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理解精讲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202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03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某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某一个字和某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初中阅读理解精讲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第六讲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一、考点解析(一)句子含义题1. 常规题型A. 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B. 文中画线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2. 一般解题方法:抓住句子中有暗含义、引申义的词语来理解(代词、形容词、动词),找出它们在原文中所指代的内容,再解释此句话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公式:关键词理解+内容解释+情感/主旨注:个别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或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来理解。
(二)句子赏析题1. 常规题型A. 赏析划线句子。
B. 说一说所给句子的表达效果。
C. 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 解题方法:A. 结合修辞手法赏析(答题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情感)B. 结合人物描写赏析(答题格式:画线句子写出了人或物……动作、样子,体现出人或物... 的特征(心理、性格、精神品质、形象等),表达了作者感情)C. 结合关键字词赏析(参考第六讲)D. 环境描写的赏析二、课堂实战生日里的康乃馨有一次,我去老家沈阳出差,早晨,母亲用毛巾包着几个煮鸡蛋进来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来,妈给你滚滚运。
”我犹若回到童年,转过身去,让母亲给滚运。
小时候,不论家里多么窘迫,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要给我们煮一个红皮鸡蛋。
然后,母亲手握温热的鸡蛋给我们滚运,让鸡蛋在我们的头顶、后背、四肢和手心统统滚一遍。
母亲说,这是滚红运,滚过运之后,这一年也就顺畅了。
少不谙事,母亲滚运时,我往往会感到不耐烦。
母亲滚完运,把鸡蛋交给我时,我急忙磕破,剥皮,吃掉,似乎滚运是母亲的事,鸡蛋是属于我的。
鸡蛋从我白发斑驳的头顶缓缓滚下时,突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后颈、脊背,又流上肩膀、手臂……我想回头看看,瘦小的母亲已年过古稀,背驼了,腿弯了,是怎样够到我的头顶,又怎样让鸡蛋有力地在我的躯体上滚动的。
我想弯一下腰,让母亲不那么吃力,可是不能弯下,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
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中考语文专题05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生版)

05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解读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常见考查形式:①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②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③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或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⑤文中“××”词和“××”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⑥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或句子中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课文解剖例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部编版七上)“积累拓展”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示例:“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例2:鲁迅《孔乙己》(部编版九下)“思考探究”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答案示例:“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
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技巧解密一、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
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
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初中阅读理解精讲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

第六讲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一、考点解析(一)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
(二)理解字词的基本解题思路:(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一般解题公式:理解词语+概括事件+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情感(三)记叙文中词语意义的考察往往与比喻和拟人等修辞结合起来,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和鉴赏文中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字词涉及修辞手法时解题公式:手法+内容+作用+情感二、课堂实战手风琴的魔力一天,父亲带回来一个大盒子,他把我叫过来,当着我的面打开了盒子,并对我说,“它能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
”盒子里是一把手风琴。
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一直想要一架钢琴或者一把吉他。
之后的两周,父亲一直没提手风琴的事,直到一天晚上,他突然宣布下周我要开始学琴。
手风琴并不便宜,每周学琴的费用也价格不菲,这对于一直秉承节省风格的父亲来说有点反常。
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喜欢研究各种东西,他经常在工作室里修修补补。
父亲话不多,但每句话掷地有声。
不过,音乐却能让父亲变成另一个人。
他喜欢古典乐曲,每次外出驾车,他都会打开收音机寻找音乐节目。
一次,我在家里找东西时居然发现了一把漂亮的小提琴。
“那是你父亲的”,妈妈说,“你爷爷送给他的。
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学,这一直是他的遗憾。
”我无法想象父亲那双粗糙的手拉起小提琴是一种什么情景。
不久后,我开始跟着老师学拉手风琴。
第一天,我就感到了“压力”,手风琴的重量压得我肩膀很不自在,还有就是父亲,上完课他对我说:“听说你学得还不错,继续努力。
”我看得出父亲很高兴,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此后,我被要求每天练习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个噩梦。
我想出去打球,而不是背着这个沉重的东西练习枯燥的曲子。
初一语文第2讲教案记叙文重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

初一语文第2讲教案记叙文重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个性化教案第二讲记叙文重点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适用学科适用区域知识点教学目标语文通用理解语句含义1.知识与技能:能在文章中找出词语的含义并理解,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归纳词语含义和赏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语文素养。
适用年级课时时长(分钟)新初一120分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之妙,分析命题人思路。
让熟练掌握理解词语和赏析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记叙文阅读重点词语是指在记叙文中意义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词语。
小学阶段通常理解二、知识讲解考点1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个性化教案(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基本解题思路: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初中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考点3记叙文中词语意义的考察往往与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结合起来,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和鉴赏文中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甲(本体)像乙(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仿佛”、“好像”、“好比”、“像似的”、“如同一般”等。
例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暗喻: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
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等。
例如:这孩子快成泥猴了。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也不出现比喻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一、考点解析(一)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
(二)理解字词的基本解题思路:(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一般解题公式:理解词语+概括事件+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情感(三)记叙文中词语意义的考察往往与比喻和拟人等修辞结合起来,这些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效果产生影响,所以从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和鉴赏文中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字词涉及修辞手法时解题公式:手法+内容+作用+情感二、课堂实战手风琴的魔力一天,父亲带回来一个大盒子,他把我叫过来,当着我的面打开了盒子,并对我说,“它能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
”盒子里是一把手风琴。
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我一直想要一架钢琴或者一把吉他。
之后的两周,父亲一直没提手风琴的事,直到一天晚上,他突然宣布下周我要开始学琴。
手风琴并不便宜,每周学琴的费用也价格不菲,这对于一直秉承节省风格的父亲来说有点反常。
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喜欢研究各种东西,他经常在工作室里修修补补。
父亲话不多,但每句话掷地有声。
不过,音乐却能让父亲变成另一个人。
他喜欢古典乐曲,每次外出驾车,他都会打开收音机寻找音乐节目。
一次,我在家里找东西时居然发现了一把漂亮的小提琴。
“那是你父亲的”,妈妈说,“你爷爷送给他的。
但因为一些原因,他没有学,这一直是他的遗憾。
”我无法想象父亲那双粗糙的手拉起小提琴是一种什么情景。
不久后,我开始跟着老师学拉手风琴。
第一天,我就感到了“压力”,手风琴的重量压得我肩膀很不自在,还有就是父亲,上完课他对我说:“听说你学得还不错,继续努力。
”我看得出父亲很高兴,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此后,我被要求每天练习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是个噩梦。
我想出去打球,而不是背着这个沉重的东西练习枯燥的曲子。
但父亲的话我不敢违背。
在经过枯燥的练习后,我居然能把一个个音符连起来了,后来甚至还能拉出几首简单的曲子。
晚饭后,父亲常常会要我拉首曲子。
他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听着,“不错,比上周又进步了,你的老师说得没错,拉手风琴的确适合你,你有这方面的天赋。
”整个夏天,我都在练习一首又一首的新曲子,因为有一个在当地剧院演奏的机会。
不过每次练琴时我总能听到小伙伴们在外面嬉戏的声音,这让我纠结不已。
终于有一天,这种情绪在父亲面前爆发了。
“我不想当着那么多人去演奏。
”我说。
“你必须去。
”父亲坚定地说。
“为什么?”我叫了起来,“就因为你小时候没能拉上小提琴?你从来不用拉琴,而我为什么天天要这样?”父亲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他说:“因为它能给你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你现在也许感觉不到,但迟早有一天你会了解。
而且你有这方面的天赋。
”父亲又心平气和地说:“有一天你能为你的全家弹奏美妙的音乐。
那时你会明白,如此努力到底是为什么。
”父亲从未跟我说过这样的话。
从那以后,我练琴再也不用别人督促了。
音乐会那天,妈妈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
父亲也穿上了西装,打上领带。
我感觉到,他们比我还紧张。
这大概是父亲的一个梦想。
终于轮到我了。
我走向舞台中央,熟练地拉起手风琴,一个音符也没拉错。
掌声四起,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我看到坐在第一排的父母激动地站起来为我鼓掌。
演奏结束后,妈妈紧紧地抱住我。
父亲也把我搂在怀里说:“你太棒了。
”顿时,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随着岁月的流逝,手风琴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只有在家庭聚会上,父亲还会让我拉上一曲。
后来,我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搬家时我把手风琴也带走了。
再后来,我又搬过几次家,手风琴一直伴随着我,只是再也没有被打开过。
直到很多年后,我的孩子们偶然发现了它。
“盒子里是什么,爸爸?”我打开盒子时,他们笑了,叫道“拉一曲,拉一曲。
”我不情愿地背上琴带,拉了几个简单的曲子。
真没想到,我拉起来还是那么娴熟。
很快,孩子们围成圈跳起来,咯咯地笑个不停。
妻子也笑了,打着拍子。
看着他们纵情欢笑,我感到惊异。
我的耳边回响起父亲说过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我只能勉强挤.出一丝微笑。
(2)父亲先是愣.了一下。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话概括。
3.文章结尾画线处再次提到前文中父亲说过的那句话,有哪些好处?寂寞的稻草人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他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但却迟迟没有挥下去。
天气有时热有时并不热,太阳有时并不出来,他们却都要戴着那顶旧草帽,夜晚也不摘下来,难道怕月亮和星星晒黑了自己?这倒不是,主要是怕大白天那馋嘴的鸟儿们,如麻雀呀,斑鸠呀,喜鹊呀,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说:“哼,想吓唬我们,连眼睛耳朵鼻子都没长全,还不如我们耳聪目明能跑能飞,哼,把我们当傻子瞎子,你才是傻子瞎子呢。
”说着,就认定这熟了的庄稼也有自己一份,就吃起来了,吃饱了,翅膀一扇,还跳上那“傻子”的肩上,叽叽喳喳,取笑他们一番。
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
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
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
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
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
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
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
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辛酸的感情。
我寂寞的父亲,劳苦的父亲啊。
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
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么?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农业的父亲,我们寂寞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读全文,理解题目“寂寞的稻草人”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着的身影。
..和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A、B两句话是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处的不同结尾方式,你认为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并简要说明理由。
A、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们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们,你们还记得他们吗?B、当鸟儿飞过天空,再次回望那一片曾翻滚着金色麦浪的田地,那沁人心脾的麦香迎面袭来,是否还有那个头戴旧草帽,身穿破烂衣服的稻草人,有的扬起手臂,有的手举竹竿,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但却迟迟没有挥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巩固孤独的老乡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
”“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
”“找谁?”“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