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风斗古城赏析论文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国知名作曲家刘文典先生作曲的一部名剧。
该剧以宽广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融入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情,展现了丰富深厚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从音乐、剧情、舞美等方面对该歌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从音乐上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情。
刘文典先生受到中华传统音乐的熏陶,他将京剧、豫剧、川剧等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融入运用了古筝、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使得歌剧的音乐更具中国特色。
他还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精华,融合了交响乐的演奏技巧和和声体系,使歌剧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而在旋律上,《野火春风斗古城》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五声音阶、宫商徵羽角,使得歌剧的旋律极具浓厚的民族韵味。
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使得《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充满了力量与张力,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回味。
从剧情上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选取独具匠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普遍性。
该剧以古代古城为背景,描述了英雄主义和大爱精神的故事,既有史诗般的气势,又有家国情怀和人性温暖。
二是情感表达真挚动人,刘文典先生在作曲过程中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歌曲的旋律和音乐的编排,将人物的内心感受真挚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在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描写上更是触动人心。
这种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一大艺术特征。
从舞美上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舞美在展现古城风貌和民族特色方面,同样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
舞美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城的建筑风格、服饰样式等,使得舞台上的景观更具民族特色和历史韵味。
还通过灯光、音效等技术手段,营造出氛围感和戏剧张力,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城的壮丽与磅礴。
舞美设计在舞台布景和道具等方面也十分精美,为歌剧的表演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郝毅博士创作的歌剧,于1986年在北京首演。
该歌剧以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为基础,讲述了贾府的兴衰历程,通过贾府人物的命运
展示了社会背景下的人性与命运的悲剧冲突。
下面将从音乐、舞台、角色等方面对《野火
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在舞台表演方面,《野火春风斗古城》采用了传统的歌剧舞台设计,通过舞台布景、
灯光、服装等元素来构建古代大观园的宏伟场景和贾府的浩然气势。
舞美设计既有极具艺
术感的大型设备和漂亮的布景,又充分展现了个人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整个舞台的设计非
常精细,营造了梦幻的古代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贾府的荣华和沉寂。
舞台上
的演员们表演也非常精彩,他们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的配合,生动地诠释了人物的性格
和命运,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在角色塑造方面,《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刻画深入。
从林黛玉、贾宝玉、贾母到贾环、贾瑞,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满的内心世界。
作曲家
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描绘了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剧作家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话对于演绎整个剧情的进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情感冲
突和相互关系被揭示出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共鸣于他们的命
运遭遇。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旧社会里的洛阳城发生的大规模火灾和群众抗议事件,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对于生存权利的追求。
该歌剧除了具有时代特色外,还存在着一些艺术特征。
首先,该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音乐上,它采用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如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通过运用钢琴、小提琴、笛子等乐器,增强了中国音乐的韵味。
同时,在舞台上也运用了中国的文艺元素,如春联、大红灯笼等,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传统。
因此,该剧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该剧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
除了音乐和舞蹈以外,它还包含了话剧的表演形式,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如在舞台上运用了投影、灯光等技术。
这些技术手段在强化歌剧的表现形式、丰富歌剧的内容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该歌剧强调了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剧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生动、形象,他们的着装和行为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使得角色真实、鲜活。
在唱腔和舞蹈方面,每一首歌和每一个舞蹈都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这不仅展示了歌剧的多样性,更加突显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第四,该剧在表现城市主题方面更为突出。
它呈现出封建社会洛阳城的真实形象,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和混乱,让观众体验到城市的美丑、悲欢离合。
同时,剧中还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如春节庆祝、红灯笼祈求繁荣、地方习俗等。
总之,中国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深刻地表现了社会和人性问题,同时以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展现了生动的文化传统和城市文明,从而为中国的歌剧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于康震创作的一部民族歌剧,于1973年首演。
该歌剧以辽河流域村庄的开荒与变革为背景,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人民在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希望。
该歌剧突出了歌剧的群众性特点。
在剧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优美悦耳,歌曲间穿插着民间歌舞和合唱,充分体现了歌剧的大场面特色。
大量村民群众参与以集体唱词的形式表达出人民对土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凸显了劳动人民的主题。
歌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点,富有戏剧性。
它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个体形象,通过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命运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男主角血气方刚、热爱农村,以及女主角勇敢、坚毅的形象,都是富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形象设计使观众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的情感共鸣点,体验到丰富的人性化情感。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点鲜明。
作曲家于康震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西方的歌剧音乐形式,以农村民谣的轻快旋律为基础,加入了西方的交响乐器和和声,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歌剧中还采用了合唱和对唱的方式来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冲突,使音乐更加多元化、丰富有趣。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艺术创作上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创作对象,通过精细的细节刻画和生动的剧情,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呈现了人民奋斗、农民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优美的音乐语言和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张力和人民精神的奋斗。
它的艺术特征不仅并彰显了歌剧的群众性特点,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还呈现了独特的音乐特点和现实主义风格。
这使得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成为中国音乐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中国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浅析中国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摘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民族歌剧,描绘了古城中的抗日故事,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漫长斗争所取得的不易胜利,其中音乐创作上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比如民族戏曲和民歌、曲艺音乐的表现技法,同时又融入的新的材料进行加工创作,这使得歌剧既体现了民族性又同时具备时代感。
歌剧中关敬陶的人物形象,在剧情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剧中的人物的不同面的展现,也为剧情增添了色彩。
本文将从歌剧的创作背景,关敬陶人物介绍,以及音乐特征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关敬陶,歌剧,民族性一创作背景:《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长篇小说,后来被改编至电视剧中由八一制片厂对其进行拍摄,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总政歌剧团又将其改编为现代民族歌剧,在我国民族艺术的舞台上也同样散发光芒。
该剧以冀中古城的抗日斗争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动人民与敌军展开不懈斗争,殊死搏斗的场景,曲折惊险的斗争,加之感人肺腑的温情,以及多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国之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祖国疆土全民抗战的图景。
歌剧在根据原著中的故事情节,按照艺术创作的编排形式,加入更多不同情节中所表现的多种人物情感,从而使歌剧更加精致。
这部歌剧是在“八一”期间在首都舞台上展演的而且是唯一一部史诗性的军事题材戏剧作品,该剧承载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辉煌的艺术创作方式,以及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这样所构成的艺术精品如同让惊险的抗日斗争再现眼前,无数抗日英雄的所表现的不拍牺牲,勇于斗争的决心荡气回肠。
为了将这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更好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总政歌剧团花了一年的时间对其进行整改,用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方式融入现代意识的时代感演绎出的“红色经典”是新版《野》剧作的突出特色。
二关敬陶人物介绍:在李英儒先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关敬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此人物的存在。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经典唱段评析研究——以高自萍唱段《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例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经典唱段评析研究——以高自萍唱段《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例摘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现代所作的一部讴歌爱国主义精神、诠释生命真谛的民族歌剧。
作品据其同名小说改编,作品由李英儒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夫妇作曲,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所作,是一部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本文将选取作品中高自萍唱段《今朝有酒今朝醉》进行相关的人物形象、歌唱表演分析以及结合陈小涛老师的表演作探讨。
关键词:高自萍形象表演评析一、剧中人物形象定位高自萍的人物形象在该剧中是一个聪明圆滑、阴险狡诈、充满心机算计的人,这个人物角色在歌剧中增加了该剧的戏剧冲突。
比如他因深爱银环生出妒心,正因他深爱银环可银环又深爱杨晓东所以嫉妒心日益加重,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叛变,这一整个歌剧的转折点都在围绕高自萍展开。
说他聪明圆滑充满算计,从剧中城门解围、牢房叛变以及在教堂诱捕都可以看出高自萍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尤其是“城门解围”这个片段中,高自萍由于自己迟到,为了掩饰杨晓东的身份可谓是妙招奇出,先是非常热情的与关司令打招呼,紧接着向杨晓东道歉自己迟到,为了进一步取信关司令为杨晓东开脱,又说出其叔叔与关敬陶的关系。
这一连串的话语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圆滑机智。
后来因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所爱之人失去,在种种复杂的情绪下选择了背叛最后失去性命的下场。
二、《今朝有酒今朝醉》唱段分析《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歌剧的重要转折点,是整部剧戏剧冲突的最高点,也是高自萍这个人物在剧中复杂心理的重要展现。
唱段中高自萍借酒浇愁,虽说借酒浇愁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在这里高自萍除了借酒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还是他叛变的一个工具。
前文中说道高自萍是一个圆滑的人,实际上他并不是有足够的胆量背叛组织,不过俗话说酒壮怂人胆,他因此陷害导致最后金环与他自己二人双双被捕。
三、《今朝有酒今朝醉》“演”、“唱”分析所谓“演唱”在歌剧中就不仅是单纯的歌唱,而是将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演通过精心的设计研究,达到与歌曲、与舞台氛围相完美契合这才是“演唱”。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舞台设计、剧情等方面对该歌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从音乐角度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
作曲家黄自、王炜、陈炽明等人在创作中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并结合西方音乐理论,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在歌剧中,可以听到中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琴等的演奏,这些乐器的使用使得歌剧的音乐更具有东方韵味,令人耳目一新。
从舞台设计和美术方面来看,《野火春风斗古城》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
在舞台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如丝绸、灯笼、竹制品等,使得整个舞台色彩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服装的设计也十分考究,演员的服装采用了中国古代宫廷服饰的元素,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情方面,《野火春风斗古城》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信仰和忠诚的故事。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既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韵味,又有西方歌剧的豪情壮志,博大精深。
在这部歌剧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同时也可以领略到西方歌剧的豪华气派和音乐剧的张力。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它独特的音乐风格、浓厚的中国风情、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上。
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中西文化,并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会继续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辉煌展示做出更大的贡献。
《野火春风斗古城》唱段分析

《野火春风斗古城》唱段分析《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首由齐豫演唱的歌曲,歌曲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乐迷的喜爱。
这首歌曲的歌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歌曲的名字《野火春风斗古城》很有意境,将自然灾害的力量与人的情感相对照,突出了人类的脆弱和坚韧。
野火和春风代表着破坏和重建,斗古城则象征着历史和传承。
通过歌曲的名字,歌词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成为了对人类生命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歌词中的第一句“绿毛水虺怒涛之上”,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人类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勇敢和无畏。
“绿毛水虺”是指巨大的海浪,而“怒涛之上”则象征着人类面临困境时的勇往直前。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歌词更加生动有力,打动人心。
歌词中的第二句“小时候去看蜀山戏”描述了对童年的怀念和美好记忆。
蜀山戏是一种地方民间表演形式,这句歌词通过这个形象的描述,唤起了人们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情感。
歌词中的第三句“夜夜黄巢扶正义之旗”揭示了历史上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英勇与决心。
“扶正义之旗”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行动,歌词让人们回忆起自己的历史文化,并反思人的命运和责任。
歌词中的第四句“平凡之人腾空中自由之翼”将平凡的人与自由的翅膀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平凡之人”是指普通人,而“自由之翼”则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之魂。
这种对人性和自由的讴歌,让人们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美好。
歌词中的第五句“喜悦之蓝披上了安宁之绿”用色彩的描述,表达了快乐与和平的交融。
“喜悦之蓝”和“安宁之绿”分别象征着快乐和和平。
通过用色彩的方式,歌词增加了感染力,使人们感受到快乐与和平的力量。
歌词的最后一句“我站在江南的五月,回眸过去多少痛苦思念”的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江南的五月”是指温暖而美丽的季节,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歌词通过这个季节的描述,表达了歌手对过去的悲伤和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火春风斗古城》歌剧赏析
《野火春风斗古城》本是一部小说,其作者是李英儒。
在2007年总政歌剧团为庆祝建党80 周年,将其改变为现代民族歌剧并且首演,使《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文学名著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总政歌剧团的艺术家们进行了重新创作,使得这部歌剧精彩纷呈,大放异彩。
本剧主要故事情节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古城的共产党员进行屠杀清除。
为了发展壮大我们的党,上级领导派了一名叫杨晓东的共产党员,组织领导这里的工作。
发放传单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组织更多的人参加抗日。
为了增强我党力量,他只身一人去说服国民党团长关敬陶起义,并与其他战员组成了坚强的抗日堡垒。
他的母亲为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党的地下工作者牺牲了自己,展现了一幅伟大的母亲形象。
他的战友金环、银环年轻漂亮,本应在家中过着安逸的生活。
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承担起和男儿一样保家卫国的责任。
此部歌剧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才是我党的根本路线,表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歌颂中国人民用鲜血、生命和智慧战胜狡猾侵略者,最终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壮丽篇章。
这部作品有很多经典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本剧应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是音乐部分。
一部好的歌剧,音乐是不可或缺的。
这部作品在音乐方面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一是地方民歌的运用。
这部民族歌剧以冀中民间曲调为主,大多都是六声 E 徵调式,而河北民歌中以商、徵作为主要音,旋律是纯四度音的级进,并且还引用了山西晋中的音调特点。
使这部歌剧旋律明亮、亲切,而《乡谣》在全剧反复出现四次,唱出了乡土的期盼和呼唤。
二是地方戏曲曲艺的运用。
戏曲元素在唱段《开药方》、《人气》中得到很好体现,把我国传统的民间戏曲、曲艺结合。
杨晓东以看病为由,以中药作为歌词,让这两个唱段,曲调幽默讽刺性强且饶有趣味。
杨母的唱段《思儿》、《娘在那片云彩里》则有戏曲的因素。
金环的唱段《永远的花样年华》、《胜利是再闻花香》,其中《生命的光彩》作者借鉴了中国戏曲中“打背躬”的表现形式。
多个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时,其中一个角色暗自思量或评价、暗示舞台上其他角色,此时这个角色的唱、念或表情、舞台动作就称为“打背躬”。
三是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
王祖皆曾提出:“用现代意识演绎‘红色经典’”。
在陈瑶的唱段《捷报》中运用通俗唱法寓意新契机新希望,唱段《再回来》,叛徒高自萍的唱段《今朝有酒今朝醉》中为了刻画叛徒高自萍的蜕化时,通过唱腔上采用的滑音、漂浮的舞曲节奏不规则的调式和旋律以及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把一个贪生怕死、缺乏民族气节,出卖组织的卑鄙叛徒,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是日本音乐元素的运用。
明显的日本音乐元素在唱段《饮罢美酒》中,把日伪多田表现的鲜活生动。
具有日本民族音乐特色节奏的律动在唱段中融入,把日本音乐加入整部歌剧并加以融合,强化了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
在塑造日军多田顾问时,选取日本音乐加以重新创作,生动贴切地表现了多田狡诈狠毒的性格。
这部作品的音乐,使人振奋,使人深思,它也是在昂扬中国民族精神中出新了、现代了,产生了自己的新风格。
《野》剧继承了新歌剧紧跟时代的求新创新精神。
即继承了传统又勇敢地打破传统束缚,突破固有模式,创出新声,给人以启迪。
我们从这部歌剧音乐中听到了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和民歌音调基础上的优美旋律,也听到了西洋现代音乐的强烈尖锐音响和丰富的和声,它们都被融合成一体,成为表现戏剧内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情境的手段,而为今天的观众接受。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野》剧音乐的不足,是融合得不够流畅。
作曲者追求流畅,但不是很容易做到,需要时间。
然后是舞台背景。
舞台上讲述的故事发生在60多年前的古城,但讲述故事的舞台不仅没有陈旧之感,反而充满着现代意识,给人很强的新鲜感。
大屏幕的运用有效地拓展了舞台空间,图片和影像资料被用来展现抗日战场上出现的壮烈场景,交待了古城地下斗争的大背景,丰富了该剧的思想内容。
可以升降推拉的舞台,使表演区域变得立体,观众借以获得不
同一般的视觉愉悦。
全剧舞台处理是整体写意,局部写实,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诗意化的抒情结构的特质,在情节跳跃性的快速推进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戏剧节奏的韵律,使全剧疏密有致,张弛有道,动静相宜,非常顺畅。
芦苇荡、杨母家这两场戏相对较缓,后半场金环牺牲、银环击毙叛徒、杨母跳楼三个重要情节环环相扣,其势如破竹,将全剧直推向高潮,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令人凝神屏息、目不暇接。
舞美设计很有意味,高大、结实、庄重的城门无疑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古旧、残损的城墙是那段苦难岁月的留痕。
最后是人物刻画。
该剧主要是塑造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抗日英雄形象。
该剧从矛盾的顶峰展开,向着人的心灵深处开掘,生动地塑造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
从杨晓冬、金环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深入虎穴开始,到险象环生、一波三折最终争取关敬陶起义结束,矛盾斗争昭然若揭。
很显然,剧作家不想仅仅通过描述矛盾发生发展到结束的一般过程,而是注重从民族存亡与个人生死的联系之中,在民族情、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恋情的反复交织中,掘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展开他们的感情冲突,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比如对杨晓东和对其母亲的刻画。
有一段剧情是银环忍受着姐姐牺牲的悲痛,又急于搭救杨母,不慎在高自萍面前暴露了和杨晓冬接头的地点,当银环发觉,奔往相告时,杨晓冬已被特务逮捕了。
高大成想利用母子的骨肉之情,软化杨晓冬,从而将我地下党组织一网打尽。
深明大义的杨母,为让儿子坚决斗争,完成民族重任,堕楼身亡。
在该场景中,有一段杨晓东的独唱,“那一年孩儿七岁上。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通过这一段独唱,将人物的性格变得更加丰满,让观众不但看到了一个勇敢的革命者,更看到了这位革命英雄温情的一面,特别是杨晓东最后的那一下跪,把这一段情节推向了高潮,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儿子不能为母亲尽孝的深深的遗憾与痛苦,让人不禁为这位英雄落泪,同时又和前一场景中杨晓东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的不为所动,和此时心神俱裂相对比,把这位革命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
而后是杨晓东的母亲独唱,描绘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并暗示儿子娘不会给儿子丢脸,唱出了这位母亲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从侧面反映了对生命的珍惜,但为了革命,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儿子,杨母毅然选择了自尽,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展现了这位革命者的母亲那伟大的母爱,并将她为革命献身勇气刻画的淋漓尽致,给歌唱抒情以巨大动力和深刻内涵。
此外,对反派角色客观准确的刻画也是该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田对中国文化的沉溺及其表面和善内心阴毒的性格特征被表达得活灵活现,比如在一段歌词中唱到“饮罢你的琵琶美酒,斟上你的龙井香茶,。
我要塑造一个王道乐土的天下。
”歌词中引用了很多古典诗词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以锐步音乐为背景暗示其狼子野心,最后一句塑造以王道乐土,最终完全揭示其阴险性格,要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虚伪;叛徒高自萍从投入党的地下斗争到最后的变节,其复杂的内心蜕变过程也被描写得丝丝入扣,没有刻意的丑化,但其苟且偷生给策反大局带来的重大挫折却更让观众感到面目可憎。
对敌对人物及其性格复杂性的客观交待,有效地衬托了正面英雄人物伟岸的形象。
总的来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把民族歌剧和抗战题材充分地结合了起来。
使得该剧既具有传统革命题材颂扬革命精神的特点,同时以各地的民歌为素材,使全剧音乐既保持民族歌剧的特质,但又具有时代的新意,吸收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法,吸收日本音乐元素,各种唱法融合自然,真正做到了民族歌剧的继承、融合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