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
现代汉语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十节常见的语法错误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
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
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
请看下面的例子:(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报)(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刊)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
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
“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
例如:(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刊)(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书)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
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
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
请看下面的例子:(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
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
“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
例如:(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
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
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
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
“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
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现代汉语---常见语法失误

常见句法失误学习语法,不仅要从正面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知道句子应当怎样组织,还应该从反面知道句子应该怎样组织。
因此,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训练是必须的。
要了解常见句法失误可以联系中学时代的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难点是:“辨其症”,因为只有知道“病”在何处,才好对症下药,我们所找的“病”即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常见句法失误。
想要找到句子中的“病”,首先要熟悉常见句法失误的种类,其次对于比较隐蔽的病症,我们必须仔细辨别、深入思考。
常见的语病有:搭配不当,残缺和多余,语序不当,和句式杂糅四大类。
每一大类中有包含更细致的小类,细致的划分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找出常见的句法失误。
(一)搭配不当搭配不当中包含:●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⒈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一般情况下由于对词义配合的不理解或粗心大意而容易造成主语和谓语在词义上搭配不当。
例如:①革命的意志越烧越旺。
(“意志”不能“越烧越旺”,可以改为“革命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②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浮现”的必须是具体的东西,而“品质”是抽象的东西,和“浮现”不搭配,后半句可改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⒉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个有志的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这个句子属于“动动+宾宾”的情况,其中“充实……思想修养”就搭配不当,应该“充实”为“加强”。
)②大家密切配合,越战越勇,连续打败敌人五次进攻。
(“打败”和“进攻”不搭配,应把“打败”改为“打退”。
)⒊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教育战线肩负培养大批的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此句为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其中“大批”与“队伍”不相应,可以吧“队伍”改为“人才”,或把“大批”改为“宏大”。
)②他渐渐地爬起来,吃力地走着。
(此句为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其中“渐渐”不能修饰“爬”,可改为“慢慢”)③三号队员射门射得很正确,命中率高。
日本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

日本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
日本人学汉语常见语法错误释疑
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下面就挑出一些常见的语法错
误并加以释疑。
一、对主语的把握不准确:日本学生经常将“我”说成“你”,这是因为日语中没有“我”这种说法,所以出现错误。
应该明确主语是谁,才能正确表达。
二、汉语中缺少谓语动词:日本学生经常省略谓语动词,而这是不被允许的,
句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
三、动词用法模糊:日本学生会把“知道”(know)和“听说”(hear)混淆,因此会出现语法错误。
“知道”是指掌握真实的信息,而“听说”是指接受第三者传出的消息。
四、被动形式的特殊用法:日本学生不太习惯用被动形式来表达,比如“这个
东西被你借走了”,它往往会丧失被动形式,变成“你借走了这个东西”,被动形式多用于“被+动词”的形式,表示受动的行为。
五、宾格(宾语)的把握:日本学生经常把宾语说错,比如“你给我介绍一位
朋友”,而正确的说法应为“你给我介绍一位朋友吗?”,这是因为宾语必须与句
子的主语对应,即谁是宾语,谁就是主语。
日本人学习汉语需要多花费精力和时间,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掌握更多的汉语语法,以避免错误并正确表达意思,让汉语发音更加标准。
现代汉语课补充材料之三:常见的语法错误

现代汉语课补充材料之三:常见的语法错误壹、常见词法错误:一、代词和副词的误用你们是演员,咱们写剧评,我们都是戏曲工作者。
我提着箱子,背着背包走下火车,只见他们跑了过来,就你拿箱子,我背背包,一下子我就觉得十分轻松了。
我以为他很忙,今天不能来参加会议了。
走进会场一看,他果然来了。
瞧,他还正在着呢。
二、数量词的误用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稀饭。
七月份,工程队的出勤率比六月份增加到百分之三。
这个月的产量略有增加,已经不是九百吨了,而增加了一千两百多吨。
我们的班主任是大约三十岁上下的大学生。
三、虚词误用地球在南北两极的半径要比赤道的半径小22公里。
市领导昨天为坚守岗位的职工拜年、送温暖。
四、词性误用这个方案刚一提出,一些同志就纷纷异议。
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小张去探亲在留学的丈夫。
他订出每天自学三小时左右。
(体宾)我们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啊!(谓宾)贰、常见的句法错误一、搭配不当(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1、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而造成主语和谓语在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1)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改正:它每年的发的电,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2)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改正:三年当中,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幅度地提高。
2、暗中更换了主语,造成主谓搭配不当例:(1)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改正: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
(2)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改正: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二)、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1)《女神》的出现,像一阵狂飚卷起了一代新的诗风,开拓了新诗的领域,为新诗运动奠下了显著的实绩。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备课讲稿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
请看下面的例子:(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
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
“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
例如:(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
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
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
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
“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
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浅谈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错误

浅谈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错误第一节关于语法错误语法是正确构建句子的规则,也是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正确的语法可以表达出正确的思想,而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即使意义正确,也显得难以理解和记忆,句子显得拙劣,给人留下一不好的印象。
而在大多数的说语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把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当做优秀的表达,语法错误给句子留下的印象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无法打动他人。
第二节语法错误分类语法错误可以分为句法错误、形式上错误、表达习惯等,句法错误指的是把自己习惯的用法照抄下来,而忘记不恰当的句子结构:形式上错误指的是单词的大小写、标点符号的使用等;而表达习惯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以一定的文字形式表达,由于习惯不同而出现的文字使用误差,如介词的使用、连接词的使用、时态的使用等。
第三节常见的句法错误在当今的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句法错误有:被动语态错误:一般说来,在现代汉语中,口语表达偏好其他非被动语态表达,但有时却替换了句型,导致出现不该有的被动语态。
反身代词使用错误:反身代词有时候也会在使用时出现错误,比如在介绍时,即使明明把自己的关系当主动时,依然当做反身代词出现。
句子结构错误:很多时候,句子结构也会出现错误,比如一个主句中只有谓语没有主语,或者一个谓语动词却像有两个主语,这种结构都是错误的。
第四节常见的形式上错误形式上错误比较容易出现,也是听说读写中需要注意的事情,比如:大小写混用:通常会有一部分的句子中出现大小写和疑问号的错用;拼写错误:词汇拼写错误也比较常见;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像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会有一定的错误率。
第五节错误的影响一般来说,语法错误会影响汉语的整体表达,不但可能改变句子的原本意思,还会影响语言本身的条理和结构,也会影响汉语的特性和文化精神。
此外,语法错误也会影响到社会环境,比如当你在面试过程中出入语法错误,面试官就可能认为语言能力较差,那么你就很难拿到这份求职机会。
第六节预防语法错误正确的汉语使用是基于语法的,因此,应努力熟悉汉语的语法,仔细学习汉字的拼音和基本语法;另外,大量的阅读也能有效帮助我们学习汉语的正确使用,而在书写文章时,也建议大家反复检查检查语法是否正确,以免出现语法错误。
现代汉语常见的语法错误教学课件

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就会被主题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 味无穷,不忍释手。 习惯势力使他对罢黜百家感到习以为常。
(二)多余 3.宾语有多余成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广大读者群。
(二)多余 4.定语多余
我国有60%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 乐 ”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二)多余 5.状语多余
四、句式杂糅 (一)两种说法杂糅 (二)前后牵连
(一)两种说法杂糅
住了几天,三连的同志们发觉,这个村为什么北山上采 石叮叮当当,田地里生产却冷冷清清。
以农业为基础这个思想,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实践, 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个思想的正确。
(二)前后牵连
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 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 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一)残缺
3.宾语残缺
从中西医结合到完成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 中西医结合三种力量同时发展,不断使中西医结合向深 度、广度发展。
(一)残缺
4.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当年和今后一个相当时间内,油价都会持续上涨。
目前财政困难,有些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很快解决。 我们要取缔非法贩卖黄色淫秽读物的摊点。
(二)多余 6.补语多余
从此,原来这个平静的家庭里,就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 的怪事来。
三、语序不当 (一)定语、中心语位置颠倒 (二)定语放在状语上 (三)状语放在定语上 (四)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五)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粮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二)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小米含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B2丰富。 我们主张循序渐进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
请看下面的例子:(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
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
“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
例如:(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
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
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
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
“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
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
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
例(6)刚好相反,主语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从一个方面说的,也不搭配。
宜将谓语改成“也是能否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
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
(8)*由于该县领导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事故屡屡发生。
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
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
当然也可以这样改:(9)一年不见,她的身体比先前好多了,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也比先前提高了许多。
例(8)毛病出在作定语的主谓词组“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上。
“财产”可以“遭受巨大损失”,“生命”不可能说“遭受巨大损失”。
宜分开来说,改为“劳动者人身伤亡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句法成分残缺句法成分残缺是指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句法成分。
例如:*这几年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必须明确树立起依*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
这个例子中的“树立起”要求后面跟一个名词性宾语,而现在后面所跟的“依*科学技术,加快开发新产品”是个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原因就在于犯了残缺的毛病,缺少了宾语中心。
应在“……新产品”后面加上“的观念”三个字。
残缺有多种类型,下面分别介绍。
(一)残缺主语这是写作中常见的语法错误。
这多半是滥用介词和使动句式造成的。
像下面这种说法在目前的报章杂志上随处可见:(1)*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例(1)逗号前是个介词结构“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逗号后是的使动句式“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整个句子没有主语。
从内容上看,那主语可以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但由于滥用“在……下”这类介词结构,这使“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也可以让“他的学习成绩”作主语,但由于用了使动句式,“他的学习成绩”也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
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
下面再举些类似的病句:(2)*在数学界老前辈的热情指导下,使杨乐在数学科学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从上述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案发时王永明并不在案发现场。
(4)*通过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哈尔滨铁路局绥佳线上发生的“130重大交通事故”,给了各列车段的各级领导以深刻的教训:“层层不负责任,就没有交通安全保证!”例(2)的毛病跟例(1)一样。
改法也是或删去“在”和“下”,或删去“使”。
例(3)、(4)都是由于在句子头上用了介词“从”、“通过”,句子就残缺了主语。
例(3)宜将“从”和“中”删去;如要保留“从……中”的说法,也可在“充分证明……”前加上“我们可以”之类的词语,不过这种改法从表达上看不如前一种改法好。
例(4)也宜将介词"通过”去掉,这样句子就没有毛病了。
下面是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所造成的残缺主语的病句。
例如:(5)*听了刘大**诉说,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
(6)*高老大看到了儿子的亲笔信,才使他放下心来。
(7)*每当我看到江姐英勇就义的镜头时,免不了要使我流泪。
例(5)“使他激起了对往日的回忆”的是“刘大**诉说”,而不是“听了刘大**诉说”这一行为。
就全句意思看,宜将“听了”删去。
例(6)、(7)毛病跟例(6)类同。
例(6)宜将“使”删去,把“才”挪到“放下心来”的前面。
例(7)宜将“使我”二字删去。
在复句组织中转换句式或转换话题之后,滥用省略,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
例如:(8)*这几年来,①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②严格了教学秩序,③一旦发现谁考试时作弊,④就会被通报批评或被记过处分,⑤直到不发给学位证书。
(9)*在1978年于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0)*我们曾将这些信转给陶斯亮同志,因来信很多,不能一一复信,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对广大读者表示谢意。
(11)*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的烤鸭技艺越来越精湛,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
例(8)、(9)是随意转换句式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例(10)、(11)是转换话题并滥用省略而造成主语残缺的病例。
例(8)这个复句包含了五个分句,除第一个分句出现主语外,其余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
而在句式上,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分句都是主动句式,这三个分句的话题相同,都是“北京大学”;第四个分句是被动句式,而且改换了话题(从上下文看那话题该是作弊的学生);最后一个分句又是主动句式,并又换用了跟第一、第二、第三个分句相同的话题。
所有改换的话题在分句中都给省略了,以致造成残缺主语,结构混乱的毛病。
例(8)可以有两种改法:一种改法是都采用主动句式,全句改为:(12)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一旦发现谁考试时作弊,就对他进行通报批评或者给以记过处分,直至不发给学位证书。
另一种改法是“一旦”后的分句都采用被动句式,全句改为:(13)这几年来,北京大学加强了教学管理,严格了教学秩序,如果谁被发现考试时作弊,谁就会被通报批评或收到记过处分,直至不被授予学位。
根据例(8)的内容,前一种改法要好一些。
例(9)这个复句的前一分句用的是被动句式,后一分句用的是主动句式,而且话题也变了,但变了的话题却随便省略了,致使残缺主语。
宜在“给予”前补出主语“大家”;另一种改法是将“受到”改为“得到”。
例(10)从文章内容看,第三、第四、第五个分句的主语都该是“陶斯亮同志”,现在文章作者由于转换话题后随意省略,致使让读者搞不清“不能一一复信,……”是“我们”呢,还是“陶斯亮同志”。
宜在“不能一一复信”前补上主语“她”。
例(11)谁“特地用烤鸭来宴请他的随行人员”呢?按原句的写法,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了。
其实从报道看,是我国政府进行宴请。
应在“特地”前补出主语“我国政府”或“周总理”。
有时,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虽然相同,但也不能随便省略。
例如:(14)*清华有数以千计的人,或者直接聆听过周总理的教诲,或者同周总理亲切座谈过,或者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受到了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个复句一共包含五个分句,其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三个分句是分述,最后那个“受到了……”的分句是总说。
那个总说的分句主语不能随便省略,省略了就会使句子不通畅,意思也不清楚。
按现在的写法,读者可能以为受到周总理细致入微关怀的只是“向周总理汇报过工作”的那部分同志。
其实,作者的原意并不是这样。
宜在“受到”前加上“他们都”三个字。
除此之外,在句子组织上也还可以进一步推敲。
残缺宾语中心汉语里的及物动词大部分要求带名词性宾语。
可是,常常见到该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后面却带上了非名词性宾语,这种毛病大多数表现为残缺宾语中心。
例如:(1)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线,并把另一间空房改造成生产豆腐。
(2)这种创作思想,造成了我们的文艺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3)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不少售货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更谈不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4)张洪友站在被告席上,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放弃往上申诉。
例(1)宜在“生产豆腐”后补上“的车间”三个字;或者干脆把“生产豆腐”换成“豆腐房”,(2)千部一腔后面加上“的局面”或“的现象”。
例(3)可在“为人民服务”后添上“的思想”三个字;也可以删去“为人民服务”直接作“谈不上”的宾语(“谈不上”后面可以带动词性宾语);例(4)应在“往上申诉”后补上“的权利”三个字。
残缺必要的虚词在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虚词,是残缺的另一种常见的毛病。
这里只谈下列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了助词“的”。
在汉语里,动词性成分和主谓词组一般不能直接作名词的定语,中间非要用“的”不可。
少了“的”,实际表示出来的意思跟想要表示的意思会出入很大。
例如,要是把“他要我吃的碗”中的“的”落了,说成“他要我吃碗”,就会闹笑话;而如果把“我偏支持他反对的那个人”里的“的”丢了,说成“我偏支持他反对那个人”,则正好跟原意相反了。
句子如果比较短,一般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句子一长,前后照顾不周,就往往容易把“的”漏掉。
例如:(1)我会相信他散布谣言而跟我的女朋友分开吗?(2)他身为商场总经理,不但对多数售货员坚决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不良做法丝毫不加制止,反而指责那些坚持原则的售货员是“拆商场的台”,是“不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