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和酮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醛、酮的结构、命名

2,3-二甲基-4-戊烯醛
CH3—CH=CH—CH—C—CH3 CH3
3-甲基-4-己烯-2-酮
(3)含醛基、酮基的碳链上的氢被芳环或环烷基 取代,就把芳环或环烷基当作主链上的取代基看待:
H3C CH CHO O C CH2CH3
2-苯丙醛
1-环己基-1-丙酮
醛基与芳环、脂环或杂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 时,它们的命名可在相应的环系名称之后加上“醛” 字。 CHO
CHO
1
2
CHO
环己醛
1,2-萘二醛
(4)多元醛、酮命名
含有两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用二醛、 二酮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或 “氧代”表示;酮作取代时,用词头“氧代”表 示。
O 4 CH3CCH2CCH3 2 3
δ γ β α CH3CH=CHCH 2CHO β —戊烯醛 丁烯醛
O C C C C C H
OH CH3—CH—CH2CHO β-羟基丁醛
O CH3CH—C—CHCH3 Br Br α,α'-二溴-3-戊酮
(2)不饱和醛、酮的命名
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命名 称为“某烯醛(酮)”或“某炔醛 (酮)”。
3-甲基丁醛
H5C6
CH CHO
CH3
2-苯基丙醛
O
O
O
H3C
3-甲基环戊酮
CH3CH2-C-CH2CH3
3-戊酮
CH3-C-CH2-C-CH3
2,4-戊二酮
O
醛、酮碳原子的位次,除用1,2,3,4,…表示 外,也可用α,β,γ…希腊字母表示。α是指官能 团羰基旁第一个位置,β是指第二个位置…。酮中一 边用α,β,γ…,另一边用α’ β’ γ’…。
醛与酮的性质及反应

醛与酮的性质及反应醛与酮是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两种官能团。
它们的性质和反应对于有机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醛与酮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醛的性质及反应1. 醛的结构与命名醛分子的结构式通常为RCHO,其中R代表有机基团。
根据官能团的位置,醛的命名采用“醛”作为后缀,基团的名称在其前面加上醛的名称。
例如,甲醛是最简单的醛,其结构式为HCHO。
2. 醛的物理性质由于醛中含有极性键C=O,醛分子极性较大,导致较低的沸点和溶解度。
一般来说,低分子醛具有刺激性气味。
甲醛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
3. 醛的化学性质醛具有许多特有的化学性质。
其中,醛分子中的羰基(C=O)易于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是醛的典型反应之一,常见的加成试剂包括水(H2O),醇(ROH),氨(NH3)等。
这类反应通常发生在醛中的羰基碳上,生成醇或胺产物。
例如,乙醛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醛还易于发生氧化反应,醛分子中的羰基可以被氧化剂如氧气(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为羧酸。
例如,乙醛在氧气存在下被氧化为乙酸。
此外,醛也可以通过还原反应还原成对应的醇。
还原反应通常使用还原剂如氢气(H2)、金属钠(Na)等。
例如,乙醛可以通过氢气催化下被还原为乙醇。
二、酮的性质及反应1. 酮的结构与命名酮分子的结构式通常为RCOR,其中R代表有机基团。
酮的命名采用“酮”作为后缀,基团的名称在其前面加上酮的名称。
例如,丙酮是最简单的酮,其结构式为(CH3)2CO。
2. 酮的物理性质由于酮中还存在极性键C=O,因此酮分子也具有一定的极性。
与醛不同,酮分子中的两个有机基团降低了极性效应,使得酮的沸点和溶解度相对较高。
3. 酮的化学性质酮与醛类似,具有羰基(C=O),但酮分子中的羰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较醛弱。
与醛相比,酮不易被加成试剂如水和醇反应。
然而,与醛相似的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仍然适用于酮。
酮也可以被还原剂如氢气、金属钠还原成对应的醇。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与酮的命名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与酮的命名与性质【正文开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与酮的命名与性质一、醛的命名与性质醛是一类含有醛基(—CHO)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代表性醛有甲醛、乙醛、丙醛等。
醛的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它所附加的碳链的长度来确定前缀和后缀,具体如下:1. 将碳链数目大于三的醛分子命名为“醛”。
例如:乙醛(CH3CHO),己醛(C5H11CHO)。
2. 当醛基所在的碳为主链的一部分时,醛的命名按照碳链命名规则确定。
例如:丁醛(C3H7CHO),己醛(C5H11CHO)。
3. 当醛基不是主链的一部分时,用羟基所在的碳数作为前缀,并在前面加上碳链信息。
例如:羟基在第二个碳上的正丁醇(CH3CH(OH)CH2CHO)。
通过命名规则,我们可以准确命名各种结构的醛化合物,从而更好地了解醛的性质。
醛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醛具有较高的融点和沸点。
2. 醛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在溶液中可以形成醛醇互变体。
3. 醛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发生反应。
4. 醛具有与胺和水合物等发生加成反应。
二、酮的命名与性质酮是一类含有酮基(—CO—)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代表性酮有丙酮、己酮等。
酮的命名也遵循一定的规则,与醛的命名规则类似,具体如下:1. 将碳链数目大于三的酮分子命名为“酮”。
例如:丙酮(C3H6O),己酮(C5H10O)。
2. 当酮基所在的碳为主链的一部分时,酮的命名按照碳链命名规则确定。
例如:丁酮(C4H8O),己酮(C5H10O)。
3. 当酮基不是主链的一部分时,用羰基所在的碳数作为前缀,并在前面加上碳链信息。
例如:羰基在第三个碳上的2-丁酮(CH3CH2COCH2CH3)。
酮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酮具有较低的融点和沸点。
2. 酮在水中基本不溶,但可以溶于有机溶剂。
3. 酮不具有亲核性,不易被亲核试剂攻击。
4. 酮具有与杂环化合物和烷基锂等发生加成反应。
总结:本文对醛和酮的命名和性质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醛与酮的命名与性质

醛与酮的命名与性质醛和酮是有机化合物的两种重要官能团,它们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醛和酮的命名规则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一、醛的命名与性质1. 醛的命名醛的命名通常以代表碳骨架的前缀和以“-al”后缀来表示。
在命名时,需要找到碳链中最长的连续碳原子链,并标记碳链的一个端点为羰基碳。
然后,按照羰基碳周围的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进行命名。
例如,乙醛是一种两个碳原子的醛,其命名的方式是将“-e”结尾的亚烷前缀“eth”转化为醛的后缀“-al”,所以它被称为乙醛。
2. 醛的性质醛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它们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这是因为醛的羰基碳上有一个未饱和的电子对,易于被其他物质接受或者给予。
此外,醛还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可以溶于许多极性溶剂,如水和醇。
此外,醛也可以与众多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如与胺发生醛胺反应。
二、酮的命名与性质1. 酮的命名酮的命名通常以代表碳骨架的前缀和以“-one”后缀来表示。
在命名时,需要找到碳链中最长的连续碳原子链,并标记两个相邻碳原子为羰基碳和亚烷基(如果有的话)。
然后,按照羰基碳周围的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进行命名。
例如,丙酮是一种三个碳原子的酮,并且没有亚烷基,所以它被称为丙酮。
2. 酮的性质酮的性质与醛有一些不同。
酮比醛的氧化性要低,因为酮的羰基碳上没有未饱和的电子对。
此外,酮也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可以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如醚。
与醛类似,酮也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如与羧酸酯发生酯反应。
三、醛与酮的比较1. 命名比较醛和酮的命名规则相似,都是以碳骨架前缀和相应的后缀表示。
不同之处在于,酮的碳链中必须存在一个羰基碳和一个亚烷基,而醛只需要存在一个羰基碳。
2. 性质比较醛和酮在一些性质上有所区别。
首先,醛比酮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其次,醛和酮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溶于水或有机溶剂。
最后,醛和酮都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但反应条件和产物可能存在差异。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在有机化学中,醛和酮是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整理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从醛和酮的结构、命名规则以及一些典型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醛和酮的结构1. 醛的结构醛是由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一个羰基(C=O)以及一个氢原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羰基连接在碳原子上,氢原子连接在碳原子的另一侧。
(示意图:醛的结构)2. 酮的结构酮是由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有机基团以及一个羰基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羰基连接在碳原子上,两个有机基团连接在碳原子的另两侧。
(示意图:酮的结构)二、醛和酮的命名规则1. 醛的命名规则醛的命名一般以醛尾缀“-al”结尾。
对于醛的命名,首先要找到碳链中的羰基碳原子,然后将该碳原子所在的位置编号为一号,根据其他取代基的位置和名称来确定醛的命名。
(示例:甲醛,乙醛,丁醛)2. 酮的命名规则酮的命名一般以酮尾缀“-one”结尾。
对于酮的命名,需要找到两个有机基团所连接的碳原子,并将它们所在的位置编号为一号和二号,根据其他取代基的位置和名称来确定酮的命名。
(示例:丙酮,己酮,甲基乙酮)三、醛和酮的典型性质1. 醛的性质(1)醛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制备酸。
(2)醛具有亲电性,可以与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3)醛具有还原性,可以被还原剂还原为对应的醇。
(4)醛在湿气中容易发生缩醛反应,生成乙酰醛或醛缩酮。
(5)醛与胺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胺醛。
2. 酮的性质(1)酮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制备酸。
(2)酮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被还原剂还原为醇。
(3)酮不容易发生缩醛反应。
(4)酮可以与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但反应速率较慢。
结论醛和酮作为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代表,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对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规则的了解,我们可以准确地命名和识别这些化合物。
同时,对于醛和酮的性质的了解也为我们在化学合成、有机反应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醛和酮是有机化合物中重要的两类,它们的结构和性质有着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本文将结合实例讨论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一、醛的结构和性质醛是含有羰基的有机分子,其分子式为RCHO。
其中R是一个烃基,称为醛基。
羰基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单元,因而醛中存在着C=O键。
C=O键是极性大的双键,具有双键的性质。
与其他碳碳单键相比,C=O键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活性。
醛的物理性质与它的分子质量、结构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醛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嗅气,易挥发。
醛比较亲水,能够与水形成氢键,所以一些低分子量的醛,如甲醛、乙醛等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较大。
醛的化学性质活泼,能够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一方面,醛可以被还原为相应的醇,二者相互转化形成的反应称为羰基还原。
另一方面,醛可以被氧化,二者相互转化形成的反应称为羰基氧化。
此外,醛还可以与胺、水合物、醇、酸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加合物。
二、酮的结构和性质酮是含有羰基的有机分子,其分子式为RCOR'。
其中R和R'是烃基,称为酮基。
与醛不同,酮中的羰基位于碳链中部,既不在分子末端,也不在分子中心位置。
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醛有所不同。
酮的物理性质与分子质量和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酮是无色液体,具有淡香气味,不易挥发。
较低分子量的酮为可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较高分子量的酮为无水中性化合物。
酮中的羰基与烃基之间仅有C-C单键,这种单键的极性小于C=O键,因而酮的化学性质相对于醛来说较为稳定,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过多的反应。
酮的化学性质表现在它的电性上,酮的极性较小,因而化合物间的吸引力较小。
在化学反应中,酮与醛的反应比较特殊,这种反应常常需要通过催化剂才能完成,反应形成的产物是一个酮和一个醇,这种反应称为克鲁孟-斯密特反应。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下面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甲醛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醛,其分子式为HCHO。
第八章 醛和酮(一)醛和酮的命名(二)醛和酮的结构(三)醛和

N
六亚甲基四胺(乌咯托品)
(己)与Wittig试剂加成
Ph3P + CH3CH2Br C6H6
PhLi
Ph3PCH2CH3 Br
Ph3P=CHCH3 + C6H6+LiBr
Ph3P CHCH3
O CH3 C CH3 + Ph3P=CHCH3
O PPh3 CH3 C CHCH3
CH3
O PPh3 CH3 C CHCH3 0oC CH3 C CHCH3 + Ph3P O
C
O
92%
(4)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COCl
LiAl(OBu-t)3H OCH3 乙醚,-78 oC
CH3
H+/H2O
CHO
OCH3 CH3
60%
CH3(CH2)10
COOC2H5
Al(Bu-n)2H 己烷,-78 oC
H+/H2O CH3(CH2)10 CHO 88%
(5)芳烃的氧化
V2O5 CH3 + O2(air) 350-360oC
CH CCOOH CH3
(丙)Mannich反应
O CCH3 HCHO
HN(CH3)2 HCl
O CCH2CH2N(CH3)2
H3C
CO +HCl AlCl3_ CuCl, 20oC
H3C
CHO
(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沸点:介于烃、醚与醇、酚之间。
CH3CH2CH2CH3 CH3OCH2CH3 CH3CH2CHO CH3COCH3 CH3CH2CH2OH
沸点/ oC -0.5
8
49
56
97
CH2CH3
CHO
碳的化合物醛类与酮类

碳的化合物醛类与酮类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6个元素,它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有机物中。
碳的化合物是生命的基础,包括醛类和酮类化合物。
本文将探讨醛类和酮类的性质、结构和应用。
一、醛类化合物醛类是一类含有羰基(C=O)的有机化合物,羰基与一个碳链末端连接。
醛类化合物的一些常见代表物包括甲醛、乙醛和丙醛。
醛类化合物的命名通常以“-醛”结尾。
醛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碳链中有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形成羰基。
醛的羰基会导致分子极性增加,使其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醛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被氧化剂氧化为羧酸。
醛类化合物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树脂、塑料和涂料的制造过程中。
乙醛被用作溶剂、防腐剂和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中间体。
丙醛则被广泛用于制备染料和香精。
二、酮类化合物酮类是一类含有羰基(C=O)的有机化合物,羰基与两个碳链相连。
酮类化合物的一些常见代表物包括丙酮、己酮和苯酮。
酮类化合物的命名通常以“-酮”结尾。
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碳链中有两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形成羰基。
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通常在常温下为液体或固体。
酮类化合物对水的溶解度较低。
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剂性和活性,常用作溶剂、试剂和中间体。
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用于油漆和胶水的制作。
己酮则被广泛用于合成香精和药物。
三、醛类与酮类的比较醛类和酮类都含有羰基结构,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和用途。
然而,它们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醛类和酮类的羰基位置不同。
醛的羰基位于碳链末端,而酮的羰基位于内部。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反应性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其次,醛类和酮类的溶解性不同。
醛类化合物由于极性较强,一般具有较高的水溶性;而酮类化合物由于极性较弱,溶解于水的能力较低。
最后,醛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氧化为羧酸;而酮类化合物则不容易被氧化。
四、结论碳的化合物中的醛类和酮类化合物是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应用广泛;而酮类化合物则具有较高的溶剂性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羰基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两个烃基的叫酮。
醛
R C R' 酮
分类:
▪ 1).据分子中含羰基的数目可分为: 一元酮(醛)、二元酮(醛) ▪ 2).据烃基的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酮(醛)、不饱和酮(醛) ▪ 3).据烃基的不同可分为: 脂肪酮(醛)、芳香酮(醛)、脂环酮
(醛)
▪ 3).酮又可分为: 单一酮(醛)、混合酮(醛)
醛和酮的命名、结构和 性质
12.1 醛和酮的命名 12.2 醛和酮的结构 12.3 醛和酮的制法 12.4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12.5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12.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第十二章 酮和醛
醛和酮均含有羰基官能团:
羰基碳原子上至少连有一个氢原子的叫醛:O
O
RC H
—CHO 或
叫醛基。
C H 3 C H 2 = C - C O O C H 3
C H 3
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丙 酮
丙 酮 氰 醇水解、酯化、
M M A
脱水同时进行
该类反应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反应可逆
该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有利,但氰醇在碱性条件下不 稳定,易分解成原来的醛、酮和氢氰酸。因此,在制备 的后处理时,需加酸将碱除去,因为氰醇在酸性条件下 是稳定的。 2、反应活性
该类反应羰基的活性受取代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影响。 A.电子效应 B.空间效应
(2)与亚硫酸氢钠加成
醛和脂肪族甲基酮(或七元环以下的环酮)与之反应,生成
-羟基磺酸钠
-羟基磺酸钠易溶于水,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将醛酮与 过量的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混合在一起,醛和甲基酮很快 会有结晶析出。可以此来鉴别醛酮。
反应历程
该反应是个可逆反应,常被用来分离和提纯某些羰基化合物:
-羟基磺酸钠与等摩尔的NaCN作用,则磺酸基可被氰基取 代,生成 -羟基腈,避免用有毒的氰化氢,产率也比较高。
CHO NaH3SO
CHS3ONaNaCN OH
CHC ON HH H2OCl
COOH CH
OH
苦杏仁酸
和炔化物的加成
炔化物也是一个很强的亲核试剂,和羰基发生加成作用,炔 化锂和炔化钠是比较常用的,例如下列反应,就是在羰基的 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碳碳三键基团,在工业上具有很大的意义。
–CH2CH2CCH3
–CHO
O
4–苯基–2–丁酮
苯甲醛
•脂环酮的命名:
=O
–CH3 2–甲基环己酮
•若脂环连在碳链上, 将脂环看作取代基:
–C–CH3 O 苯乙酮
–CH2CH2CHO 3–环己基丙醛
12.3 醛酮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的醛 酮是液体,高级的醛酮和芳香酮多为固体。分子一般 具有较大的极性,因此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烃和醚要 高,但比相应的醇要低。醛酮的分子可以与水形成氢 键,低级的醛酮(四碳以下的脂肪醛酮)易溶于水, 五碳以上的醛酮,微溶或不溶于水中,而易溶于有机 溶剂中。
所有的醛、脂肪族甲基酮、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用途、意义:制备α-羟基酸、多一个碳的羧酸。
例1:
O CH3-C-H + HCN
OH-
OH CH3-CH-CN H2O/H+
OH CH3-CH-COOH
乙醛
羟基丙酸
乳酸
O
O H
例 2 : C H 3 - C - C H 3+H C NO H - C H 3 - C - C NC H 3 O H , H 2 S O 4
32 1
CH=CH-CHO
2-甲基-3-3戊-苯酮基丙烯醛
(肉桂醛)
4 3 21
CH3CH=CHCHO 2-丁烯醛
(巴豆醛)
CH3 CH-CHO
2苯基丙醛 苯基丙醛
OO CH3C-C2H-CC3H
2,4-戊二酮 戊二酮
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靠近羰基的碳原子,其次为、、…... 例如:
•若分子中含有苯环, 将苯环看作取代基:
12.4 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亲核加的反应 (1)烯醇化
醛的氧化
(2) -卤代(卤仿反应)
(3)醇醛缩合反应
C=C–C=O
(1)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 (2)碳氧双键的亲核加成 (3),-不饱和醛酮的共轭加成 (4)还原
•不同结构的醛、酮进行亲核加成的活性次序: 醛 > 酮
例1:
O
KOH
CH3CCH3 + KC≡ CH
12.1 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1)醛酮的结构
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σ键,其中一个
是和氧成一个σ键,这三个键在同一平面上。
π键
R
π键
120 ° C
O
(H)R`
R 120 ° C (H)R`
R
δδ CO
O
(H)R`
sp2 结构
羰基π电子云示意图
•(2)醛酮的命名 普通命名法 酮的普通命名法是按照羰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命名。
反应机理
•碱催化的反应机理
C = O N u -
•酸催化的反应机理
N u H + CO -
N u C
OH
C=O + H+
[
+ C=OH
+ CO - H
Nu-
Nu
C]
OH
•醛、酮的反应活性 R C=O > R C=O > Ar C=O
H
R'
R'
(1)与氰化氢加成
(氰醇)
• 在碱性溶液中反应速度 快,在酸性溶液中反应变 慢:
实验:HCN与丙酮加成,3-4小时内只有一半原料反应;
加KOH溶液,2min内即可完成反应;加酸反应速率减小,
加入大量的酸,放许多天也不发生反应。
-
CN-离子为强的亲核试剂,它与羰基的加成反应历程:
•注意:由于氰化氢剧毒,易挥发。通常由氰化钠和无机酸 与醛(酮)溶液反应。pH值约为8有利于反应。 反应范围:
CH3CH2CH2CHO 正丁醛
CH3
O
O
CH3CHC2CHHO CH3CC2HCH3 CH3-C-CH2=CH
异戊醛 甲乙酮 甲基乙烯基酮
CHO 苯甲醛
O C-C3H
苯乙酮
O C-
二苯甲酮
系统命名法
4 32 1
CH3CHC2CHHO CH3
3-甲基丁醛 甲基丁醛
C5 H3C4 H2-3OC2C-HC31H3-CH
H
R
Ph
R
R
C=O > C=O > C=O > C=O > C=O
H
H
H
R
Ph
影响因素: ① 空间(位阻)效应 ② –R是供电子基(+I, +C),
–Ph 对羰基的+C效应, 降低羰基碳上的正电性, 不利于
亲核试剂的进攻.
12.4.1 加成反应
烯烃的加成一般为亲电加成;
▪ 醛 酮 的 加 成 为 亲 核 加 成 , 易 于 HCN 、 NaHSO3 、 ROH 、 RMgX等发生亲核加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