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导论论文
《生物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优秀范本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报告姓名:詹晓琴学号:1000530234专业:商学院10级电子商务《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细胞内严密组织和高度有序且动态的结构体系,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生物具有个体发育的经历和系统进化的历史;生物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应激反应并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是集合这些主要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命科学的入门科学。
基础生命科学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能量与代谢、繁殖与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控制、生物的起源进化与系统分类、生物个体的发育、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态环境、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进展等。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正在由宏观向微观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正在向揭示生命的本质方向迈进。
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是一些杰出科学家所具备的基本科学态度和精神。
作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我,认真学好《生命科学导论》主旨在于培养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进化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知识框架,培养自己带着问题去学习,并留出想象的空间的能力,把学习到的生命科学知识与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相结合,打开生命科学知识创新大门。
根据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特点,联系实际浅谈我们现代人健康合理的膳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生物体的元素及分子组成基本特点和他们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深刻感觉到我们人类也应该根据各类食物构成的不同营养价值合理健康饮食,促进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建立平衡关系,达到合适的热量、合适的蛋白质、合适的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物纤维、充分的水分等要求。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

生物科学导论(精选5篇)生物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LI Wei YANG Yu—ling(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0 引言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讨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

《现代生物学导论》结课论文题目:仿生技术之我见摘要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待仿生技术,是人类坚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探索自然、未知,勇于反映现实世界形象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既传统又现代、既感性又理智、既熟悉浅显又陌生深邃、既善解人意又变幻莫测;同时最新的研究则从理性的角度来阐释仿生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即它既能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能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人们的生命。
关键词:仿生技术好奇心自然生活生活一、学习现代生物学导论的感受通过课程开篇的介绍学习,我得以更明确地了解非生物专业生物学的定义,它是一门旨在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与科学素质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温故知新的踏实感,也有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感,整个课程在紧有序的进行中接近尾声,但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却已更大程度地激发了,而其中的仿生技术则是我尤为好奇的一个课题。
二、我所感兴趣的仿生技术之所以对仿生技术感兴趣,源于课程中的仿生学这一章容的学习。
源于生命的灵感,开启新技术的钥匙---这是我在学习仿生学的时候最直接的入门介绍。
仿生学,顾名思义,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生物系统特征或类似特征的科学,同时仿生学也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边缘上的综合性学科。
生命的奇特总让同为生命体的人充满好奇,并总在尝试着将生命与生俱来的精细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模仿创造出来,过程虽曲折但却充满乐趣。
人们通过仿生设计进而产生仿生技术,来使仿生的思想能够运用得更为广泛。
仿生技术是人类坚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探索自然、未知,勇于反映现实世界形象的体现与智慧的结晶;就其自身来说,无处不表现出既传统又现代、既感性又理智、既熟悉浅显又陌生深邃、既善解人意又变幻莫测的特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三、仿生技术与生活—最新进展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仿效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让各种事物的方方面面都为自身所用。
《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完结版(精)

浅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论文提交日期:2012 11 日摘要自转基因技术应用到食品产业中以来, 转基因食品飞速发展, 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制造的食品已越来越多的走上人们的餐桌。
虽然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等优点较为明显,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但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毫无弊端, 其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风险性。
为促进转基因食品研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 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 并将其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 又对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性与对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 并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未来发展目录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 … … … … … … … … … … … … 1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 … … … … … … … … … … 1第二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介绍… … … … … … … … … … … 1第三节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比较…… … … … … … … … … … 1第二章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2第一节与基因表达产物相关的健康影响…………………………… 2第二节蛋白质可能的致敏性… … … … … … … … … … … … … … 2第三节与食品关键成分相关的安全问题.................................... 3第四节与被标记基因生物相关的安全问题................................. 3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生态风险.............................................3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靶标效应............................................. 4第二节外源基因逃逸... ... ... ... ... ... ... ... ... ... ... ... ... ... ... 4第三节外源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 4第四节转基因生物入侵... ... ... ... ... ... ... ... ... ... ... ... ... 4第四章对转基因食品的思考... ... ... ... ... ... ... ... ... ... ... (5)参考文献第一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第一节何谓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又称为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 它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 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 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 (多肽或蛋白质。
生物科学类专业导论结课论文

生物科学类专业导论结课论文摘要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是关于生命的研究。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和趋势,旨在探讨生物科学类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导论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物科学不仅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还探究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生物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医学领域,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人才可以帮助人类战胜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在环境领域,生物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应用价值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医学、生态学、农业、食品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他们可以成为科研人员、医生、教师、研究员等,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结语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将有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对于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有所启发,让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成为未来生物科学领域的精英。
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

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生物科学是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和进化为重点的学科。
它涉及生物体的多个层面,从微观的分子水平到宏观的生态系统。
生物科学不仅在理论方面探讨生命现象的规律性,还在实践中为医学、生态学、农学等领域提供基础支持。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生物分类学,为今后生物系统分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世纪至17世纪,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成果为生物科学奠定了实证基础。
18世纪至19世纪末,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现代化阶段。
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内容。
遗传学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变异情况,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遗传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也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的意义与价值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生物科学为医学、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生物科学研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现象的规律性,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物科学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生物科学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生物科学将继续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遗传变异的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生物科学还将与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相互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和突破。
总而言之,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和探索的重要领域,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未来的道路上,生物科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论文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论文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论文1摘要:结合大类招生的时代背景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基本情况,就如何构建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明确创新性实践教学目标、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管理等内容,可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一、引言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不可忽视的内容,尤其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更应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创新性教学平台。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活动,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创新性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大类招生的背景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出发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四个层次。
通过这样设置层层递进的目标,循序渐进,有效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知识应用水平为目的,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搭建创新性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基本能力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动植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通过这些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教学前要制定系统的大纲,明确实验训练任务。
例如,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实验内容,减少重复实验,增加综合实验,搭建生物科学实验专业训练平台。
第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
一方面,开展综合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还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例如,分子生物学可以开设DNA纯化、DNA重组与鉴定等实验,让学生加强综合训练,有效融入实验活动。
生物科学学科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生物科学学科专业导论论文范文生物科学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的本质和生命体的各种现象。
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生命形成、组成和机能活动等众多方面,其研究对象包括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研究方法则涵盖从实验室研究到野外观察等多种手段。
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对于人类了解和利用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科学学科发展历程生物科学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药医学和观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科学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生物学的早期发展历程中,人们主要关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建立使得生物科学学科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和细致。
生物科学学科研究领域生物科学学科涵盖广泛,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最小功能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子生物学则关注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分解和转化等过程;生理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能调控;生态学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平衡维持等内容。
生物科学学科意义和应用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改善生活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人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命的奥秘,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重要工作。
生物科学学科的未来展望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深度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科学学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生物科学学科可能会在克隆技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支持和贡献。
生物科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与肠道微生物间的互惠共生关系13103408李辉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塘沽,300451摘要:研究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方法通常建立在体外(共)培养技术之上,但现在已经证实,绝大多数肠道微生物在目前培养技术下是体外不可培养的,因此这种体外(共)培养技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该领域里迅速地渗透和广泛地运用,日益突破传统技术和方法的局限,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揭示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互惠共生的分子机制: 人肠道向肠道微生物提供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其中包括天然的厌氧条件,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影响到人体的营养物质加工、能量平衡、免疫功能、胃肠道发育和成熟及其他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可能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关键词:人体,肠道微生物,互惠共生。
Reciprocal symbiosis between human body and the gut microbes13103408 Hui LiTianjin univercity of sicence & technology 300450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st and gut microbes is usually based on traditional methods (total) in vitro culture techniques, but has now been confirme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gut microbes in the current culture techniques is cultured in vitro, so the (total) in vitro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 are serious defects.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is rapidly infiltrat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methods, which help us to deeply reve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ciprocal symbiosis between the host and the gut microbes: human gut to gut microbes to provide favorable habitat and breeding environment, including natural anaerobic conditions, rich in nutrient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and pH, etc.; Gut microbes and their metabolic products affect the body's nutritional material processing, energy balance, immune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e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other many kinds of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The mutual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s likely to be the host and the gut microbes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cooperative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result of mutual choice and adaptation.Keywords: human gut microbes, mutualism.1、人的体表和体内状况人的体表和体内生着许多种类和数量的正常微生物,目前仅在人肠道内就已经鉴定出500多种正常肠道微生物(以下简称肠道微生物),其数量高达1014,约是人体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之和的10多倍,也就是说成人体内细胞约有90%为微生物细胞,其余约10%为人体细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完整、健康的成年人是诸多物种组成的复合体。
由于众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栖息在人肠道内,我们可以推测这些肠道微生物一定会通过宿主-微生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之间关系网显著地影响人类生物学特征。
像生理学家描述人体普通器官一样,有学者建议用“微生物器官”(microbial organ)来描述肠道微生物菌群: 他由不同种类的但彼此又相互联系,并与宿主细胞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的细胞构成; 他消耗、存储和重新分布能量; 他生理性地调控重要化学物质转化; 他通过自我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
通常,人们简单地用偏利共栖(commensalism),而不是互惠共生(mutualism)来描述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这反映出人类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物对维持人类健康和正常菌落稳定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正在该学科领域里迅速地渗透和广泛地运用,日益突破传统(共)培养技术和方法的局限,在宿主-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基因组、免疫和代谢等研究领域均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本文就这些研究热点进行部分探讨。
2、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在协同进化上的关系基于16S rDNA 分析结果表明,成人肠道包括三界细胞形态的生命: 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
人肠道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在数量和密度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也是目前研究主要对象之一,但其他不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也会对宿主和菌群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后肠中的甲烷菌,他是肠道内古菌的典型代表,位于多糖加工代谢链中最后一环,可以利用上游微生物发酵产物CO2和H2合生CH4 ,通过降低肠道内氢分压来加快上游微生物发酵速率,因此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菌落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非细胞形态的噬菌体等也是肠道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例如感染Escherichia coli,Salmonella spp,Bacteroides的噬菌体可能对人肠道中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可能是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强烈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
宿主主要通过两个手段—肠道切应力和肠道免疫应答—对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选择。
肠道运动和食物流动产生切应力,可以将肠道内容物排出体外,对肠道各种微生物进行选择; 肠道微生物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黏附在食物颗粒、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肠道表面上,抵御一定强度的切应力,从而应对肠道切应力的选择作用。
对正常微生物而言,他们在与宿主协同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一套适应宿主切应力选择的特殊机制,肠道产生的切应力不但会降低其黏附作用,反而会提高其黏附效率。
宿主对肠道微生物进行选择的另一手段是肠道免疫应答,肠道通过建立一系列抗原识别、捕获、传递和加工处理等免疫应答机制,有效地将异体抗原排出体外,对肠道各种微生物进行选择; 肠道微生物同样采取一定的策略(下述),才得以逃避肠道免疫应答。
肠道微生物通过特定的策略,对付了肠道两种主要的选择作用,在宿主肠道内建立起生态位并固定下来,最终形成了稳定的肠道微生物菌群。
肠道微生物这种适应能力归因于这些肠微生物进化出多种改变自身基因组的“工具”(如质粒,转座酶,整合酶和转座子的同源序列等),这些基因转运和突变机制赋予肠道微生物“全能性”,以抵御肠道切应力和对付肠道免疫应答的选择作用,使其免遭从肠道内淘汰出去。
在宿主对肠道微生物进行选择的同时,肠道微生物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也在不断地对宿主进行选择。
肠道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首先,从肠道微生物角度上看,肠道微生物新陈代谢方式(如生长速度和底物利用方式)影响到整个肠道微生物菌群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合度; 其次,从宿主角度上看,肠道微生物影响到宿主的适合度。
如果这种选择作用对宿主有利,就会增加宿主数量,随之带来了自己生存环境的扩大,反之亦然。
协同进化的结果带来了宿主获益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通常被认为是该生态系统正处于最佳稳定状态的一个标志,因为物种多样性可以向系统提供应付外界应激的弹性和缓冲力尽管我们目前对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如何协同进化的过程不太清楚,学者们还是找到了许多相关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人类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提供了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人类基因组编码223种与细菌蛋白高度同源的蛋白,暗示这些基因是直接从细菌基因中水平转运过去的,但是目前人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尚未完全破译出来,限制了这方面进一步的研究。
尽管肠道微生物在亚种和株的水平上体现出多样性,例如目前就已鉴定出7000多株肠道细菌,但在更高分类级别上却相对稀疏,仅有55门已知细菌中的8门存在于人肠道中,而且尚有5门数量为之甚少。
肠道微生物在亚种和株水平上体现出多样性与在门水平上体现的稀疏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这些微生物之间存在相对高度的亲缘关系,间接地说明了宿主仅仅强烈地选择那些对宿主健康有利的少数物种。
例如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CFB)是广泛地分布于哺乳动物肠道内的一门优势菌,基因库调查结果显示出这门肠道细菌在不同宿主体内的差异很大,揭示了CFB-哺乳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发生已经很久远和不同的CFB亚群一旦适应各自宿主,便经历加速进化过程,最终形成了现在差异性很大的亚群。
尽管人类在研究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协同进化关系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考证现有的证据和探索其他的证据,并借鉴其他宿主-微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研究模型,以获得更确凿的证据和更合理的推论,进一步揭示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存互惠共生的复合体。
参考文献:1.Savage DC.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nu Rew Microbiol 1977;31:197-1312.Backhed F, Ley RE, Sonnenburg, GL, Peterson DA, Gordon JI.HOST-vacteralmutualism in the human intersete. Science 2005;307:195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