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民居研究及实例分析

合集下载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ppt课件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ppt课件

上榅洋 01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古民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民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调查内容。

1. 古民居建筑结构,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搭建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古民居保护现状,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民居文化价值,我们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古民居建筑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搭建工艺复杂,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2. 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3. 古民居文化价值,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古民居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2. 加强文化传承,建议加强对古民居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民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制定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结语。

古民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民居,传承好古民居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闽中地区特色建筑

闽中地区特色建筑

闽中地区的特色建筑主要内容: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

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福建闽中民居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土堡围屋”型,“连排屋”型等。

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摘要:福建闽中民居乡土建筑主要类型建筑文化独特风格福建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宝库,闽西土楼、闽南红砖房早已著称于时。

在闽中地区,乡土建筑也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我国学者曾将当地民居概括为“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土堡围屋”以及“连排屋”这几种类别。

如此划分虽属粗略,但基本反映了当地复杂多样的建筑形态。

而闽中地区的最优特色的当属永安青水的乡土建筑。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闽中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 闽中地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1. 闽中地区地域分布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语言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可分为五大区: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和闽中区。

闽中区包括今三明市,永安市,沙县三地。

根据其地域又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永安市,三明市列东,列西,三元;北片只有一个沙县。

2. 闽中方言与建筑文化福建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定居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土民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于两宋,时间前后跨越千年。

从东晋到唐末,大规模的汉人入闽有三次,现闽方言的三大支系(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闽方言的另外两个支系(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形成较晚。

南平玉屏阁简介

南平玉屏阁简介

南平玉屏阁简介
南平玉屏阁,位于我国福建省南平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玉屏阁便是南平市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南平玉屏阁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宋代。

据史书记载,玉屏阁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变迁,直至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在历史上,玉屏阁曾是当地文人墨客聚会交流的场所,也是民众祈求丰收、平安的信仰之地。

建筑特点方面,南平玉屏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技艺,整个建筑为八角形结构,典雅古朴。

阁楼高三层,底层为石制台基,四周砌有青石护栏。

二层和三层均为木质结构,斗拱、飞檐、翘角等装饰细致精美。

此外,玉屏阁的内外墙面均饰有寓意吉祥的彩画、雕刻,充满艺术气息。

南平玉屏阁的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玉屏阁本身就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古建筑,凝聚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精华。

其次,阁内珍藏有诸多历史文物,如碑刻、书画、陶瓷等,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

此外,玉屏阁还与众多历史名人有关,如朱熹、文天祥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南平玉屏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阁前有一片宽敞的广场,可供游客休闲观赏。

游客可登上玉屏阁,俯瞰南平市的美丽风光,领略古城风貌。

此外,玉屏阁周边还有其他旅游景点,如朱子文化园、茫荡山等,游客可以一并游览,感受闽北地区的魅力。

总之,南平玉屏阁是一处集历史、文化、风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以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以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以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村落为例竺 頔,李育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摘要: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在金溪县传统乡村的古建筑活化利用功能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的建筑利用与活化功能分为文化展示功能、文化体验功能、老人养护功能、生活服务功能、教育教学功能及综合性功能六类,并配以金溪县乡村古建筑活化利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乡村古建筑活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金溪县;活化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8.21Study on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 A Ca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nxi County, Fuzhou Zhu Di, Li Yujing(School of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1106, China)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onducted field visits to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nxi County, Fuzhou.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nxi County, traditional village buildings with activation fun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of cultural display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old man maintenance functions, life service function, education teaching func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case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Jinxi Count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Jinxi County;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传统乡村古建筑承载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呈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之福建土楼【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杰作,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粗浅的分析中国闽系建筑中的福建土楼的布局,形式,建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土楼布局;形式;技术;文化内涵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它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一、土楼的类型1、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

圆楼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2、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及。

该种土楼用直线勾勒其外部轮廓,以方为基本造型和主要特征。

一般呈“口”、“日”、“回”、和“目”等字型。

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

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

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3、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

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两凹三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上堂),合称三堂。

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

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

闽东门臼装饰特征与民俗文化探究

闽东门臼装饰特征与民俗文化探究

闽东门臼装饰特征与民俗文化探究作者:王金楠缪远李登帅刘佩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2期摘要:门臼作为闽东地区传统建筑中典型构件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民风民俗与地方性传统建筑技艺的实物见证。

本文以闽东传统建筑门臼为研究对象,从图形分析角度切入,运用分类、对比、归纳等方法,厘清了闽东地区门臼装饰特征,继而阐述了其中深藏着的民俗文化积淀与精神象征意义,旨在保护乡土建筑多样性,同时也为古建装饰研究和现代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门臼;闽东;装饰特征;民俗文化一、引言本文“闽东”一词譬解为清雍正十二年福宁府所辖范围,位于福建省东部地区。

元二十三年福宁府建置,下设福安、宁德两县,明承元制,清代在此基础上增加霞浦、寿宁两县[1]。

“门臼”一词原指门墩上安门轴的小圆坑[2]。

在闽东地区人们习惯将安放于门框中间的石质或木质臼形物称为“门臼”。

门臼通常位于闽东传统建筑宅门之上,也见于厢房房门,分为上门臼和下门臼,上下门臼用于连接腰门。

门臼与腰门的结合既可插香祭祖、阻挡邪魅之物进入家中,又有方便邻里交流之用,是传统建筑技艺、屋主身份地位与地方乡风民俗的重要象征。

本文所探讨的“门臼”构件,从晚清时期贯穿至今,始终活跃在闽东门屋建筑中,不仅兼具丰富民俗文化和艺术特征,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闽东地区,当地居民也将门臼称为“门挡”,并将其比作上香祭拜之器具,雕刻成香炉、动植物等造型,充当家庭的祭祀空间,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

“门挡”之意不仅是用来镇宅辟邪,阻挡邪魅之物进入家中,更关键在于反映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与协调秩序。

二、闽东门臼概况门臼常见于传统建筑宅门之上,根据门框材料又分为石质门臼和木质门臼。

门上安臼,左右一体。

门臼作为门饰构件,位于整栋建筑的入口处,占据主要空间节点。

作为门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展示地域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在结构体系上自成一体,建筑艺术特征显得尤为突出。

闽北民居建筑

闽北民居建筑
和赤溪桥
松溪花桥
闽北最长古廊桥— 文昌桥
砖雕:民居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或 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壁上面,成组 的镌刻着回纹、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 替、垂花。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 窗和各种线脚。 石雕:主要是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 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 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条等。 木雕:木雕工艺也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 民居中。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勾心斗角、雕 梁画栋、藻井雀替随处可见。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
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进行宗族管 理、聚集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 制及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地方。闽 北宗族聚族而居,非常重视祠堂的修 建和保护,几乎每个姓氏都建有本族 祠堂,各支系建有支祠。
“廊桥”,顾名实义,就是桥面有廊屋的
桥。闽北是我国廊桥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因应闽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 建的这些古廊桥,是闽北先民以勤劳和智慧 与自然抗争的产物。廊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蕴含着多彩的民俗风情,除了基本的 交通功能外,廊桥还是人们避雨纳凉、迎别 歇脚之处,交流信息、易货换物之所。
一、古村落 二、传统民居
三、家族祠堂
四、廊桥 五、闽北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散落的山间盆地和 河间谷地,尤其适合中、小型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 盆地等基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 响。由于平原面积的狭小及 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 小聚落、大分布的格局。
返回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
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 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 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 应俱全。闽北民居平面多为“天井式” 布局,内木构承重和外砖、生土墙体结 合。山区的居民多为两层的“高脚厝” 杆栏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 “式的青砖大瓦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03 ・
儒家伦 理道德 学说等 已经 完全 形成并 得到巩 固 。这 种体制 在住 宅 中提 倡长幼 有序 、兄 弟和 睦 、男尊女
中得 到了最 纯真 的表现 。” 闽北 民居外观 的颜色 与邻近地 区 的皖南 民居 的 白色 墙体 比起 来 ,有较 大 的不 同 ,通常整体 色调 灰暗 ,建 筑风格朴 素 自然。 建筑装饰上具有 中国民居常见的 “ 砖雕 、 石雕 、 木雕” , 木雕 主要集 中在梁 、架 、柱头 、斗拱 、雀替 、窗棂 、 砖雕 多位于住宅大 门的照壁 、 八字墙 、 门罩和窗罩上; 石 雕多位 于柱础 、天井地 面 、门石 等 ;木雕 多集 中 在 房屋 的梁架 、斗拱 、柱 头 、雀替 、窗棂 、神龛 以 及 各式家 具上 。从木 雕和砖 雕上看 ,闽北古 民居的 装饰构件上 , 木雕几乎没有上漆 , 总 的雕刻风格 写意 , 手法比较粗放 。 砖雕讲究构 图, 总体风格古朴大方 。 从石雕 上看 ,采用 的材质 多半是 灰 白色 或灰黄色 的 花 岗岩 ,质地 较细腻 。经过各 方面考证 ,闽北 古 民
调查 中发 现的古 民居 ,其 基本格 局都是在 明清
时期 形成或 最终 完善 的。明清 时期 的 中国南方 农村
地 区 ,自给 自足 的家庭经 济基础 、以血 缘关 系为纽 带 的宗法 制度 ,以及维 持社 会稳 定的精 神支柱 …
作者 简介 :陈 丽 ( 1 9 8 2 一 ),女 ,福 建莆田人 ,闽北职业技 术 学院讲师。 基金项 目:本文 系 2 0 1 3年福建省 中青年教 师教 育科研 项 目课题 “ 闽北古民居研 究” ( 课题编号 : J A1 3 4 8 3 S)的研 究成果 。
摘要 :通过对 闽北地 区广泛分布 的古 民居进行 调查分析 ,对其产 生过程 、历 史演 变、现状 等进行 深入
的分析 与论证 ,总结和 归纳 出闽北古民居 的分期 类型、特征和建筑装饰 特点 ,并对一 些典型的 古民居 实例
进行分析和 归纳,提 出古民居保护 的若干思路 和建议 。 关键词 :闽北;古民居 ;建筑装饰
发展相 对 完备的地 区 ;二是 因为 闽北与 目前 乡土建
筑研究较为完善的浙南 、 皖南 、 赣西等地区相邻近 , 两者在 建筑 形制和 装饰特 色上有 相似之 处 ,通 过研 究 闽北 古 民居有 助于 了解 相近 的乡土 民居 ;三是 由
本质使村落 内部呈现强 烈的血缘宗亲意识 ;( 3 ) 程朱 理学 、风水术 数的盛 行使村 落布 局具有 良好 的统筹
卑 、内外有别 等道德观 念 ,并 崇尚几代 同堂 的大 家
庭共同生活 , 以此作为 宗法制度和家庭兴旺的标志 。 这种 宗法制度 和道德 观念 ,对 民居 的平 面布 局 、房 间构成和规 模大小 等都有着 深刻 的影 响。

2 0 1 5年第 4期 ( 总第 1 1 1 期)
济 南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A u Q . 2 0 1 5 N o . 4( S e r i a l N o . 1 1 1
闽北古 民居研究及实例 分析
陈 丽
( 闽北 职业 技术 学 院 ,福 建 南平 3 5 4 2 0 0 )
经过 历史变迁 , 福建多பைடு நூலகம்的古民居遭 到较大的破坏 ,
但 由于闽北地理位置 比较偏僻 , 与闽南的水运相比 , 交通不 便 ,所 以 闽北是 福建现 存古 民居较 为 完整 的 地 区之 一 。现 存 的古 民居 ,依族 谱记载 ,最早 的可 追溯到两晋时期 , 经过千年嬗变 , 屡兴 、 屡修 、 屡废 , 绝大部分古民居的外表 ,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 的。 本文 的研究 范 围着 重于 闽北 古 民居 ,一是 因为 闽北是 福建境 内最 具代表 意义 的灰砖建 筑的源起 及
的制约 , 对外交通极为不便 , 生产 及生活 条件 恶劣 。 因此 ,从 中原地 区搬 迁来 的汉 民 ,在 闽北地 区往往
只是短 暂的停 留后就 向 闽江 下游及 沿海地 区等生活
生产 条件较好 的 区域 迁徙 ,使 得这 一地 区的汉 民迁 徙流 动性较 大 ,迁徙 频繁 ,定居 的稳 定性 不如沿 海 地区 。但 是到 了明清 时期 ,由于沿 海地 区的开发 已
规划与合理设计 。
于近 年来地 方经 济建设 的不断发 展 ,有 着悠久 历史 的 闽北 古 民居正 遭受着 前所未 有 的影响 ,古 民居 的 完整 面临 巨大 的危机 。因此 ,如 何展开 对现在 古 民
居 的研 究和 保护 ,发展和 继承传 统文化 ,推进 当地 经济发展 ,是我们此课题研究 的 目的所在 。
中图分类号 :J 5 9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4 2 7 0 ( 2 0 1 5 ) 0 4 — 0 1 0 3 — 0 4

综 述
二 、闽北古 民居 的历史形成过程
南平地 处福 建北部 ,因此又 称为 闽北地 区。现
闽北 虽然是北 方汉 民入 闽最先 到达并 最早开发
呈饱 和状态 ,所 以外 迁 的汉民在 闽北定 居较 多 ,形
成 了保存至 今 、数 量众 多的明 清古 民居 。因此 ,闽
北古 民居历史悠久 , 农耕文化 、 移民文 化兼收并蓄 ,
包含较多明清理念 。 影 响闽北古 民居风 格形成 的主要 因素 ,大体 可 以归纲为 以下三点 :( 1 ) 封 闭的地理环境使村落 中固 有的农耕文 脉得 以较好地延 续 ;( 2 ) 农业移 民的社会
南平市 设延 平区 为政府 行政 区 ,武夷 山 、建 瓯 、邵
武和 建阳 4 市, 政和 、 浦城 、 光泽 、松溪 、 顺昌 5 县。 据 史料记载 , 南 平市是 福建省开发最 早的地区之一 。 东汉 初 ( 1 9 6年 )福建 始 设五 县 ,闽北 就 占其 三 。
的地 区 ,但 因为受到 地理 、生 产和生 活条件 等方 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