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权观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论马克思的人权观
马克思的人权观
一、历史唯物主义
1、人权是历史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类和人权都是历史发展和进化的
产物,他把人权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在先进社会的形
态中体现出来。

2、唯物性理论。

马克思主张唯物论,他认为,人的存在取决于客观现象,人权也是一样,必须建立在客观社会环境中,反映着人们之间的
权利和义务。

二、对社会关系的分析
1、分析劳动关系。

马克思把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劳动关系,他认为,
劳动关系解决一个社会的本质问题,要实现人权,就要保护劳动者的
权利,也就是实现人权的基础。

2、反映劳动者的意志。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更好的人权就必须反映劳
动者的意愿,无论是对劳动的认可,还是重视劳动的人的权利,都要
被正确的体现出来。

三、对经济制度的反思
1、经济自由。

马克思认为,要完善人权,就要建立一种经济自由制度,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自由制度体现了一种可以鼓励劳动主
义的制度,促进社会正义,并有利于实现人权。

2、持久的社会正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正义是人权的基石,他主张推行持久的社会正义,即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善社会的基础。

四、改革思想的涌现
1、知识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知识 is power,对于社会的改革,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也就是人权的传播,都需要知识的普及。

2、改革的实践。

马克思提倡以实践为主,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来推进人权,这样才能使人权得到有效的保障,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论。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中,人权观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的是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自由。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人的自由与解放应当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个体层面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权的实现要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达到。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人权观相比,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奠基人。

他们认为,真正的人权应当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的,这是一个无阶级社会,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自由受到剥夺和限制,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打破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人权的真正价值。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得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倡导和实践。

例如,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层都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作为指导理念。

他们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人权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民的福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和权益受到剥夺和压迫,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

传统的人权观往往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立场对于人权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权的价值。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注重集体权利和社会责任。

传统的人权观往往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忽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个体的权利应当与集体的权利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只有在集体的福祉和社会发展中,个体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囊括了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核心概念,即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实现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人权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机会,旨在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人权观认为,人的基本权利不仅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人权观相比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社会主义人权观与经济权利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中,强调经济权利的重要性。

经济权利包括就业权、社会保障权、住房权等,旨在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工资和劳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具体实现。

三、社会主义人权观与社会权利的关系社会主义人权观还强调社会权利的保障。

社会权利包括教育权、卫生权、环境权等,旨在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得到完善的医疗保障,这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体现。

四、社会主义人权观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中,政治权利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人权观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式,使人民自己管理国家事务,确保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利得到保障。

五、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实践社会主义人权观在20世纪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一定的实践。

例如,中国通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教育体制、推进法治建设等方式,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目标。

同时,中国还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将人权观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六、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局限性尽管社会主义人权观在某些方面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权观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和人权保障,探究其与传统人权理念的差异,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存在区别。

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观强调的是个体主义和法律保护,主张将人权与私有财产、自由权利等绑定在一起。

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则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保障,关注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基本前提。

只有在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公平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正等手段,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权保障1. 社会经济权利保障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经济权利被视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例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国家的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援助,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生活权益,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权平等。

2. 政治权利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利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是全体人民的权利。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中,民主制度是实现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通过普选、代表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确保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参与政治决策和行使权力的机会。

3. 社会文化权利保障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文化权利的充分保障。

这包括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等。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文化体系,增加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实践体现1. 全民健康保障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致力于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为每个公民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服务。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理论内核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权思想的理论内核及其当代价值
实现 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支 撑 , 它不 是单纯对 物质福 利满足 的伦理学 目的论意义 的理解 , 也不 是抽象平 等 的人 道主义 口号 , 而是要 为如何建 立一个 正义的制 度来解决社 会的 矛
发展的意义
人权 问题 曾一度是我 国国家生活 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
问题 , 新中国成 立后 的很 长一段 时期 , 人权曾被认为是西方
正 确 处 理 人 权 理 想 与 现 实 张 力 的 方 法 和 一 个人 权 实现 的 评 价 尺 度 , 而 为我 国人 权 发 展 提 供 必要 的 理 论 基 础 。 从 关 键 词 : 克 思 人 权 思 想 ; 权 核 心价 值 观 ; 治 国 家 马 人 法
中图分类号 : F 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0 8— 9 6 2 1 )1— 16— 3 D0 A 10 7 6 (0 2 O 0 3 0 近2 0年来 中国人权 事业所取得 的成就有 目共睹 ,9 1 19 年《 中国人权状 况》白皮 书的发 表 , 2 0 到 0 4年 , 尊重 和保 “ 马克思 中期 的哲学 思想和早期 一脉相 承 , 核心仍 然 其 是人 , 目的仍在于进一步揭示人的本质 , 只不过研究的取 向 改变了 , 从理想的人走向现实的人 , 内在本质的揭示 转向 从 外在本质的把握 , 对人 的经 济解 剖 和贯彻 其 中的历 史分 “ 析正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把握现实人 的两大杠杆”u 。 在晚期 ,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得到进一步 的提升。在早 期和中期 , 人的问题虽然十分重要 , 但在历史发展 中, 它并未 成为一个独立的尺度 , 的利益和价值问题始终 于第二位 , 人 必须服从历史的发展 。最终马克思通过对俄 国革命 危机分 析, 提出俄 国等东方 国家怎样不经受资本 主义制度的一切苦 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 , 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 的一 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 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 的一切可怕 的波折 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 的成 就。这就成为跳越 资本主义 卡夫 丁峡谷 的设想 的出发 点 37 3 。在 马克思看 来 , 5 跳越 卡夫 丁 峡谷的结果将是 : 一方面吸收资本主义 的肯定结 果 ; 另一方 面避免资本 主义 的痛苦 、 难 和牺牲 , 灾 实现人 的价值 追求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述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述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理论的述要摘要: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日益被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不断地利用人权问题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指责,成为他们推行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重要武器之一。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的人权问题指责,我们必须拥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维,深入地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初衷和别有用心所在。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概念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权发展状况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人权理论对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的指责给予强有力的回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权问题;资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权问题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从宏观上加以分析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权的内容、形式和人权的实现状况,归根到底要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制约。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观的科学阐述是在分析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过程中实现的,他把人权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人权不是永恒、单一的概念,而是有待历史消解的多样性概念,突破了近代学者对人权的解释范式,把人权视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为人权的真正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批判,剖析了劳动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最后又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1深刻揭露资本主义人权本质一方面,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人权观取代封建主义神权观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马克思人权思想中“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对 马 克 思 人 权 思 想 及 其 “人 的 价
合 在 一 起 ,使 之 形 成 正 确 的 “三
值 ”主 张 进 行 解 读 ,通 过 彰 显 人 的
观 ”。 二 是 社 会 应 尊 重 人 的 人 格 价
生 命 价 值 、自 我 价 值 、社 会 价 值 ,为 值 。 按 照 马 克 思 人 权 思 想 ,对 个 体
价 值 ”及 基 本 关 系 在 《1 8 4 4 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中 ,马 克 思 指 出 ,任 何 事 物 或 者 现
象 ,唯 有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才 具 备 价 值
和 意 义 。 但 是 ,任 何 “物 ”都 无 法 自
动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只 有 发 挥 人 的 主
三 、马 克 思 人 权 思 想 中 “人 的 价 值 ”的 体 现 与 实 现
马克思人权思想完成了对西 方 人 权 思 想 的 批 判 ,抵 达 了 人 权 思 想 的 本 质 ,让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得 以 在 \\ 社 会 、历 史 、唯 物 等 维 度 上 ,对 其 批
’28
判 性 形 成 深 刻 认 识 。在建设中国
2. “人 的 价 值 ”是 个 人 价 值 与 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 人 的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中 ,既 要 提 高 能 力 以 满 足 需 要 ,也 要 持 续 不 断 地 追 求 新 目 标 、新 价 值 以 满 足 新 的 需 要 。 可 以 说 ,“人 的 价 值 ”带 有 明 显 的 “二 重 性 ”特 征 ,属 于 个 体 价 值 和 社 会 价 值 的 统 一 。在马 克 思 看 来 ,一 个 人 自 我 价 值 的 实 现 程 度 ,与 其 主 观 努 力 有 关 ,也 取 决 于其他客观支持尤其是社会支持。 当 他 (她 )更 好 地 满 足 了 社 会 需 求 ,其 社 会 价 值 就 会 提 升 ,如 果 无 法满足社会需求甚至破坏了社会 需 求 ,其 效 果 就 正 好 相 反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宣传人权问题,是当前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澄清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中的模糊认识,充分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和改善人权方面所做的历史性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自觉地健全有关人权方面的法制,切实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在意识形态和有关方面的工作上,掌握主动权,同一切利用人权问题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有效的斗争,都有重要意义。

一、人权观的历史考察列宁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能够掌握"千百万人的心灵"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评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得不出的结论。

"[1]关于人权观,也是这样。

从认识论上说,人权观是从权利观逐渐演化而来的。

当人类第一次从个体的角度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需要时,便本能地萌生了自利感。

马克思主义诞生前,西方学者把这种以满足人类自我最低层次需要为直接目的的自利感概括为原始的、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要求。

也就是说,权利意识最早是作为朦胧的道德概念而存在的。

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某些道德权利逐渐转化为法律权利。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权利便沿着道德和法律两种规范形态的轨道分别向抽象和具体两方面发展。

权利源于拉丁文"JUS",其本意是公平、正义和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权利基本上被归结为正义,即道德意义上的权利。

作为法定的权利,最早发端于罗马法,即梅因所说的"概括的权利"。

这种权利一开始只是出现在与财产的私人占有关系紧密相连的法律中,通常用来表达四种意义:(一)受到法律支持的习惯或道德权威,例如家长的权威;(二)权力,即一种受到法律支持的习惯或道德权威,例如所有人出卖其所有物的权力;(三)自由权,即一种受到法律承认的正当自由;(四)法律地位,即人在法律秩序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 国古 典哲学 时期 的人权 观就它 的哲 学路线 说, 不同于 1 世纪 的启蒙学派 , 8 但它对 于英法所提 倡的 自由观还是向往的。康德强调 自由意志, 认为 自 由是先验的 、 与生俱来的 ,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追 求 自由平等 , 但要受到先验理性的制约。 黑格尔从客 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 ,认为权利 的源泉并不存在 于理性 的绝对命令之 中,而在我们生活其 中的共 同 体的伦理之中。而伦理的内容则具体分化为家庭 、 市
方案 , 图建立一个理想 的和谐社会 。圣西门认 为, 试 资本主义制度 的专制是不合理的 ,对深受剥削压迫
的 劳动 人 民表 示深 切 的同情 , 他所 设 想 的未来 “ 在 实
业体 系” 广大劳动人 民掌握着社会领导权 , 中, 人人
平等 , 实行按劳分配 , 不劳不得。 傅立叶认为 , 资本主
义制 度是 社 会 地狱 ,人性 受 到压 迫 ,在 他所 设 想 的
家孟德斯鸠 、 卢梭等人对这些学说进一步理论化和系
统化 , 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初步形
“ 和谐制度” 每个人可 以不受他人支配、 中, 按照 自己 的意愿去劳动 。欧文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 的私有 制根源 , 主张废除私有制 , 在他所设想的“ 和谐公 ●

l L L NT NS O I U A U
-一 =
—JL一 ▲

, ■

■一
—・H
—-_ .
■ ■▲
■ ▲ ● h
—JL ▲ _

口 王俊 骏
(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 , 广东
[ 摘 要】
揭阳 5 2 3 ) 20 1
马克思人权观是在批判地 继承文艺复兴及启 蒙运动 时期 、 国古典哲 学时期 以及 1 纪空想社会主 德 9世
义者的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马克恩人权观 包含丰 富的 内容 , 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对 段 的中国具有重 大的借鉴意义。
【 键词】 关
马克 思 ; 权 观 ; 人 当代 意 义
【 中图分类号】 8 A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4 17 (020 — 0 9 0 17 — 66 2 1 )3 0 0 —3
社” , 中 要求社会尊重人 的劳动权利 , 除私有财产 , 废 建立合理的人性化的社会制度。 西方近代人权观以及空想社会主义人权观都是
7  ̄ d. - n 肚 + , _^ 甘 £ | 仙 L , 1r 廿 /"止 I 兴 I 1士 由 : ・甘 1 = l 寰:
考人权问题 , 以此反对特权和剥削 , 获得生存和发展 的机会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使人权观以系统 的理 论形式 出现 , 但资产阶级虚伪的 自由、 平等观念最终
人权是全人类 的共同理想追求 。马克思人权观 作 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理论
资产阶级人权观 的早期形态 ,但 由于 自然权利人权 观 以抽象 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把人权看作是天赋 的, 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
( ) 国古典 哲 学时期 的人 权观 二 德
内涵 , 它超越了资产阶级 的人权观 , 以关注人 的生存
在 目睹了近代资产阶级所提倡的民主 、自由的 虚伪性后 ,9 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对资 1世
本 主义 制 度 的批判 ,提 出具 有 一定 积极 意 义 的改 革
《 战争与和平法》一书 中专门论述 了人的普遍权利 ,
认为人拥有 自然权利 , 强调和保护私有财产。斯宾诺 莎正式提出了“ 天赋人权” 思想 。 后来 , 国思想家霍 英 布斯 、洛克等人进一步总结和修正 了这种 由人 的 自 然本质决定的人权观。到 了 1 世纪 , 国启蒙思想 8 法
,口 l d ̄- = 盘 T . r  ̄ZT t .. ) Z 日 q4 . 了1 士 啪 ・ r 毋 I 化 -t I 出
中优秀的文化遗产 , 无疑也有合理的一面。 马克思正 是在批判地 吸收 、 借鉴前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 , 结合
新 的实践 经验 , 创立 了无产 阶级 的人 权 观 。
和发展为己任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 旨。当代社会 , 人权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新的发展 ,而且影响越 来越广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人权观 , 无论是对于 解决 当今 国际社会 的人权问题 ,还是对于我们 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人权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都具有重大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方 自文艺复兴之后 的启蒙运动时期 ,以格 老 秀斯 、 斯宾诺 莎、 霍布斯 、 洛克 、 孟德斯鸠 、 卢梭等人 为代表的古典 自然法学派以 “ 天赋人权 ”为中心思 想 ,以 自然 法 学说 和社 会 契 约论 为 基 础提 出了 系统 全面的人权观体系。 6 5 , 12 年 荷兰思想家格老秀斯在
中共 山西 省 直 机 关 党 校 学报 2 1 0 2年 第 3期
成。近代 自 然权利人权观反对封建特权和神权 , 成为
[ 作者简 介】 王俊骏 (9 7 ) 男, 17 - , 中共揭 阳市委 党校马 列室
讲师
哲学硕士
研 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 学
LLN A U I IU NS0 T
二、 马克 思人 权观 的主要 内容
切奴役制 , 不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 无产阶级就不能
获得 真正 的 自由。
( ) 权 的 本质 是 对人 的社会 活 动 和 关 系的规 三 人

物 质 资料 的生 产 制约 着整 个 人类 社 会 的经 济 生
民社会 和 国 家 ,所 以现 实 的 自由只有 在伦 理 这个 领 域才 能实 现 。
( ) 期 空想社会 主 义的人 权观 三 早

马克 思人权 观 形成 的思 想渊 源
马克 思 的人权 观是 在批判地 继承启 蒙运动 时 期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
观 的基 础上 形成 和发 展起 来 的 。 ( ) 蒙运动 时期 的人权 观 一 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