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孔子学院与中国公共外交

孔子学院与中国公共外交所谓公共外交,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手段,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所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
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公共外交也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
在公共外交中,文化公共外交的地位不容忽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
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重要纽带。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竞相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等公共外交形式来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创办孔子学院就是我国公共外交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它是一个以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促进各国公众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认识与对话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具有公共外交的性质,从本质上可以讲,它就是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一种形式。
杨洁篪曾指出,“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
同时,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也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XX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
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
“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XX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
“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
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文化传播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孔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孔子文化为例,从历史背景、途径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了解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学说对中国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被逐渐传承和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周易、礼仪、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传播到周边地区和远东地区。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也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外交、旅游和跨文化交流等途径进行。
例如,中国政府积极与外国展开交流与合作,在交流活动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大量的中国游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旅游活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带到了世界各地。
再次,孔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文化以其尊师重道、礼仪之邦的核心理念被世界所接受和传播。
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成为世界各地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教材。
孔子学院作为孔子文化的传播渠道,在海外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并通过教授汉语、传授中国文化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公众。
此外,孔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通过了解和学习孔子文化,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思想和传统价值观。
“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作者:任晶晶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7期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但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
2012年5月发生的“孔子学院事件”,折射出美国在防范中国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担忧和恐惧也在日益增强。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孔子学院事件”为我们更好地谋划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一、孔子学院走向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热”在全球各地悄然兴起。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助推了外国人探索和研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当前,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因意识到汉语将会在未来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而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
而掌握汉语可以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则成为“汉语热”的直接推动力。
英国中小企业联合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企业界对于掌握中文雇员的需求急剧上升,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已仅次于对法语人才的需求。
在北非旅游胜地开罗,每年有超过两万人报名学习汉语,因为汉语导游的工资比法语导游的工资要高出两倍。
如今,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5000万。
在日本、韩国、泰国和蒙古,汉语已跃升为第二大外语。
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热”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以汉语教学和推广中国文化为主要目标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大发展。
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0多所孔子学院和550多家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孔子学院的作为软实力机能的开题报告

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孔子学院的作为软
实力机能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学院的历史与发展
2. 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3. 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4. 孔子学院在中外教育交流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孔子学院在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孔子学院对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3. 孔子学院的成功经验与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采访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具体表现。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机能的探讨,本文将为中国的对外语言和文化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提供有益参考,并对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浅析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析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作者:王露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3期摘要:自从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来解析中国海外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90-02绪论从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有九年,这个中国文化的标识已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认知为平等、尊重、共享和发展。
通过汉语言和传统文化精髓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战略中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对于有着深厚文化资源和成熟文化心理的中国来说,孔子学院带来的最终将是文化传播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双赢。
中华文化将更具亲和感和向心力,当然,这只会发生在主动参与和冷静抉择之后。
论文分析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意义,希望孔子学院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孔子学院的概述(一)国内外背景1.国外背景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热”。
从国际背景看:一是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思潮,即“全球意识”和“寻根意识”。
正是为了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寻求解决人类及全球问题的答案,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
二是出现了独特的东亚工业模式,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重心。
由此,有的学者提出的“东亚价值”,这在学术界很有影响,而儒家文化又是“东亚价值”核心源头。
教育国际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孔子学院正肩负了这一历史任务,对外汉语教学承担起教育文化交流的重任。
试论孔子学院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试论孔子学院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作者:辛懿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6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孔子学院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品”应运而生。
孔子学院(课堂)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搭建了中外高校合作的平台,推进了中外学科交流融合,呈现出相当可观的发展趋势。
孔子学院(课堂)的研究中对中外人文交流的解读,能够充分展示人文交流的积极作用。
本文结合孔子学院(课堂)发展中的具体现实情况,剖析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孔子学院(课堂);中外人文交流一、孔子学院(课堂)的发展状况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推广本国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
经过15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建立孔子学院(课堂)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孔子学院作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的平台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彰显了相当显著的规模效用。
截至2019年6月,已在全球155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39所孔子学院和1129个孔子课堂。
其中,亚洲35国(地区),孔子学院126所,孔子课堂112个;非洲44国,孔子学院59所,孔子课堂41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4所,孔子课堂322个;美洲26国,孔子学院150所,孔子课堂559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95个。
在中国对外交流的整体布局与全面实践中,孔子学院所发挥的作用相当显著。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機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交流、语言沟通、学术研究和人民外交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首先,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当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向外国学生和研究者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孔子学院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通过汉语教学和文化课程,外国学生能够学习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其对中国的理解和交流能力。
孔子学院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机会,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其次,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语言沟通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对于与中国人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孔子学院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外国学生和研究者掌握汉语,提高他们与中国人民的沟通能力。
同时,孔子学院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外语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未来的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孔子学院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孔子学院促进了跨国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孔子学院承担着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的重要角色,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孔子学院加强了中外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孔子学院在人民外交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孔子学院承担着向世界各地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交流项目,孔子学院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为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作出了贡献。
然而,孔子学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lieva住。譬政府办公大楼接
见了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希望孔f学院 能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汉语的大学生。泰国副总理兼教育部 长蓬贴,2013年3月1日出席了由曼谷岱密中学孔子课堂 举办的“我爱学汉语”教育文化展。 借助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教学,进行文化传播,可为中 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罔际环境:长期以来,世界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cb201309032.aspx
S
Crawfurd女士传播中国的丝绸之路。
在讲座中,Crawthrd女士将丝绸之路研究资料与自己实地考 察各国的历史文物、图片等相结合,生动地把有两千多年
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在孔子学院的汉语暑期班学习的实 证研究表明:2中国形象与认知在他们的心目中有所改变。 在参加暑期班之前,学生认为中国很遥远、古老,抽象符 号多,具体符号少。在暑期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具体符 号增多,如:灯笼、剪纸、中秋节等。他们不仅知道了中 同的过去,也知道了中国的现在,如:皇帝、兵马俑、姚 明、李安、西安、奥运会。其中正面意义符号占多数,如: 美丽、文明、聪明、尊敬等。与价值观相关的符号也是如 此,如:家庭观念、谦虚、君子文化。对“中国民众”“中 囝政府”“中国”三者的总体评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正向 增长。叮见,文化外交对异质文化的国家进行文化传播, 可培育起一定程度的共有观念或文化认同。这种共有观念 或文化认同可以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增进沟通和理解,促 进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 借助孑L子学院进行文化传播,实施文化外交,也有助 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据2011年的统计,境外的华侨 华人约为4543万,而学习汉语的人中,80%是华侨华人的 子弟。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华人华侨华社都会齐聚孔子学 院,共同联欢,加深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合作。海外华 侨长期生活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接受着异国文化的教育 与熏陶,对母国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增进了他们对母国文 化更深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母国的亲切感。
一
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资源大国,孔子是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孔子之名,命名中国设 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孑L子学院”,其用意不言自 明。它的图标是全球、和平鸽和“汉”字,其含义是:全 球、汉语、和平、崛起:儒家文化的“和”文化, “和为 贵”“中庸”“礼”“仁”通过孔子学院在世界传播,对当 今世界国与国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很有价值。喀麦 隆高等教育部部长恩东戈曾说:中华文明和孑L子学说早已 超越国界,成为普世价值,并使全世界获益。山孔子的 “和”,既有个人心性之“和”,也有人际之“和”、人类之 “和”、天人之“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Z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 的实现,就要“以礼节之”,制礼、守礼,实现人与人之间 的“和”,达到“和”的境界。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地区冲 突、生态恶化等问题,都可以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和” 的思想中找到化解之道。中国经济的腾飞,并非是西方国 家所浣的“中国威胁论”,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立也并非是
挂牌成立,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汉 语教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发出的声音,是中国教育国 际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它是国家汉办依据世界各国和地区 的人们学习汉语的需要,基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与中国进行多方位 的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并借鉴英国、美国、德国和两班牙 等国语言国际推广的经验而成立的。之后,孑L子学院发展 迅猛,截至2011年底,孔子学院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 358所,中小学孔子课堂有500个,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 孔子学院把汉语和中国文化零距离地带到了境外普通民众 的身边,国外民众不出国门就可以方便地学到汉语并体验 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国外“中国热”“汉语热”不断 升温的现象,标志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文化影响 力的不断扩大。对于孔子学院的建设,有评价认为“已成 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是“‘东学西渐’在21 世纪的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 然而,孔f学院的快速发展,仍不能满足全球汉语学 习的需要:为此,国家汉办计划到2叭5年,将全球孔子学 院发展到500所,中小学课堂翻一番达到1000个,学员达 到150万人。其中孑L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 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 人,并大力发展网络、J一播、电视孔子学院。
汪释:
历史的东西方贸易、文化等的交流渠道——丝绸之路全方
位地展现给听众。2008年雅典商务孔子学院成立;2010年 纽约州立大学商务孔子学院成立。2008年2月,世界第一 所中医孔子学院在伦敦南岸大学成立。这所由英国伦敦南 岸大学与中国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合 作的学院,以开展汉语教育和推广中医养生文化为主,不 仅致力于培养专业的中医人才,而且为推广中国文化做了 大量工作。孔子学院的教师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宣传中 国文化、中医养生,推动汉语在英国中小学的教学。2010 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医孔子学院成立。习近平曾评价其 “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 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 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2009年 11月,美国宾汉顿大学戏剧孑L子学院成立;2012年6月丹 麦皇家音乐孔子学院成立。 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文化外交形式,孔子学院增强了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其所开展的活动 加强了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增进r中 国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构 建和谐世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43
现代传播2013年第9期(总第206期)
万方数据
笪室查;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的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大国的手中,他们利用强大的舆论机 器和语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人权”“民主”的传播, 使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被压制。据统计,美国媒体发布的 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控制着世 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节 日用42种语言在全球播放,观众达7.5亿。孔子学院深入 到“{地国进行文化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大力弘扬和中 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孔子学院传播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传 播“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以形 成跨文化的理解。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文化辉煌,如果不能把中国的思想和精髓传播出去,让其 他国家的人民理解与领会,那么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实施, 就会遇到障碍,甚至遭遇抵制。 借助孑L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实施文化外交,有助于 加强中国的软实力,树立中国的美好形象。软实力,依照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的观点, 它是一个利用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力量。而国 家形象是一国作为国家主体在国际公众中形成的对该国的 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它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而文化 外交则是树立和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 。有学 借助孔子学院进行语言教学,实施文化外交,开拓了 更广阔的孑L子学院文化市场,如商务孔子学院、中医孔子 学院和戏剧孔子学院的相继建立。2006年,在英国建立的 商务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部和汇丰银行等5家英国企业 在伦敦联合设立的全球首家“商务孔子学院”,是专门为英 国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开设的。这种学院除教授汉语和中 国文化以外,还讲授中国商务知识,将语言和专业相结合 是该学院的特色。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做生意与他们是 不一样的,只有了解了中国人做生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 了解中国,与中国人做生意。 这种提供其特殊需要的量身定制的课程以及开展的相 关活动,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2008年9月4 Et, 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也正式开始运行,建院三年来,这 个学院组织了各类学术研讨会、孔子学院工作会以及新书 发布会等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并定期举办各类讲座。据 悉,截至目前该学院共举办讲座20场,听讲人数逾千人。 2013年3月21日,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的 讲座,其主题是《全球化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借助外方的 中国学研究者Birgitte
付京香: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及其文化外交作用
■
付京香
“文化侵略”。只有通过传播中国文化“和”的思想,让外 2004年l 1月中国在韩国首尔首家开办的孔子学院正式 国人理解中国,才能消除这种对中国的错误理解,达到国 与国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以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CNN 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横扫世界多数国家,孔子学院的“走 出去”“送出去”主义,也是对四方文化的强势语境所带来 的严峻挑战的回应,必将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产生积 极的作用。在历史E,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经历过多次, 汉唐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如儒释道的思想、文字、 绘画、丝绸等传播到东哑和西亚;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 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后来唐朝时 期的鉴真东渡。也有外国人到中国学习,回国后传播中国 文化,如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西方传教士如马可波罗、 利玛窦等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今天的孔j二学院不仅在海 外建立而且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外国人士到中国参观学 习。“引进来”与“走出去”、“让中国理解世界”与“让 世界了解中国”相结合,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 孔子学院举办各种活动丰富语言教学,构成综合文化传播 的平台。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的 庆祝活动;中国电影展映;中华传统艺体课:武术、太极拳、 少林拳;中国文化角和文化俱乐部、汉语桥;“体验中国”的 夏令营、春令营、冬令营;中华烹饪教学、中医养生与保健、 演讲比赛、经贸讲座等等:这些活动使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亲自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海外的非营利性公益教育机构,在 异国他乡提供汉语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也是 文化外交: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曾形象地称对外文化交流为 外交两翼中的一翼(另一翼是经济),因此孔子学院作为- 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外交的平台。据外交部统计, 近年来先后有近百位大使和总领事参加过孔子学院的活动: 在一些国家,总理、州议员都支持甚至亲自参与孑L子学院 的汉语推广活动。2013年4月10日,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 务卿苏珊・斯蒂文森女士参加华盛顿首家孑L子学院开幕式 并发表了讲话。2013年4月1日,吉尔。‘;斯政府分管教育、 文化等工作的副总理Kam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