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合集下载

《史记》题库

《史记》题库

1、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100字简介

史记100字简介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之一。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其本纪、列传人物栩栩如生,叙事简洁流畅;表格制作规范,三千年历史一目了然;书与表互相补充,有叙有录,开我国史书新体例。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100字简介《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本纪》是“天下”统治者的事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汉书和史记异同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史记》原名《太史公》到了三国时期,这本书才被明确称为“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在汉魏期间属于禁书,官民不得自由阅读,即使是王公诸侯亦没有此权利,而且删去《史记》的《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

今日《史记》的版本,与司马迁的原稿差别很大。

东汉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马迁诽谤汉武帝。

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称,永平十七年某日,魏明帝曾在云龙门召见他、傅毅、贾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个宦官拿了篇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询问他们是否觉得司马迁的史论有不对的地方,班固指司马迁引述贾谊《过秦论》:“假设子婴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还可以保住”,这番话相当有问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创作背景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

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1]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

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

史记

史记

报任安书(节选)P110页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ang) 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 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 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
译文:您的信本应早日回复,正赶上随从 皇上东巡归来,又忙于一些琐事,与您见面的 机会较少,匆匆忙忙没有半点空闲,能够尽情 陈述自己的心意。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 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 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 列于 君子之林矣。(111页) 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 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 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 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113页)
无史 韵家 之之 离绝 骚唱
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 ( 约 前 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 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 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 门人(今陕西韩城南), 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 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 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 文学家,思想家,所著 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大的折磨。 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 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 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 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 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 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 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 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 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 —《史记》。 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 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 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
司马迁漫游经历
司马迁 在广阔的地域留下 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 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 写作搜 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 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 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道写入 书 中。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

《史记》读书心得体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史记》读书心得,欢迎借鉴参考。

《史记》读书心得一《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

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

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

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

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

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

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

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 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 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③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 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 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介绍
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 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 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 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 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 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 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 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 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 的。
②“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 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 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 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 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 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 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 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 被赵王宠幸。
缪公 (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 (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 miǎn) 诈 佯(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 (mǐ ) 不怿 (yì)
传舍 (zhuàn)甚倨 ( jù ) 衣褐 (yì hè)睨柱 (nì)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 ②而君幸于赵王 而且您又受赵王宠幸。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非子·和氏》) 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 “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 作铺垫。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使人遗赵王书 ③徒见欺 ④臣请完璧归赵
英勇气概 送 被 谦词
自己尝试翻译第4-5段
①“窃计欲亡赵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 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 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读第8-11段
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选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使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是如何对秦王交待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 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 “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 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 者不是好办法。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 使动用法。
⑤“王必无人”中的“必”:“倘若,假如”。
⑥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 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 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 使重任。
⑦第5段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 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 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 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 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
司 马 迁
课文学习重点
①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 学习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
读第6-7段 •分析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
1. 蔺相如承出使前初显胆识。
宁负以秦曲
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 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遇外臣的人员; 左右的狂喜不是尊重客人的礼节。
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乃前(上前,名作动 )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示,给……看) 誓死捍卫:持璧睨柱,欲以击柱。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完璧归赵
3-13
•渑池之会
14-16
•将相交欢(负荆请罪)17-21
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第二部分(3-13)完璧归赵(分3层) 1、(3-5)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2、(6-11)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 3、(12-13)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成果 第三部分(14-16)渑池之会(分3层) 1、(14)写会前计议 2、(15)写会上斗争 3、(16)写斗争结果 第四部分(17-21)将相交欢(分3层) 1、(17-18)写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 2、(19)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 3、(20-21)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读第12-13段
6.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
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7.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 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 ②间接描写 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
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 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2.翻译句子。
自读第1—2段 :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
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自读3—5段。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 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 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 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出自《韩
楚国和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 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 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 量来大举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 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课文所讲的 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 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