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态度

当出现了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1.决策后失调
•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的评价,或降低对未选择的
对象的评价,都可以减少失调。一旦做出了决定, 我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决定,而且越来越讨 厌其他的可能选择。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情感 情绪
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



倾向

偏好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虚框中的为态度、态度≠外显行为
(二)态度与行为
• 拉皮尔(LaPiere 1934)的研究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 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在美国旅行。 结果在3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 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 后来拉皮尔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 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 待。很显然,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 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大多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低 奖赏组的被试大多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
• 撒谎的被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 ➢ 增加第三个认知以使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性减少
➢ 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
• 认知失调论,能说明人们的行为及其态度的变化。这 比海德与纽科姆的理论模型所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 A喜欢B的程度 ➢ X对A或B的重要性 ➢ A、B因X而交往的频率 ➢ A和B对X的态度差异 ➢ A或B的自信程度
2.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 后来,他又以死本能解释侵犯行为,指出生本能 与死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死本能 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死本能受到求 生欲望的妨碍时,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 犯形式表现出。
➢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 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 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如体育、探险、登山、航海等没有破坏性的方式, 定期发泄。
第四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
概念 动机的过程 社会动机的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 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 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由人的自然需要、自然属性引起的动
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 跟人的一生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的 儿童读物中,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 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
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 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成正比)
三、权力动机
亲合动机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三个动机两个行为)
一、亲合动机(又称合群动机)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 建立协作友好联系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 亲合行为。 亲合需要→亲合动机→亲合行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 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 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态度(二)态度理论(1)ppt课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与自己的文化态度一致的 信息的接受程度高于对与自己文化态度不一致的信 息的接受程度。
可编辑课件
20
期望——效价理论
❖ 人是积极主动的决策者 ❖ 个体常常会对劝说信息中的诱因作出反应,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就是衡量在某个问题上各 种可能的态度的利弊得失,并选择最佳态度 的过程。 ❖ 人们所持的态度是受态度的价值决定的,而 态度的价值则取决于期望——效价的乘积
❖ 态度表达是偶然的言语陈述,而行为才是我 们判断自己态度的最坚实的标准
❖ 行为与态度的失调是否真的导致令人不愉快 的紧张,取决于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这 种紧张状态。
可编辑课件
18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 个体会根据对自己的内在标准的觉察来判断 自己的态度倾向.
❖ 受到的威胁越大,产生的不协调和态度改变 越小
可编辑课件
12
选择(Linder,Cooper & Jones,1967)
可以选择是否写与自己原 必须写与自己原有观点相
有观点相反的文章
反的文章
高报酬
低报酬
高报酬
低报酬
出现失调, 出现失调, 无失调,态 无失调,态
态度改变小 态度改变大 度改变
度不变
可编辑课件
21
认知反应理论(Greenwald等)
❖ 个体在被劝说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受对 他态度的改变与否产生影响
❖ 态度的改变取决于某信息引发的反驳论点的 多少和类型
❖ 双重加工(吝啬鬼还是策略家?——外周信 息加工还是中心信息加工?)
❖ 我们在面对说服或劝说性信息的时候到底有 多少理性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改变?
❖ 研究表明:信息的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 如理论上认为地那么重要;情感迁移带来的 影响对不熟悉的态度对象比对熟悉的态度对 象的影响要明显。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几乎无法实现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 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 会变得更加明显。
1、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2、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特殊行为 3、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小结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 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 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 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 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这 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 产生痛苦的体验。
认知失调 指个体所拥有的多种认知元 素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两种认知的冲突 或由一种认知推衍出一种结果和其他的认 知相冲突) 。
认知失调的平衡方法
第一 改变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因素-行为或态 度
第二 降低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 第三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史密斯夫人可以用以下几种途径来处理好所面临的 困境:第一种是史密斯夫人可以改变她的行为 (停 止污染河流);第二种途径是史密斯夫人改变她的 态度(“污染河流并没有什么错”);第三种是她可以 认为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毕竟不太重要,以此来减少 不协调程度(“我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处在公司决 策者的位置上,我不得不经常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环 境和社会利益之上”);最后一种选择是寻找出其 他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我们生产的产品,其社 会效益要大于河水污染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 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为的工具。
这表明人们擅长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而不擅长 于去做有理由应该做的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_态度与态度变化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_态度与态度变化
10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的主要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 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还在不同的民族 、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展露不同的特点。 形成后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反应。
态度的对象性
任何态度都是针对某一对象的,或一个人或一 种事物,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 态度可能会是双向的,并且态度主体和态度客 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25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总加量表:学生人际关系量表

+1.我在校内有许多好朋友

非常 同意

同 意

不 一 定

不 同 意

非常不 同意

+2.只要我需要,我相信大多数同学会帮助我
态度的意向影响行为
由于速溶咖啡滞销,美国心理学家海尔对于 速溶咖啡进行了一项研究。
购物单1 1听发酵粉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 1磅雀巢咖啡 1.5磅碎牛肉 2听桃子 5磅土豆
9
购物单2 1听发酵粉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 1磅新鲜咖啡 1.5磅碎牛肉 2听桃子 5磅土豆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这张购物单被分别出示给两组主妇去看, 评判开出菜单的购物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看了购物单甲的主妇认为:该购物者 是一个懒惰的,生活没有计划的人(48%) ,一个挥霍浪费的人(12%),她不是一个 好主妇(10%)。 看了购物单乙的主妇没有人将购物者指责 为挥霍浪费者和坏主妇。
29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量表法
语义分析量表
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所创立 用于测定态度对象对于个体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实验者根据所要测的问题设计一套两极形容词 来制定量表,量表中,成对的两极形容词被写 在线段的两端,线段上有5或7个刻度,分别代 表个体对某对象的几种态度水平,要求被试根 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在适当的刻度上划圈,然 后将每题所得分数相加,可得被试肯定或否定 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偏见的消除
? 偏见并非不可消除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第一,增进交往。 G.W.Allport 认为,偏见可以通过群体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平等交往中减少。 其效果取决于社会舆论的支持、民众的共同理解、共同利益的保障。
? 第二,加强合作。谢里夫( C.W.Sherif )的研究表明,竞争引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 敌视和偏见;合作可以增进群体的合作与互助,减少偏见。
? 4.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 5.态度的内隐性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 1. S.Rosenberg&C.I.Hovland 的态度三要素说
? 罗森伯格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这些反应倾 向是情感的、行为意向的和认知的。
精品文档
理论要点 ? 1.态度的基本理论 ?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 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 “态度 ”的是 19 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 ( 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
? 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
? 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遗传观
— 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 — 鸡窝里飞不出金
凤凰。
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
?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偏见的产生 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 射心理)。
的核心。 (3)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
3.三要素的关系
? 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 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
? —— 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 ? —— 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 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 (两个人的纠纷)
? 这种观点对后期的研究影响很大,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由知、情、 行三部分组成。
态度三要素说图式
2.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 &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 必须先有认知, 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
意义、结果等。
&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和认知 (cognition) 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 ABC.
?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 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二、偏见( prejudice )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
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处于保守
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
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 影响。(参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
②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
? Fishben&Ajzen ( 1975, 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 服力。
? 该理论认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
? 第三,舆论引导。规范的制定,可以适度地改变人们的观点;大众媒体的宣传,可以适度消 除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
6.态度的形成 ? 从前面对偏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 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 2.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 3.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
?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 的定义
? 迈尔斯( 1993)认为,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 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 ( affect)、行为意向 (behavior intention)
会刻板印象。
? 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以偏概全。典
型的晕轮效应。
? 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固执己见;执着执拗。
3.偏见产生的原因 ? 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
? 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
? 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
? 结论: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
? 过程: 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
? 结果: 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 结论: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 例证: 拉姆伯特等的实验 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 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 10 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 5 人用英语, 5 人用法语。但
实际上是 5 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四、态度的种类
? 1.情感性态度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 2.理智性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 4.均衡的态度 ? 5.自我防御的态度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
? 结果 :( 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 结论 :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
1.态度形成的阶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顺从: 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 认同: 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 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手册》 ( 1935)中指出,态度是 “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 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
响, ”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 分析: Allport 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 的定义
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
采取行为。
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 (里帕 Lippa,1990 )
2.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 Birnbaum&Benne, (1983) 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
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 实验 ? 过程: 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
? 结果: 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 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
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
快乐的日子。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
... ...
然而,
1.偏见的定义
? 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