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醛和酮的性质

合集下载

实验五 醛酮的性质

实验五 醛酮的性质
蓝色
RCOONa + Cu2O + 3H2O
红色
斐林反应
把1 mL斐林试剂Ⅰ和1 mL斐林试剂Ⅱ在试管里
混合均匀,分装到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5滴 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 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观察现象
不稳定 H2O
C
N Y
醛和酮与氨的衍生物的缩合产物一般都是具 有固定熔点的结晶固体,收率高,易于提纯,反应 产物在稀酸作用下可分解成原来的醛和酮。上述试 剂也被称为羰基试剂。
2,4-二硝基苯肼试验
取2 mL 2,4-二硝基苯肼试剂于试管中,分别加
2-3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
振荡、观察现象 若无现象,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
碘仿反应
将5滴样品(乙醛,丙酮,95%的乙醇,异丙醇,
苯乙酮)加入试管中,加1 mL I2-KI溶液,再滴 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观察现 象。 如出现白色乳浊液,把试管放到水浴中温热至 50-60。C,再观察。
3.氧化反应
在醛分子中,羰基上的氢原子比较活泼易被氧
化,因此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除可被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氧化外,甚至一些
弱氧化剂也能将其氧化
常见的弱氧化剂有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
O R C H
3.1 银镜反应
托伦试剂是一种无色的银氨配合物溶液(硝酸
银的氨溶液),其中[Ag(NO3)2]+起着氧化剂作 用 与醛共热时,醛被氧化为羧酸,而它本身被还 原为金属银析出,当反应器壁光滑、洁净时则 形成银镜,因此该反应称为银镜反应
1.2 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醛、脂肪族甲基酮及少于8个碳的环酮可与亚硫
酸氢钠的饱和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α-羟基 磺酸钠,它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而析 出结晶

实验五 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五  醛和酮的性质

实验五醛和酮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醛酮性质的认识2.掌握醛酮的鉴别方法二.实验原理二.实验仪器与药品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洗胶头滴管用),洗耳球三.实验步骤1.2,4-二硝基苯肼试验(1)取2 mL2,4-二硝基苯肼试剂于试管中,分别加2-3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2)振荡、观察现象;(3)若无现象,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

2.亚硫酸氢钠的加成(1)在2支试管中各加2 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2)再分别加入1 mL纯丙酮和5%的丙酮溶液,振荡,把试管放在冰水中冷却,观察现象。

3.碘仿反应(1)将5滴样品(乙醛,丙酮,95%的乙醇,异丙醇,苯乙酮)加入试管中,加1 mL I2-KI溶液,再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观察现象;(2)如出现白色乳浊液,把试管放到水浴中温热至50-60 ℃,再观察。

3.斐林试剂试验(1)把1 mL斐林试剂Ⅰ和平共处1 mL斐林试剂Ⅱ在试管里混合均匀,分装到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5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2)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观察现象。

4.银镜反应(1)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2 mL 2%的硝酸银溶液,加1小滴5%的氢氧化钠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滴加2%的氨水,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2)滴加2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静置几分钟后观察现象;(3)若无变化。

在水浴中温热至50-60℃,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表1 实验结果及分析表项目序号实验内容结果原因分析醛和酮的性质12,4-二硝基苯肼试验乙醛黄色沉淀2,4-二硝基苯肼与醛和酮的羰基发生加成,再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缩合产物,得到具有不同的熔点的黄色晶体。

丙酮无明显变化,溶液呈透明棕黄色苯甲醛立即生成橘黄色沉淀,且可倒置试管不流出,振荡一会儿后变成浊液,静置后分层,上层为透明黄色液体,下层沉淀为橘黄色苯乙酮立即生成橘红色沉淀,且可倒置试管不流出,振荡一会儿后变成浊液,静置后分层,上层为黄色透明液体,下层沉淀为橘红色2亚硫酸氢钠的加成纯丙酮溶液立即出现乳白色沉淀,静置后分层,上层白色,下层无色丙酮与亚硫酸氢钠发生亲核加成,生成α-羟基磺酸钠,该产物为白色晶体,可溶于水,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易于析出。

实验五 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

实验五 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

时间:年月日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温度: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性质:基础实验要求:必修实验五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通过醇钠的生成及水解实验、卢卡氏(Lucas)实验、高碘酸实验、酚的酸性实验、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和碘仿反应了解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器材:试管、软木塞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浓盐酸、苯酚、三氯化铁、氢氧化钠、甲醛、乙醛、丙酮、乙醇、2,4-二硝基苯肼、高碘酸、碘溶液四、实验步骤:1. 卢卡氏(Lucas)实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入2mL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试管口,摇动试管后静止(最好保持在26~27℃),观察变化,并记下混合液变混浊和出现两个液层的。

用1mL浓盐酸代替卢卡氏试剂做上述的同样试验。

比较结果。

2. 高碘酸实验: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1,3-丙二醇、10%甘油,然后,在每支试管里各加入3滴5%高碘酸溶液。

将混合物静置5min,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3~4滴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以还原过量的高碘酸。

最后,再各加入1滴希夫(Schiff)试剂,将混合物静置数分钟后,观察混合液的颜色变化。

3. 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在试管里加入5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各加3滴1%三氯化铁溶液。

试管里有何现象?将上面由苯酚有色溶液各分成三份。

在第一份中加入同体积的乙醇;在第二份中加入几滴5%稀盐酸;在第三份中加入几滴5%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4. 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3支试管,贴上标签并编号。

在试管里分别滴加2滴甲醛、乙醛、丙酮,在4号试管里滴加2滴二苯基乙二酮的饱和乙醇溶液。

然后从1到4分别滴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边滴加边摇动试管,一般滴加10滴即可。

观察在滴加过程中有无沉淀产生,每个试管里出现的沉淀各是什么颜色,颜色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

醛和酮的性质原理应用

醛和酮的性质原理应用

醛和酮的性质原理应用一、醛和酮的基本性质1.醛和酮是含有羰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2.醛分子中羰基碳上连接一个氢原子,而酮分子中则连接两个烷基基团。

3.醛和酮的分子式分别为RCHO和R₂CO,其中R代表烷基或芳香基团。

4.醛和酮具有较高的沸点和溶解度,且都是挥发性较强的液体。

二、醛和酮的命名规则1.对于醛,首先要确定羰基碳原子的位置,然后根据所连接的基团名称以及取代基的位置进行命名。

2.对于酮,首先要确定两个烷基基团所连接的碳原子个数,然后根据基团的命名,以及取代基的位置进行命名。

3.醛和酮的命名中,应该采用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置,并用连字符将其与基团名称相连。

三、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醛和酮通过氧化反应能够生成羧酸。

2.醛和酮可以进行还原反应,还原为相应的醇。

3.醛和酮在含有碱性条件下,可以进行缩合反应,形成烯醇化合物。

4.醛和酮可以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醇或碳氢化合物。

5.在强酸或碱的条件下,醛和酮可以发生环化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

6.醛和酮可与伯胺反应,生成亚胺化合物。

四、醛和酮的化合物应用1.醛和酮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可作为重要的中间体。

2.醛和酮可用于制备羧酸衍生物,从而得到一系列功能化合物。

3.醛和酮可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相应的醇,用于制备醇类化合物。

4.醛和酮可以进行缩合反应,可以制备出具有饱和和不饱和环结构的化合物。

5.由于醛和酮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因此可以用于合成复杂的天然产物。

6.醛和酮在医药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制备药物中间体和合成抗生素等。

五、醛和酮的安全注意事项1.醛和酮具有刺激性气味,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吸入。

2.醛和酮易燃,应避免接触明火和高温源。

3.在操作醛和酮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和眼镜,防止暴露于皮肤和眼睛。

以上内容简单介绍了醛和酮的性质、命名规则、化学性质以及在化合物应用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

醛和酮作为具有羰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理解其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醛与酮知识点总结

醛与酮知识点总结

醛与酮知识点总结一、醛和酮的性质醛和酮都是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

醛的通式为RCHO,酮的通式为RCOR',其中R和R'分别代表有机基团。

醛中的碳原子上含有一个羰基,而酮中的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两个有机基团。

醛和酮的结构式如下:醛和酮的存在形式是平行极性化合物,它们通常都是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醛和酮在水中能够发生氢键作用,因此它们有一定程度的溶解性,但溶解度并不高。

在物理性质上,醛和酮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和熔点相对较低,而其密度通常较小。

这些性质为醛和酮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二、醛和酮的命名正式命名:根据IUPAC的命名规则,醛的命名以羰基所在的碳原子为起点,加上-AL的后缀,例如甲醛和丙醛。

酮的命名则以含有羰基的两个碳原子之间的主链为基础,并在主链两端进行编号,以表示羰基的位置。

酮的命名则以-ONE为后缀,例如丙酮。

通用命名:通用命名系统则根据它的名称和结构,例如甲醛可以通用地称为(甲醛)或(甲基醛)。

这种命名方法通常适用于一些小分子的醛和酮。

三、醛和酮的合成1. 氧化醛和酮:氧化醛或酮可用氧化剂氧化相应的醇得到。

2. 加成反应:双键在加成反应中会发生开裂,生成醛和酮。

例如,过氧化氢对双键的加成的产物是醛;双键的高效对映选择性氢氧化产物是酮。

3. 酸碱催化的羰基化反应:更常见的有机合成方法是通过酸或碱对羟基的酸碱催化下,进行醛和酮的羰基化反应。

四、醛和酮的反应1. 还原反应:醛和酮均可通过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常见的还原剂包括金属碱金属、醛酮类还原剂和其他有机金属还原剂。

2. 条件反应:醛和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亲核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反应、酰基化反应等多种有机反应。

3. 氧化反应:醛可以被氧化成酸,而酮则不易被氧化。

常见的氧化剂有氧气、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五、醛和酮的生物学作用醛和酮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它们是生物体内糖类和脂肪酸代谢的中间产物,也是许多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

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一)醛、酮的性质_醋酸实验七醛、酮、糖的性质醛、酮的性质醛和酮统称羰基化合物.羰基的存在使醛和酮都能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及活泼氢的卤代反应.在亲核加成和活泼氢的反应中,醛和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它们在反应中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2.4一二硝基苯肼的加成,生成黄色或红色的沉淀,羰基化合物都有此反应.而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则不是所有酮的反应,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只有醛和脂肪甲基酮能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碳原子数少于8的环酮也有此反应.能与希夫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只有醛,而所有的醛与希夫试剂加成反应中仅有甲醛反应所显示的颜色在加了硫酸后不消失.活泼氢反应只适用于有活泼氢的醛和酮.其中碘仿反应,不仅要求有活泼氢,而且必须有活泼甲基才行.如醛,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区别醛,酮的另一类反应是与氧化剂的作用.酮一般不易被氧化,只有在强氧化剂的作用下才被分解.而醛却比较容易被氧化,甚至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成酸,如托伦反应,斐林反应和本尼迪特反应等.不同的醛也表现出不同的活性,一般醛都能与托伦试剂发生反应,只有脂肪醛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而本尼迪特试剂则只能与甲醛以外的脂肪醛发生反应.一、实验内容1、与2.4一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4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然后再分别滴加2.4一二硝基苯肼试剂,边滴边摇动,一般滴10滴即可,观察在滴加过程中有无沉淀产生,是何种颜色,颜色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2、亚硫酸氢钠试验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2mL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然后再各加入1mL丙酮、正丁醛用力振荡后,于冰水浴中冷却,若有结晶析出,表明样品是醛或甲基酮类.3、与希夫试剂的反应取3支试管,各加3—5滴希夫试剂,再分别滴加1滴甲醛、乙醛、丙酮、滴后摇动试管,注意观察它们的现象有何不同.另取2支试管,分别取出1滴与希夫试剂反应后的甲醛溶液,继续对应地滴加4滴甲醛、乙醛、丙酮边滴边摇摇动,然后,各加4滴浓硫酸,注意观察颜色有何变化.4、碘仿反应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乙醇、异丙醇,然后又各加7滴碘溶液,接着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摇动试管,一直滴到深红色刚好消失为止.注意试管里的溶液,当深红色一消失后,有没有沉淀立即产生,是否嗅到碘仿的气味?如果有的试管里是出现白色乳浊液,还不能说是碘仿,应该将白色乳浊液的试管放到50~60℃水洛中温热几min,再观察有何现象?5、托伦试验托伦试剂的配制:在试管中加入2mL 5%的硝酸银溶液和2mL 5%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立即产生黑色沉淀,用力摇动,使反应完全.然后再滴入氨水,边滴边摇动试管,一直滴到黑色沉淀刚好溶解溶液清亮为止.这时溶液呈无色清亮状,即得是为托伦试剂,或者叫硝酸银氨溶液.在4支盛有托伦试剂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边加边摇动试管,注意观察试管里溶液发生什么变化.最好是将试管放在烧杯热水浴中静置10min再观察之.6、斐林试验取4支试管各加入0.5mL斐林试剂A和0.5mL斐林试剂B用力摇匀,然后分别加入5滴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边加边摇动试管,摇匀后将4支试管一起放入烧杯中的沸水加热3~5min,注意观察现象并解释之. 7、本尼迪特试验取4支试管各加1mL本尼迪特试剂.然后分别加1mL 甲醛、乙醛、苯甲醛和丙酮,边加边摇动试管,摇匀后,用沸水浴加热5min.注意观察试管里有何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注释:醛、酮与亚硫酸氢钠的反应是可逆的.生成的2-羟基磺酸钠遇稀酸或碱即可分解而得到原来的醛或酮.对于某些醛和酮来说,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比较容易生成沉淀,在酸和碱的作用下,分解成原来的醛或酮.因而,这一反应常被用来分离,提纯某些醛或酮.在分析上也用来作为亚硫酸根离子的隐蔽剂.除乙醛和甲基酮外,有些醇如乙醇,异丙醇等,能被次碘酸钠氧化成乙醛和甲基酮,因此这类醇也有碘仿反应.Tollens试剂久置后将形成雷银沉淀,容易爆炸,故必须临时配制.进行实验时,切忌用灯焰直接加热,以免发生危险.实验完毕后,应加少许硝酸,立即煮沸消去银镜. 硝酸银溶液与皮肤接触,立即形成难于洗去的黑色金属银,故滴加和摇荡时应小心操作.另外,乙酰基一类化合物,由于水解后可以产生不发生碘仿反应的乙酸,如乙酰乙酸及其酯类,乙酰苯胺等,虽然也具有甲羰基,但却没有碘仿反应.糖的性质糖类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的缩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ch反应,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α-萘酚作用生成紫色环.紫色环生成的原因通常认为是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再进一步与α-萘酚缩合成有色物质.单糖又称还原性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 试剂和Tollens试剂.并且能与过量的苯肼生成脎.单糖与苯肼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反应,糖脎有良好的结晶和一定的溶点,根据糖脎的形状和熔点可以鉴别不同的糖.果糖和葡萄糖结构不同但能形成相同的脎.虽然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相同的脎,但是由于反应速度不同,析出糖脎的时间也不同,所以还是可以用这一反应加以区别和鉴定的.双糖由于两个单糖的结合方式不同,有的有还原性,有的则没有.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等分子里有一个半缩醛基,属于还原糖,也能成脎.蔗糖分子里没有半缩醛结构,所以没有还原性,也不能成脎.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很多葡萄糖缩合而成.葡萄糖以α-苷键连接则形成淀粉;若以β-苷键结合则形成纤维素.两者均无还原性.淀粉与碘生成兰色,在酸和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一、实验内容1、α-萘酚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L5%葡萄糖水溶液,5%蔗糖水溶液,5%淀粉水溶液,5%滤纸浆水溶液,再分别滴入2滴10% α-萘酚的酒精溶液,混合均匀后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1mL浓硫酸,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若两层交界处出现紫色环,表示溶液含有糖类化合物2、Fehling试验:在4支试管中分别取Fehling I和Fehling II溶液各0.5mL混合均匀,并于水浴中微热后,再分别加入5滴葡萄糖、5滴果糖、5滴蔗糖、5滴麦芽糖的5%的水溶液,振荡再加热,注意颜色变化及有否沉淀析出.3、Benedict试验用Benedict试剂代替Fehling试剂检验上实验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4、Tollens试验在4支洗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mLLTollens试剂,再分别加入0.5mL 5%葡萄糖溶液,5%果糖溶液,5%麦芽糖溶液,5%蔗糖溶液,在50℃水浴中温热,观察有无银镜生成.5、成脎反应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5%葡萄糖溶液,5%果糖溶液.5%蔗糖溶液、5%麦芽溶液,分别加入0.5mL10%苯肼盐酸盐溶液和0.5mL 15%醋酸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并不断振摇,比较产生脎结晶的速度,记录成脎的时间,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脎的结晶形状.6、淀粉水解在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再加0.5mL稀硫酸,于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却后用1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取2滴与Fehling试剂作用,观察现象.二、注释糖类化合物与浓硫酸作用生成糠醛及其衍生物等,其显色原因可能是糠醛及其衍生物与а-萘酚起缩合作用,生成紫色的缩合物.五碳糖六碳糖醋酸钠与苯肼盐酸盐作用生成苯肼醋酸盐,弱酸碱所生成的盐在水中容易水解成苯肼.苯肼毒性较大,操作时应小心,防止试剂溢出或沾到皮肤上.如不慎触及皮肤,应先用稀醋酸洗,继之以水洗.蔗糖不与苯肼作用生成脎,但经长时间加热,可能水解成葡萄糖与果糖,因而也有少量糖脎沉淀出现.。

实验五,酚、醇、醛、酮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五,酚、醇、醛、酮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五,酚、醇、醛、酮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时间:年月月日点地ﻩ地点:生科院B1088实验室温度:实验名称:酚、醇、醛、酮得化学性质实验性质:基础性实验要求:必修实验五五酚、醇、醛、酮得化学性质一.实验目得1.学习经典得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得特点;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得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1.卢卡氏实验:因含C3-C6得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得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著变化,便于观察;2.高碘酸实验:CH2(OH)(CHOH)nCH2OH+(n+1)HIO4H2O+2HCHO+(n+1)HIO33.酚与三氯化铁得反应:22+lceFﻩ3ﻩ+2Fecl3+2HCl4.与2,4-二硝基苯肼得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得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5.碘仿3I+)Rﻩ(oaNﻩ三.实验器材正丁醇、仲丁醇、反应:HOaNﻩ(HCﻩ)Rﻩﻩ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与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四四.操作步骤1.卢卡氏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2.高碘酸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与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苯酚与三氯化铁得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得反应: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

边加边振荡试管,滴10滴左右即可,观察有无沉淀生成;产生沉淀得颜色;颜色不同说明了什么?5.碘仿反应: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各加入7滴碘溶液,溶液呈深红色,再加5%Na oH,边滴边振荡试管,直到深红色小时为止。

醛和酮

醛和酮
第十章
醛和酮
醛和酮的定义、分类、 一、 醛和酮的定义、分类、命名 二、 醛和酮的结构 三、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四、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不饱和醛、 五、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不饱和醛
一、醛和酮的定义、分类、命名 醛和酮的定义、分类、
醛和酮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醛和酮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定义:羰基上至少连有一个H原子的化合 定义:羰基上至少连有一个 原子的化合 物为醛 羰基上同时连有两个烃基的化合物为酮
CH=CH-CHO 3- 苯基丙烯醛
(肉桂醛)
3
2
1
C3 H C C C 2C O HHH H C3 H
3-甲基-4-环己基戊醛
O O CH3C-CH2-CCH3 2,4- 戊二酮 β−戊二酮
CH3CH=CHCHO 2-丁烯醛
(巴豆醛)
4
3
2 1
CH3 CH-CHO 2− 苯基丙醛 α−苯基丙醛
O C 3C C H H H HCC3 C C l l
。 60-70 C
H2SO4
[ CH2-CH O
CH2 CH2Βιβλιοθήκη CH ]n + nH2O O
维尼纶 不溶于水
聚乙烯醇缩甲醛
(丁) 与格氏试剂加成 丁
加RMgX
δ

C=O + R-MgX
δ
+
δ
+
干醚
δ

R-C-OMgX
烷氧基卤化镁
H2O/H+
R-C-OH
RMgX与甲醛反应,水解后得到1°醇; 与甲醛反应,水解后得到 ° 与甲醛反应 RMgX与其他醛反应,水解后得到 °醇; 与其他醛反应, 与其他醛反应 水解后得到2° RMgX与酮反应,水解后得到 °醇。 与酮反应, 与酮反应 水解后得到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醛和酮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醛酮性质的认识
2.掌握醛酮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洗胶头滴管用),洗耳球
三.实验步骤
1.2,4-二硝基苯肼试验
(1)取2 mL2,4-二硝基苯肼试剂于试管中,分别加2-3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苯乙酮);
(2)振荡、观察现象;
(3)若无现象,静置几分钟后再观察。

2.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1)在2支试管中各加2 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2)再分别加入1 mL纯丙酮和5%的丙酮溶液,振荡,把试管放在冰水中冷却,观察现象。

3.碘仿反应
(1)将5滴样品(乙醛,丙酮,95%的乙醇,异丙醇,苯乙酮)加入试管中,加1 mL
I 2-KI溶液,再滴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至红色消失为止,观察现象;
(2)如出现白色乳浊液,把试管放到水浴中温热至50-60 ℃,再观察。

3.斐林试剂试验
(1)把1 mL斐林试剂Ⅰ和平共处1 mL斐林试剂Ⅱ在试管里混合均匀,分装到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5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
(2)振荡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观察现象。

4.银镜反应
(1)在洁净的试管中放入2 mL 2%的硝酸银溶液,加1小滴5%的氢氧化钠溶液,一边振荡试管一边滴加2%的氨水,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2)滴加2滴样品(乙醛,丙酮,苯甲醛),静置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3)若无变化。

在水浴中温热至50-60℃,再观察。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表1 实验结果及分析表
点的黄色晶体。

立即生成橘红色沉淀,且可倒置试管不流出,
振荡一会儿后变成浊液,静置后分层,上层为
溶液立即出现乳白色沉淀,静置后分层,上层
在试管上形成银镜。

乙醛把菲林试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氧化亚
铜;丙酮不与斐林试剂反应。

分层,上层为乳白色油状液体,下层为蓝色浑
斐林试剂不和苯甲醛反应
五.思考题
1.醛、酮与亚硫酸钠加成反应中,为什么一定要使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而且必须新配制?
答::羟基磺酸钠类化合物是离子型的,它们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易溶,在醛酮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是较弱的,所以一定要使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如果长时间放置,亚硫酸氢根就会被氧化成硫酸根。

使实验失败。

2.怎样用化学方法区别醛和酮?芳香醛与脂肪醛?
答:醛和酮用托伦试剂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区别。

3.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发生碘仿反应?为什么没有溴仿和氯仿反应?
答:有甲基酮结构的化合物能发生碘仿反应;因为生成的氯仿和溴仿都是无色溶液,不利于鉴别。

4.进行银镜反应应注意什么?
答:试管要洁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

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

加碱可使乙醛与银氨溶液在常温下发生反应,但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

如果久置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

乙醛的浓度大,反应速率快,析出银镜快,但容易出现黑斑,加快振荡速度可以避免出现黑斑。

班级:11级应生1班
组别:16组
成员(姓名&学号):孙文斌113202F0118
钟元茂113202F0133
实验时间:2011年11月
成绩: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