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毕业论文歌唱音色的声学研究综述
歌唱风格与音色定位的艺术论文

歌唱风格与音色定位的艺术论文歌唱风格与音色定位的艺术论文歌唱风格是人们对于某种歌唱形式在思想内容、歌唱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显著特点的较固定和习惯性的共同认识。
其形成是由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审美观念、民族语言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准确把握歌唱风格是歌唱家历来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
歌唱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也可说成音质、音品,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是歌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我们国家在录音制作上描述音乐音色的主观评价用语常有“明亮度”“宽厚度”“丰满度”“平衡度”等等。
而在声乐演唱上音色评价用语显得更抽象和宽泛些,概念范围可从人们对声音直观感受延伸至对声音情感的描绘等,常用如:明亮欢快、丰满圆润、甜美纯净、集中有力、温暖柔和、热情奔放、庄严肃穆、悲伤失望、深邃的回忆、虚幻的想象等词语形容音色特点。
古人云:“凡从容喜悦,及俊雅之人,语宜用轻;急迫恼怒,及粗猛之人,语宜用重”。
节日欢庆和喜悦的情绪一般歌唱音色嘹亮、开朗有弹性;痛苦的哭诉和悲伤失望歌唱音色一般暗淡沉闷;还有平铺直叙、幽默风趣、庄严肃穆等等,都是不同歌唱风格情感内容直接影响下的歌唱音色。
所以从歌唱风格的各个要素出发,歌唱者通过适当调整歌唱时声门闭合状态、喉头高低、气息的力度、共鸣腔的使用程度等方法获得。
当然不同性别、年龄和生理结构差异也会对歌唱音色产生影响,但这不是本文论述内容,本文论述是演唱者个人在不同歌唱风格影响下歌唱音色的可变性。
一、民间曲艺说唱风格民间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兼用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又因说唱表演中歌唱曲调特别突出,所以称为曲艺。
曲艺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我国四川出土的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说书俑就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在2000多年前的曲艺说唱形式。
曲艺有200多种之多,“说”是带有音乐性的有节奏、音律和音调起伏的念诵;“唱”是很口语化的即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和唱结合非常密切;似唱似说,即唱腔中含有很重的说话成分,唱腔是指语言音调的初步歌腔化;还有半说半唱、说唱交替也是曲艺最显著的表现手法。
声乐专业毕业论文

声乐专业毕业论文音乐是一门艺术,而声乐则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我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深入研究了声乐的技巧、历史和表演等方面。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选择了探讨声乐的表达力与情感传递。
通过研究这一主题,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声乐的艺术内涵,并探索如何通过声乐来传达情感。
首先,我对声乐的表达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声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其表达力主要通过歌唱技巧和声音的美感来实现。
在论文中,我详细介绍了声乐技巧的种类和运用方法,包括发声、气息控制、共鸣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研究,我发现声乐家们通过细腻的技巧运用,能够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高亢激昂的音调可以表达愤怒和激情,而柔和细腻的音调则能够表达温柔和爱意。
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声乐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其次,我研究了声乐在情感传递方面的作用。
声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音乐来传递情感。
在论文中,我对声乐家们在演唱过程中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发现,声乐家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能够将作曲家的意图传达给观众。
他们通过声音的变化、音调的起伏以及咬字的准确等方面,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传递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洞察和表达。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还深入研究了声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声乐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精彩绝伦的表演。
在论文中,我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探讨。
我发现,声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不仅能够增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拓宽观众的艺术体验。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声乐能够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最后,在论文的结尾部分,我对声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声乐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认为,未来的声乐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声乐家们将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表达和独特风格的塑造。
谈声乐演唱中音色的美学特质论文

谈声乐演唱中音色的美学特质论文声乐演唱是广泛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且还牵动着观听众的情感,并有多种风格的表演形式,可以满足观听众多元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的需要。
声乐演唱是以人声作为载体,来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风格等。
音色、音高、音长和音强并称为音乐属性的四个要素。
而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都会给观听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其中音色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色色彩的变化、形式多样的美学特质使得声乐表演更加的丰富,能够把作品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丝丝入扣,从而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弦,更能震撼观听众内心深藏的情感。
分析声乐演唱中的音色的美学特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对声乐演唱表现理论的认识,而且还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声乐演唱实践中。
一、音色的基本内涵音色可以理解为声音的颜色,它是声音的重要属性之一。
通过音色,可以将一个人的声音从其他人中辨别出来。
声乐艺术不仅是以人的嗓音为乐器的演唱艺术,也是形成表演者独有特色的重要元素。
总的来说,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色也是一个人独有的个性特质。
既然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嗓音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音色,每位声乐演唱者本身具有良好的音质基础,那么通过自身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表现风格,凭着熟悉的音乐技能技巧,准确地将自身的嗓音调整为最为合适自己的状态,就能演绎出唯美的音乐效果和呈现出独有的艺术作品风格,给广大听众以广袤无垠的遐想。
音色自身就带有强烈的美学特质,并且具有独特性。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拥有不同音色的表演者可以向观众展现出不同风格的声音,不管是激情豪迈的还是甜美婉转的,都体现出了声乐演唱中不同音色的美感。
二、声乐演唱中音色的重要性依照人声的不同,可以把男女声音划分为不同的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在艺术歌曲中,不同的音色通过演唱者音色变化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歌唱是依靠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它需要运用歌声中的各类色彩,来对人的各类情感进行呈现,在声乐演唱中音色是歌曲情感重要的一种表现技巧,比如在《魔王》歌曲中,父亲的慈爱、惊恐、失落与悲痛等情感,就需要演唱者运用不同音色进行表达。
歌唱中音色的调整研究

从歌 唱的角度来将 ,我们所说 的音 色更多的体现 为一种声音 的
色 彩 或 者 是 声 音 的感 觉特 征 ,是 歌 唱 中 的 一 种 声 音 浓 郁 、 甜 美 或 者
深沉 、明亮等表现形 式,是具有鲜 明个 性特点 的。每 个人声带 的长
◎ 研究生 论 坛
歌唱 中音色 的调整研究
■ 胡 梦
【 摘 要】: 音色的变化和调整是声乐作 品重要 的表现方式 ,在对 音乐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色的调整 ,能够更好
的展现音乐之美 ,达到较 好的音乐效果 。本 文从音色 的概念分析 出发 ,在分析音色与歌唱关系的基础 上探 同会有 不同 的歌 唱特 点或者歌 唱表现
形式 ,为了更好 的体现 音乐 自身 的特 点,音色 的选 择也显得 更为重 要 ,在 音色调整时要 充分考虑地域和 民族差异 ,实现一种 民族色彩 的变化 。在演唱不 同体裁的 声乐作品时 ,对 于演 唱者声 乐理论 以及
歌 唱 技 巧 都 有 一 定 的 要 求 ,而 这 也 为 歌 唱 者 音 色 的 选 择 提 供 了一 定
=.音色与歌唱的关系
音色 与歌 唱有 着直 接 的关系 , 发声技 巧等 会对 歌 唱的 音色 产 生直 接的影响 ,从而 使歌唱作 品呈 现出不 同的感 情色彩 。发声技 巧 是 以声带的振动或者 是声带 的闭合 以及喉 内软骨 的发生动作所完 成 的一 种相互协调 、综合运动来 实现 的。声带是发 声体 ,是基本音 发 出的地方也是声源 ,在 日常 的演 唱训练 中要注重 声带机能 的训练 。
为 呼 吸 的 时 候 , 鼻 子 和 头 部 的气 息 不 畅 通 ,两 声 音 无 法 充 分 的从 腹
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

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内容简介: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著名歌手帕基埃罗蒂(G.Pahierotti)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知道如何呼吸和良好发声的人,才知道如何美妙歌唱。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声乐教学是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歌唱发声咽喉机能及嗓音声学原理分析著名歌手帕基埃罗蒂(G.Pahierotti)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知道如何呼吸和良好发声的人,才知道如何美妙歌唱。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声乐教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能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实施教学活动,致使很多声乐学生不能理解歌唱的生理机制,从而形成错误的发声方法,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实践证明,歌唱发声的咽喉机能及嗓音的声学分析均属于嗓音医学范畴,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其意义在于通过大量的咽喉部X射线摄片、录音采样和声学分析数据,使声乐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双方均能相对形象地、客观地了解到歌唱发声时声带的功能状况及其器质性变化,对于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嗓音与咽喉运动方式的关系分析发声是喉部功能属性客观体现的一种基本特征。
运用喉肌电图、频闪喉镜检测、录音采样、声学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客观地展示咽喉在发元音、清辅音和浊辅音时不同的喉肌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歌唱的声学原理,在歌唱时更加自如地控制咽部小肌肉群的活动,以求发出更加美妙的歌声。
嗓音是由肺部呼出气流使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与咽喉的运动密切相关。
咽喉是人类饮食、呼吸、发音的重要器官,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为经脉循行的要冲。
咽喉不单只是呼吸时气流出入的通道,它对吸入的空气还有温湿度的调节和清洁作用。
同时,在大脑的调节下,声门作为空气出入肺部的必经之路,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需氧量的增减而发生宽窄变化,声门在人平稳呼吸时较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声门扩张,以便增加肺部气体交换。
歌唱艺术中的音色研究及其运用

歌唱艺术中的音色研究及其运用一、依据内容、情感选择歌颂音色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表达情感是声乐艺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歌颂音色是情感的外化表现,是情感表达的必定产物。
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情感的角度把握作品,进而选择恰当的歌颂音色。
就像克里斯蒂说:“感情效果的产生取决于音色的改变,而不是另外某个或某几个因素”。
所以,歌颂音色的运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对于情感表达所需音色的选择,兰培尔蒂提到贝涅里的英明的指示:“歌颂者需要表达的感情有生气、痛楚、恐惊残暴、忧闷、开心及爱情。
生气用响而激昂的的嗓音来表达;痛楚要求悲戚的.嗓音;恐惊——微弱而迟疑不决的嗓音;残暴用丰满、洪亮而且略带庄重色调的嗓音;放松、动听、适中的嗓音可以用来表达开心;爱情用亲切精美的嗓音来表达。
”当然,这更多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声乐艺术实践中的阅历总结,即使不在歌颂活动中,人们也常以明快、凉爽、爽朗、流淌的嗓音音色表达开心的心境;用沉稳、厚重、迟缓、略带黯淡的嗓音以示庄重;用哽咽、嘶哑、浑浊、沉闷的音色表现悲伤等等,但人的感情是特别丰富和多样的,并不是用一些标准化的模式就能表达的。
所以,在歌颂过程中,尤其在角色塑造过程中,歌颂音色的选择与运用并不是仅仅依据歌词的意思就可以确定的,还要依据作品的某些详细情景、内心情感需求等在生活感知体验基础上去思索、揣摩和建立。
这一方面既要符合人物、歌曲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演唱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得到观众的共鸣。
二、依据风格、体裁选择歌颂音色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格,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正所谓百花争艳方显春,一枝独秀艳也残。
所以,歌颂音色的运用也需要要考虑多种风格的变换。
其次,演唱不同体材的声乐作品能表达出演唱者广博的声乐理论素养和娴熟的声乐歌颂技巧,同时也为歌颂音色的选择与运用提供了又一参考依据。
笔者认为对于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主要表达在两方面:〔一〕声乐作品本身的风格首先,声乐作品的地域、民族风格。
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

3、风格表现
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风格主要表现为对歌曲情感和地域风格的准确把握。 女声演唱家们深入理解歌曲内涵,注重表达歌曲中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 同时,她们还通过运用地方语言、民族乐器等手段,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彰显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演唱技巧
1、掌握气息
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技巧首先强调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通过训练腹式呼 吸和胸式呼吸,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使声音更为流畅、自然。
风格表现
1、节奏表现
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风格表现中,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演唱者需要根 据歌曲的类型和风格来把握节奏,运用合适的速度和拍子来展现歌曲的韵律和情 感。同时,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歌曲中的情节转折和情感高潮。
2、情感表达
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风格表现注重情感表达。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 内涵和情感,通过自己的演唱将歌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表现不同 情感时,演唱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音量和演唱技巧来传递情感,使听众能够 产生共鸣。
展望未来,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将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展开。随着 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将有更多机会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民族 唱法的内涵和特点。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们也可以运用更加先进的 设备和手段来记录和分析声音,为研究中国民族唱法音色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和资料。总之,以女声为例的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将在不断的研究和实 践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3、节拍:中国民族唱法的节拍多变,既有二拍、三拍、四拍等常规节拍, 也有五拍、六拍等非常规节拍。女声在演唱时,会灵活运用各种节拍来完成歌曲 的节奏和韵律要求,使得歌曲更加生动活泼。
4、女声如何体现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韵律美:女声在体现民族唱法音色韵 律美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首先,女声的音色柔和、优美,可以更好地表现中国民 族唱法中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传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内涵。其次,女声具有 灵活的声音控制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发声技巧,实现声音的变化和 丰富性。
歌唱艺术声音与情感分析论文

歌唱艺术声音与情感分析论文歌唱是一种充满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歌者的声音来传达情感,进而触动听者的心灵。
然而,在过去,如何对歌唱艺术中的声音和情感进行分析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歌唱艺术中声音和情感进行分析,从而为歌唱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首先,针对歌唱艺术中的声音特点,音乐领域的研究者们开始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声音分析。
通过声波图和频谱分析等手段,来对歌唱中的音调、音高、音色和节奏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
同时,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使计算机能够从海量的声音数据中准确地识别出歌唱家的音色、发音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了解歌唱艺术中的声音变化和特点。
其次,对于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研究者们开始探索采用情感识别技术对歌唱家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
情感识别技术是一种针对特定情感(如喜悦、悲伤、羞涩等)进行分类和识别的技术,目前已经在医疗、金融、社交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应用。
歌唱家的情感表达也可以通过该技术的分析来进行量化和评价。
例如,当歌唱家唱出悲伤的歌曲时,其音乐中的急促节奏、嗓音颤音、发生音调变化的地方等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使用情感分类算法来评估歌唱家的情感表达程度,并进一步用语言来进行描述。
总的来说,声音和情感的分析对于歌唱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声音进行分析和描述,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歌唱家的音乐风格,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改进意见;而采用情感识别技术对歌唱家的情感表达进行量化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歌唱家更好地表达情感,也可以增加歌曲的情趣和吸引力,从而让观众更能够沉浸于歌曲的情感中。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情感分类算法的准确率需要提高;不同歌曲和不同的歌唱家对应的情感分析模型有待完善。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关于歌唱艺术中的声音和情感分析领域,也将会有更为精确、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音色的声学研究综述壹、歌唱声学研究综述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将既往研究文章大致分为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歌手共振峰、艺术嗓音声学特征、唱法比较研究、歌唱技巧、声乐教学研究等方面。
(壹)、20世纪30—6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歌手共振峰”shi壹个非常重要de参量,目前认为歌手共振峰研究de先驱始于美国巴尔de摩音乐学院de巴塞洛缪。
他于1934年在西洋歌剧唱法发声声谱上发现壹个异常突出de共振峰。
对于男声来说,它de频率在2800—2900Hz;对于女声来说,频率在3200Hz。
后来巴塞洛缪将这壹成果发表于《男声优美歌唱音色de物理定义》中。
文章指出美声良好歌唱de肆个物理特征,其中壹个特征就shi:在500Hz或500Hz 附近频段存在相当强de泛音(低频共振峰),在2800Hz附近(2400Hz至3200Hz频段)存在相当强de泛音。
所以巴塞洛缪总结出:“歌唱中最好de鸣响效果,即为男声为2800Hz、女声为3200Hzde共振峰。
这也就shi美声唱法所追求de“焦点”、“高位置”、“头腔共鸣”等等说法在物理学、声学上de定义。
”自19世纪以来,解释人体发声de问题,壹直建立在亥姆霍兹de理论基础上:“即人de声带shi在气息de振动下,以弦de方式振动,并产生壹系列de分音,其中以基音为最强,第壹泛音次之,然后依次类推,越来越弱。
人声音色由泛音de数量和组成方式所决定。
”亥姆霍兹de这种解释充分肯定了声带振动发声和共鸣腔de共鸣作用,但shi并没有指出咽、喉管中de空气柱振动也能对音高de产生起作用。
故声学及语言学家斯克里普乔1906年在其著作《实验语音学研究》中试图以管乐器de原理来解释人体发声问题。
他认为“当空气通过声带时,只shi产生壹系列喷气,如吹口哨时唇de作用壹样,声带本身并不产生基音和泛音。
决定人声音高de并不shi声带de张力、闭合以及振动方式,而shi取决于共鸣管de长短、粗细,shi共鸣管中空气柱de振动产生音高。
”从这壹时期de研究可以看出,歌手共振峰作为歌唱声学研究de壹个重要参量已由巴塞洛缪于1934年正式提出,这壹理论de提出,为以后瑞典声学专家桑伯格等人进壹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唱法比较研究方面国内这壹时期研究de 代表人物为林俊卿。
林大量运用了医学、解剖学和歌唱声学de原理,从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歌唱de发音原理,特别shi对歌唱呼吸de控制及“发音管”de造就较早作了详细de说明。
这里所说de“发音管”de造就可理解为用歌唱声学de原理建构人de嗓音乐器。
尤其值得壹提deshi林俊卿已从声学de角度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歌唱发音de科学基础》壹书第肆章第叁节中指出:“西洋古典唱法不论什么声部不论唱得音高低轻响如何,音色壹般比其他流派(比方民族唱法)‘暗’许多。
”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发音,由于歌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比较短小de原故,声音壹般比较“亮”而“开朗”。
(贰)、20世纪7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继巴塞洛缪之后,许多学者、专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了浓厚de兴趣,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de研究。
在众多学者、专家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中,成绩最突出、最富代表性de当属瑞典声学专家约翰·桑伯格。
《The Acoustics of the singing Voice》和《The Science of the Sing Voice》shi桑伯格研究“歌手共振峰”两篇重要文献,前文由我国de蒋英、翁若梅分别翻译,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桑伯格de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歌手共振峰de定义和形成原因上。
定义方面,桑伯格认为歌手共振峰shi在西洋歌剧音乐会专业歌唱技术de男声歌唱元音声谱中,频率约为2800Hzde壹个额外高能峰。
形成de原因shi歌唱家通过降低喉头造成。
即在歌唱中,歌唱者降低喉位,导致咽喉扩张,当咽喉被扩大到使咽、喉腔接口处两腔截面积之比大于六分之壹而不匹配时,喉室变成壹个与声道其余部分相独立de共鸣腔,其共振频率为声道传递增加壹个额外de共振峰。
桑伯格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对于声乐界、嗓音医学界产生了深远de影响,其研究具有权威和代表性意义。
后来西方和我国关于“歌手共振峰”de研究,基本上shi建立在他de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叁)、20世纪80年代de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这壹时期美国音乐声学家罗兴在其著作《The secience of sound》认为:“受过训练de歌手,尤其shi男性歌剧演员,在2500—3000Hz频率范围左右会出现壹个突出de共振峰,这就shi“歌手共振峰”,它常出现在第3和第4共振峰之间,给男性歌唱者带来出色de能量。
”对于共振峰de形成,罗兴指出:“低喉shi歌手共振峰形成de原因,放低喉头,咽喉随之下降”。
2、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国内这方面研究de文章有王士谦、包紫薇等de研究。
1988年初王士谦为北京嗓声学界举办了“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系列讲座。
其内容包括:现代嗓声研究de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和分类;声乐和言语de声学关系;歌手共振峰概念de发展及其与声源机制de关系;国际上对嗓声源及其与声门上、下系统交互作用de研究等。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包紫薇《歌唱和音乐de声学问题—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大会而作》shi包教授作为声学研究方面de资深专家,从音乐声学de角度对歌唱发声原理进行de论述,在前言中,包紫薇教授明确指出艺术和科学de关系:“科学shi艺术de根本。
几十年来声乐唱法de进步,充分说明了科学方法对声乐de重要性。
以科学de方法进行声乐教学,师生双方都可以避免机械de传授和模仿;抓住了发音技巧de科学内核,有利于每个人针对自己de生理特点进行再创造。
” 3、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这方面研究de文章有吴卫彬等《艺术嗓音de声学特征研究》。
该文研究de壹个显著特点体现在对艺术嗓音de 研究方法上,其原理为声音de声压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处理,取线形平均,即可得到声音de长时间平均谱。
文章通过对100余名歌唱演员及戏曲演员de录音,指出:明亮圆润de歌声,具有明显突出de高频歌手共振峰,其中女声de歌手共振峰较男声de高。
同壹男声或同壹女声,不管发什么元音(以歌唱方式发出),共振峰频率de位置几乎保持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大夫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壹书第九章中对歌唱声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de介绍,书中就呼吸支持、起声、音域、声区、“开放”与“关闭”唱法以及歌声de颤动等六个方面de声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
如在唱法上de“开放”与“关闭”壹节中,认为:“在主观和客观感觉上,……西洋古典意大利学派主张“关闭”唱法,而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则类似所谓开放唱法。
这两种唱法主要shi发声时应用不同de集中声音de方法造成de。
”4、歌唱技巧方面王宝璋在《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第十叁章“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de获得”中,指出:“由于咽音基本功de练习,使歌唱机能进入了自然正确状态,形成了咽音基音管,扩大了歌唱基音发声de能量,开辟了通向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de通道,锻炼了声带拉长、缩短、变薄de运用能力,从而比较容易构成与真声、假声混合为壹de发音方法,并较快地获得高泛音共振de歌唱能力。
”吴卫彬《嗓音音质de客观评价与Q值》认为“嗓音de音质固然同许多因素有关,但实验证明高频谐波de丰富程度以及歌唱共振峰de突出程度,对歌唱音质有着重要de影响,因而提出Q 值评价量。
通过实验证明:悦耳de歌声,其Q值壹般在—15dB到—5dB到之间,如果Q<—15dB,此歌声缺乏色彩,听起来声音发闷,缺乏圆润感。
” 5、唱法比较研究方面国内这壹时期de研究主要shi利用歌手共振峰进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de比较研究。
这方面de文章有:包紫薇等《歌唱嗓音de生理、物理、主观评价初探》,以频谱为主要参量研究各种歌唱嗓音de特征。
文章选用美声唱法、我国独有de唱法(民族嗓、流行嗓、京戏嗓)和非正常(包括轻度生病)嗓音叁大类型声源为样本,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在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找到壹定de对应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黄平de《应用国产BP6型声频频谱纪录仪分析艺术嗓音de体会》指出:“声乐、戏曲等演唱shi非常复杂de生理声学现象,它de瞬间变化,包含着许多参量,然而每个人在发声方法、发声de实时控制、演唱风格de掌握、音色de修饰和艺术处理de手法等,又有很大de 差别,客观de对这些声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地做出判断、并从中得出规律性de认识,shi嗓音研究de任务之壹。
”沈阳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商泽民等《声图测试对艺术嗓音分析de使用价值》,两次运用国产声图仪对艺术嗓音进行测试,试图找出音色、共鸣、声部鉴别、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在频谱和声学上de对应关系,为嗓音生理研究提供客观纪录和依据。
测试结果表明:“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de比较中,贰者由于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de不同,在声音色彩上有明显de差别。
声乐女高音de‘S.F’壹般出现在3000—3500Hz间,而‘民嗓’女声多在3500Hz左右,其中多数民族唱法女声在5500—6000Hz之间常出现声能集中de高频谐波带,这在‘洋嗓’声图中shi极少见到de。
”商文将此称为“民嗓高频谐波带。
” 6、声乐教学研究方面刘运墀等《艺术嗓音保健与声学》在声学分析对艺术嗓音上de应用方面,通过对戏曲演员声学特征研究,证明声学分析有肆个方面de应用价值:“其壹可以鉴定歌声de音质、声部,并提供各种声音de声学特征信息,有助于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de选材;其贰对歌声特征和改变情况可随时记录存贮,供随时分析,有助于教学工作de改善;其叁可以帮助检验练声效果,达到指导练声和嗓音保护de目de;其肆可以配合艺术嗓音疾病de检查、诊断,尤其对早期诊断和预防有积极意义。
”从以上de论述可以看出,这壹时期歌唱声学de研究进入壹个相对活跃时期,如相关学术会议de召开,研究人员参与数量增多和参与面扩大等。
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系统介绍歌手共振峰,如王士谦在80年代后期举办de“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里,就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嗓声研究de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及其分类;歌手共振峰概念de由来及相关讨论等。
这壹时期研究de另壹特征shi 声学界和嗓音医学界de相关人员运用歌手共振峰理论对我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定量定性de比较分析与研究,如包紫薇、黄平、商泽民、吴卫彬等人de研究均发现上述叁种唱法由于在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de不同,声音色彩有着明显不同,体现在声音频谱上也有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