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合集下载

塔里木大学简介

塔里木大学简介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

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

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学校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优势,农、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

校园面积2570亩,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教职工1128人,其中专任教师710人,教授、副教授27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47人,占专任教师的77%,各类学生13000多人。

图书馆藏书120万册,编辑出版的《塔里木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塔里木大学现有10个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工程),涵盖19个二级硕士学位专业点,46个本科专业(农理科类专业15个,工科类专业17个,人文社科类专业14个),涉及8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团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环塔里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和西域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973前期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120多项,取得各级科研成果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3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0余部。

弘扬胡杨精神 扎根兵团助脱贫

弘扬胡杨精神 扎根兵团助脱贫

胡杨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树种,生长在气候极为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常年同风沙、盐碱、干旱抗争而顽强地生存着。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塔大”)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盆地腹地,在长期的历史征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胡杨精神既是胡杨本身的真实写照,也是塔大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

科技特派员张锐便来自塔大这个以胡杨精神为指引的群体,她自2010年开始,常年奔走在核桃果园,以助推扶贫攻坚为己任,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把实用技术带到生产一线。

做给农民看 一心为农民谋效益张锐服务的和田墨玉县、洛浦县、和田县及第十四师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核桃种植户历来都认为核桃是“懒人树”,不需要精细管理。

为了让服务区种植户改变核桃栽培弘扬胡杨精神文/本刊记者 杨阳扎根兵团助脱贫理念,张锐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走进种植户家里,坐在炕头了解农民的种植情况,收集农民的果园中发生的问题等。

经过扎实的调研,她编订了《和田地区核桃周年管理历》,制作成台历等资料2000份,发放给各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及示范户农民,农民对照着台历上的图片便可以进行农事操作。

这种方式让当地农民改变了原有的理念,逐步开始开始实施农事技术。

张锐以项目辐射带动,科技示范推广,着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帮助村民打开致富的大门。

墨玉县喀尔赛镇距离县城近40公里,张锐按照“培训+管理”的模式分别在哈塔村、赛先巴扎村建立两个核心示范点,各100亩,开展了低产园改造及核桃栽培提质增效工作,目的是发挥典型示范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农民观摩学习。

在几年的高效栽培技术培训过程中,产量持续提升,在哈塔村低产改造示范园核桃发枝量提高近50%,亩产量提高20千克/亩,效益提高近400元/亩。

在赛先巴扎村提质增效核桃示范园中,亩产达到近300千克/亩,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近几年来,和田地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张锐带领的南疆果树高效栽培技术服务团队,依托支持墨玉县科技扶贫项目及“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自治区“林果提质增效”百千万工程项目等深入贫困村开展示范园建设,先后扩大示范园建设,建立墨玉县喀尔赛镇赛先巴扎村及哈塔村示范点、托乎拉乡明珠村及英尧勒村以及普恰克其乡巴士普恰克其村示范点,累计1100亩地;今年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团队主动承担起哈塔村1350亩核桃低产园改造及提质增效整村示范点建设任务;为解决农民修剪工具不足问题,团队购置482套手剪及高枝剪等工具发放给农民,并购置3.0吨肥料用于示范地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胡杨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新时代大学生胡杨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6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9期总第822期No.19,2020Total of 8221 胡杨历史及胡杨精神概念胡杨广泛生长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具有非常好的抗旱性、抗高温、抗盐碱、抗风沙等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流域,胡杨覆盖面积大约152万亩。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翻阅,胡杨拥有一千两百万年左右的历史,可谓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它的三千年令人赞叹和钦佩,矗立在大漠深处的胡杨更是激励了一辈又一辈的有志青年。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这短短的16个字是对胡杨精神的高度总结和凝练[1]。

艰苦奋斗是其的核心,扎根边疆是其本色,自强不息是其精髓,甘于奉献是境界,新时代大学生应牢牢掌握理解这十六个字,并将其传承发扬给更多人。

做好胡杨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工作,对新时代大学生关于胡杨精神的发扬与传承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2 新时代大学生发扬胡杨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更好发扬胡杨精神在一批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1958年王震将军在塔里木河畔创建了塔里木农垦大学。

196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今日“抗大”记塔里木垦区新型农业大学》长篇通讯,“今日抗大”在全国不胫而走,胡杨精神也逐渐发扬起来[2]。

习近平总书记对塔里木大学18位老教师回信中提到:“塔里木大学自建校以来,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培养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

他们深入基层、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地展示了胡杨精神”。

胡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大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守护、传承、发扬好胡杨精神[3]。

在这一过程中,应将其与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及新任务、新特色相结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使命,面对困难越挫越勇,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为新时代胡杨精神增添新篇章。

塔里木大学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强化思想教育学习,弘扬新时代胡杨精神,着力塑造胡杨先进事迹、胡杨经典人物以及构建第二课堂,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向新生展示“胡杨品格”作为新生的未来发展导向,培养新时代戍边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胡杨学子。

“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

“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

“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xx师范大学党委二届二次会议精神,深刻回顾和追溯学校发展的风雨历程,深入挖掘展示学校红色文化基因,全面总结凝练模范师生感人事迹,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根据xx师办字[2019]号文件《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边疆、服务兴疆固边”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将开展“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方案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挖掘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

二、活动安排围绕xx师范大学办学70多年来涌现的历史人物或感人事迹,以深入访谈、讲故事大赛和宣讲宣传等形式,深入挖掘传承红色基因,总结凝练模范师生感人事迹。

活动分两个部分。

(一)挖掘红色校史1.党委宣传部、老干处、中国语言分院(人文学院)组织力量采访老教师、教学名师、知名校友,总结汇集70年来一代代师生扎根边疆、献身边疆、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的价值情怀,总结汇集办学以来一代代干部教师痴心讲台、矢志育人、情系学子、桃李满园的丰硕成果,总结传承办学以来各族师生比邻而居、比肩共事、携手共进、团结互助、情如兄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光荣传统,积淀光荣校史。

2.各基层党组织以总支为单位,围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深入挖掘“追求真理、铸塑信仰”“扎根边疆、屯垦戍边”“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立德树人、品正学实”“民族团结、维护统一”“崇尚科学、抵御渗透”“情系xx师、倾情援疆”等富有红色文化内涵、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内容,讲述真实鲜活、可亲可信可学的故事。

各基层党组织要于5月10日前完成2个以上校园红色文化故事的遴选、人物采访和讲稿修改等工作,并将终稿及相关背景和主要人物简介报宣传部。

(二)传承红色基因1.各基层党组织要于5月25日前完成学校校园红色文化故事大赛初赛,遴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红色文化故事大赛。

教师胡杨精神演讲稿

教师胡杨精神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有幸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伟大的精神——胡杨精神。

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它扎根沙漠,顽强生长,历经千年而不倒,象征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阐述胡杨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践行胡杨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胡杨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体现1. 坚韧不拔的意志胡杨树在沙漠中生长,面临着严酷的环境,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教师职业所需要的。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充满活力的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作为教师,我们要具备胡杨精神,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2. 无私奉献的精神胡杨树生长在沙漠中,没有水源,但它仍然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生命,为沙漠带来绿色。

教师职业同样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浇灌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 勇于创新的精神胡杨树在沙漠中生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职业也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如何践行胡杨精神1. 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胡杨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勇往直前。

我们要将胡杨精神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严谨治学,提升自身素质胡杨树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离不开自身的强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为学生传授知识。

3.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胡杨树在沙漠中无私奉献,为沙漠带来绿色。

作为教师,我们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我们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用爱心和耐心引导他们成长。

汇编!学习胡杨精神心得体会+大学开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汇编!学习胡杨精神心得体会+大学开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总结

汇编!学习胡杨精神心得体会+大学开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学习胡杨精神心得体会感悟在中国西北部新疆沙漠中,生长着一种树,叫胡杨。

它扎根地下50多米,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生命力极为顽强。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世人称为英雄树。

胡杨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人类应从胡杨树身上汲取精神营养。

胡杨树的精神是什么呢?在缺水的大漠中顽强地生长,在如刀的沙漠风中勇敢地抗争,顽强地生存,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拚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

胡杨树的美丽让人惊奇!胡杨树的顽强让人叹服!生命力极强的胡杨却铁骨铮铮傲岸屹立,并奉献出一片绿色,在昏黄的大漠中给人憧憬,给人希望。

胡杨树,在荒凉的沙漠中,经受着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想不到的困难、挫折、考验。

胡杨树,它长得不太直,不太好看,但是根系长到十米以下,只要十米以内有水,它就能活。

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以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以后一千年不朽,朽了以后根系仍然牢牢地扎在沙漠里,固定住一个沙堆,继续顽强地为保护生态服务。

胡杨树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胡杨树象征着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保持一种胡杨树的精神,给大地奉献出一片绿色,在大漠中给人憧憬,给人希望。

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胡杨树,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有特殊的生存本领。

它的根可以扎到5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地下水,体内还能贮存大量的水分,可防干旱。

胡杨的细胞有特殊的机能,不受碱水的伤害;细胞液的浓度很高,能不断地从含有盐碱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养料。

折断胡杨的树枝,从断口处流出的树液蒸发后就留下生物碱。

胡杨碱除食用外,还可制造肥皂,或用来制革。

人们利用胡杨生产碱,一株大胡杨树一年可生产几十斤碱。

胡杨树,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六千多万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生存。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用胡杨精神育人
为兴疆固边服务
在新疆有一种树木叫胡杨,它 立定于沙海,深根于戈壁。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平凡 ,最无私奉献的树。它竖立在沙 漠之前它竖立在沙漠之前保护身 后的山绿水,保护身后的山绿水 。作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 应发扬胡杨精、朴实的树。它生 于风沙,长于风沙。没有妖娆的姿态,有的只是一 副铁铮铮的挺拔风骨,扎根边疆,守护一方土地。 作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胡杨精神, 不争名,不夺利,不贪财。力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
胡杨精神是 艰苦奋斗, 是自强不息 ,是扎根边 疆是甘于奉 献,我们要 大力弘扬, 胡杨精神。 用胡杨精神 育人,为兴 疆固边服务 。

兵团精神育人 服务屯垦戍边 为边疆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兵团精神育人 服务屯垦戍边 为边疆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兵团精神育人服务屯垦戍边为边疆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做西部繁荣进步的推动者、新疆稳定和谐发展的维护者、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实践者,为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培育塑造学校精神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兵团的具体体现,是支撑兵团人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创造物质奇迹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指引兵团人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开创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校是兵团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诞生依存于兵团,兵团精神也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自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以来,我们进一步学习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精神和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传统,形成了我校师生爱国、进取、自强、奉献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群体精神特征,这是学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来我校支教,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他所挚爱的学生。

孟二冬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我校的精神,有着对理想信念的标杆作用、对人生价值的示范作用、对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对建功立业的驱动作用,使学校师生自觉地将热爱祖国落实到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行动中,将无私奉献落实在顾全大局献身边疆的行动中,将艰苦创业落实在立足基层建功立业的行动中,将开拓进取落实在促进新疆繁荣进步的行动中。

正确的精神导向,为培育边疆建设合格人才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多维度育人。

体现在办学定位上,学校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办学思想,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应用”的新型综合大学办学模式;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构建“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零距离”;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坚持打“兵团牌”、“新疆牌”、“绿洲牌”,着力解决新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疑难问题;体现在学科布局上,围绕区域产业结构,重点建设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等六大学科群:体现在社会服务上,充分发挥应用为主的多学科优势,科技服务“入地”,人才流向“最需”,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杨精神是 艰苦奋斗, 是自强不息 ,是扎根边 疆是甘于奉 献,我们要 大力弘扬, 胡杨精神。 用胡杨精神 育人,为兴 疆固边服务 。
用胡杨精神育人 为兴疆固边服务
在新疆有一种树木叫胡杨,它 立定于沙海,深根于戈壁。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平凡 ,最无私奉献的树。它竖立在沙 漠之前它竖立在沙漠之前保护身 后的山绿水,保护身后的山绿水 。作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 应发扬胡杨精神,教书育人。
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正直、朴实树。它生 于风沙,长于风沙。没有妖娆的姿态,有的只是一 副铁铮铮的挺拔风骨,扎根边疆,守护一方土地。 作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胡杨精神, 不争名,不夺利,不贪财。力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