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

传染病知识
传染病知识

重点传染病知识问答题

1.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鼠疫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等;

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等型。

2.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

参考答案:

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及鼠疫病人。

鼠疫主要在啮齿类动物中的鼠类和旱獭中流行,通过蚤类进行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类传染病?

参考答案: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4.典型霍乱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期,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和反应期,请简述泻吐期的临床表现特征:

参考答案:

无痛性剧烈腹泻,数次至无数次,量多。水样稀便,少数米甘样或洗肉水样,呕吐表现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可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或腹直肌痉挛。多无发热。

5.霍乱的确定诊断标准

参考答案:

凡符合下列一项者可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3)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0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和确定诊断标准

参考答案:

临床诊断病例:对于有“非典”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非典”临床诊断。

确定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CoV RNA(SARS 相关冠状病毒)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SARS 相关冠状病毒)抗体阳转,或发病

早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长。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的指标

参考答案: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干咳,少痰;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

常不明显。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常有T-淋巴细胞CD4降低。

(4)肺部X线影像学检查:呈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吸

收消散缓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一次检查阴性,应在

1—2天内再复查一次。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8.艾滋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参考答案:

艾滋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9.HIV的感染分为哪三期

参考答案:

(1)急性感染期(Ⅰ期):感染HIV病毒后,一部分人出现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消失,病人转入无症状

感染期。

(2)无症状感染期(Ⅱ期):感染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血液中能检测到HIV病毒,血清HIV抗体检查呈阳性反应。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

长,感染者被称之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3)艾滋病期(Ⅲ期):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各种机会性感染、神经系统症状及继发性肿瘤等)。

10.从HIV感染到艾滋病期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临床有不规则低热在1个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1cm,持续性慢性腹泻达1个月以上,体重下降10%以上,常合并有口腔念球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隐球菌脑膜炎或进展迅速的肺结核。皮肤粘膜的卡波济氏(kaposi)肉瘤等。

11.目前认为HIV感染者开始抗HIV治疗最好的时机是

参考答案:CD4<350/mm3

12.简述已经证实的HIV传播途径

参考答案:

(1)性传播:通过无防护的异性性行为或同性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患有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有生殖器溃疡的性病病人,或有多名性伴侣者更易传播HIV。

(2)血液传播:静脉注射毒品时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针具,输入HIV污染的血液、成分血或血液制品,移植HIV感染者的器官、组织、骨髓均可被感染。医疗器械、注射用具、针刺治疗用的针如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纹身、修脚用的刀具、针具等如不消毒均可能导致感染。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HIV阳性产妇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婴儿也可在分娩时通过产道受到感染。

13.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参考答案:

艾滋病病人和HIV病毒携带者。

14.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参考答案:

(1)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在发病,输血后甲型肝炎极为少见。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

(2)乙型肝炎:①母婴传播;②血液传播;③其他传播途径(如可经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是经破损的粘膜传播。

(3)丙型肝炎:主要是经肠道外途径传播(如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也可发生,但发生率较低。

(4)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相似。与HB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形式存在。以重叠感染多见。

(5)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爆发或流行常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

15.简述急性乙型肝炎病原学检查的动态指标

参考答案:

HbsAg(乙肝表面抗原)效价由高到低,HBsAg消失后,抗-HBs阳转;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由阳性转为抗-Hbe(乙肝e抗体)阳性;急性期抗-HBc(乙肝核心抗体)IgM(免疫球蛋白M)效价高,抗-HBc IgG(免疫球蛋白G)阴性或低水平,恢复期抗-HBc IgM阴转,抗-HBc IgG阳性。

16.简述5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

参考答案:

(1)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肝RNA病毒属,

(2)乙型肝炎病毒(HBV):属肝DNA病毒科中哺乳动物病毒属。

(3)丙型肝炎病毒(HCV):属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4)丁型肝炎病毒(HDV):属卫星病毒科,球型,直径35—37nm,基因组为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HBsAg作衣

壳成为完整病毒,才能复制、表达蛋白和引起肝损伤。但在细胞核内

的HDY RNA无需HBV辅助即能自行复制。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戊型肝炎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

17.简述甲型肝炎的诊断

参考答案:

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有肝炎家族集聚史,流行季节处于流行区内,食物和水型爆发或流行资料等有助于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的诊断;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大多数病人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等,黄疸型病人可有尿色加深,似浓茶样。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部分病人有肝、脾肿大,肝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ALT升高,病原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

18.简述乙型肝炎的诊断

参考答案:

(1)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无肝病史,近期有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可疑的经血感染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伴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黄疸

型病人可有尿色加深,似浓茶样,查体可见皮肤、巩膜有或无黄染,

部分病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阳性。肝功能检查ALT明显

升高,部分患者总胆红素(Tbil)升高,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

性,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或HbeAb(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

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阳性。

(2)慢性乙型肝炎:有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肝功能异常超过半年,伴有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不适症状或

症状轻微;少数患者伴有关节不适,皮疹等肝外表现。查体可见慢性

肝病面容(面色晦暗,毛细血管扩张),肝掌阳性、蜘蛛痣阳性和脾

大;肝功能检查不同程度异常,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阴性、HBeAg(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阴

性、抗-Hbe(乙肝e抗体)阴性/阳性和抗-HBc(乙肝核心抗体)阳

性,HBV(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阴性;B超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

作用。

(3)慢性HBsAg携带者:有或无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或肝炎家族集聚史,无明确的肝炎发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持续正常;

血清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19.简述丙型肝炎的诊断

参考答案:

(1)急性丙型肝炎:半年内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或有经血感染的高危因素史(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急性起病,伴消化道症

状,有或无皮肤、巩膜黄染,肝脾有或无肿大,肝区叩击痛阳性。肝

功能检查ALT明显升高,部分患者总胆红素(Tbil)升高,血清或肝

内HCV-RNA阳性,或抗-HCV阳性,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

志。病程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既往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有经血感染的高危因素史

(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或有急性丙型肝炎史;慢性

丙型肝炎突出的临床特点是无明显的不适症状,体征同慢性乙型肝

炎;肝功能检查ALT轻度升高,或在正常值上限波动,部分患者总胆

红素(Tbil)升高,除外其他性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

或肝内HCV RNA阳性。B超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0.简述对病毒性肝炎的隔离原则要求

参考答案:

急性甲型、戊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4周;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应血液与体液隔离。

21.简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特征

参考答案: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H

5N

1

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

表现较重,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最常见的是以持续高热起病,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热程1-7天,一般2-3天。其他症状有流涕、鼻塞、咽痛、咳嗽、气促等,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半数有肺部实变体征,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进行性肺炎,或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瑞氏)综合征

(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等。人类H

5N

1

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死率

较高,如不及时治疗,可达30%以上。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气胸和肾衰竭。

H

9N

2

和H

7

N

7

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较轻,其主要临床表现仅为一般的

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结膜炎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少数人并发肺炎,极少发生死亡。

22.简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

参考答案: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明确的禽类接触史或到过疫区,约1周内出现发热(39℃以上),流感样症状,应高度警惕禽流感并及时转送上级医院。

(2)病理分类

①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与人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史,一周

内出现临床症状。

②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检测

呈病毒核酸阳性。

③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

离出病毒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

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

23.简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治疗

参考答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治疗与普通流感相同,主要为抗病毒治疗,预防并

发症及对症治疗。

现已有2类抗流感病毒药物获准上市,一是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金刚烷乙胺(rimantadine);另一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的用量为每日100-200mg,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具有对抗禽流感病毒的N蛋白活性,奥司他韦的用量为每日150mg,对禽流感病毒H5N1、H9N2亚型均有抑制作用。抗流感病毒治疗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有效。如果流行毒株已发生突变和产生耐药,金刚烷胺可能无效。抗病毒药物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主要用于密切接触者的预防和流感早期治疗,对有合并症的流感疗效较差,对全身性感染几乎无效。中医药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

重症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加强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检测,呼吸困难者应给予氧疗,如在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低于92%者应考虑使用辅助呼吸。注意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转氨酶升高者应给予保肝治疗。

24.麻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那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麻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Koplik斑和皮肤斑丘疹,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和脑炎。

25.简述典型麻疹出疹期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

(1)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2)皮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日布满全身。皮疹初为

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充血皮肤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初发时稀疏,色较淡,高峰时皮疹密集呈暗红色。

(3)皮疹达高峰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发热可达40℃,咳嗽加重,伴精神萎靡、畏光,结膜红肿,面部浮肿;可有谵妄、抽搐。全身浅表淋

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闻及湿性啰音,X线可见轻重不等的弥漫

性肺部浸润或肺纹理增多。出疹期约为3-5天。

26.简述麻疹的临床确诊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参考答案:

(1)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或没有标本检测结果,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

系;或实验室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

(2)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或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27.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它又称为什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28.描述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期,全身中毒症状表现的“三痛”和毛细血管损伤,患者呈现“三红”

参考答案: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的“三痛”,即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伤患者呈现“三红”,即颜面、颈部、前胸部位潮红,酷似“醉酒貌”。

29.流行性出血热的5期病程经过

参考答案: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0.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轻、中、重、危重4型病人的表现

参考答案:

(1)轻型:临床表现为: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

“++”,无明显少尿期。

(2)中型:临床表现为: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的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可<11.97Kpa(160mmHg),或脉压<

3.458Kpa(45mmHg);有明显的出血现象;肾脏损害明显,尿蛋白可

达“+++”,有明显的少尿期。

(3)重型:临床表现为: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病程中收缩压<9.31Kpa(125mmHg),或脉压

<2.66Kpa(35mmHg),临床上出现休克征象;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

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5日以内或尿闭持续2日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持续5日以上,或

尿闭持续2日以上,或尿素氮在42.84mmol/L以上;心力衰竭、肺水

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继发性感染;其他严重并发症。

31.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参考答案: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也可为传染源。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

可能的传播途径有如下几种:

(1)动物源性传播;

①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持续感染、无症状的鼠类的排泄物如尿液、唾液、粪便等中的病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感染人体,目前认为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②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口、胃肠粘膜而感染。

③直接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的鼠类排泄

物或血液而感染。这种感染机会较少。曾有医院传播出血热病毒感染的记载,但罕见。

(2)虫媒传播:革螨叮咬、吸血即可造成人、鼠的感染,也是本病在鼠—鼠、鼠—人之间传播的途径之一。

(3)垂直传播: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32.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33.简述狂犬病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标准

参考答案:

(1)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伴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愈合的咬伤伤口或伤口周围感觉异常、麻木、痒、刺痛、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②“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率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1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毒抗原阳性;

②存活1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上升,若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中和抗体效价超过1:5000;

③死亡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测到内基氏小抗体。

34.简述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操作(可分为2道题提问)

参考答案:

即进行伤口处理、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狂犬疫苗,三项措施缺一不可,能大大减小发病的可能性。因狂犬病病死率极高,发病进展非常快,发病后必须加强监护,及时对症处理。

伤口处理:所有被可疑动物致伤者需要进行临床伤口处理。致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洁剂反复冲洗伤口,继而大量清水冲洗。对较深伤口可用钝针头注射器或插入导管加压冲洗。伤口清洗后,用70—75%酒精及3—5%碘酒消毒伤口。较深或面积较大伤口应适当清创局部伤口一般不缝合、包扎,如伤及大血管或撕裂较大必须缝合时,应稀疏缝合,以利引流。伤口表面不使用外用药,如伤口有感染可能时,应做预防破伤风和抗感染治疗。

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用;头、面、颈部或手致伤、多部位致伤、严重致伤或被可疑患病动物致伤者,应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应于致伤后48小时内注射完毕;首先进行伤口周围的浸润、封闭注射,余量再进行肌肉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注射前需皮试,过敏者须按脱敏方法注射。

狂犬疫苗接种:可疑动物致伤者均应接种狂犬疫苗,在第0、3、7、14、28(或30)天各注射1剂疫苗。如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应先注射完血清,然后与之间隔4小时后注射狂犬疫苗,并在第90天加强1剂。

由于狂犬病毒感染是致命的,动物致伤者的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没有禁忌症。

35.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即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经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可留有后遗症。

36.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

参考答案:

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不难作出乙型脑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在我国呈明显的季节性(7—9月),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乙型脑炎发生。

(2)临床表现:起病急,表现为高热、脑实质损伤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血清抗乙型脑炎IgM抗体阳性有助确诊。双份血清抗体有4

倍或以上增高,可诊断。

37.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参考答案:

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病毒血症期短(一般不超过5天),血中病毒量较少,故乙型脑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病毒可能在蚊卵内越冬,但真正的储存宿主尚不清楚,受感染的猪、禽类、蠛蠓、蝙蝠等也可能是乙型脑炎病毒的储存宿主。我国研究证实乙型脑炎先在猪体内流行,然后才在人群中传播。

传播途径:蚊虫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人体经蚊虫叮咬而感染。在我国,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东方伊蚊、日本伊蚊、中华按蚊等26种蚊虫均可传播本病,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参考答案: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39.简述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原体

参考答案: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按菌体抗原(O抗原)可分为A、B、C、D四群。又称为志贺、福氏、鲍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属内阿米巴属。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二期。滋养体又分为小滋养体与大滋养体。前者寄生于回盲部和升结肠肠腔中,又称为肠腔型滋养体,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可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转变为大滋养体,称为组织型滋养体。包囊是滋养体在下部大肠内形成的。随粪便排出体外并发育为成熟的四核包囊。四核包囊是感染期,被人吞入后,在小肠下段和回盲部脱囊,变成四个小滋养体。

40.简述阿米巴性痢疾的病原治疗

参考答案:

(1)无症状溶组织内阿米巴带囊者:以首选二氯散糠酸酯治疗,次选药物为双碘羟基喹啉。

(2)非痢疾性阿米巴结肠炎:以首选甲硝唑,次选二氯散糠酸酯、双碘羟基喹啉或巴龙霉素。

(3)普通型阿米巴痢疾:首选甲硝唑,并加用二氯散糠酸酯或双碘羟基喹啉,以求彻底治疗,控制复发。次选依米丁或去氢依米丁,应用依米

丁控制病情后尚需服用双碘羟基喹啉。

(4)爆发型阿米巴痢疾:病原治疗与普通型治疗方案相同。但患者不能口服药物时,应采用0.5%甲硝唑水溶液100ml静脉点滴。患者常伴有

细菌感染,应同时加用其它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

(5)慢性型阿米巴痢疾:可能需要实验性治疗。应首先查明长期不愈的原因,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病原治疗上,可选用两

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疗法,也可用保留灌肠或中草药治疗。

41.在什么情况下考虑结核病的可能性

参考答案:

(1)咳嗽、咳痰超过3周,或伴咳血、胸痛等症状,抗感染治疗无效;

(2)原因不明的低热、伴盗汗、乏力、体重减轻、女性月经失调;

(3)有结核病接触史,发病前或发病期间出现结节性红斑、关节痛、疱疹性角膜炎等结核超敏反应征候,PPD皮试阳性或强阳性;

(4)有肺外结核病史如胸膜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5)系结核易感人群,如糖尿病、矽肺、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肝硬化、艾滋病患者等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2.简述肺结核病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参考答案:

(1)胸部X-线检查;

(2)痰结核菌检查;

(3)痰结核杆菌培养;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活检;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可行浅表淋巴结、经胸壁或支气管镜的肺活检;

(6)结核菌素(或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

(7)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PCR检测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8)血清学诊断:血清抗体检测;

(9)诊断性治疗:高度怀疑结核但又无确切诊断依据者,必要时可行抗结核药物试验性治疗。

43.简述基本抗结核药物(一线药物)和次要抗结核药物(二线药物,复治药物)参考答案:

(1)基本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和氨硫脲(Tbl),其中氨硫脲副

作用较多,目前已很少应用。

(2)次要抗结核药物:卡那霉素(KM)、丁胺卡那霉素(AK)、卷曲霉素(CPM)、对氨柳酸(PAS)、乙硫异烟胺(ETH)、丙硫异烟胺(PTH)、

环丝胺酸(CS)。

44.伤寒和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伤寒和副伤寒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上伤寒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而死亡。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病死率较低。

45.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参考答案:

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靠血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血清肥达氏反应结果仅作参考。病理诊断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1)临床病例;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高热(可达40—41℃)持续1—2周以上,呈现特殊中毒病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可见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2)确诊病例:如上临床表现,且血、骨髓、尿、粪便标本、玫瑰疹刮取物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早期增高4倍或以上。

46.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期

参考答案:伤寒病人及带菌者只要排泄物中含有病原体就有传染性。传染期持续整个病程,有的患者从潜伏期末即可从粪便排菌,直至整个恢复期,以病程2-4周内传染性最大。未治疗者有10%在出现症状后可排菌3个月,有2-5%成为长期带菌者。副伤寒的传染期常见为1-2周。副伤寒病人较少成为长期胆囊带菌者。

带菌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其职业、个人卫生、生活习惯。饮食、水源管理,托幼机构保育人员带菌者的威胁性最大,带菌者管理不善常可引起伤寒暴发。

4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为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的化脓性脑膜炎。

48.简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结果

参考答案:

典型病例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数增多,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增高,可达1-5g/L;糖含量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含量稍降低。

49.简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参考答案:

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为治疗流脑的首选抗菌药物。脑膜炎球菌对氯霉素也高度敏感,可用于不能应用青霉素的患者。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菌素类对脑膜炎球菌也有效。暴发型流脑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迅速纠正休克。脑膜脑炎型流脑除病原治疗外,主要是防止发生脑疝和呼吸衰竭。

50.流行性腮腺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流行性腮炎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丙类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和轻度不适,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51.简述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

参考答案:

(1)疑似病例: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时肿痛加剧;或有流行病学史伴下列临床表现之一:

①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②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局部肌紧张;

③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一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②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

③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52.简述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参考答案:

(1)免疫接种:使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含有腮腺炎疫苗的联合疫苗进行常规免疫接种。儿童满1岁时基础免疫1剂,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或中专、技校毕业班、大专院校外地新生)时各加强免疫1剂。

(2)一般措施:在流行季节,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减少集体活动。加强

托幼机构和学校对入学学生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发现未接种者及时补种。

(3)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对托幼园所、学校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流腮知识宣传。

53、手足口病是我国《传柒病防治法》的哪一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

丙类。(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发病为主,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可以传播病毒。以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持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病患儿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54、简述手足口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臀部或膝盖部位也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脑炎,急性持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然无手足口病典型临床表现,但有发热,肌阵挛,脑炎,急性持缓性麻痹,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倒: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林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 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自?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或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原核酸。

55、简述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常以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经粪-口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及医疗器械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 ] 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等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几种常见重点传染病防制知识 一、水痘 (一)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的水痘出诊过程多先由斑丘疹发展为水痘诊,患者同一部位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痘结痂等多种形式,疱疹处常伴瘙痒。疹子呈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成人发热多在出疹前1-2天,大部分儿童出疹为第一症状,一般发热38-39℃,持续2-3天,全身症状轻,健康儿童中并发症少见,病程自限。 (二)诊断标准。 1.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三)预防措施。 1.在水痘流行期间,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不参加集会。 2.搞好个人卫生,不与水痘患者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具。 3.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预防水痘的关键措施是接种水痘疫苗。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一)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由于覆盖于腮腺上的皮下软组织水肿使局部皮肤发亮,肿胀明显,有轻度触痛及感觉过敏;表面灼热,但多不发红;因唾液腺管的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腮腺管口早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1、将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制定并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学生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学生免疫规划管理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等。结核病相关制度单独制定。 2、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本单位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发现、排查和疫情等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3、设立专(兼)职卫生监督员,负责卫生监督,积极协助学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4、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每年至少开设一次结核病健康教育课。利用校讯通、家长会、班会、微信群等形式对学生和家长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多饮水、多锻炼、不吃小零食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家庭卫生知识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5、班主任每日早自习或者早晨第一节课前对学生进行晨检,通过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量体温等方式,了解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重点检查有无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如有以上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学校卫生专干,并做好记录。

6、学校卫生专干负责对各班晨检结果进行收集、核实、追踪、排查和处理,对在校发热或者患疑似传染病的学生及时进行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带领学生到镇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将诊断证明上交学校。 7、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每名缺勤学生的情况,因病缺勤的学生要有镇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跟踪随访,及时掌握病情进展,包括症状、就诊情况等,并记录完整,及时上报学校卫生专干。 8、对于非因病缺勤三天及以上的学生要进行家访,掌握学生缺勤的真实情况。 9、卫生专干负责指导各班晨检、因病缺勤登记、追踪等工作,要及时和班主任对接,对晨检和登记结果进行核实和处理。 10、只要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同一症状同一班级3例),必须在发现的第一时间逐级以电话形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 11、做好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调查清楚其家庭成员、辅导班、午托部情况,及时逐级上报。 12、患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学生病愈并隔离期满时,应持镇级以上医院的复课证明,经卫生专干进行体检后,方可进班。 13、出现传染病疫情的学校: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住宿制学校还要对住校生进行晚检;大型室内集会一律取消;要加强门卫管理,外来人员进入必须经主任以上领导同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课间和户外活动时间。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

传染病防治知识

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特殊病原体引发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有特异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肝脾肿大、毒血症、皮疹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和救治 (一)传染病防治总则 有效地抑制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此,要做到:1、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 2、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3、按规定接种疫苗。 4、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二)各季节高发传染病 春季: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风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接触传播引起的手足口综合症等。 防治方法:居室常通风;熏醋消毒素;被子勤晾晒;疫苗按时注;春季好郊游;莫去人密处。

夏季: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主要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防治方法:食物采购严把关;餐具消毒双保险;个人卫生要注意;生蔬凉拌莫多餐;瓜果食前先去皮;大型家宴要消减;室内清洁灭蚊蝇;保证营养足睡眠。 推荐食品:杀菌食品:大蒜、洋葱、韭菜、香葱、蒜苗、醋。凉性排毒食品:苦瓜、丝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豆瓣菜。 秋季:秋季位于夏、冬之间,因此,夏冬季节的传染病都可能在秋季发生。此外,脊髓灰质炎也常在秋季发生。 脊髓灰质炎预防方法:出生足2个月、3个月、4个月儿童各服一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积极参与各次强化免疫,服食糖丸。 冬季:受气候和人口流动(春运)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局部性大爆发。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脑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防治方法: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 三、几种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 (一)病毒性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特征的一组传染病。我国人群中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0%,发病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占40%-50%。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XXXXX小学 春季传染病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细菌、病毒也不例外,它们加速繁殖,再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也使春天成了一个疾病好发的季节。春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水痘、腮腺炎、麻疹、风疹、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2、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三)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四)、传染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1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5、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6、脊髓灰质炎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传染病防治法》基础知识(已打印)

《传染病防治法》基础知识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何时修订通过? 答:2004年8月28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何时正式施行? 答:2004年12月1日。 3. 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和原则? 答: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4. 甲类传染病是包括哪些疾病? 答:鼠疫、霍乱。 5. 除《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哪个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6. 对乙类传染病中的哪些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7.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哪个部门予以公布、实施?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8.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哪个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 9.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承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10. 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多少数额的罚款? 答:十万元以下。 11.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哪些区域范围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答:社区、农村。 12. 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什么政策? 答: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用。 13. 在医疗机构不具备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相应救治能力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答: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14.《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给予何种对待? 答:给予补助、抚恤。 15.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哪些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16. 哪些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 17.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哪些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

最新【安全教育知识培训】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 2016.09.16 培训地点:鹿湾小学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授课老师:郭克信 培训内容: 1、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2、接种证查验相关知识: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 3、学校结核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 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 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 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 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 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

学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二、分类 原定的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甲类传染病(2种)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26种)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传染病知识讲稿培训资料

传染病知识讲稿

山盆镇高雄小学传染病知识 讲话稿 山盆镇高雄存卫生室杨华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很高兴来到风景如画的南屏,与大家一起探讨学校传染病的防治问题。我在天台人民医院工作,姓王,大家叫我王医生好了。我与南屏有着深厚的感情,从2006年开始,每过几个月,我会来南屏卫生院参加义诊活动,也是从那时开始,南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当有这里的乡亲来我们医院看病,我都会把他当成我的亲人和朋友。 近几年来,我县的部分学校常常在春天出现传染病疫情,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引起了天台县政府和县教委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的领导特别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组织了这么一次大型的传染病知识健康宣教活动。我有幸受你们学校的邀请,为同学们作大约40分钟的讲座,主要内容包括:1、传染病基础知识;2、肺结核;3、麻疹;4、水痘;5、感冒;6、腮腺炎;7、流脑;8、疟疾;9、脊髓灰质炎。 1、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如糖尿病、阑尾炎和心脏病等)不同,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征。其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②有传染性; ③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如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一定条件影响下,传染病可在易感人群中造成程度不等的流行,从散发以致造成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可能造成世界大流行。 ④有一定潜伏期; ⑤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传染病在病程中体温升高,有皮疹、毒血症和肝脾肿大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使传染病终止流行。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有三类:①病人;②病原携带者;③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很多,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疾病易感者):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总之,传染源是病原体生存繁殖的客体,它能向外界环境排出病原体;而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才能进入人体;只有易感染的机体才能发病。这三个条件,在传染病发生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要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水痘: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期平均为14天。水痘的前驱期可无症状或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皮肤初为红色斑疹,经数小时成为红色丘疹、疱疹。水痘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数日痂皮脱落。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3、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为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患者应从发病日起隔离10日。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 二、预防措施: 1、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流行期室内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打扫卫生时,先洒水后扫地,免得把飞尘飞扬起来。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或吃东西前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免过劳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确诊传染病要及时在家隔离,以免扩大范围。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2.2.隐性感染——临床最常见。 3.3.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 4.4.病原携带状态——携带病毒但能排除病原。 5.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除病原,如:水痘,带状疱疹。 6.6.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 7.7.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8.8.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9.9.病原携带者无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10.10.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11.11.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2.12.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为再燃。 13.13.稽留热:指体温升高达39℃以上,24小时变化不超过1℃,如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 14.14.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15.15.间歇热: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如疟疾和败血症。 16.16.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数日,后又再次出现,如回归热包柔螺旋体所致回归热。登革热也可以见到类似发热。 17.17.波浪热:发热逐渐上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低热或正常,此后又多次重复,可持续数月,如布鲁菌病。 18.18.不规则热:指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没有规律,可见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 19.1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与皮肤表面相平,见于麻疹初起、斑疹伤寒等。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一、传染病的特点 1、有传染性、对社会有较大影响,如同星火燎原,一人患病,众人受威胁。 2、威胁较年青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体弱老年人易受袭击,后果严重。 3、疫情具有突发性,变化快,灾害和社会动乱时 , 极易爆发流行。 4、可续发或诱发多种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 5、有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成本-效益高。 6、传染病防治是一项政府行为,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多部门配合。 7、有特异的病原体 8、有流行病学特性:传染性、免疫性 9、流行性: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10、传染病没有国界、地界。 11、地方性 12、季节性 二、重点传染病分类 1. 肠道传染病:粪-口传播。 霍乱、脊髓灰质炎、甲肝、戊肝、伤寒、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 肺结核、流感、麻疹、白喉、流脑、风疹、军团菌、SARS。 3. 经血液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 4.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5. 母婴传播:艾滋病/HIV感染、乙肝、丙肝、梅毒、淋病等 6.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登革热、狂犬病、炭疽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麻疹、肺结核、非典) 水、食物、苍蝇(伤寒、甲肝、痢疾、霍乱) 日常生活接触(手、用具、玩具等)

常见传染病知识讲座

舞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孟桂凤 各位家长: 大家好! 小学生处于生长期,抵抗力与成年人相比较弱,易感染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那么有什么预防方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一、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二、普通性感冒 成人感冒以鼻病毒为主,儿童以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为主。临床表现:潜伏期短,约一天左右,起病较急,一般仅有轻度发热,体温多不超过39摄氏度。常咽痛、头痛、全身乏力,并有鼻塞、喷嚏、流涕、胃不适等。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三、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是小儿、未患过麻疹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烧、咳嗽、流涕、睑结膜充血及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发热3-4天后出现全身红色斑丘疹,经一周左右可自然恢复,注意防止合并肺炎、心肌炎。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四、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开始常有低热,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此期约为一天。发热一天左右即出现皮疹。先由躯干及头部出现,后见于面部及四肢,皮疹躯干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小丘疹,一天内即变成泡疹、透明如水珠,椭圆形、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皮疹有搔痒感,水泡一天后混浊,2-3天干缩结痂,一两周内痂皮先后脱落不留瘢痕,起病三、四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出现。 小学生常见的传染病预防五、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常先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1-2日后出现腮腺肿胀,先发生于一侧,1-2天内另一侧也肿大,也可两侧肿大,2-3天内达高峰,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严重者颌下、颈侧及面颊的软组织也发生肿胀,边缘不太清楚,有弹性感觉,触摸时感觉疼痛,张口咀嚼时更明显。并发症主要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合并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肾炎、耳聋等。病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

传染病防控知识

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怎样预防传染病 传染病防控知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一)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 (二)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三)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