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数学合作学习现状的研究综述

数学合作学习现状的研究综述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综述对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我国最近几年大量的论著对合作学习实践中各种形式注意和低效行为进行了总结。

如有论者认为,目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方法的问题、只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问题、只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形式的问题、只重教学而轻视对合作学习开展研究的问题。

针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论者从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出发澄清对合作学习的误区。

另有论者从合作学习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不论哪一种合作学习,其实质都包括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两个层面。

国外研究者Edmund TEmmer 认为在低年级,一堂成功有效的合作学习课与高层次的小组责任、教师监控、反馈以及小组活动中运用的操作性材料有关。

对于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魏亚琴对宁波市6所小学就数学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l)合理分组、异质互补;(2)把握时机,真实合作;(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4)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邰霞提出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从4个方面注意:(1)合作准备的有效性;(2)合作分工的有效性;(3)教师指导的有效性;(4)合作反馈的有效性。

刘电芝,马颖从三个方面提出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l)合作学习条件的创设,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2)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与作用发挥,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3)多元互动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

张雪明(2001)结合对高中二年级数学学习进行实验过程与个案记录,从主体功能、顺从群体效应、需求满足、横向互动等方面对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学会学习模式作了实验效果分析,指出要构建这一学习机制必须做到搭配合理、限制规模、就近组合、设置竞争和适时指导。

在为期一学年的实验中,在实验前和实验末进行测评,比较学生在数学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差异,而对实验组实施合作学习的操纵包括: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每周一次小组会;跟踪记录;进行学习态度的测评。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接受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与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包括:1.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解决问题。

2.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知识的共同构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知识的共同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与社会性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作,促进学生的知识共同构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结论: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交流与社会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最新作文资料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最新作文资料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最新作文资料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

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 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

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

”[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

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

[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

[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关于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综述

关于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综述

关于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综述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合作(人与人、人与团队、人与科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与全球等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若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合作学习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的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已经促生了一个专门研究合作学习的圈子—国际教育合作学习研究协会(如在美国、英国、以色列、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法国等国家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国内研究的现状。

合作学习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世纪初传入我国。

最初在我国浙江、山东等地相继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近几年,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纵深发展。

虽然国内关于合作性研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在理论上大多停驻于单纯介绍国外合作学习的方法及科学理念上的探讨,对于相关的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udents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这一方法是斯莱文(Slavin)教授创设的,对于初次接触和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师来说,它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它倡导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依靠同伴的互助学习,共同练习和矫正来理解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与实践,分析其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提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例如,约翰逊兄弟(David W. Johnson & Roger T. Johnson)在其著作《合作学习》(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中,详细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国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例如,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一些一线教师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xx年xx月xx日•引言•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问题•小学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目录•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小学家校合作的创新探索•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当前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相互合作、协调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梳理和分析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家校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探讨当前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家校合作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采用文献综述法,收集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的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

02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问题03合作内容单一家校合作的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关注较少。

小学家校合作现状0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但参与程度不高。

02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形成合力。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信息不对称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容易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合作意识淡薄家长和学校都存在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缺乏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背景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家校合作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背景学校领导力对家校合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学校领导力社会文化因素对家校合作的方式和程度具有一定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03小学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互补作用,家庭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则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互补性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中相互依存,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大规模开放教育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合作学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源于Vygotsky 的社会认知理论,它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学习的相互支持,培养学生间的友谊,并鼓励分享知识和思想的重要性。

国内针对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尤其强调其在开放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文献对课堂合作学习在中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了一些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案,从而加强了人们对课堂合作学习在中国开放教育课堂中的认识。

例如,从多强构架角度考察了课堂合作学习在中国课堂中的实施和运行(张洁,2013,2015),讨论了代理人、规范和知识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发挥(李彤,2012;张英洁,2015),认识到了合作学习在中国开放教育中的重要性(黄春,2013)等。

此外,研究者还重点研究了教学者在合作学习环境中的角色表现(袁芳,2016),以及中国早期教育发展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李萍,2012)等内容。

从近几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有关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案也不断成熟。

然而,存在一些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注意。

首先,在中国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使用国际理论框架来研究课堂合作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跨文化的传统与思维的差异,这也需要更多关注。

其次,合作学习
在中国开放教育环境中的实际应用仍然少见,开放教育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界尚未为合作学习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所述,课堂合作学习在中国开放教育课堂中的研究取得了健康的发展,但仍需就此进行充分研究,以不断提高中国开放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深圳市龙岗中学滕细浪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能满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自1979—2008年 30年时间里,共有4864篇论文发表,其中三个十年的论文分布如下表:表一:最近三个十年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论文发表情况表二:最近十年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论文发表情况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界在最近十年里对合作学习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平均每年477篇论文接近前20年研究论文总数的5倍,而最近十年中每年都在成倍增加,这说明本世纪以来,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合作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再对最近十年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译介、合作学习理论基础、合作学习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合作学习在各学龄段的实践探索、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合作学习的操作反思、合作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合作学习的目标及意义等内容,可以说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相当细致,在所有研究中,关于合作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占比重最大,对合作学习的应然状态探讨比例很大,但是对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较少,而且对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很少,因此,在合作学习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方面效果甚微。

在此,试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概括与综述,以利于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一、合作学习历史发展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

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

[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

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不少以“合作”冠首的学习和教学改革。

从这一角度看,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对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称。

另一方面,这些合作性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但在活动取向上却不尽相同。

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四类: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及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本文所指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

虽然各个研究群体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表述有所差别,但在合作学习内涵和活动取向上,具有共同的认识。

即认为:合作学习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群性的协同发展”。

[2]基于这一共同性认识,结合美国约翰逊兄弟以及我国主体合作学习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本文将合作学习界定为“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3]二、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

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但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给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罗伯特·E·斯莱文[美]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

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课堂教学理论。

吴向丽在《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一书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互赖理论。

[4]“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加以探索。

” [5]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

[6]上述所列,都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The social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及行为学习论(The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

三、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

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在对美国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对美国成熟理论及实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例如,杭州大学的盛群力教授发表于1992 年2 月和3月《外国教育资料》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较早对国外合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其后的此类研究还包括:《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述评》(刘振中.上海教育科研,1997.4)、《合作学习的新进展——FCL 教学方案述评》(姚国.山东教育科研,1998.6)、《美国一项合作学习实验研究评介》(高向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STAD 型合作学习简介:目标、模式、实施及评价》(何李来.外国教育研究,2005.1)等。

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①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的界定。

②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2)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

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

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代表性的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01)、《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00,2)、《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05.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00.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所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7]四、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主持我国“主体教育”课题的裴娣娜教授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8]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新开拓:1、合作学习开拓了我国现代教学的新领域。

2 、合作学习丰富了我国教育生态理论和教学互动理论。

3 、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情意功能。

4 、合作学习探索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5 、合作学习建立了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2]五、结语从国内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来看 ,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近几年 ,国内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趋于成熟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在发展其理论以及实践策略的同时 ,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教学理论进行交流和融合 ,使合作学习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理论基础 ,也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学习理论的丰富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对于提高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教学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合作学习理论作为其中之一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合作学习理论的未来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1] 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4] 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 [M] .青岛出版社,2006.8[5] 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2003. 7[6] 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1[7] 曾琦 .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 (3)[8] 裴娣娜.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J] .学科教育,2000.2[9] 史铭之.中美合作学习的对比研究 [M]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黄政杰 .合作学习[M]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2004.[11] [美]R.E.斯莱文. 王坦译. 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 [J]. 山东教育科研,1994,(1)[12] 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3] 丁桂凤.合作学习研究的基本走势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14] 李家黎、谢芳.合作学习: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 [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Abstract:Cooperative learning takes heterogeneous groups as the basic form of class structure, requir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mong group members. It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combining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objectives into one, and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most creativ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and strategy in classroom. In China, som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area with notable effects. In the traditional large class of college English, the teachers concentrate on the usage, not its use, of the language, as a dominant crammer. As a result, learners hardly have any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s and their classmat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However, the ultimate aim of school education lies in not only the impartation of knowledge, but the formation of learners’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self-control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in the future. Thus the task of teachers is more than the mere introduction of new words, grammar rules or language points. Frustrated bystud ents’ inaction in class, the author used the action research to implemen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in her own class,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create an active class atmosphere. Action research is the process of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decisions and adjusting practice to maximize effectivenes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of action research cas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 very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ach enables us do something better to manage how to teach in the actual situation. By mean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intendsto explore the practicabilit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large class of college English, and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to change the pass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class.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has been in the researcher’s class for 31 weeks, there has been a process of: (1) identifying the inactive atmosphere in class; (2) working out a plan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apply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lass; (3) employing an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 in class; (4) observing and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5) reflecting on the action so as to prepare for a new cycle of research. There are altogether two cycles in this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lemented in the large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get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choose proper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given circumstances. Gradually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can get improvement.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reflection, learning-autonomy.合作学习以异质分组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和意义协商,它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活动等目标结合为一体,已经被证明为最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课堂学习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