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史简介共16页
俄罗斯音乐特点

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其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罗斯交响乐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迈的独特风格,与欧洲音乐分道扬镳,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评价道: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都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格林卡的重要作品还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他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不同风格的曲调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大师伟业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其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之作。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最为著名者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勾勒出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感脉络,有力真切表达出时代的主题。同时也发掘出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幢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艺术天分极高的民族。广袤的大地,悲壮的历史,为无数特立独行的天才作曲家创造独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长的黑暗统治,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动力与激情。
追根溯源
回首那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在一个不知自由为何物的国度,即便是用以抒发心声的音乐,也被统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条文之中而难逃专制的魔掌。较之西欧那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俄罗斯无疑后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罗斯对西欧古典音乐几乎是闻所未闻。当时的东正教会定下严厉教规,使得莎士比亚以后两百年,印刷术出现后三百年,教会仍然牢牢控制着所有领域。他们禁止民众涉足音乐,对教会音乐亦横加限制,乱挥斧钺,艺术和音乐的传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随意篡改之列。在圣歌演唱中,教会有意剔除了乐器与和声,理由是神圣的上帝不能被器乐所干扰,更不能被和声对位所淡化。东正教文化坚决反对文艺复兴,抵制宗教改革和骑士时代任何新知识的传播与发散。另外,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也为沙皇遗留下了歧视妇女的东方传统。这一切大大阻碍了欧洲音乐技法在俄罗斯的传播。由于自我封闭,俄罗斯人孤陋寡闻,只了解古罗马的舞者,却对十一世纪以来歌唱爱情的游吟诗人和十二世纪以来德国的诗人音乐家一无所知。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国家,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常识。那些用竖琴演唱诗歌的流浪艺人的即兴表演,通常会被教会作为异教徒和魔鬼的诱惑而被处罚;其乐器往往被包裹起来浇上油焚烧;政府官员有责任仔细审查他们的每一行歌词,以寻找“魔鬼”的蛛丝马迹。这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不堪回首的梦魇。
俄罗斯文化艺术

第一章概况一、国名、国徽、国旗、国歌(1).俄罗斯国名названиестраны俄罗斯联邦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俄罗斯Россия,РФ)地跨两大洲----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俄罗斯这一名称产生于15世纪并沿用至今。
先后被称为罗斯Русь、莫斯科公国Москов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俄罗斯帝国Российскоя империя等。
1721—1917年期间被称作俄罗斯帝国。
十月革命后更名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1922年为苏联СССР,1991年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其首都为莫斯科Москва,官方语言为俄语。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制定了新的国家标志,确定了自己的国徽、国旗和国歌。
(2).国徽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герб俄罗斯国徽是一枚盾形的纹徽,一只金色的双头鹰头顶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展翅欲飞。
金鹰两爪分立,各持象征皇权的权杖、金球;两个鹰头一个注视东方,一个注视西方,表示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大国,重视发展同东、西方的关系。
金鹰胸前有一枚红色的盾牌,盾牌中央是一位骑在骏马上的骑士。
双头鹰图案是15世纪由拜占庭帝国传入俄罗斯的,后成为沙皇皇徽的标记。
俄罗斯现行国徽于1993年确定,它不是新设计的,具有悠久的历史,1457年俄罗斯首先出现双头鹰图案,它镌刻在伊凡三世御赐特权证书的印章上。
其象征意义来自于拜占庭,意指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
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古老的说法,认为双头鹰是从古希腊飞到俄罗斯的。
以后双头鹰的标志不断改变,它的标志物和色彩也一再变化,直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国徽才确定下来,1917年之前的国徽与1993年总统重新颁布的国徽相符。
(3).国旗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флаг俄罗斯的国旗是白蓝红色的∙白:真理∙蓝:忠诚和纯洁∙红:美好生活地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历史悠久。
1402年莫斯科公国兼并其它罗斯公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
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
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
“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
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
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
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
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
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
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
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
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
外国音乐史知识点精细梳理

外国音乐史知识点精细梳理外国音乐家莫扎特的创作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所有领域,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
他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创作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模式,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创作作品:歌剧:德奥歌唱剧形式《后宫诱逃》、《魔笛》(1791年。
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4部;意大利正歌剧形式《伊多梅纽》、《蒂托的仁慈》等4部;意大利喜歌剧形式《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I《唐璜》(1787年\《女人心》等7部。
歌剧代表作还有《伊多梅纽斯•克里特王》(1780年)。
41 部交响曲:代表性的有《第35交响曲〃哈夫那〃》、《第36交响曲〃林茨〃》、《第39交响曲〃布拉格〃》、《第40交响曲〃维特”》《第41交响曲〃朱庇特'》27首钢琴协奏曲:«d 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24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等。
6首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4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等;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17 首钢琴奏鸣曲;35不小提琴奏鸣曲;26首弦乐四重奏(最优秀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室内乐有《9小调弦乐五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宗教体裁的有《安魂曲》(«d小调安魂曲X是世界三大安魂曲之一1《c小调弥撒》、《加冕弥撒》。
《法国民谣变奏曲》是莫扎特旅居巴黎时写的钢琴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渴望春天》莫扎特所作的一首抒情少儿歌曲,1791年(终年)用诗人奥弗贝克的一首短诗写成。
创作作品:贝多芬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交响曲,为人类留下了100多部光辉作品。
绝版原创整理西方音乐史完整收录

本笔记为最初版本,且仅针对音乐家。
流派、风格、作品几部分还未做好。
时间仓促,尚未校正,也许会有许多错误,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另,此笔记仅针对杨九华《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并不适用其他的教程,请对症下药。
中世纪的音乐家们马肖(B+级)1法国新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保存最完整的音乐家。
2.经文歌创作,持续音声部器乐,上方两声部人声,用法文歌词,民歌代替圣咏旋律,重视等节奏经文歌;《圣母弥撒》第一次将常规弥撒的五个段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乐章之间有明显对比,出现了四声部;世俗乐曲的创作是他的重点,主张人们应该传达人们的情感体验。
兰迪尼(B级)1.中世纪新艺术时期音乐理论家,精通管风琴的制造,演奏及调律,大部分作品都是叙事歌,创作风格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的技巧。
2.创作有著名的兰迪尼终止式:si-la-do终止式。
杜费(B+级)1.文艺复兴时期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创作分为世俗和宗教题材。
宗教方面有大量经文歌和弥撒曲,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的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
班舒瓦(B级)省略奥克冈(B级)1.文复时期佛兰德斯乐派的第一代作曲家,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模仿复调有较高造诣,创有迷你卡农形式。
代表作为经文歌《感谢上主》。
若斯坎(B级)1.文复时期佛兰德斯乐派第二代作曲家,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
突出表现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的同等作用,音乐性得到了加强,在表达歌词的意境,情感的表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拉索(A级)1.文复时期佛兰德斯乐派第三代作曲家,精通各种题材,代表作为无伴奏合唱《回声》等。
他是文复时期声乐复调领域的集大成者。
1)初步建立了T-D D-T的和声功能圈。
2)弥撒曲中,定旋律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
3)复调写作两种形式,一,对位化写作,模仿原则为主,各声部连绵不断的独立发展,少用终止式,一气呵成,通常为卡农曲。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_一__省略_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_孟令帅

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谈到俄罗斯钢琴音乐,不禁令大家想起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集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大师们。
在他们的音乐和演奏的影响下,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不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艺术家。
在当今严肃音乐的浪潮中,这些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只是狭义的代表俄罗斯乐派,而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是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钢琴艺术的伟大遗产。
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乐坛,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还是当时的主流音乐,从王宫贵族到上流社会,人们都沉浸在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古典和浪漫派作曲家的音乐当中,钢琴作品分门别类,各种新兴乐曲体裁层出不穷,同时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演奏学派,不同的教学法,不同的演奏技巧……以李斯特和肖邦为例,音乐风格和演奏风格都是同一时期的鲜明对比。
而此时的俄罗斯钢琴音乐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体系,钢琴作品从体裁形式到音乐语言,从弹奏技术到舞台表演,还都一直沿袭欧洲的传统,如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钢琴作品(其歌剧《伊万·苏萨宁》已经打破欧洲传统)就是很典型的一类,直到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依、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出现。
受到李斯特强烈民族主义的影响,“强力集团”首先在音乐创作上显现出惊人的才能,留下了很多不朽的钢琴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巴拉基列夫的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 小调钢琴奏鸣曲》等等。
除此之外,包括“强力集团”的歌剧和交响曲,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iano Art in Russia文|孟令帅作曲技术,对当时的俄罗斯音乐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钢琴演奏艺术也在悄然崛起。
鲁宾斯坦兄弟是无可争议的俄罗斯钢琴大师,曾受到肖邦和李斯特等人的认可。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和发展

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1 ﹑音乐内容与本国的民间文学、民歌及民间舞蹈密切相关 2 ﹑注重音乐的标题性 3 ﹑旋律线条悠长、气息宽广、热情而忧郁 4 ﹑节奏强而粗犷 5 ﹑音乐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的冲突 6﹑变奏展开的手法多
第二节 代表乐派
俄罗斯民族乐派
德州学院音乐系——钢琴艺术史
二﹑代表人物
1.巴拉基列夫(Balakirev,1837-1910) “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作曲家、钢 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他的钢琴音乐创 作虽然不多,却以自己的博学影响和引导着 “强力集团”的其他作曲家。代表作:《伊斯 拉美》1869年。
德州学院音乐系——钢琴艺术史
2.对标题音乐的态度:在对标题音乐的重视上,民族乐派同浪漫乐 派一脉相承。
3.对个性的强调:民族乐派对个性的强调扩大到对民族性的强调上。 4.对欧洲音乐的贡献 :两个流派的作曲家在创作上互有广泛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了欧洲音乐文化的繁荣。
由此可见,民族乐派同浪漫乐派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但总 体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是形成的历史环境各不相同;二是主流的 思想倾向不同;三是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不同。
德州学院音乐系——钢琴艺术史
民族乐派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和东欧、北欧一些国家的历史状况有着 密切的关系,它是这些国家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这些国家有的政 治上遭受异国的统治,民族不独立,有的经济上长期被异国盘剥,有的 文化上长期受异国的垄断,精神上受压制。民族受压迫,经济不发达, 文化被摧残,极大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 进步思潮的传播和民主运动的发展,这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欧洲各国民族独立斗 争蓬勃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民族革命英雄,同 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主义艺术家,他们的民族 觉悟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近代 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崭新的音乐流派---- 民族乐派 诞生了。但是民族乐派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养分在遥远的过去就 已存在,那就是丰富的民谣和民俗音乐,这些丰富的宝藏,被音乐家们 充分挖掘,并提升成精练的音乐作品,在广泛流传的同时,称为复兴民 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浪漫主义的音乐一起丰富了19世纪的音 乐文化。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此次的选修课俄罗斯文化艺术欣赏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在网上查阅各种关于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的资料为了做好结课的作业,同时做个总结和学习,从音乐方面做一个梳理,进一步体会一个地域的音乐并不是个独立的领域,它是与这里的风土民情,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等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音乐发展路线。
1450年,西欧和南欧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政治专制的松动,教廷的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开始发端,音乐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宣扬自由,民主,奔放的时代,也正是在此时,形成了西欧传统的大小调形式。
然而与此同时,高加索山脉的另一端,寒冷的沙皇俄国正处于恐怖的伊凡雷帝暴政之下,其对西欧音乐的了解基本为零。
当时的东正教会定下严苛的教规,使得教会得以牢牢控制着民众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们禁止普通民众涉及音乐,对宗教音乐也随意斧钺,音乐传播的途径被肆意践踏和篡改,就连教堂圣歌的演唱中,教会也有意剔除了和声与乐器,理由是上帝的神圣不能被乐器干扰,更不能被和声音乐所淡化。
总之,东正教坚决的抵制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潮,抵制宗教改革以及骑士时代之后发端的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散,另外,十三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对于俄罗斯的统治给俄国遗留下了歧视妇女的东方传统,妇女无法参与音乐活动,这一切都大大的阻碍了西欧音乐技法在沙皇俄国的传播。
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有相似之处的。
因为先进文化的冲击会使得已存在的腐朽统治变得摇摇欲坠,这也是统治阶层所不愿意看到的。
正是由于如此,这个时期的俄国音乐并没有很好地收到西欧音乐的熏陶。
但历史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文主义思潮在全欧洲范围内的扩张已经无可逆转,自彼得大帝近代化改革开始,随着新式枪炮,船舶制造与航海术,新机械的传播,共同而来的还有西欧古典风格的特别是非宗教音乐的蓬勃发展,俄国朝野双方的普遍兴趣使得民间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作曲者和演奏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这标志着俄国的音乐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