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话语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一、引言话语分析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述和表达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特点、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机制和方式。
本文将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话语分析是一种基于语言学的交际分析方法,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语境和话语三个方面。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话语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新闻报道中的各种言语元素,如语法、词汇、形式、意义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报道的语言特征、风格和语用功能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对读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2.语境语境是指新闻报道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话语分析关注的是报道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报道,可以发现语言表述和背后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报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话语话语是指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述,包括语言句子、文章段落、标题等。
话语分析的研究重点在于发现话语中的隐含语言,探究话语中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三、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交互分析和话语语料库分析等。
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对整个新闻报道的结构、风格、内容和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报道背后的意图、观点和思想。
文本分析的重点在于发现报道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现象,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交互分析交互分析是一种对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理解他们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交互分析来研究记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

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媒体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它拥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能量。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语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娱乐、教育等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随着媒体语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媒体语言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观念、如何影响社会的变革、以及如何影响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观点。
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媒体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使用和表达方式等,以此揭示媒体语言对受众的影响。
有的学者从影响力和传递方面出发,研究媒体语言的传播效果和影响机制,了解媒体语言对于受众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而我认为,无论是哪个研究领域,都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联系。
文化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内容传递给受众,让文化内容得以流传、发展和传承的过程。
而媒体语言则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既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
因此,研究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体语言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媒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媒体语言如何传递文化媒体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传递文化信息。
例如,新闻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传递社会事件和新闻信息,同时还会传递它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念等信息。
影视娱乐节目则通过演员、剧情、插曲等方式来表现不同文化背景和特点,在传递娱乐信息的同时也会传递文化信息。
通过媒体语言的传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知。
二、媒体语言如何影响文化媒体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媒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可以通过对话语言、情景语言、场景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受众的文化认知和观念。
媒体与传播研究中的政治话语分析

媒体与传播研究中的政治话语分析在媒体与传播研究领域中,政治话语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政治话语是指与政治相关的言辞、表述和言论,它们可通过媒体以不同形式传播给公众。
政治话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承载着权力和意识形态。
因此,分析政治话语有助于我们理解权力的运作机制、社会影响力以及言论自由等重要议题。
政治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解码和理解政治话语中隐含的意义和潜在的权力关系。
通过分析媒体中的政治话语,我们可以了解政治话语的构建方式,从而洞察政治话语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政治话语分析关注话语的产生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目的。
媒体的政治话语往往代表着特定的政治观点和利益。
通过分析政治话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言语传播的意图和效果。
其次,政治话语分析注重话语的构建和表述方式。
政治话语通常采用特定的语言和形式,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权威观点、符号和意象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通过分析政治话语的构建方式,我们可以揭示政治话语的隐含意图,以及在话语中存在的隐喻、修辞和符号的运用。
另外,政治话语分析还关注话语的接收和影响。
媒体作为政治话语的主要传播渠道,对公众的态度、价值观和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传播的政治话语对公众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政治话语对社会认同、价值观念以及政治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公众对政治话语的认知、思考和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话语分析需要结合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信息进行综合研究。
政治话语的产生和传播是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因此,理解政治话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政治话语的分析也需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最后,政治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意识,增强公众对政治话语的辨析能力。
公众在媒体环境中广泛接触各种政治话语,但并非所有政治话语都能传递真实和客观的信息。
“女性奥秘”的祛魅——许鞍华后期作品中的女性话语研究

1 失常的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的失常首先表现为男性在女性世界中 的 缺 席 。这 种 缺 席 与 其 说 是 肉 体 上 的 ,不 如 说是心 灵上的。《姨 妈 的 后 现 代 生 活 》《天 水 围 的 日 与 夜 》
《天水围的夜与雾》《桃 姐 》《得 闲 炒 饭 》等作品都体 现 了 这 一 点 。这 四 部 作 品 中 塑 造 的 女 性 形 象 有 着 共 同的特点:她 们 如 野 草 般 顽 强 ,也 如 野 草 般 孤 独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 ,叶如棠在和潘知常的相处 中付出了真情实感,最后却人财两空。以“知常”为 名的潘知常,一 番 感 情 轰 击 取 得 叶 如 棠 的 信 任 后 , 却 成 了 叶 如 棠 情 感 世 界 里 最 失 常 的 因 素 。叶如 棠 与 前 夫 更 是 几 乎 不 存 在 交 流 ,她 的 生 活 如 同 同 定 镜 头 一 样 毫 无 生 气 。同 样 的 遭 际 也 发 生 在 叶 如 棠 的 女 儿 身上 ,郭 丰 与 潘 知 常 一 样 ,都 是 “行 动 上 的 矮 子 ”。
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话语分析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 09中文汪藜 2009213032 09中文白慧 2009212887 09中文志琼 2009213125 09中文敏 2009212963 09中文话语分析【摘要】自 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一、话语及话语分析1、话语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
“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
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
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述整体”。
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
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加以区别。
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3.关于比较的描述;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
施旭:究竟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里,话语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拓宽和深化,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术语以及它们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概念。
然而,不少学生、甚至学者对“话语”和“话语研究”的含义和定义往往或感到困惑、或产生歧义。
本文试图对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概念作一个较为宽广的定义和基础性的介绍。
引言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里,话语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话语”和“话语研究”(Discourse Analysis,也有人将其翻成“语篇分析”)的术语以及它们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概念。
然而,不少学生和学者对作为研究对象的“话语”和“话语研究”的含义和定义往往或感到困惑、或产生歧义。
究其原因,至少有五个:1)话语研究莫属中国文化,而是起源于西洋学术;(可以说学术中用的“话语”一词是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词); 2)即使在西方,它们也不是百姓生活中的用语和概念,而是学术界里的事物;3) 学者由于不同的背景和兴趣,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4) 话语的概念包含“语境”的概念,而后者的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分析者的志趣和要求而变化的。
5)学者滥用“话语”一词, 特别是用它去描述不含语言活动的社会、文化现象:什么“建筑话语”、“舞蹈话语”、“音乐话语”,等等。
然而,因为“话语研究”在中国和世界的学术界表现出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潜力和活力,所以,要了解和开展话语研究工作,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些关键术语和概念搞清楚。
话语研究的目的要说清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可能最好是从话语研究的目的谈起。
不同于传统的西方语言学,话语研究的目的不是要知道一个字、词、句、篇章或一个语音单位的形式或内容,或者其生成的原因、规则、历史。
换言之,它关心的不是那些从生活事件抽象化了的范畴以及其中的奥妙。
它的目的是要关注、揭示、反思或批评那些借助语言所构建的或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实际发生的、特别是那些具有现实社会文化意义的事件, 甚至寻求言说方式的创新。
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关键词

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一、学科互涉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逐渐融合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学研究者的共识了。
中国学者徐耀魁在《传播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传播学是借鉴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结果,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而陈卫星认为:“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他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事实上,如果从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传播学学科知识谱系的生成,是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学科互涉现象的必然结果。
“学学科互涉”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interdisciplinary ,国内学者对这个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译法: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混合学科、多科性,港台学者则译为“科际整合”。
尽管译法各不相同,但却隐含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关于学科互涉的起源,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学及改革中心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科互涉活动调查时,发现了五个源头,即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求、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恩和纽威尔认为,除了熟悉的动机以外,还有一些新的推动力,即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文科研究(liberal studies) 和职业培训;社会、经济和技术中的问题解决;社会的、政治的和认识论的批评:整体的、系统的和超学科的研究;借鉴的互补性交流和亚学科互动;新领域、混合团体和机构间的联盟:人才培养与机构规模的缩小等。
因此,“旧源头与新源头以及某些情形下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出现,导致了学科互涉活动新的复杂性。
” 20 世纪以来学科间的这种复杂的交叉与融合,意味着现代传播学知识谱系起源语境的复杂性。
学科互涉理论化的方式很多,如果将其比作一个学术光谱的话,那么,在光谱的一端,工具主义将学科互涉看作一个经验问题;在光谱的另一端,认识论将其视为一个理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
《什么是话语研究》,施旭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
《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施旭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考试内容
话语传播研究考试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国际前沿、契合中国现实的话语研究理论、方法、目的。
试卷内容结构
1.话语理论与方法70%
2.案例分析30%
试卷难易结构
1.基本题60%
2.提高题30%
3.较高要求10%
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5小题
2.简答题2小题
3.论述题1小题
试卷分值结构
1.名词解释5小题55分
2.简答题2小题50分
3.论述题1小题45分
评分标准和要求
评分标准:
要求:理论准确,基础知识扎实;阐述深入,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篇章结构完整。
备注
一级学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