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

合集下载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机械功与机械能教学设计

机械功与机械能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一、课标要求内容要求3.2.1明白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彼此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彼此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进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形。

3.2.2明白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3明白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例2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2.4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利用对社会进展的作用。

活动建议查找资抖,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写一篇调查报告。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讲述功和能的初步知识,要紧内容有: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和动能、势能的彼此转化规律。

功和能的关系及各类不同形式的能彼此转化和守恒的规律,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彼此作用的本质,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能的概念把各类自然现象统一路来,揭露了自然界中的各类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

本章所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多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类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所讨论的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是运动和力的进一步综合和扩展,也是明白得机械能和他各类不同形式能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电功和电功率打下基础。

本章的前三节要紧讨论“机械功”。

第一节介绍“如何才叫做功”,成建功的概念,给出功的公式和单位,学习测算功的大小;第二节研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从而成建功率的概念,给出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运用公式测量功率;第三节通过度析机械做功的实例,熟悉有效功和额外功,由此成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习测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第四节那么要紧介绍“机械能”。

以功的概念为基础,提出“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具有能”,安排的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分析两种形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别离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指出动能和势能是能够彼此转化的,做功的进程确实是能量彼此转化的进程。

三、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内容,教学用10课时,第三节用3课时,温习、测试及试卷讲评用3课时。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功和机械能教案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11.1 功【学习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内容一:力学中的功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2、P63的相关内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自学检测】1.用细绳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拉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摩擦力对木块移动起阻碍作用。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对照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1.图P11.1—2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2.图P11.1—3力没对物体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画出受力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进行分析总结)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手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下面三种情况力没有对物体做功:(1)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

如:小孩推车,车不动,推力不做功。

(2)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并不是受到力的作用向前运动。

如: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3)直无功: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力没做功,如:小明提着水桶水平移动,拉力没有做功。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1、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学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

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怎样才叫做功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①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②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待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后演示以下内容:【演示1】手托书本静止不动。

【演示2】放在桌上的黑板擦在手推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讨论】演示1中手托书本静止不动,手对书本做功了吗?演示2中手对黑板擦做功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加以明确:托力对书本没有做功,因为书本没有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演示2中推力对黑板擦做了功。

【演示3】手托书本平移了一段距离。

【讨论】手的托力对书本做功了吗?为什么?【明确】没有做功,因为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

【板书】:在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二者缺一不可。

让学生举例:【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举例包括:用手推车没有推动,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却没有做功,这就是“劳而无功”。

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后虽然又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这段距离上没有做功,这就是“不劳无功”。

}【板书】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2、有距无力3、力距垂直先让学生举出这三种情况的例子,根据学生举例情况教师再加以补充。

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八物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导学案

八物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导学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情境导入打扫教室时,小华提着一桶水沿水平方向走了20m,累得汗流浃背,小红笑着说他没做功,小华很是苦恼,费了这么大的力居然没做功,不会吧?目标自评(分)1.(3分)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4分)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3.(3分)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习过程一、功的概念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图8.1-3中,甲图:提力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乙图:力没有做功的原因是: 。

3、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

4、足球在空中飞行时,水平方向上运动员踢球的力对球(是或否)做功,原因是。

二、功的计算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功=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3、例题:(题见课本)解:马的拉力做的功W=答:检测自评(分)1、(4分)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2、(3分)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匀速移动3、(3分)奥运会射击比赛,枪膛长30cm,火药在枪膛内对子弹的推力是100N,子弹离开枪膛后前进了50m,火药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4、(10分)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第十一章第2节功率情境导入学了做功的知识,小红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将砖头搬到楼顶,想到用人工搬做功应当一样多,说明使用机械并不省功,人们利用机械到底图什么呢?目标自评(分)1.(3分)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2.(4分)会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3.(3分)了解功率的应用.学习过程一、功率概念1、阅读课本前几段内容,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并填写下列空白: 建筑工地上要把砖送到楼顶,或用起重机搬运,或用工人搬运,不管怎样搬运,都是克服重力做功,那么运送砖块所做的功我们可以用公式_________来计算.运送同样多的砖,起重机和工人所做的功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但是工人所用的时间_______(填“长”或“短”),所以工人做功较______(填“快”或“慢”).2、不同物体做相同的功,时间短的做功较_____,时间长的做功较_____.(填“快”或“慢”)不同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多的物体做功较______,做功少的物体做功较______.由此可见物体做功有_______之分.这跟物体的运动也有_______之分是一样的.3、功率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其中W表示______,单位是____;t表示________,单位是______. P表示_______,根据公式写出的功率的单位是_______,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_,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___做单位,1kW=________W.某物体的功率是1000W,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功率计算1、例题(题见课本)解:起重机提升大石头的功率P=答:检测自评(分)1、(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C 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D 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2、(3分)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A 2400WB 1200WC 20WD 50W3、(3分)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A 2:9B 2:1C 3:2D 3:14、(3分)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________J,它的功率是_______W,合________KW.5、(8分)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 外的货场,共用时40min,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功的功率.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情境导入2013年6月4日,一架国航由成都飞往广州的波音757客机的机载雷达罩在数千米高空被小鸟撞出一个大凹洞,机组人员处置得当,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目标自评(分)1.(5分)知道什么是动能. 知道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5分)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知道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过程一、动能1、认识能量:物体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简称___,它的单位是____,简称___,符号是____.2、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猜想:同样的距离,射出的子弹能将木板击穿而投出去的石子却不能,想到动能大小可能和有关;同样大小的铅球和塑料球从手中落下,铅球能将泥地砸个坑而塑料球不能,想到动能大小可能和有关。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A、5W B、50W C、500W D、5000W
冲刺练习.用100N的力推着小车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5s内小车前进了10m,则在这段时间内:(1)推力做得功多少?(2)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三、动能和势能
1、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举着杠铃不动B、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将实心球抛向空中D、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变式拓展1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A、提着桶站立不动B、提着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学习环节
复习内容
二次备课
一、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
2、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冲刺练习、某人用20 N的推力把一个重400 N的箱子水平移动了10 m,则此人对箱子做的功_____J;若此人又将此箱子匀速提到高1 m的货架上,此人对箱子做功又为________J.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2、公式:P=W/t
3、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短也不一定功率大;只有相等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才大。

第11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第11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1 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 1m 的距离所做的功为 1J。 即:1J=1N×1m=1 N·m
注意: 在计算过程中,力 F 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3.功的简单测算: (1)如图所示,请学生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 鸡蛋升高 lm 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
(2)如图所示,人拉着重 2000N 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 5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 功吗?如果拉力为 500N 呢?
7.甲、乙两台机器的功率之比为4∶3,它们做同样多的功需要的时间之比为t甲∶t乙

;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所做的功之比W甲∶W乙=

8.我国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100m的跑记录是 10s,据研究,运动员保持这一速度前进蹬地
的平均作用力约为 900N,那么运动员奔跑的平均功率为
W;运动员跑完所做的功

J.
9、有一矿井深 80m,每分钟积水 5m3,为了不让水留在矿井里,至少应选用多大功率的水泵
A、150W
B、300W
C、1500W
D、3000W
4.甲、乙两人爬楼梯比赛,已知两人的质量之比为5∶6.现在同时出发从一楼跑到三楼,
测得甲、乙两人所花的时间之比为9∶10,则甲、乙两人的功率之比是( )
A.3∶4 B.4∶3 C.25∶27 D.27∶25
5.汽车上坡时,驾驶员通常要换成低速档,以减小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行使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C. 小球 M 对 C 点物块做功多
D. 小球 M 对 D 点物块做功多
7.在平地上用 5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 100N 的箱子前进了 10m,箱子的重力做了多少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 15cm,他做了多少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器材准备多媒体设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利用故事引入新课: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习好,在家里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星期天,大华上午去买了30斤大米,午饭后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天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天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没有做功!”。

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才叫“做功”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1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

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 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二) 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活动:请教室后排一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它物品)送给老师。

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做没做功。

3.分析课本活动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4.练习:分析下列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当工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0);(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三)怎样测算功1.功的多少如图甲示,用力把一砖块匀速提升1m,做了一份功W。

如图乙示,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m,做功多少?如图丙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m,做功又是多少?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4)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公式:功=力×距离,即 W=F·s(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3)1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3.功的简单测算:(1)如图示,请学生实际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2)图(甲)中,拉力做了多少功你能测出吗?请设计一简单方案探究一下。

(3)如图示,一人拉着重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功吗?如果拉力为500N呢?强调解题规范化要求。

(四)机械功原理1.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2.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小结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定义、公式、单位。

强调:(1)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积累效应(2)1 N·m与1J相等,是等价的。

3.强调解题规范化。

练习设计基础训练教学反思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计算式、单位及物理意义。

2.会计算有关功率的简单问题。

3.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学习用比值法研究物理问题。

4. 通过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认识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教学难点:功率的单位体重计、卷尺、秒表等。

2课时一、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入新课讨论:在建筑工地上,需要把几百块砖全部送到楼顶,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你认为应选择哪种办法?为什么这样选择?二、新课教学(一)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力做功时,不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要注意做功的多少,更要关心做功的快慢。

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活动: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阅读课本,注意观察两个情景,了解女同学和男同学各是怎么说的。

因图中两位“同学”的说法都带有片面性,即女同学只比较功的多少而没有考虑时间,男同学只比较时间的长短而没有考虑做功的多少。

2.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是片面的,不能只比较做功多少或只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

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的时间。

3.小实验:(准备:在讲台两侧地面上分别放四块砖。

)实验1:两位同学都将搬四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要求:一位同学一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另一位同学分四次将四块砖搬到讲台上,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了。

实验2:要求:两位同学用相同的时间,一个同学将两块砖,另一个同学将四块砖,同时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实验3:要求:一位同学用较短的时间将两块砖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另一位同学将三块砖用较长的时间从地面搬到讲台上。

观察讨论:谁做功快,谁做功慢,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分析实验1可得出:方法一:做相同的功,用时少做功快。

分析实验2可得出:方法二:做功时间相同,做功多的做功快。

实验3现象:一位同学做功少,但用的时间短。

另一位同学做功虽多,但用的时间长。

让学生找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来。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很快会联想到速度概念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提出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来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师指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佳的方法。

(二)认识功率1.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2.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t4.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 1 J / s工程上还常用到千瓦()做功率的单位 1 103 W(1)体验:1W的大小在1s 内将两个鸡蛋举高1m ,做功的功率约为1W 。

(2)阅读教材 “信息浏览”,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说明其意义。

(三)功率的计算口答:1.人在3s 内做功150J ,求人的功率?2.挖掘机在1内做了7.2×106J 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例题:高出水面30m 的楼顶上有一个容积是50m 3的水箱,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水箱加水,1小时能把水箱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10)教学分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首先弄清题意,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明确解题的过程。

分析是沿着tW →的思路进行。

(四)学生实践体验活动:比一比,谁的功率大1.设计实验:(1)要测出每个同学上楼的功率,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2)怎样测量这些物理量?(3)测量顺序是怎样的?(4)怎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2.测量过程:男女同学各选10名“运动员”排成两纵队,由两位同学记时间t ,一位同学负责测量学生质量m ,两位同学用卷尺测量四楼到地面的距离h ,由教师指挥发出信号,学生开始以最快速度跑上四楼。

记时员及时报时,将m 、h 、t 三个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功率。

最后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1.功率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注意功和功率两个概念的区别。

3.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是选购机械的重要依据。

4. 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功率基础训练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同一机械的效率是可变的。

斜面、小车、铁架台、滑轮组、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等。

2课时一、课题引入:现代社会是讲求效率的节约型社会,时时处处都要讲究提高效率。

使用机械也要讲效率。

那么,什么是机械效率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有用功与额外功(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日常生活中,人们搬移物体,不是将物体平移到另一个地方,就是将物体从低处搬到高处(或从高处搬到低处)。

课件展示有关生活、生产中搬移物体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

搬移物体过程中,可以用手直接搬,还可以利用机械。

演示1:(1)用手将一重物直接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2)利用斜面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3)用动滑轮将该重物从低处匀速搬到高处。

交流:这些实验中,如何测算人做功的多少?测算:测出上述实验中人所做的功?分析:利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为何多一些?讨论: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可以作答。

分析:教材图13-16a、13-16b中,哪些功是我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必须要做的功?哪些功是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的含义:1.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