。恢 复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与内向,取得了 相当的成功,对后来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军撤离阿富汗会增加中国反恐 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
2011年9月美国提出 新丝绸之路计划 军事战略 经济战略
西亚
油气资源 地缘政治
中亚
反恐基地 战略要冲
南亚
联印抗中 能源通道
建立切实安全合作框架
缅甸叫停密 松水电站,实际 变成政治问题
湄公河事件凸显航道安全重要性
3、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增加美国海军实力 维持美国海上优势
中国崛起的 不确定性
中美战略焦虑期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
实力增长必然导致军事扩张
发达国家
传统安全 地区强国
霸权国家
欠发达国家
摆脱历史宿命,避免发生激烈冲突, 非传统安全 塑造更加均衡的地区秩序
中美竞争加剧
形成多层次地区体系
2011年11月美国主导建成TPP (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目 标 构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途 径
中国战略空间 借助APEC、TPP、东亚峰会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21世纪我国大陆周边水下力量扫描一直以来,潜艇都为军事界所津津乐道。
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来,台湾当局的“6108亿军购案”和前不久的日本海“中国潜艇入侵事件”再次将潜艇变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美苏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亚太地区抓住时代脉搏,大力发展自身经济,成为新世纪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政治安全态势的变化。
在不断的磨合和调整中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相对稳定的多极化战略新格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海洋利益争夺的日趋激烈,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海军发展力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地区水下力量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纵观我国周边水下力量,可谓暗流涌动,大有十面埋伏之势。
太平洋,大国暗流涌动亚太地区水域广阔、岛屿众多,是潜艇作战的理想海域;潜艇造价低廉、隐蔽性好、威胁力大,执行任务广,成为近年来各国军备力量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亚太特别是西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大国争夺的重点,苏联解体以后,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虽然整体实力大幅下降,但仍然保持了相当强大的水下战斗力量。
而美国也一直谋求冷战结束后在亚太地区水下战力的不断增长。
一、美国欲打造“水下锁链”我国拥有长达18000多千米的漫长海岸线,拥有黄海、东海、南海等多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但由于我国的沿海一线均处在西太平地区,在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大大小小成弧形分布的岛屿紧紧封锁着我国进出太平洋的门户,使我国的海洋出口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
美国在这一系列的岛屿上重兵把守,将其变成封锁亚洲大陆的所谓“岛链”。
在加强水面封锁的同时,美国也积极在水下打造一条“水下锁链”。
20世纪末,美军已经完成了在亚太地区部署了10艘弹道导弹核潜艇,27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战略任务。
这些潜艇主要是针对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潜在的地区性大国的。
作为本地区最强大的潜艇力量,美国并不满足,2000年美国防部下令将3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部署到位于西太平洋的关岛。
亚太地区局势

亚太地区局势论述亚太地区一直就是全球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博弈的核心区域,其间任何地域、任何性质的风吹草动都会吸引整个世界的全面关注----亚太“态势指数”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军事、政治变动的风向标,同时自然更会牵动各个大国的敏感神经----亚太已经成为大国战略争夺与利益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
一、当前亚太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冷战后亚太四大国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94年美俄宣称两国关系进入以平等互利和相互承认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2001年中俄两国在1996年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又签署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发展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在1997年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后,美国对中美关系的认识虽有过变化,但目前两国政府仍表示双方是“合作伙伴”。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双方领导人共同表示,两国将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996年4月美日两国首脑签署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次年9月两国出台新的防卫合作指针,建立针对冷战后亚太局势变化的相互协同和联合行动的两国安全体制。
当前亚太大国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亚太大国彼此对抗的关系。
在目前亚太大国框架内,四国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网状关系。
第一,双边关系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进行协调和合作,而同时又是非针对第三国的排他性国际关系。
四国在建立这种相互关系时都宣称,尊重对方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搞互相敌对和对抗;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和协调磋商,进行利益合作;在合作中既要谋取本国利益,同时又要尊重对方的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利益;不针对和不伤害第三国。
第二,各对大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其他大国关系都具有互动性。
尽管任何大国关系建立时都声称不针对第三国,但事实上在当前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地球村”内,任何一对大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都会对其他大国外交政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不同方向和不同力的互动效应。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形成集团阵营对抗 导致激烈内部倾轧
三、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美国加入东亚峰会 很可能削弱中国影响力
中国东亚地区影响力逐年上升
美国将利用议题改变 峰会定位,南海问题 将面临多边压力。
三、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目 标 构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途 径
中国战略空间 借助APEC、TPP、东亚峰会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回顾
五大基本特征 1、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
2、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3、美日同盟关系加强;
4、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 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 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
目录
日菲发表南海安 全合作联合声明
梯队之间加强 多边合作
日越签署海洋 战略安保协议
共同应对地区挑 战和中国崛起
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
二、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APEC出现分裂迹象
二、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二、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美军撤离阿富汗会增加中国反恐 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
新丝绸之路计划 军事战略
经济战略
西亚
油气资源 地缘政治
中亚
反恐基地 战略要冲
南亚
联印抗中 能源通道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建立切实安全合作框架
缅甸叫停密 松水电站,实际 变成政治问题
湄公河事件凸显航道安全重要性
第二章
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 “太平洋世纪”
航空母舰对于中国的意义

航空母舰对于中国的意义中国是否拥有航空母舰已经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了,从上世纪中国拥有海军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对我们武装力量的要求,更觉得是对于中国的未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经济的争论。
中国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三,这点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自豪,但是我们这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底能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国家的长期发展?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中国国内现有的资源无法完全支持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国的能源是十分匮乏的,陆地上无法满足我们对能源的渴望,我们只有想别的办法,很明显,海上以及别的能源丰富的国家是我们去寻求的重点,这不意味着我们去侵略去窃取,我们还是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去取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走对外平等和平的对外能源道路是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的本性所决定的。
中国未来的发展是离不开海洋的,是离不开外面能源丰富的国家和广大的市场的。
现在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国内的,但是在今后我们的国外利益将越来越大,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无法保障自己的海外利益是无法独立的,而保卫自己合法的海外利益靠的是强大的海军而且是远洋海军,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谁拥有了海洋的控制权谁就拥有了未来发展基础。
我们国家一直是个陆权国家,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海军才开始朝着蓝水海军转变,这比别的发达国家迟了上百年,但是亡羊补牢,我们还能够补的上。
现在的国际社会在超着多级方向发展,同时也就面临的旧的国际秩序将得到重新的确立,这样旧的海权规则也将要重新得到划分,世界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比较好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将国家将重新崛起成为大国。
而要把握住这个机会没有硬件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硬件实力来去保障我们的海洋安全与海外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
仅仅靠黄水海军是不够的,黄水海军只能说是防御性的海军,为了能够保障自己海洋上安全与海外的利用,我们需要战略性的海军需要有走进大洋的海军。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的服役的意义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的服役的意义2012年9月25日这天注定不是平常的一天。
因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
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从改造、恢复一艘废旧的航母起步,从无到有,实现了中国航母“零”的突破。
这可谓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起点,将加速推进中国海军由“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的全面战略转型。
驶向深蓝”已是大势所趋。
没有强大的“蓝水海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蓝水海军”,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打造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自然结果,所以说辽宁号的服役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意义都是巨大的。
一、军事“辽宁号”的服役,总的意义是巨大的,其中军事意义尤为突出。
以前我们国家的军事战略是以防守为主。
实行“关门打狗”的近海防御的战略政策。
辽宁号的服役不会改变这一政策但他对我们海军、乃至全军战略战术理念的进化和发展,有着不可否定的作用。
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航母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但不仅仅是一个新型号舰艇,它的体量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海军建军的能力建设,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执行海防战略、对外展示国力、行使人道主义活动来说具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式,让海军的拳头更长,方式更多样。
辽宁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它不仅代表我们海军的到发展了,而是代表我们整个国防建设的质的提升。
它会相应的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进步,导弹的发展。
防空、反舰、反弹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09年来,我海军开始亚丁湾护航任务,到利比亚撤侨、郑和号全球航行,海军一直在为走出去战略做准备,而航母的服役必将极大的为这种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和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瓦格良”号中国海军的新生力量摘要:中国“瓦格良”号航母的下水,将使国人和海军期盼了几十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国家和民族、军队的凝聚力将达到历史最高点。
因南海问题而被臭骂的海军也可借“瓦格良”的下水,来转移国民的注意力,从而全心投入到南海的纷争当中去,以前没有航母,中国的战机要到南海争议海域,必须有空中加油机随行才能到达。
现在不但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还可有效的威慑南海各国,使之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的猖獗,从而也给争议岛屿的谈判增加了筹码,航母被称之为“移动的国土”,只要攻击了航母就等于对航母拥有国宣战,所以“瓦格良”号航母的下水,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同时,机遇总与挑战并存,我们更应该好好审视其对亚太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航空母舰;军事战略格局;亚太地区;主权争议目录一、引言 (1)二、航空母舰作战使命 (1)(一)航空母舰的地位与作用 (1)(二)当今世界航空母舰的分布 (2)(三)航空母舰的作战使命 (2)三、当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 (3)(一)东南亚的总体威胁判断 (3)(二)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目标 (3)(三)中美关系 (4)四、中国航空母舰下水的战略目标 (4)五、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 (5)(一)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5)(二)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5)(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5)(四)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5)五、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引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战争历史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核武器时代,现正处在向核武器威慑下信息化非接触战争时代的转化时期。
当今世界虽然是和平的,世界形势是缓和的,世界各国是稳定的,然而,由于局部战争、足部紧张、局部动荡仍然存在,世界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依然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威胁。
而这种和平与稳定正是建立在各国兵器威慑的基础上。
有着“海上活动机场”之称的航空母舰,以其强大的远洋进攻力量、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成为显示国力、炫耀武力、扼制危机和可能的冲突的最好兵器。
二、航空母舰作战使命(一)航空母舰的地位与作用航母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
航母在其发展之初,从属于战列舰,是战列舰的保障和志愿兵力,主要担负舰队侦查、护舰和火炮校正等辅助任务,很少直接参加海战。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母开始参加海战和对地攻击,到后来取代战列舰而成为海上舰队决战的主要突击兵力。
首先,航母是国建政治、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军队的支柱,是海军兵力的核心。
超级大国、海洋大国和地区性海洋大国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强大的海军又都以航母为核心来发展、编程和作战。
其次,航母可控制直径为800-1000千米的海区,进行反舰、防空、反潜和对地攻击作战,其作战效能是其他常规海军装置无法相比的。
第三,在和平时期,航母可以通过航行、部署和友好访问等显示力量,还可以通过军事演习、海上训练、逼近危机海域等炫耀武力,扼制危机和可能的冲突。
第四,在不发生核大战的情况下,航母可能比战略核武器更有实用价值。
(二)当今世界航空母舰的分布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11个国家拥有航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印度、泰国以及韩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他国家的航空母舰比美国的都要小的多。
美国:现有11艘航母,其中10艘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俄罗斯仅有一艘“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隶属于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
英国:有两艘“常胜”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1法国:1艘“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意大利:共三艘航母服役。
西班牙:1艘“亚斯图里阿斯王子”号常规动力航母。
巴西:共2艘,1艘“巨人”号常规动力航母, 1艘“福煦”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阿根廷:1艘“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
原属英国海军的“巨人”级航空母舰。
印度:2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维拉特”号和“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
泰国:1艘“加克里•纳吕贝特”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韩国:1艘“独岛”号。
(三)航空母舰的作战使命航空母舰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类舰载机,因此简单地讲,有什么样的飞机,就能执行什么样的任务。
从初始辅佐战列舰的任务开始,航母的作战使命、编程及战术运用已在美国海军手中得到大幅度的发展。
a)争取战区制空权,为舰队和上陆的海军陆战对提供可靠的空中保障。
b)争取战区制海权,消灭敌方海上有生力量,保护己方海运及兵力投送。
c)舰载机攻势反潜作战,在大洋及接近敌方的海域消灭或阻挠敌核弹道导弹潜艇发射核导弹,拦阻敌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己方重要海上通道。
d)攻击摧毁岸重要目标。
e)投送兵力,支援两栖作战。
f)和平时期在冲突地区显示武力,发挥威慑作用。
三、当前亚太军事战略格局(一)东南亚的总体威胁判断东南亚许多国家都会认为中国是其主要的潜在威胁,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看法不尽一致,它们对中国的看法缘于下列因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力量相差悬殊中国声明对南中国海大部分拥有主权,中国力量投送能力有所提高。
某些地区国家(尤其是越南)由于历史原因还哦啊受到中国的控制,担心北京会操纵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会。
至今,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
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东南亚各国普遍担心和怀疑中国,原因是中国支持几个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开始解冻,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改革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而从80年代末以来,东盟多中国的态度变得矛盾起来。
一方面,多数东盟国家与中国明显地改善了关系,希望通过扩大贸易和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共同愿望。
另一方面,许多东盟国家,尤其是那些岛国,仍然担心中国的企图。
(二)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目标亚洲政治和军事环境的变化向美国提出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美方称:要应付这些挑战,美国就必须着手制定一种战略,用以实现远期的重要目标,即防止亚洲安全形势恶化。
目前,亚洲尚无国家能马上成为地区性或洲一级霸权国家,弹这并不是说这种威胁不会产生,这会对美国确保优势的利益十分不利。
美国还必须通过“塑造”行动来设法维护该地区的稳定。
这些“塑造”行动的目的是鼓励合作,一致通过使用武力达到地缘政治目的的行为。
最后,通过与盟国合作,美国必须能够帮助亚洲驾驭正在进行的转变。
美国就此扮演了地区保护者的角色。
(三)中美关系从冷战结束后十多年的情况看,1991年布什政府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概念,要建立美国治理下的“和平”。
克林顿政府时期进一步形成“太平洋共同体”构想,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并积极筹划对东亚地区的一系列安排,包括:强化美国同日本的关系、发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推进地区“民主改革”等,以此作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主要办法。
小布什政府也有东亚战略的初步概念,把东亚分为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亚”,分别采取不同政策。
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中国作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说,美中关系是发展压条地区的稳平、和平、繁荣的中国登场,美国希望与变化中的只能乖乖建立建设性关系。
另一方面,又指责中国发展足以威胁相邻国家的尖端军事技术,中国仍在固守“一党独裁”,中、美关系中围绕台湾问题,人权问题有着深刻的意见差异等。
此外,中、美之间的一些基本矛盾确实也没有解决。
四、中国航空母舰下水的战略目标首先,航空母舰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航母的下水,让中国人得以扬眉吐气,这不仅仅是弥补中国海洋作战兵器的空白,同时,更向世界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实力、军事力量发展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发展实力。
其次,航空母舰下水,中国的防御与进攻区域向外延伸1000海里,这有利于对远洋区域的控制。
秉承“以绝对优势大胜小战,以相对优势或均势遏制中站的爆发”的思想,强大己方军事力量,提升威慑力。
最后,航空母舰下水,可以使中国的全球舰航能力大大增强。
虽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和世界各国的关系。
但世界仍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能威慑到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为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增强全球意识,提升全球作战能力,十分有必要。
五、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对亚太地区军事战略格局的影响(一)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中国航空母舰下水后,对近些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出兵强占南海无人岛礁,摧毁中国在南海无人岛礁所设主权标志,抓扣或以武力驱赶我在南海作业的渔民现象应该会有所威慑。
有些岛礁已被菲律宾、越南等国控制40多年,若中国再不实时控制,主权将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归别国所有。
中国此举,有望收复失岛,维护主权完整。
(二)对东亚地区的影响韩国,日本,都是美国的军事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航母的下水多少会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不敢不顾及中国兵力,妄自采取军事行动。
这种威慑力有利于中国维护自己主权完整,避免或是更好的处理类似“钓鱼岛”等事件。
同时中国应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搞霸权主意,强权政治。
(三)对台湾问题的影响中国航母的下水对收复台湾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假设当武力解放台湾打响后,即使美国到来,解放军已经冲出“第一岛链”,到那时就不是在中国本土作战,而是在“第一岛链”以外和美军周旋,在岸基配合下对美军海上猎杀,其结果让美军肯定承受不住。
这也增强了我们收复台湾的信心与决心。
(四)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对美国而言,担心的不是中国海军能否和他们强大的海军一战的问题美国的海军的11个航母战斗群不是摆着玩的。
美国“重返亚洲”政策就是打压中国的政策,美国要打压中国,必先紧紧的抓住中国的死对头日本及仆从韩国,还有就武力保护下的台湾,中国西部的印度、阿富汗等等。
中国航母下水至少能起到阻碍它“重返亚洲”政策的步伐。
同时,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着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正常有序发展;有利于在美国对我采取军事战略行动时,主动防御,灵活作战;有利于扼制美军的变相侵略企图。
五、结论中国航空母舰“瓦格良”的下水,将使我国的航母人才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前进了一大步,“瓦格良”无论成为试验舰还是训练舰,或者成为中国远洋舰队第一艘航母,“瓦格良”号都会具备战时中国海军一支新生力量,更是未来中国海军正式装备航母之前的一种过渡型“准航母”。
因此,“瓦格良”号必将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在中国对外政策上、在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发展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
参考文献:[1]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专著].北京:北京百善印刷厂,2008年5月版:第226-227页.[2] 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美国与亚洲》[编著].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47-148页.[3] 糜振玉.《战争与战略理论探究》[编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04页、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