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感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数学知识是静止的、独立于个体存在的吗?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视为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涂抹,或者被看作容器任由教师满堂灌。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条件,学是结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讲”、“主问”,更不能“主宰”。

许多教师的头脑中虽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念头,然而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会出现不少不到位的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感知,就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感知规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1.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三个认识阶段。

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多举小学生所熟悉的实例,多运用小学生喜欢的图片、模型、多媒体、实物等教具,让学生看看、听听、摸摸、摆摆、拼拼,丰富其感性认识。

如教学14×2口算的想的过程:先出示多煤体2捆小棒,8根分散的小棒,让学生列式,说出答案,然后引出14×2的口算的想的过程,10×2=20,4×2=8,20+8=28。

这样,与形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从中获得感知。

1.利用感知内容的不同强度。

作为被感知的知识、物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

教师上课时,讲课声音的高低,各种直观教具的大小,板书时字的大小和颜色都应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学生能听得见、看得清。

如在教学“梯形”这个概念时,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个概念中“只有一组”四个字写得浓一点,大一点,使学生明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而且只有一组。

三、利用感知对象的对比。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感知规律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体验和观察,发现事物间的规律性和内在通联。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即利用学生的感官和直观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感知规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利用视觉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利用图片、图表、动画等视觉工具进行教学。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2. 利用实地教学和实物展示。

带学生去实地考察,观察真实的事物,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听觉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利用音频、视瓶等听觉工具进行教学。

这些工具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觉感知接触到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 利用讲解和演示。

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演示,激发学生的听觉感知,使知识更加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三、利用触觉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利用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操作,深入感知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利用沙盘、模型等触觉工具进行教学。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触觉感知获得事物的形态和结构,促进对知识的直观认知。

四、利用嗅觉和味觉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1. 利用实物品尝和气味浸润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嗅觉和味觉感知事物的特性,从而深刻体会和理解相关知识。

2. 利用真实情境进行教学。

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嗅觉和味觉感知来感受和理解知识,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

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工具。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对感知规律教学的论述,可以引起人们对教学方法的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引言:感知规律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种规律性,可以使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关联性。

在教学中,运用感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效果,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一、感知规律的运用方法1.创设情景引发感知通常情况下,学习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学生常常难以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感知反应。

例如,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感知到问题背后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感知规律的关键在于观察和总结。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例如,在生物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一段时间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运用图表和图像图表和图像是感知规律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展示数据和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来发现规律。

例如,在物理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和数据统计的图表,让学生感知到物理规律的存在。

4.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感知规律的发现者。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化学反应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寻找规律并进行推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背后的规律。

二、感知规律的教学效果1.提高学习兴趣感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

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感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观察、总结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感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通过观察和总结,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幼儿的感知觉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教育幼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 感知觉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转移和感觉整合。

3. 感知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观察力培养、注意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2. 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如观察力培养、注意力提高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实践法: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3. 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感知觉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感知觉规律相关图片、实物等。

2. 材料:观察记录表、生活自理任务卡等。

3.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进程:1. 导言:通过引入感知觉的概念,引发幼儿对感知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一: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概念。

3. 教学内容二:介绍感知觉的规律,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转移和感觉整合。

4. 实践活动一:进行感知觉规律的体验活动,如视觉遮蔽、听觉分辨等。

5. 实践活动二:设计感知觉游戏,如寻找隐藏物品、感觉猜猜等。

6.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总结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填写观察记录表。

2. 评价指标:幼儿对感知觉概念的理解、感知觉能力的提高、感知觉规律的应用等。

3.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感知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觉相关的户外活动,如自然观察、感官探索等。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是指学习者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或模式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感知规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并为他们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教学中应用感知规律:
1.强调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强调知识之间的规律性,帮助学生理
解和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

2.设计模型和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型和案例来展示知识之间的规律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3.使用图表和图像:图表和图像能够很好地展示知识之间的规律性,有助于学
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4.创建有意义的情境:创建有意义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之间的
规律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知识,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举例说明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觉规律是指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包括近似性、相似性、接近性、闭合性等。

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知觉规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以下是几个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举例:相似性规律:根据相似性规律,相似的事物在记忆中容易相互干扰。

在教学中,当引入新的概念或知识时,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以减少相似概念的混淆。

例如,在学习物理学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再引入新的概念,如电磁学中的力和电场的概念。

近似性规律:根据近似性规律,人们对近似的事物容易进行类比和比较。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例如,在教授生物学中的细胞结构时,教师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小工厂,细胞器比喻为不同的机器和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接近性规律:根据接近性规律,人们倾向于将彼此接近的元素或事物组织在一起。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接近性规律来组织和呈现信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授地理学中的地形特征时,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和湖泊,放在一张地图上展示,以便学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闭合性规律:根据闭合性规律,人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事物视为完整的整体。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闭合性规律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理解整体概念。

例如,在教授语法规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句子的部分,让学生根据语法规则填补缺失的部分,从而加深对整个语法规则的理解。

通过应用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然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些规律,并结合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规律是通过感知和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一定的规律和规则。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知,发现问题解决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呈现一系列有规律性的例子或者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感知,并要求他们从中总结规律,促使学生运用感知规律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感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规律,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知规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培养学生对感知规律的兴趣和热爱,可以提升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感知觉规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规律和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感知觉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注意力和兴趣:注意力和兴趣是感知和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视觉和听觉:视觉和听觉是感知和认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适合的视觉和听觉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记忆和理解:记忆和理解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反复强化、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情感和认知:情感和认知是紧密相连的。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管理,如鼓励、赞扬、支持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应用感知觉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知识表明: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基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

感知虽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它却是复杂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初中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因此,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科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以下一些感知规律,组织好相应感知活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很有意义的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规律要使感觉器官对事物能引起感觉,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经过研究:发现神经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是以有变化的中等的强度为最佳状态,最容易引起兴奋。

这一科学道理表明,刺激强度最好是中等且有变化;过弱、过强或刻板的都不好,因而在制作自然演示教具时应考虑到所要演示对象的大小、颜色、状态等。

教师讲课的语言应使全班学生都能有鲜明、清晰的感知,既不能在绝对感觉阈限之下,也不能刻板和过强,应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感知。

二、感知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有很多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只能有选择地对其中一些事物进行感知,被人选择出来的便是感知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是感知对象的背景。

感知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会越清晰,例如:两教师在讲授“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时,一位教师用红色溶液倒入量筒来测定溶液的体积,学生就很溶液观察,并很快感知而读出熔剂的大小;而另一教师用普通水倒入量筒里,发现对象与背景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异,学生要读出体积的速度明显变慢了,准确率也低了。

同样,我们在讲述“心脏与血管”等内容时,可以叫学生一起把有关血管中血液的颜色填涂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深刻地理解哪些是动脉及动脉血了。

还有平时生活和实验中所用地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由于酒精液里已经添加物质成红色,与玻璃背景颜色区分,读出温度数据较快而准确,而水银温度计中水银颜色与背景相差不大,读数的速度比较慢,就是这个道理。

三、感知对象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比较稳定的背景上,运动变化着的物体容易形成知觉的对象,也就是说:活动、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被感知。

这个感知规律要求教师讲课时在声调上要有变化,在讲话速度、节奏上也要有变化,能调动学生情绪。

同时教师授课时,要尽最大可能去化静为动。

如在讲述“血液循环”知识时,我们要将血液流动的方向始终用红笔勾勒清楚,使学生有明确的印象,又如讲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部分内容,若单从教材上提供的图片去分析水的各种来龙去脉,总见得有罗唆之感,学生听了一时难以理解。

于是我们就发挥电教媒体优势,采用抽动叠加灯片的形式,在投影上将水的蒸发、蒸腾、降雨、下渗等现象表现得清清楚楚,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他们课后进行表述水的循环时,思路清晰、样略得当,教学效果相当好。

四、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活动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单纯运用某种感觉器官,会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就能提高感知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感知对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这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我们在讲授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取值时,应让学生边做边讲边练,先教会学生使用有关测量工具,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测量工具去测定不同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数据,一边讲解、一边训练,最后要求学生能对自己所测定的数据结果进行确认,比较真实性以及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已把学生对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师的评析讲解及学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把有关知识很快地掌握起来。

五、感知与相应知识经验的依存规律一个人对所感知的事物是完全陌生的话,就很难从周围事物中区分出这个对象。

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所能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就越有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知识理解掌握和巩固。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阅历不丰富,许多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特别由于《科学》新教材的运用,先前安排在初三的部分知识出现在初一、初二教材上,给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地知识结构和他们地生活经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知识。

例如我们在初一教材讲述眼球地结构内容时,许多学生对眼球结构都未能掌握,而是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暂时记住,但时间一长又忘记了,特别象在光的强弱对瞳孔的大小影响这点上,常常记错。

于是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这样简单的问题“平时我们走出黑暗的房间时,面对亮光,你的眼睛是怎样变化?”“当我们抬头看太阳,眼睛是睁大还是眯着呢?”对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我们再加以提炼,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从而掌握知识。

同样在讲授“电压”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水压来进行过渡,使学生顺其自然地掌握电压概念,对其相应的问题理解也就透彻了。

我们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时,还得注意一个倾向:就是既要提供合乎学生经验的具体事物(或事例),又要适时引导学生逐渐脱离具体事物(或事例)。

切不可让学生的思维老是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

因而对我们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一些已经为学生直接感知过的教学内容,就不再需要使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免得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利用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高中文科学习的内容具有记忆性知识多的特点,学生学习的任务特别繁重.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把学习到的知识长时间地保留在大脑中,以便随时随地拿来使用呢?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复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格外重要。

一、合理的复习是促进知识长久地保持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制定复习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是最初进展最快,以后逐渐变慢。

如果学习的知识过了很长时间才去复习,就已经遗忘很多,此时复习几乎相当于重新学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要求学生有复习时间的安排上要做到:当堂复习,当天复习,切忌“临阵磨枪”考试前搞突击。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搞满堂灌,每节课至少留5—10分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2、分散复习即使做到了及时复习也不能一劳永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复习要经常地进行。

在复习策略的安排上,要改变一次性集中复习的方法为间隔几小时、几天、几周复习一次的策略。

外语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利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效果就非常好。

3、读书与尝试回忆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记忆一些知识时偏重于阅读,这样学习的效率不是很高。

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在经过几次重复阅读之后闭目回忆或默写所学的知识,这样即能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效果。

有心理学的实验证明,阅读与尝试回忆的最佳时间比是2/3,即五他之二的时间用于阅读,五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

4、部分复习与整体复习相结合在需要记忆的内容较长时,如语文课上背课文、外语课上一次记忆的单词量很大,最好的做法是先把课文或单词整体背诵几扁,然后分段或分成几部分进行记忆。

做到“整体复习与各个击破相结合”。

5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许多学生读书时喜欢默默地看书,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花费了许多时间,记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觉得记忆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帮助他记忆的感觉器官过于单一。

因此我提倡,在背诵一些东西的时候要出声地背、一边写一边背,充分调动听觉和触觉器官帮助记忆。

对于文科知识特别是外语学科的学习,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针对遗忘的原因克服遗忘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现象,即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最先学习的东西和最后学习的东西记忆效果最好。

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把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的开始或最后,有意识地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内容能够很好地把握。

2、对知识进行分类加工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却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没有进行充分的精加工或组织,而是杂乱无章地堆放在大脑中。

而在应用知识的时候,特别是考试时,由于过度的紧张张而找不到适当的提取知识的线索,从而导致遗忘现象。

这就好比在一个书架上杂乱无章的放了许多书有外语方面的、有文学方面的、有科技方面的。

当你需要某一种书的时候找起来很不方便。

如果事先把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地放好,当需要的时候就方便得多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加工,使知识系统化。

实验证明,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内容越多,遗忘就越快,学习的内容越少遗忘就越慢。

因此,在每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宜过多。

把大量的知识分解成几次完成,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在成功的愉快体验中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材料恰好能背诵后还要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已经把一篇文章或一些单词背了下来,但当老师提问时却背不下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之后,再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

过度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

而150%的过度学习被证明最佳的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研究遗忘规律,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遗忘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统筹兼顾,充分而合理的安排好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