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河南水产现状分析报告

河南水产现状分析报告

河南水产现状分析报告河南省是一个内陆省份,地处中国中部,地势平坦,无海洋资源,因此水产业在该省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下是对河南水产现状的分析报告:一、水产资源分析河南省地理位置内陆,水产资源有限。

主要水产资源包括江河湖泊的淡水鱼类和养殖水产品。

其中,豫东南部分河流和湖泊有部分淡水鱼类资源,如黄河和淮河流域;豫南和豫西部分有部分水产养殖业,如鱼、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等。

但整体而言,水产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二、水产养殖现状1. 养殖品种:河南省养殖业主要以鱼类为主,常见的养殖品种有鲤鱼、鲢鱼、草鱼、鳙鱼等。

此外,还有部分养殖虾类、螺类和贝类的生产。

2. 养殖规模: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是农户家庭经营养殖,养殖面积有限。

3. 养殖技术:由于河南省地理位置特殊,且水产资源有限,水产养殖技术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育苗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不高。

三、水产品市场1. 供需状况:河南省的水产品市场以本地消费为主,供需状况相对平衡。

由于河南省没有海洋资源,进口水产品较多,市场竞争加剧。

2. 消费习惯:河南省属于内陆省份,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类和人工养殖水产品上。

对于海产品的需求相对较低。

四、发展前景1. 技术改进:应加强水产养殖的相关技术研究和宣传推广,改进养殖管理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2. 增加养殖规模:推广大规模养殖和产业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规模,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发展水产加工业:鼓励水产加工业发展,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延长水产品的保鲜期,扩大市场营销渠道。

4. 拓展水产市场:加强水产品市场的拓展,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提高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河南省水产资源相对有限,水产养殖规模较小底,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通过技术改进、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可以为河南省水产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郑州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的调研

郑州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的调研

健康 安 全 生 态 环 保 人 水 和 谐 的 基 本

) 没 有 真正 树 立 现 代农业 的发
念 两 家 企 业 已 占 到 全 国 速 冻 食 品市 场 份 额 的 5 0 % 左 右 各 类农 业 专 业 合 作 组

理 念 编制 了《 州 市生 态水 系规划 》 郑
, ,
展理 念
启 动 了 生 态 水 系建 设 工 程 加 强 黄 河 湿
立 方 米 水 利 库 容2 6 l 亿立 方 米



小塘
进农业结构调 整 使全市 农业 产 业结构

坝 4 2 2 处 打 机 电 井 4 4 1 5 0 眼 配 套4 1 6 1 1
, ,
由种植 业 为 主 向农林 牧 渔 协调 发 展 转
眼 小 提 水 站 5 8 5 处 小 型 引 水 工 程 15 2
使 全 市农 业 区 域 布 局 得 到 优 化 调
在 种 植 业 内 部 结构 方 面 : 大 力 发 展

奶产量分别达 到5 8 3 万 头和 25 8 万 吨

通 过 实施 整 村推 进和 社会化

全市奶 产 量和 奶 牛规模 饲 养量居 全 省
帮 扶等措施 使贫困 地 区 的生产 生 活条

用 量 ( 折 纯 量 ) 达 到2 2 万 吨 达 到4 2 3 万 千 瓦


农机 总 动 力

畜 牧 业 良种 普 及 率 达 到 9 0 %
拖拉 机 ¨

29
万台 其

以上
经初步调 查 郑州市林 业 用地面 积

中 大 中 型 拖 拉 机 6 6 0 0 台 小 麦联 合 收 割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郑州市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本文将针对郑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郑州市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制造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郑州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郑州市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2.创新能力不足郑州市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模仿跟随的阶段,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

3.产业发展不均衡郑州市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南北差距较大。

南部地区产业密集、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二、对策研究1.优化产业结构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推动创新驱动郑州市应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均衡性,郑州市要加强南北协调发展,引导南部地区的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对北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4.加强产业链协同郑州市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5.优化营商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驻郑州市,郑州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税费负担,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郑州市产业结构评价研究

郑州市产业结构评价研究

郑州市产业结构评价研究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优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对郑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郑州市的产业现状,为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郑州市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郑州市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过去,郑州市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传统工业,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上升,整体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1. 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郑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郑州市的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和水稻为主,同时也发展了蔬菜、水果、畜牧业等多种农业产业,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资源。

2. 第二产业:传统工业始终是郑州市的重要产业,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郑州市的工业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传统工业也在不断调整结构,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郑州市还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

商贸、金融、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郑州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郑州市还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加快了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步伐,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但与此郑州市的产业结构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2013年郑州农村发展报告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2013年郑州农村发展报告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2013年郑州农村发展报告的通知【法规类别】会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郑政办[2013]21号【发布部门】郑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4.15【实施日期】2013.04.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辑2013年郑州农村发展报告的通知(郑政办〔2013〕2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定位,高位谋划、高标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全面记载和反映郑州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服务,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3》编辑工作通知如下:一、编辑内容《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3》含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农业与农村政策评价、农民生活、县(市、区)篇、专题篇、资料篇、特辑等8个篇章(含电子图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现代农业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农村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价,有关“三农”问题的专题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统计资料、图片等。

二、具体要求(一)切实负起工作责任。

各县(市、区),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明确1位领导分管《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3》撰稿工作,并指定专门人员承担具体事务。

承担撰稿工作的同志要相对稳定,其工作岗位如有变动,应及时调整补充,并做好交接工作,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各县(市、区),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于4月20日前将分管领导、具体撰稿人员名单、职务及联系方式报编辑部。

(二)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各部门要按照编辑出版工作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按时、保质完成稿件撰写、图片资料提供和《郑州农村发展报告2013》编辑部委托的其他事项(见附件1)。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渔业经济是指个体渔业经济单位有效取得和利用经济资源及物品,促进自身发展的一切活动。

渔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经济。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一、渔业经济发展现状1、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754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3517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93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8091亿元。

在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826亿元,同比下降14.32%。

在渔业产值中,淡水养殖产值638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47.25%;海水养殖产值3836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8.38%;海洋捕捞产值219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16.26%;水产苗种产值693亿元,占渔业产值的5.12%;淡水捕捞产值404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99%。

2、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2021-2027年中国渔业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2020年,全国渔业总人口1721万人,比上年减少107万人,同比下降 5.88%;在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555万人,比上年减少45万人,同比下降7.50%。

渔业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种职业,从事鱼、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繁殖、饲养和捕捞等工作的人员。

2020年,全国渔业从业人员1240万人, 比上年减少52万人,同比下降4.03%。

3、渔民人均纯收入从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来看,渔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

截至2020年底,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1837元,比上年增加729元,同比增长3.45%。

4、水产养殖面积2020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3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2千公顷,同比下降1.02%。

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千公顷,同比增长0.17%;淡水养殖面积504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千公顷,同比下降1.48%。

关于我市现代渔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渔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渔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二)突破发展远洋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将加快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市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

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配套制定了《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全市远洋渔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共获国家建船补助资金253亿元。

全市注册远洋渔业公司27家,已批远洋渔船125艘(2013年前,全市仅有1家远洋渔业企业、10艘远洋渔船),其中,正在作业渔船83艘、在建渔船36艘、待建渔船6艘。

8家企业与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项目,鲁海丰公司成功争取马来西亚50艘远洋渔船配额,并获建20平方公里渔业产业园项目。

按照“中国第一、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规划建设投资总额10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目前,项目拆迁、补偿工作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三)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增创渔业发展优势。

一是加快实施渔业资源修复。

认真落实市人大八号议案,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全市建成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等7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累计投资3亿元,投放礁体137多万空方。

投入资金15亿余元,放流苗种75亿单位,放流综合投入产出比约达到1∶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

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全市6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总面积达到7万亩。

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110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450个。

全市海参、对虾、鲍鱼养殖面积分别达到38万亩、61万亩、18万亩,年产量分别为14万吨、19万吨、5800吨。

三是稳定发展水产加工。

积极推动城阳、黄岛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明月、聚大洋海藻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

全市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240多家,其中100余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和欧盟认证,成为国内获此类认证最多的城市。

2014年,完成出口创汇166亿美元,居全国城市领先。

关于省会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以郑州市为例

关于省会城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以郑州市为例
优 、新产 品大多 集中在这 里。 因此 ,

郑 州 市农 业经 济 现 状 分
上龙 头企业 总数达 到 3 9 6 家 ,农产 品 加工 型龙头企业 实现销 售收入 4 7 0 亿
了 0

从2 0 1 2年 情况 来 看 ,郑 州 市 坚 展 都 市 型 现 代 农业 ,在 全市 建 成 1 0
形成 以名 、优 、特农产 品为 “ 龙头 , 以 “ 一村 一 品”、 “ 一品一 业 ”为 主 的农 、林 、牧综 合发展路 子 ,形成 以
高山蔬菜 、金银花 、旱地地膜 花生等
抗旱耐旱 、优质高效的旱作特色作物 , 并相应突 出打 造集食 、住 、行 、购 、 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一体 的特色 旱作农业 精品园 ,

NONG YEZON 『 Gl I - E NG
关乎省含 帘细恹 泼廉 现代 农业的恩
以郑州市为例
郑 州旅游 职 业学 院
今年 的中央 一号文件 针对农业农 村 的新 情况 新 问题 ,对加快 发展现代 农业 、进一 步增强农 村发展 活力作 出 了新部署 。从 郑州市 情况来 看 ,加 陕
六大旱作农业示范区重点引进 、 示范 、
展示旱地彩色红薯 、小杂粮 、小杂果 、
合,在郑州市旱作区特色农作物生产
区域 布局和 自然生态 条件相结 合的基
础上 , 把北亡 B 、 五 云山、 樱桃沟 、 嵩山 、
积极发展核桃、金银花、 甜柿、石榴
等易管理 、 效益高的经; 齐 型林果业 。 要 通过有计 划、有步骤 的综合 开发 ,
总之 ,要积极 探索 旱作农业发展
的新机制 ,不 断加大 投资力 度 , 为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研究
都市型;现代渔业;郑州市
都市型现代渔业是以现代工业进行装备、以现代科技进行改造、以现代管理机制进行经营管理、以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服务,高度商业化、产业化,依托于都市、服务于都市的地处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现代综合渔业[1]。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有700多万人口,人均GDP达到3300多美元,具备了发展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条件。

郑州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郑州黄河鲤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口感上佳”[2],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向都市型现代渔业加速转型时期。

笔者在实地调研与部门交流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市渔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条件,指出了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内容、区域布局及保障措施。

1发展基础与优势条件
1.1发展基础1.1.1以池塘养殖为主渔业产业经济发展较快。

200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0.867万hm2,产量达12.95万t,产值达14.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0.4%、21.5%和79.5%,养殖面积和产值分别位列全省第7、2位。

池塘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养殖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75.5%。

全市有8个渔业乡、17个渔业村、5436个渔业户,渔业人口2.5万人,渔民人均纯收入8450元,渔业已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3]。

1.1.2依托资源优势的沿黄渔业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

沿黄区域宜渔土地、水资源丰富,渔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沿黄
中牟县、荥阳、巩义、金水和惠济5县的养殖面积达0.682万hm2,占全市的78.5%;产量达12.60万t,占全市的97.0%;产值达12.5亿元,占全市的85.7%;该区黄河鲤鱼产量占总产量的66.0%,品牌与规模优势逐步确立。

1.1.3“产-加-销-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初具规模。

全市现有2个省级水产苗种基地,养殖面积约0.867万hm2,另有52家专业水产饲料厂、1家水产品加工厂、2家农业部定点水产品交易市场及98个一定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

水产品除供应郑州市需求外,还通过物流体系销往全国10个省、市,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

1.1.4以科技为支撑的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全市有1个省级、1个市级水产科学研究院所、50多个水产病害防治网点、5个市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渔业科技示范县、50多科技示范户。

共有专业水产技术人员100余人,年培训渔民2000多人次,水库银鱼移植、池塘生态养殖、饲料研发和黄河鲤鱼选育等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1.5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养殖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品牌不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尚需培育。

1.2优势与潜力分析
1.2.1资源状况。

郑州市沿黄河东西长125km,水资源丰富,适宜养殖的黄河滩地超过4.000万hm2,开发利用面积尚不足1/6。

此外,
郑州市有14座大中型水库,水面面积超过0.200万hm2。

品种资源方面,黄河鲤鱼闻名天下,已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鳖、雁鸣湖大闸蟹和白沙湖胖头鱼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1.2.2市场需求。

郑州市拥有700多万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渔产品消费市场。

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年人均消费水产品达到30.0kg,日韩超过60.0kg[4],而2008年郑州市自产的水产品人均只有13.5kg,全部自销尚不能满足供应;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渔业的休闲垂钓、旅游观光和教育展示功能需求将越来越强烈,目前这部分功能的开发还很滞后。

1.2.3支撑条件。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居中原,铁路、公路和航空四通八达,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农产品流通业较为发达,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水产品知名专家云集,科技优势突出;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支持水产业发展的强大基础。

2发展思路
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为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建设环境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资源节约型和旅游文化型多功能现代渔业,充分发挥郑州市的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优先发展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和观光休闲渔业三大产业;以黄河鲤鱼为重点,多品种并举,加快建设沿黄现代渔业带,适度发展库区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支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
织建设,构建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渔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加快渔业观景、休闲、度假和垂钓功能开发,建设以休闲渔业走廊、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区和体验游乐区为主题的观光休闲渔业;加强科技支撑,推进良种繁育、资源养护、疾病防控、技术推广、市场流通、质量安全和信息服务八大体系建设,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主要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3.1建设内容3.1.1健康养殖基地。

在黄河滩区新建和改建标准化池塘,建成规模化的渔业养殖基地;推广健康研制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加强培训,积极引导渔民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生产稳产、高产;在大中型水库,以大水面增殖为主,适度控制网箱发展规模,发展名优品种,扩大滤食性鱼类养殖比例。

3.1.2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

依托资源优势,在沿黄区域建设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现代渔业品种与技术,购置现代渔业设备,使其具备水产品养殖、苗种繁育、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及水生动植物博览等多种功能。

科技示范园内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实行生产纪录、包装标识、产品认证和产品准出制,建成全市水产养殖的示范窗口和新科技推广的试验基地。

3.1.3渔业精深加工业。

大力培育和扶持渔业龙头企业,提高渔业产品的加工能力与加工水平,建设一批与之配套的出口水产品原料鱼养殖基地。

通过资金、政策等多种扶持措施,外联内引,重点调动三全、思念等知名企业的积极性,新建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这些龙头企业承担行业领头羊、示范引导和主力军的重任。

3.1.4七大支撑体系。

建设以市级水产苗种中心和县级水产良种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以黄河郑州段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黄河鱼类增殖放流站为主体的资源养护体系;由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区域站和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点组成的疾病防控体系;由市级和沿黄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组成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建、升级改造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体系建设;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示范园区建设以自检室为主体的质量安全体系。

3.1.5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的发展要布局合理,与资源、环境统一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为城镇增加新的景观。

结合郑州实际,重点发展以垂钓、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渔业走廊、休闲度假区、以黄河滩区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大中型水库垂钓及以水上游乐为特色的体验游乐区,在技术和资金优势明显的养殖单位,建设科普展示型休闲渔业区;要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档次,升级服务手段,完善服务设施,使休闲渔业朝着特色化、精品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3.2区域布局渔业产业建设呈现“一带、多点”分布格局。

3.2.1一带。

是指沿黄渔业产业带,包括中牟县、荥阳、巩义、金水和惠济区5县,东西长125km,南北宽10km。

主要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重点龙头企业、
疾病防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和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布局在惠济区、荥阳市和中牟县,资源养护体系布局在巩义至中牟段。

休闲渔业建设包括以惠济、金水沿黄河大堤两侧“渔家乐”为特色的休闲渔业走廊,以中牟雁鸣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区,以荥阳市王村镇黄河滩区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3.2.2多点。

是分布在7市的14座水库,分布在二七区、中原区、荥阳市、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和新郑市。

重点建设大中型水库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疾病防控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休闲观光建设包括以大中型水库垂钓、水上游乐为特色的体验游乐区。

4保障措施
4.1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加渔业投入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渔业资源监测、增殖放流和水生野生保护等方面实行资金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发挥国家投资的示范性、引导性和调控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投资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都市型现代渔业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国资本等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利益共享的投资新机制。

4.2加强技术培训,注重舆论宣传针对当前郑州市水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行业相关主管部门要以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培训为手段,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依法经营意识,为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保
障[5]。

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对郑州黄河鲤鱼品牌宣传力度,举办郑州黄河鲤鱼节、黄河鲤鱼烹饪大赛和郑州沿黄生态游等活动,培育郑州黄河鲤鱼旅游文化精品园区,将品牌推向全国。

4.3加强领导,落实惠渔政策要成立由农业、财政、发改委、国土、规划、科技、水利、河务、旅游和文化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郑州市渔业发展领导组,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责任目标,确保相关规划、政策实施。

继续推进和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制定落实石油价格改革渔业用油补贴、渔机补贴、水产良种补贴、标准池塘改造补贴、村级水产防疫员补贴和水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等;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渔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对渔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渔民技术员的扶持政策;支持鼓励龙头和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